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与实际的教学进度相结合,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顺利进行,写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年级队活动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队活动教案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抽奖、举旗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1、装有各色小球的双层袋十个、各色小旗若干。
2、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提问: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什么?
生1:一元硬币。可以用它买东西。
生2:还可以用它玩猜正反的游戏。
师:你会玩吗?能介绍游戏的玩法吗?
生2:把硬币往上抛,落下后用手遮住,让别人猜正反。
师:想不想现在玩?
生(齐):想!
师(抛出硬币后盖住):谁来猜?
生有的猜正面,有的猜反面。
师:能确定吗?
生(摇头):不能。
师:那该怎样说?
生3: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球,请两组小朋友进行摸球比赛,摸到黄球多的小组取胜。
两小组开始摸球。其中一组全摸的是黄球,另一组一个黄球也没有摸到。
学生渐渐觉察到什么,纷纷说:不公平,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4:一只袋里全装的黄球,当然摸到的都是黄球。
师:真的吗?抽出来看看,果真全是。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5: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另一只袋子里呢?
生6:一个黄球也没有。
师(边抽出里面的网袋边提问):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7: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板书不可能。如果我想在这只袋中,可能摸到黄球,你有办法吗?
生8:放一个黄球进去。
师:照你说的,放一个黄球,现在在袋中任意摸一个会有什么结果?
生9: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师:板书可能。
活动二:小组摸球
师:小朋友们都觉得刚才的比赛不公平、不合理,下面我们就举行一次公平合理的小组摸球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摸得最有秩序、收获最多?小组成员轮流摸球组长在表格内作好记录。附表格
红球
黄球
白球
小组摸球,组长记录。
五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你们这组的摸球情况向大家汇报。
生10(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摸球情况记录表):我们小组摸了10次白球,6次红球。
师:猜一猜他们小组的袋中装了什么颜色的球?
生11:白球和红球。
师:抽出你的网袋,看他猜对了吗?(猜对了)在这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2: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
生13:不可能是黄球。
师:根据你们组记录的情况,猜猜你们的袋中会有什么颜色的球。再抽出网袋验证一下。
生猜测验证。
师:你们猜对了吗?在你们组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小组成员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从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出现的结果。
师任选两组网袋,让全班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交流摸球结果。
活动三:摸奖活动
师:一个月前我们金坛举行了一次摸奖活动你参加了吗?手气怎么样?
生(齐):不好!
师:今天想不想碰碰运气?
生(兴奋地叫了起来):想!
师(拿起一只装有6只黄球的网袋和一只装有4只白球、2只红球的网袋,把球合并到一只袋中。):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4:可能摸到黄球、可能摸到白球、还可能摸到红球。
师:现在规定摸到红球为中奖。
师生合作进行摸奖活动。大约摸了10次还没有人中奖。
师(故作疑惑):刚才明明小朋友说可能摸到红球的,怎么现在一个也没中奖?
生15(急切地):因为红球少不容易摸到。
师:如果让你再摸一次,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球中奖?
生16:黄色,因为黄球个数多,容意摸到。
师:分析得真好。但真正的摸奖活动的组织者才不会向你这么大方,他们总把大奖放得很少,这样中奖的人才会很少,他们才能赚到钱。不过如果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摸奖活动,老师还是希望你们献上一份爱心。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师:摸球比赛、抽奖活动中有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看图你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吗?先说给好朋友听一听。
实物投影展示:母鸡下蛋图、太阳落山图、球员射门图。
全班交流。
师:说说你身边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
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师:这节课玩得开心吗?(开心)想不想下课?(不想)还想干什么?
生(异口同声):玩游戏。
师:满足你们,我们就来玩举旗游戏。让大家一定只能看到红旗。
生:举红旗。
师:让大家可能看到红旗。
生:举红旗、黄旗、蓝旗。
二年级队活动教案篇2
一、教材解读:
1、情景图。
左图。是一幅同学们活动的情形.
右图。是同学们在调查户外活动的时间的情景.
2、统计表。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没做完的分段统计表。
3、统计图。教材中也是一个未做完的统计图.
4、分析与交流。
完成统计图表。
发现与交流。
提出建议。
二、活动建议
1、真正进行调查,注重方法指导。
2、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时间观念和时间单位的问题。
经历统计全过程的问题。
3、发挥活动的最大功能。
三、活动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一定时间的长短。
2.通过活动巩固学过的统计知识,发展学生收集信息、信息的能力以及借助统计结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户外活动的意义,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四、活动设想:
该实践活动是调查学生在一般常态情况下的户外活动时间,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由于学生个体家庭背景不同,因而每天户外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也不会相同。为了使统计的结果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具有说服力,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把学生上学与放学在路上的时间排除在外,因而早晨、中午基本没有户外活动的时间,这一段可以忽略不计;晚饭后不宜立即活动且活动时间很少,统计的意义不大,因此确定所统计的户外活动时间是指下午放学后到晚饭前这一段。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一个月的时间太漫长,所以一般确定统计学生在最近一周内的户外活动时间,星期六、星期日的活动除外。
由于我们统计的是户外活动时间的大约平均值,不是某一天的活动时间,因此需要学生家长协助。
五、活动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统计每天下午放学后活动的内容及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下表。家长协助完成。
户外活动时间统计表姓名:________
户外活动时间
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
星期??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活动过程
一、调查与收集
1、统计的必要性:
课前我们对自己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都作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把填好的统计表拿出来,能不能告诉小朋友,你平均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想不想知道其他小朋友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我们全班同学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引导学生想到--把全班同学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进行统计。
2、收集数据:
请小组长把每个小朋友“户外活动时间统计表”收上来交给老师。
二、与描述:
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如下所示的统计图,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描述数据的工作。
1、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想到--为了保证数据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老师读一个数据,小朋友要在统计图中相应的空格里画“√”或“×”符号作统计。
2、合作:教师读原始成绩表中的每一个数据,全体学生在统计图中画“√”或“×”符号作统计。
三、分析与反思
首先引导学生把上面的统计图简化成如下所示的统计表。
活动时间
半小时以下
半小时~1小时
1小时以上
人 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班同学户外活动时间在哪一个时间段之间的人数最多等。
在活动中你们遇到过哪些困难?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通过对户外活动的调查以及活动时间的统计,你们对安排户外活动有什么建议?
