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富有挑战性的教案可以促使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和追求卓越,编写深度拓展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第一节课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第一节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3、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4、阅读文章时要弄清作者重点表达的意思,分清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5、明确在习作时,要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6、体会用不同的词(近义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语言特点;用近义词写排比句。
7、了解寓意吉祥的习俗。
8、养成认真规范书写正楷字的习惯。
9、背诵《长歌行》,并体会诗歌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体会阅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懂得习作时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2、正楷字书法、字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火把节》《牦牛节》视频片段。
师:隆重而热烈的节日,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赏菊……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咱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
二、新课。
1、创设情境说风俗。(扮演小导游介绍家乡的风俗)
1组(三五同学为游客,一名同学扮演导游)
导游: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家乡xx,我是你们的小导游,请跟随我走进我们的家乡,走进我们神秘的苗寨。
我来介绍家乡的风俗……
游客:哦,还有这样的风俗呀,真是一个神秘的民族。
2组
导游:我们的苗寨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风俗呢,据说……
3组
导游:我就参加了那次xx活动,那时刻,别提有多激动,(讲述参加活动的经历)
2、写写家乡风俗。
刚才的小导游们有的选取了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讲述了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有的为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境,讲的都很生动细腻。但是,说的再好都是纸上谈兵,我们能不能像大作家老舍、沈从文那样把这个有特点的风俗习惯,用富有特色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呢?
(1)确定主题。
可以写一种风俗习惯,也可以写自己参加某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2)列写作提纲,确定重点部分。
①写风俗习惯。
a、风俗习惯的内容
b、特点
c、风俗习惯的来历
d、风俗习惯的意义
e、自己的实际体验。
②参加风俗习惯的`亲身经历。
a、参加活动的情况(重点)
b、风俗习惯的来历
c、这种风俗习惯的特点
d、自己的感受(重点)
三、进行习作。
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翻来覆去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因此,我们在写家乡风俗的时候,哪怕你写的是最普通的风俗,只要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感,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语文第一节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教师:(音乐声起。)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由课题想开去,贴近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 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习。(附资料)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自主汇报。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
(附读写练习)
五、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语文第一节课教案篇3
教师: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并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板书预设:
风光美
欢迎远客蒙汉情深何忍别
草原人情美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天涯碧草话斜阳
联欢话别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重点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草原风光美,并能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西部,走进大草原。
2、板书课题:草原有感情地读题
3、你印象中的草原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
4、老舍笔下的大草原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认读难读的词语:渲染、迂回、翠色育流、襟飘带舞、羞涩、拘束、陈巴尔虎旗
3、学生交流草原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景色美丽、人们热情。(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快速找出课文中描写"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分别是哪些段落?
2、学生交流:风光美(第1自然段)人情美(第2——5自然段)
3、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风光美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教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草原》。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域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域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3、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预设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预设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理解"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
(2)指导朗读: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袤无垠的美。
预设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色。
(2)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并结合课件图片来理解。
(3)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绣)
预设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域流,轻轻流入云际。
(1)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草原什么特点?图片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其中那个词写得特别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积累:说说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域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翠色域流、轻轻流入云际"给人们带来的饱满、润泽、柔美的感觉。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五、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六、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七、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熟背课文第1自然段。
语文第一节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写14个生字。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学习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1、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2、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三、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1、“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2、“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3、“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四、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语文第一节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新华字典。
2、掌握音序查字典的方法与步骤。
3、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主动查字典的好习惯。
4、背诵《赠汪伦》。
教学重点
掌握音序查字典的方法与步骤,背诵《赠汪伦》。
教学难点
养成主动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字母歌
播放音乐,师生同唱《汉语拼音字母歌》。
二、激趣谈话,认识字典
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想知道一个字的意思时,怎么办?(生自由发言)
我们可以请一位“不会说话的小老师”来帮忙。这位老师可是神通广大,没有一个字它不认识,想结识它吗?出示字典。
三、学习音序查字法
1、认识字典的组成部分。
现在请大家翻开字典,观察一下字典里都有哪些内容?
学生边汇报,师边点击课件出示“汉语拼音音节索引”“部首检字表”“正文”等,并对每一个部分做以简单的介绍说明。
2、以具体字为例,详细指导,教给方法。
以“厨”为例,具体展示操作过程。
第一步:查音序。在字典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要查的第一个字母“c”。
第二步:查音节及页码。在这个大写字母“c”的栏下,找到要查的音节和这个音节的页码:chu(46)。
第三步:在查到的页码中,根据要查字音节的声调顺序,在正文中查出要找的汉字“厨”。
提示学生,查声母是“zh”“ch”“sh”的字时,要查“z”“c”“s”。
有的字典的音节是没有声调的,可以找到这个音节的页码后,在该页码下查找不同声调的字。
四、反复练习,总结方法,揭示规律
1、出示“猫”和“电”字,师生共同查字典。
2、独立查一查“漂(piào)”“踪(zōnɡ)”两个字。
3、出示“糖”“信”“物”三个字,组织学生查字典比赛。
采访胜利者,有什么好方法,查得这样快?
4、小结方法:先看字母查“索引”,找到字母查音节,根据页码翻正文,按照声调去找字。
5、读一读“音序查字法口诀”,并比赛背一背。
语文第一节课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