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一语文优秀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篇1
马新桥
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体味其中或喜或悲的感情。
能力要求:培养理解、领悟、欣赏、评价古代散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体味。
学法指导:梳理全文思路,领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特点,欣赏朴实文风。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背诵情况,单人背,集体背相结合。
二 检查词类活用掌握情况。
1 雨泽下注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2 使不上漏 上 名词作状语 从上
3 东犬西吠 西 名词作状语 向西
4 乳二世 乳 名次作动词 用乳汁喂养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
三 学习课文第5、6两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
2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以下知识点:
重要词语
归: 旧指女子出嫁。
归宁:出家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后多指言语、行动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
一词多义:
或凭几学书 受制余人,先发制人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书 家书抵万金 制 因地制宜
余因得遍观群书 其制稍异于前,增其旧制
意洞手书 制彼裳衣
3 指导背诵(略)
四 整体把握课文
1 把握全文思路
1)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修缮前,小轩 小、破、暗;修缮后,小轩 亮、雅、静;作者'偃仰'其中,轩前小鸟、月影相伴,充满诗情画意。
2)第二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
3)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 诸父异爨,家中一片衰败景象;继写老妪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我对祖母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两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2 体味作者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项脊轩志》一文,作者表达了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关于这一点,可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析,教师点拨。
具体点拨如下:
喜: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主人则偃仰啸歌,怡然自得,喜自然而生。
悲:祖母去世,慈母隔逝,爱妻早亡,岂不悲哉?悲是本文的主要基调。作者的悲又是比较复杂的,南阁子明亮、清静、雅致,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曾经慈母'一致',问寒问暖曾经大母言辞爱怜,喃喃自语,以手阖门及持象笏至,殷勤期望;曾经爱妻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何等亲爱、缠绵。而如今枇杷亭亭如盖,物是人非,此情此景,人何以堪!伤心处,作者是'长号不自禁'。美好的往事都已化作云烟,成为幻影,作者对此如何不泪垂!悲,在所难免。
3 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师生共同品味总结,让学生谈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
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作者写来富有诗情,风景这边独好,小鸟时来啄食,更添生活气息。
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了了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再如,对祖母的描写,通过言辞、喃喃自语、持象笏至等细节,把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期待之情,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此外,还有妻来轩中的往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都很感人。
五 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准备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说话稿,要求通过一两件小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气质,在记叙中反映出你对人物的印象及情感。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项脊轩志》课外语段阅读练习
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曾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溪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
注:台--指御史台。橐--袋子。
1.对下列四句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靖:安定。
b.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
c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屈:竭,尽,引伸为结束,完结。
d.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抗:刚正不屈。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甲 ①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②时瑞已擢嘉兴通判
乙 ①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②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溪知县霍与瑕
a.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相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也相同。
b.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不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也不同。
c.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不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相同。
d.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相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乡试,入都。 乡试:明清两朝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考试,叫乡试,考中的叫“贡生”。
都:都城。
b.即伏阙上《平黎策》。 伏阙:拜伏在宫门外面,阙即宫门。
c.署南平教谕。 教谕:县学校的学官。
d.供具甚薄。 供具:供设酒席的器具。此外借指供应的物品。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
a.刚才胡公巡察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声张。
b.刚才胡公巡察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准备礼物办宴会招待。
c.刚才胡公巡察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办礼物准备宴会招待。
d.刚才胡公率领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办东西准备宴会招待。
5.纳入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
a.交纳到淳安县的钱库,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什么理由治海瑞的罪。
b.把他关进监狱,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怪罪海瑞。
c.交纳到淳安县的钱库,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罪。
d.把他关进监狱,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什么理由治海瑞的罪。
6.①识者壮之。 ②坐谪兴国州判官( )
