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教案5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准备详细的教案,书写教案是教师职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一步,不可忽视,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机械类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机械类教案5篇

机械类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问题

二、【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快慢

?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自学互动一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知识回顾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为______,1nm= m,1微米= 米;时间的国际单位为________,其它的单位有________ _____。

2、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1)选:观察刻度尺的 和 ,根据测量的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的程度是由__ ____决定的。(2)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___ ____,且尺的_____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4)记:测量值分为_______、_______两部分,如测得结果为23.32cm,则此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 ______。

4、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______而言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 的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 的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 ;(2) .

6、速度:(1)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 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速度= ,用符号表示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物理意义是 。1km/h= m/s.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______、经过的路线是______的运动。

8、平均速度: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_______与___ __的比值。

二.考点点击

考点1:时间和长度的估计与单位

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

a 人眼睛迅速一眨 b 人心脏跳动一次 c 人正常呼吸一次 d 人打一个哈欠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1)教室每层楼高约32____;(2)课桌高度大约70________;

(3)一张纸厚度约75_________;⑷脉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约为0.015_________。

3.某物体直径为125nm,该物体可能是

a一个篮球 b一个乒乓球 c 一根头发 d一种病毒

考点2:刻度尺的使用

4.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5.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6.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你能读出测量值吗?

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

考点3:误差与减小误差

7.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d.只要选用精密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

8.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43cm、5.45cm、5.46cm、5.44cm,则此物长应是( )

a、5.44cm b、5.45cm c、5.46cm d、5. 445cm

总结:

考点4:长度的特殊测量

9.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的选项是 (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10.如图2-2-3所示的方法常用于测量圆柱体直径,则图中圆柱体的直径应为 cm。一根细铜丝如图缠绕

在铅笔上,该铜丝直径为 mm.

总结:

考点5:静止与运动的判断

11、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12.坐在长途汽车上的乘客,看见前面的卡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自行车离他越来越远.若以卡车为参照物,自行车是_______的,长途汽车是_________的.

13.在《刻舟求剑》的故事中,行船时,乘船的人在船上刻下了剑落水时的位置;当船停靠到岸边后,在所刻记号下方的水中寻找剑,却找不到,这说明 。

14、通过电视,我们看到“神舟七号”飞船中的一个情景:翟志刚放开了手中的飞行手册。绿色的封面和白色的书页,在失重的太空中飘浮起来并悬停在空中。这时的飞行手册相对于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是运动的.

15.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总结: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选择 ,然后看研究对象相对于 是否有 变化。同一研究对象,由于选择的 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不相同,叫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6: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6.《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到了终点.整个赛程中 (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慢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c.比赛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d.比赛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考点7:速度的计算

17.单位换算:20m/s=__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____m/s.

18.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

a.小张速度 b.小王速度 c.小李速度 d.三人速度一样大

19.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

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飞机

20.图2所示的是一辆桑塔纳小轿车的速度表,从表中可知该汽车此时的速

度为______km/h,按照这个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______h.

21.观察如图3所示的出租车票,可知:乘车人在乘坐该车的时间内,该出租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米/秒(车票中里程的单位是千米)。

22.从哈尔滨东站开往北京的k18次列车,全程运行1288千米,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由表可知,k18次列车从哈尔滨东到北京需要多少小时?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考点8: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运动

23.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 )

a.与路程成正比 b.与时间成正比

c.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24.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4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5.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2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

27.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从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

a.v甲 大于 v乙 b.v甲 小于v乙 c.v甲 等于 v乙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8.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的 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20.斜面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试按图填写下列表格(1)由此可知,物理学里所说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 内的平均速度。

(2)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

30.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机械类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一些常用小机械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2、细致观察画面,善于抓住画面重点,并能大胆想象,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猜测。

3、初步感知“小机械”具有省时、省力、操作方便的优势,有尝试的冲动。

重难点:猜测情节,知道一些小工具的用途。

活动准备:

1、绘本《小机械立大功》的图片、其他常见工具图片、电视机。

2、将绘本2—3页的工具图画下或打印下来,共6幅。

3、幼儿对常见小工具有一定的了解(可日常渗透、可请家长为孩子丰富生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工具图片,引起幼儿回忆,猜测工具的用途

2、师:你知道它用来干吗的?为什么这么想?(请幼儿仔细观察这些简单机械的外形,试着猜测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二、师幼共同阅读绘本

1、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小机械立大功2、师:知道书名是《小机械立大功》,“你觉得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3、师:其实是森林里的小人们要去伐木头,但是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一起用带来的工具帮帮他们吧!好吗?”

4、(依次出示第4、6、8、10、13、14页图)师: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5、师:小朋友们想出了那么多的办法,现在我们来看看,小人们想了什么办法?用到什么东西?是怎么用的?

