教案的编写过程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有序地安排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堰河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堰河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三)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全诗共13段,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分析: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娘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第二部分(4~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段),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她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爱。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段便是明证。第13段,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噜苏,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二)诗人除了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进行抒情之外,还采用什么方法?
分析:直抒胸臆。
借塑造形象抒情或直抒胸臆,都是为了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诗言志。"缺少抒情主人公就称不上抒情诗。抒情主人公一般是诗人自己,但又不限于诗人自己,往往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学习本诗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分析:如第4段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段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1段,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四)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分析: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这类句子,体会它们所起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着重体会第4、6段的对比。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水调歌头·游泳》。
2.提问:《水调歌头·游泳》和《沁园春·长沙》这两首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是什么?《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这两首词相比,不同点在哪点?
明确:借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这种抒情方法,可以称为间接抒情法。《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样是抒情诗,但是抒情的方法与《词二首》大不一样。它们的不同处:
(1)《词二首》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炽热的感情。
(2)《词二首》主要是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
(3)《词二首》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强调了对大堰河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
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要牢记这些特点。
(二)按诗节依次讲解分析。
第1段。提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
第2段。提问: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
第3段。提问: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有关文字。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第4段。齐声朗读,体会诗中的深情。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同学们一一找出。
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或感觉呢?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一时也不停闲。(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
提问:诗中为什么不这样写:"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睡了一觉之后…"(这样写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艰辛,也就不能体现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同学们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干了那么多活儿的手能是细嫩的么?不是,那是十分粗糙的手,厚大的手。可是本节的最后一句,却有一个表示细微动作的词--抚摸!正是这个词,浸透了大堰河对"我"的疼爱,干了那么多粗活的手,此时居然能轻轻地"抚摸",不是伟大母爱的生动体现吗?
第5段。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提问: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被""领回")
第6段。提问: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纽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作者"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忸忸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
第7段。提问: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2段中哪一句相照应?("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的项目有哪些?(洗衣、洗菜、切萝卜、掏猪食、扇炉子、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又怎样?(始终是"含着笑")
讲解: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4段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极繁重的。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对常人来说。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把结着冰屑的萝卜切开,在那冰冷刺骨之时能够笑吗?面对着猪吃的麦糟,嗅着那刺鼻的馊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能够笑吗?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5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是真正的母爱!
第8段。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第9段。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娘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第10段。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敛之薄。提问;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了的悼念与歉疚。)
第11段。提问
(三)布置课后作业
相关习题。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9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大堰河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
1、学生讨论回答
2、明确:
a、通过精细描写大堰河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默默进行无休无止的各种劳动;°劳作之后,体现对诗人慈母般的爱,在流尽乳法后,又到地主家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排比句式,像特写镜头,写出她的勤劳、纯朴和善良的品质,她劳作时含笑,说明她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计较劳累、辛苦,深爱自己的乳儿,一种宽厚品格跃然纸上。在表现她蒙蒙善良宽厚性格的同时,渗透着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指导研读4.7小节。)
b、不仅如此,还着力描写她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疼爱乳儿,一往情深(作者也带着深情记叙)研读8小节
c、诗人对大堰河的歌颂,也是对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嫂嫂品德的歌颂,揭示她们的悲惨命运(12小节),
二、通过这一形象,要表达的主题。
通过描述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抒发了对其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牢房阴冷,晓雪飞舞);同时,在叙述悲惨一生的同时,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旧世界。
三、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四、与《词二首》比较:
在抒情上的不同特点:
1、《词二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大堰河》:间接、直接抒情,借事抒情。
2、表现手法:前者,想象联想,借助神话来抒情;
后者,排比、对比、反复来抒发强烈情感
大堰河教案篇3
[教学目标]
把握诗中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较难捉摸,应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作者及作品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
2、播放朗读录音。
3、课文分析:
?问〕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些什么?诗人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与我的关系。感情: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格。感情:眷恋与感??
第三部分〔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感情: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讴歌与赞美。
诗,是十分讲求意象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所谓“意象”,用艾青的话说就是“纯感官的,具体化了的感觉”。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记事写人来抒发的,而这些事又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现的,这一系列的意象又写出了人物形象。
?问〕在第一部分中,作家用了哪些意象来写?
?明确〕描写了一系列图景,有“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园地、长满青苔的石椅”,给人创造一种孤独、凄凉、冷落的意象。
?问〕在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大堰河对我的爱抚,作家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爱的?