a.①认识他的人认为他英勇。 ②因为这事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b.①有见识的人很赞赏海瑞的胆力。②因为这事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c.①认识他的人很欣赏他的强壮。 ②因为这事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d.①有见识的人很欣赏他的胆力。 ②因受牵连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海瑞不事权贵、刚直不阿的品格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2分)
①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②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
③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④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⑤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⑥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a.①②⑤⑥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d.②③④⑤
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段文字介绍了海瑞的出身及早年经历,突出其不事权贵的刚直性情。
b.海瑞的生活俭朴,对己严格要求,是其优秀品格的一个方面。
c.海瑞蔑视权贵,也遭到权贵们的迫害,胡宗宪、鄢懋卿对海瑞的排挤就是一个证明。
d.这段文字,对海瑞的出身及早年经历的介绍极其简略,只列举了几件事,但读者对海瑞却有了一个总的印象。
参考答案
1.c 2.d 3.b 4.c 5.a 6.d 7.b 8.c
?项脊轩志》知识点汇编
1、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以当南日(“当”通“挡”)
2、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垣墙(筑墙)②客逾庖而宴(吃饭)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取得效果)④乳二世(用乳汁喂养)⑤执此以朝(上朝) ⑥垣墙(围绕)。
形容词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许多事)
动词作名词 比去(离开的时候)
名词作状语 ①雨泽下注(朝下)②使不上漏(从上)③前辟四窗(在前方,此指在北面)④小鸟时来啄食;时至轩中(时时)⑤东犬西吠(朝西)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⑦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⑧内外多置小门(在里里外外)
4、特殊句式 判断句(1)“……也”式: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妪,先大母婢也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2)“……为……”式:轩东故尝为厨(3)无标志式此吾祖大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无标志式)
宾语前置 ①令人长号不自禁(“自禁”,禁自,禁止自己)②又北向(“北向”,向北,朝北)
介词结构后置①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②然余居于此(在这里居住)③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④而母立于兹(在这里站过)⑤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⑥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⑦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⑧何竟日默默在此(在这里不作声)。
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词语
号:háo 阖:hé,关闭 枇杷:pípá 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 爨:cuàn
婢:bì 得:得到 日:阳光
稍:稍微 影:日光 先是:这以前
迨:及,等到 庖:厨房 凡:共
尝:曾经 每:经常 兹:这,此
以:用 过:探望 大类:很像
比:及,等到 顷之:音节助词 尝:曾经
归:旧指女子出嫁 且:那么 制:形式,规制
盖:伞 或:或者 殆:表揣测,大概
故:以前 去:离开 竟日:整天
二、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三、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四、通假字
垣墙,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 周,使围住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
2) ()借书满架(省主语“余”)
3) 吾儿,()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不上漏(省兼语“之”)
5) 明月()半墙(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深入探讨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6、个性解读
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7、作业与拓展
讲解作业要点并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忧 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字﹑词﹑句解释大比赛;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t;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课件出示资料助读。
2.师生竞读
①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字音﹑停顿﹑断句)
②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解释比赛)
注:在比赛中,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
(一切乌有数年恒不一见居然城郭尘气莽莽然
危楼一座往来屑屑或凭或立高插青冥历历在目
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风定天清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状。)
3.品读
(1)体会山市之“变”.
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随着时间推移,山市呈现怎样的景象?(学生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用自己的话描述)
③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体朗读一段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多媒体出示图片欣赏)
②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
三.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四.课堂练笔
学生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图片,然后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去描绘。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篇5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书愤》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六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本课前五首诗中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蜀相》、李商隐的《锦瑟》,学生对律诗的特点也已经了解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诗歌鉴赏和默写也是高考中的一个大板块,所以再设计两个高考练习题。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4、重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5、难点:典故的运用。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抓手,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请两个学生分别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二)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南宋的历史背景(用投影打出)
(三)诵读
1、吟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2、译读: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不仅让学生入情,并且觉得有趣味有挑战性,可以玩味;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学生改写完后用投影打出,供学生参考)
