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编写优秀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寓言四则》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寓言四则》教案篇1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冒充)(借着)
《寓言四则》教案篇2
14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
14 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 强求速成 画完蛇能喝到酒 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寓言四则》教案篇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讲解、探究
课件搜集寓言故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
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
(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的棒。
交流评价。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获呢?与同桌交流,并记录下来。
四、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语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五、实践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3篇《部编版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寓言四则》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想象法教学用具:导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案
一、资料助读: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被后人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二、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拉 ( )宙斯( )庇护( )饶头( )
2、解释下列词语:
爱慕虚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庇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懂课文:
1、了解《伊索寓言》。
2、了解故事大意。
四、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 梳理情节:
1、朗读课文,概括这则寓言的故事内容。
2、思考: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3、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4、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说明了说明?
5、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二、感受人物:
1、说说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三、探究寓意:
1、请从不同角度谈谈对寓意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编情节:
赫尔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他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的感悟与收获:
训练案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个故事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他们的表现作用。a.较量较量: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b.凯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2.“要说不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概括蚊子战胜狮子的主要原因是_ ____________。4.文中在描写蚊子叫声时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5.“你并不比我强”和“我比你强得多”分别是________句和___ ____句,从句子的语气上来看,第_____句比第 _____句强。6.文中写狮子与蚊子的“战斗”时主要运用了( )和( )的描写手法。a.对话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神态描写e.心理描写7.在文中最后一节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四则》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综上两点,的问题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转变,仍是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尽力的改变自己惯用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急,不躁,让学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学习和领悟。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努力。
《寓言四则》教案篇6
第一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⑴ 学生讲解题意:
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⑵ 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⑶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⑴ 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⑵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⑶ 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⑴ 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⑵ 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⑶ 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 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守株待兔》)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正音:
⑴ 揭示课题,正音。
⑵ 释题:
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1、2段:
⑴ 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⑵ 默读课文:
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检到兔子)
⑶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
窜──乱跑;撞──碰
⑷ 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句读、齐读第1、2段。
2、学习第3段:
⑴ 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 庄稼全完了
⑵ 齐读第3段。
3、理解寓意:
⑴ 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⑵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⑶ 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⑷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⑸ 老师总结: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⑹ 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九个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
3、指导写字。
3、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四、拓展活动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教学后记】
通过开寓言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读寓言、讲寓言、说说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并收集其他寓言故事进行交流,学生兴致很高。
《寓言四则》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剥香蕉皮教案6篇
★ 我的书包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