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是否能对户外活动提出好的建议等。
二年级队活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懂得人们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短和长。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引导、帮助学生初步学习正确认识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发扬自身优点,正确认识关积极改正缺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发扬自身优点,改正缺点。教学准备:课件,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做自己我介绍,说出自己的特点
二、导入
1、请学生照照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长相,然后说说自己长相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长相都不同)
2、找2-3名同学做自我介绍(姓名、年龄、喜欢的颜色、动物、最喜欢的人、长处)。(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其他方面的不同)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照镜子,做自我介绍,发现:每个人与别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主体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
1、请每位同学想一下自己的优缺点(教师引导:比如,我喜欢唱歌,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我爱帮助他人等),找2名同学发言。
2、请同桌交流下,互相说说对方的优点、缺点(找2组同学发言)。
3、小结: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这样,我们就是最棒的自己了。
四、结束活动:
对照板书,总结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短和长,我们要取长来补短,相信你是最棒的。
诵读儿歌:我们不一样,都有短和长。取长来补短,相信你最棒。现在大家要以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我要看谁的行动快,谁的进步最大啊!
板书设计:独一无二的自己。优缺点。取长补短。
儿歌:我们不一样,都有短和长。取长来补短,相信你最棒。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无论自己身上存在什么缺点,同学们是否喜欢自己,自己看重自己、自己相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肯努力,总会变成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尤其是那些平时感到自卑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大大增强,纷纷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准备迎头赶上。
二年级队活动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年级队活动教案篇5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位数、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等知识,提高读数、写数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速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说说每个数位表示的意思。完成1、2、3、4。
二、复习读数的方法,完成5。
三、复习写数的方法,完成6。
四、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完成7、8。
五、第8、9题。最大三位数:999最小三位数:100
最大四位数:9999最小四位数:1000
思考题:70897098807980979078有多种方法。
二年级队活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 情感目标: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棒棒”假日小队的同学们来到郊外开展了一次野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回答。(同学们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烧烤食物,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洗菜,还有的给小鸟做窝。) 板书:搭帐篷 烧烤食物 钓鱼 洗菜 做鸟窝
二、引导观察,体会方法
1.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参加活动的队员们已经把毛巾晾晒起来,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课件演示:晾晒毛巾的六个架子突出,其余场景虚化。 (有的学生可能是数出每个帐篷里住12人,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吗?)板书:2×6=12。
(2)教师提问:根据搭帐篷小组队员们的活动,你还能提出什问题?怎样解决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3个帐篷一共住多少人? 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追问:你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可能说出以下解法。
解法一: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有6个架子,一共住了6×6=36人。
解法二:每个帐篷住12人,有3个帐篷,一共住了12+12+12=36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参加活动的同学晾晒的毛巾,就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用各种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新发现?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教师提问:选择你喜欢的活动项目,仔细观察,和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再想一想,别人提出的问题你能帮助解答吗?比一比,哪组同学合作提出的问题最多,解决的办法最好。
2.各小组选择有关活动,在组长带领下,互相提问,开展讨论,解答说理。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各组活动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汇报交流,应用拓展
1.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补充。汇报的内容有时是无序的,教师通过以下有机的设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表达。 我提出的问题是( ),发现( )条件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说列式解答的过程及理由,教师板书相关解法。
(1)烧烤活动。
①学生可能提出:参加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17人) 根据图意,学生可能列出4×4+1、3×4+5等不同算式,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都予以鼓励。
②学生可能提出:烧烤中拿着棒子的有多少人?(4×3+3=15)教师提出:你是怎样想的?
(2)洗菜活动。
①学生可能得出:在河边洗菜的一共有多少人?(在河边洗菜有3组,每组有2人,2×3=6)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个菜篮子?(每组有4个菜篮子,一共有3组,3×4=12) 3)给小鸟做窝。
①学生可能提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鸟窝?(每棵树放2个鸟窝,有5棵树,2×5=10)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3)钓鱼。
①学生可能提出:扛鱼竿的小朋友钓了多少条鱼?(左边的小朋友说:“我钓了4条鱼。”扛鱼竿的小朋友说:“我钓的鱼和你同样多。”可见扛鱼竿的小朋友也钓了4条鱼)
②学生可能提出:两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4+4=8或4×2=8) 教师对于能够根据对话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及时小结:我们可以从画面中找到条件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对话知道解决问题的条件。
3.总结延伸。 今天,同学们参与了“棒棒”假日小队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队日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真棒!回忆一下,我们中队开展过哪些队日活动,在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能不能也提出几个问题,我们一块儿来解答。(学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二年级队活动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