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背读:积累语言阶段
为了便于找到背诵的规律,先思考讨论一个问题: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板书内容要点、作者感情线索)
然后,自由背读,齐背。
4、说读:思考探究阶段
教师提问(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3)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说说。(对比、用典。)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解答。
5、联读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四)高考仿真练习
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五)知识积累:陆游的名句(用投影打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六)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注意几个容易写错的字:“那”“洲”“渡”“斑”。
(七)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
《书愤》教学反思
设计教学简述:
这是一堂县公开课,准备的时间很充裕,备课也很精心,前后共上了三次,感觉各有千秋。
第一次试上,班级是本校高一(6)班。老实说,选这个班级有些冒险,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比较阅读这样的两首诗毕竟有些难度,然而我又想,这是一个在文科上比较强势的班级,理解能力应该不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忐忑不安地走上了讲台。
40分钟下来了,感觉很糟糕,同组老师给予如下评价。
1、必修课和选修课没有明显的区分,设计思路按照选修课来设计的,可是课堂操作却更多的表现为必修课的模式。
2、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导不够妥当,不及时。
3、名为比较阅读,但是比较的重点还是不突出,或者说比较的点还不够明确。学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思维不够活跃。
4、关于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不必单独作为一个比较点,毕竟“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上是一个难点,是学生最模糊的一个概念。如果他连这个概念都不明确,那么比较其不同从何而谈。
5、课堂应该大胆放开,精简环节。
基于以上建议,我修改了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
1、导入时让学生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并猜测诗文的大致内容。
2、删去了原设计中共同点的比较这一环节。
3、赏析的主问题也由原来的“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换成“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抒发个人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这样改除了刚才提到的“表现手法”是诗歌赏析的难点之外,我还考虑到,诗歌所有的技法其最终的指向都是情感。那么从情感出发再来把握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
修改之后第二次试上,感觉良好,同组老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呈现,听课的老师一致认为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在诗句的揣摩上再细致些,就更好了。
第三次的上课,就是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上操作的。然而,课堂的呈现却出乎意料之外,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导没有落实到位,我虽然在预习资料里详细地介绍了诗人的生平以及诗作的背景,但是没有将资料充分的利用起来,在课堂上也没有用ppt呈现出来,这就导致学生对两首诗的“不同情感”的理解不到位。同时,“表现手法”没有单独设比较点,可是在这个班上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能够理解两种表现手法的不同,可见,备课时对学情的分析还是不够到位。
我的几点感悟:
一、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教材意识,要考虑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以及整个教材的编写意图。
首先,《蜀相》《书愤》同处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之部”,所处的单元赏析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于是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第二,这是一本选修教材,是在高一、高二古诗文教学基础之上的提升教学,那么,课堂的呈现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于是,我设计将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赏析,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比较赏析的能力。单单从教学设计上而言,这堂课的设计是体现了课程意识,教材意识的。
二、备课时还应该有学情意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的呈现是老师和学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如果仅有优秀的设计,却没有恰当的表达渠道,那么再精美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梦中乌托邦。
第一次试上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了课堂上老师的“一言堂”现象,听课老师觉得索然无味,学生也觉得收获甚微。
面对这个接受层次的学生,如果我将设计调整为重点欣赏《蜀相》,在深入分析《蜀相》的基础上,自学《书愤》,比较两首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也许课堂呈现更紧凑,学生也会有根深的体会。
第三次课堂呈现,仍然没有考虑到学情。第三次上课的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那么我最初的主问题“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的设置,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果组织学生围绕这三个方面去探讨,课堂也许会更有序,环节也会更紧凑些,学生对两首诗的解读也会更全面,更深刻。
第二次上课因为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也兼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故而呈现效果比较好。
三、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课堂机智,来应对课堂的突发事件。
课堂机智包含两方面内容: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堂发挥的灵感教学,即教师能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随机调整与课堂教学进展不一致的内容或节奏或教学方法,又是指教师能从容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以巧妙的手段予以引导、转化、淡化等恰当处理,将教学引向深入。
我这堂课的呈现之所以不理想,和我愚钝的反应大有关联。上课伊始,解读《书愤》一题,一学生回答“看见书就很愤怒”,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也是一个展现教师教学机智的良好契机,但是我却直接将“书愤”的含义展示在了ppt上。这里如果灵机一动,将“书”的意义的演变大略地解释一下,学生就理解诗题的含义了。教学手段不够婉转,牵引的痕迹太过明显,这一点在课堂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来。那种“雁过无声,风过无痕”的教艺境界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预想中学生会先提到两首诗的最后一联,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句的不同情感,进而探究诗人不同情感的根源,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可是学生的回答直接就从表现手法入手了,和我预想的教学进度不一致,于是,我有点慌乱,课堂上有意无意地想要把学生引到预设的轨道上去,然而课堂是不可逆转,不可复制的。于是在慌乱的思维下,结束了慌乱的课堂。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的“求索”之途遥且艰。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5篇相关文章:
★ 语文作文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