6、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7、(巩固知识)师:在故事中小人们用了哪些工具,解决了什么问题啊?(8、师:你喜欢这些工具吗?为什么?这些工具有什么用?” (这些工具都能让人干活省时、省力,又让操作变得很方便)

9、师:他们忙活了半天到底要干什么呢

三、活动延伸

1、(出示其他常用工具的图片)师:你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用呢?

师: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人是很聪明的,发明的东西都能帮助我们干活。要是你会发明,你会发明什么呢?为什么?集体交流

机械类教案篇3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机械类教案篇4

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计算、测量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和分析,理解功和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

教具准备: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钩码、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使用机械时,对完成工作任务有用的功叫做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对人们无用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__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总功。

3、人们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对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_____功,对水做的功是_______功。

4、大小为20n竖直向上的拉力f通过一个动滑轮把重30n的物体向上提升了5m,在这个过程中,有用功为______j,额外功为______j,总功为______j。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效率。其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

7、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有用功总是______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______1

二、合作探究

(一)有用功与额外功

[实验]利用动滑轮是否省功(参照课本进行)

1.提出问题:使用动滑轮省功吗?

2.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提升一定高度,再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计算拉力做的功

3.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实验分析:gh与fs相等吗?如不等,哪个大?为什么?

使用机械时,对完成工作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用w有表示。

对于额外负担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用w额表示。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叫总功,用w总表示。即w总=w有+w额。

(二)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公式_________。

机械效率总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一台起重机将1800n的物体提高2m,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如果额外功是4800j,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一样吗?分析你的测量结果,看看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1)减少额外功(使用较好机械)

(2)在额外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增加物重)

三、巩固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水做的功是总功

b、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提一桶水和提半桶水做的有用功相等

c、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的时候,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d、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时,水桶里带了一些水,对水桶和水做的功是有用功

2、用图示滑轮组把重g=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1m,绳端的拉力为f=50n,则:绳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m,有用功w有用=______j,总功w总=______j,额外功w额外= ______,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______。

3、如上右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___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

4、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b.机械效率总小于1

c.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d.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5、通过测

a.增加动滑轮,减小拉力b.减少提升重物重力,减小拉力

c.减少提升高度,减少做功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四、拓展延伸

1、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功率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机械效率大小与功率大小有关

c.机械效率越低的机械,做的功就越少

d.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总小于1

2、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b.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d.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

3、如图,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wl=w2 l=η2 b.w1=w2 ηl

c. w1η2 d.w1>w2 ηl

4、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d.上述说法都不对

5、要提高某机械的机械效率,应该()

a.减小外力所移动的距离b.减小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

c.减小总功d.减小外力

6、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车厢底板高度h=1.5m,斜面长度s=3m,用力f沿着斜面把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多少?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7、用滑轮匀速提升360 n的物体,假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考虑既省力又方便,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机械类教案篇5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了解并掌握力臂及其画法5in

[教学和活动过程]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

小组交流合作解决展示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学生投影展示

新知导研: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老师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

老师例举:起重机的效率60%的含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新知导练:

7.课本例题

8.实验:

测量油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师先让学生明确:要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首先要测那些量,然后展示课本中的表格。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9.各级汇报实验情况。同时请同学回答: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有哪些?

三.小结

功的原理:

学生快速回答

学生计算拉力做功

并举手回答

学生动手过完成实验。

学生讨论,然后小组发??

学生从具体的滑轮中得出有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有关概念。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新旧知识联系

测力计提升重物,让学生体验做功的过程,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同时也为下面与动滑轮做功进行对比,埋下伏笔。

意在过渡到机械做功,与上述直接做功对比,引入有用功和额外功等概念。

意在让学生自已自然而然的引出“有用功”,“额外功”等。

这个讨论内容是学生从旧知引出的新知,知识的'“生长点”引出自然。

“功的原理”虽在新版教科书中没要求,但有必要提出来,让学生了解。其实课上到这里,得出“功的原理”是水到渠成的事。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从旧知出发,得出新知,很自然,学生自己得出,而不是强加,只是给这些功一个专用名词: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在让学生能加深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含义。

学生思考换成质量大的动滑轮后,各个量的变化,为下面引入机械效率作铺垫。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

理论联系实践是物理的根本。

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算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一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动手的能力。

实验的目的除养成动手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机械类教案5篇相关文章:

机械课心得体会参考5篇

机械狗心得体会优秀5篇

2023年机械工作总结报告5篇

读机械心得体会参考5篇

2023年机械厂总结报告5篇

机械加工工作总结5篇

工程机械半年度工作总结5篇

机械实训的心得体会5篇

读机械心得体会模板5篇

机械中级工程师工作总结5篇

机械类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