?明确〕诗人不惜笔墨进行了铺排,先用8个排比句刻画出8个细节,这8个真切、动人的意象,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写得非常具体、充分。还写了自己回到家中的陌生、忸怩,来衬托出大堰河对我的爱。大堰河为了生活,到地主家干活,劳动是极繁重的,作者用了6个排比句写出来,然而她却是“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真正的母爱。又通过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的描写,有切糖、夸画、赞儿,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问〕在第三部分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写大堰河的葬敛之薄?
?明确〕用了“同着……”五个意象,犹如五组电影的特写镜头,给大堰河这一勤劳、善良、普通农村妇女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也升华到了极致。这与前三段中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来进行抒情不同,作者抛弃了具体的叙述或描写,直接喧泄自己心中火山噴发似的激情。
4、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这都是以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艾青曾经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塑造一系列真切动人的意象,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这点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四、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段落大意诗人感情大堰河形象修辞手法
一、大堰河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身世悲苦低微反复
二、大堰河勤劳、善良、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勤劳、善良、无私反复、排比、对比
三、大堰河身后的悲凉和一家人的不幸同情与控诉命运悲惨反复、排比
四、对大堰河的怀念和礼赞讴歌与赞美灵魂高尚呼告、排比
大堰河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情感,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理解诗中形象,领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主要方法
分组比赛,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晓风来我校作报告,内容之一,就是学会感恩。我觉得这个题目选得太好了。是啊,应该学会感恩!因为人是在恩惠的阳光雨露里长大的。学会感恩是做人的起点,学会感恩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才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上个世纪,有个最懂得感恩的诗人,他把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他就是著名诗人艾青。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挚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
(三)分组比赛,合作探讨
1、第一轮比赛:诵读
大致过程:
(1)宣布比赛规则。两组合作读一遍课文,第一、三组读1~7节,第二、四两组读8~13节;推荐代表诵读;没人读算弃权。
(2)准备两分钟。
(3)各组轮流读
(4)集体评议,奖给优胜组一个五角星。
2、第二轮比赛:各组轮流提问,自由解答
宣布规则:
(1) 时间15分钟
(2) 一组提问,其它组自由解答。
(3) 每提一个问题或每一次正确回答,其组均加一个五角星。
(4) 提的问题没人能回答,提问组再加一个五角星。
两分钟准备──开始提问──评出此轮优胜。
3、第三轮比赛: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此轮比赛视上一轮提问的情况而定,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就少提问;如学生的理解还较浅,那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安排时间大约5分钟。答对一个,其组加一个五角星。如:
(1)大堰河是怎样的形象?
(2)作者是这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3)第12节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
4、算出三轮比赛各组所获得的五角星总数,确定优胜组,予以表扬。
(四)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自由发??
1、问题:学了这首诗,你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没有一些深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感恩自己的父母?
2、自由发??
五、课堂
学会感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修养、令人敬佩的人。学会感恩从感恩父母开始。
附:板书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雪──实与虚
手(抱、抚摸) 怀念
笑──洗、提、切、掏、扇、背 眷恋
铺叙细节 借事抒情 同情
梦(不能对人说) 讴歌
泪
大堰河教案篇5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分析
一、 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
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答: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问: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答:勤劳、慈爱。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娘的关系。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问:为什么会这样?(补充背景介绍)
答: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问: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教师朗读9、10节)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教师范读12、13节)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大堰河教案篇6
教学要点
1.学习、体会抒情主人公——“我”的个性特征。
2.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导入新课
提问:大堰河是怎样的艺术形象?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稍作点拨:诗人塑造大堰河形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提问:诗人除了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进行抒情之外,还采用什么方法?
明确:直抒胸臆。
借塑造形象抒情或直抒胸臆,都是为了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诗言志。”缺少抒情主人公就称不上抒情诗。抒情主人公一般是诗人自己,但又不限于诗人自己,往往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学习本诗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研习新课
1.引导学生讨论抒情主人公形象。
提问:《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特点?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特点作如下归纳:
(1)对劳动人民非常热爱,对抚育他成长的大堰河充满怀念和感激之情;
(2)他憎恨自己出身的那个阶级,憎恨黑暗的旧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叛徒”;
(3)感情真挚、热烈,襟怀坦白,爱憎分明。
艾青曾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方才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这首诗比较散文化,有人称它为“散文诗”。但阅读时并不感到“散”,其原因在于诗中有节奏和旋律。这种节奏和旋律取决于诗人起伏的思绪和奔涌的激情。
指名分段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阅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3.学习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诗人感情的节奏和旋律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本诗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相当充分、有力。
提问: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回答: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1节,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4.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这类句子,体会它们所起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着重体会第4、6节的对比。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大堰河教案6篇相关文章:
★ 我的书包教案6篇
★ 鱼幼儿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