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是否包含了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效果,教案是我们提高教学水平、增进师生互动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鸟初中教案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鸟初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完成义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受教育不仅关系个人的前途和利益,更关系国家的命运和利益,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使学生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应履行的义务;故本课时的重点是珍惜受教育的机会,难点是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案例并制成课件。
学生:查找发生在身边的不珍惜学习机会的现象。
综合设计思路
1、故事导入:真实故事《一根稻草两种命运》
2、flash歌曲《我要上学》
3、人生ab剧:李明瑜的今昔对比。
(问题设计:现在的李明瑜过得好吗如果李明瑜最终没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她又会过得如何)
4、活动设计:与没有书读的孩子做比较,找找我们的优势和差距
(活动目的:感受没有书读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和期盼。引导学生更珍惜国家赋予我们的受教育的权利。)
5、我思我行:
(1)请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上课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旷课逃课等。)
(2)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作为同龄人,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
(3)出示:漫画《难……》(见附录)。这一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热爱学习的意识。)
6、反躬自省:你在履行受教育义务时,做得怎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认识受教育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的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7、送给自己一句学习座右铭。
(设计意图:丰富教学内涵,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
1)放羊娃的故事
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
“你放羊做什么”
“挣钱”
“挣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
“生娃”
“生娃做什么?”
“放羊”
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
2)如何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人力资源总量大,但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地域差异明显,尤其是中国西部的文盲率偏高。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当于世界70年代的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至少滞后十几年。在我国适龄人口中,80%以上是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到xxxx年,中国受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13.9%,日本则是37.5%。劳动力文化层次低,产业和行业间的人力资源矛盾突出,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集中在计算机,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截止到20xx年底,农林牧副鱼的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要占到43.1%,其中文盲11.8%。各行业中,职业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人员比重低。城乡劳动力文化差距大。目前,城镇人口的文化程度处在初中,高中阶段,农村处在初中,小学阶段。所以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相当严重。因此,要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在教育上入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标志。中国要在今后20年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开发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换言之,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建成教育强国。
3)父亲不让女读书少女与父对公堂
江西于都县银坑镇一名十三岁的农村女孩因父亲剥夺了其受教育权而走上法庭,要求恢复其受教育权,继续完成学业。
这位女孩叫谢友兰,xxxx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中。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但是,当村干部找到谢明军劝说他让谢友兰读书时,谢明军却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谢友兰将其父亲告上了法庭。于都县法院受理后,一审判决谢明军立即恢复谢友兰的受教育权,有义务让谢友兰完成学业,并对谢明军做出教育批评,要求他当庭向女儿道歉。
4)民工子女的读书之路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奶奶带着姐弟俩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
早上6: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托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
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
5)录取通知书迟到一年湖北一女生告赢母校
秦春梅,家住随州市曾都区尚市镇战士村。20xx年,她参加了高考,因始终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两个月后,秦春梅南下打工。
xxxx年6月18日,秦父从xxxx年6月9日《随州日报》上得知,女儿被武汉某师范学校录取。6月23日,秦春梅的父母终于在秦春梅的班主任那里找到了普通高校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要求秦春梅于20xx年9月15日报到。
此时离报到时间已过了9个月,曾都区第四中学为秦春梅出具介绍信,请求武汉市某师范学校让秦继续到校学习,可是该校未能批准。
因为学校未按时送达通知书使自己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秦春梅非常气愤。xxxx年8月,秦以侵犯自己受教育权为由,将母校告上法庭,请求法院责令四中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秦父请求其班主任在录取通知书寄到后,通知其有关亲戚转告,并留下了相关地址和联系电话,班主任对此给予了承诺。班主任收到秦春梅的录取通知书后,在拨打了一次电话没有接听后,便再也没有进行联系。而且秦春梅填写的收件人地址是学校地址,曾都四中对此未提出异议,表明其同意代收录取通知书。
xxxx年9月1日,曾都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曾都区第四中学赔偿秦春梅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鸟初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认识变化的电路,准确找出变化前后两电路的变化
重点、难点
动态电路的连接方式,动态电路的电阻、电流和电压
课前导入知识:
在并联电路中,新增加一个支路对干路中的电流的影响?
知识点一:伏安法测电阻中的误差和非误差
(1)非误差:如果用灯泡代替电阻,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渐减小,灯泡逐渐变暗,测出来的电阻值是逐渐减小的。显然,这不是实验的误差。这是因为随着灯泡两端的电压的减小,灯泡的温度也随之降低,温度越低,钨丝的电阻越小。因此,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不能减少误差,测量的数值会偏小,不是钨丝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2)误差:标准伏安法测电阻电路中,电流表测的是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虽然电压表阻值很大,流过的电流很小,但电流表的示数总比流过的被测电阻的电流大,根据r=u/i可知测出的数据偏小。
例题 南京市某中学九年级课外兴趣组的同学,按照正确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做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灯泡标有2.5v字样),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如下的一组u和i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灯两端u(v) 0.5 1.0 1.5 2.0 2.5 3.0
电流i(a) 0.18 0.22 0.26 0.30 0.32 0.34
灯泡发光情况 微亮→逐渐变亮
(1)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
(2)在灯丝中电流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灯丝的电阻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
知识点二:动态电路分析
(1)当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时,滑片的移动会引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定性分析变化的一般思路是:○1知道电源电压不变;○2根据滑动编组器的变化确定总电阻的变化;○3再由总电阻的变化确定电流的变化;○4根据电流的变化判断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5根据不变的总电压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确定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
(2)当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并联时,滑片的运动只能引起干路和其所在支路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除短路外,对其他支路没有影响。
(3)开关的闭合和断开也会造成电路中的电阻变化,从而引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分析思路与(1)相同,关键是确定电阻的变化。
【注意】 确认电路变化前后连接方式和电路中电阻的变化,准确判断电压表测量的对象是分析电流电压变化的关键。
知识点三: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1)串联电路的分压定律
两个电阻r1和r2组成的串联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满足:u1:u2=r1:r2
这个关系式称为分压定律。该关系式告诉我们,两个电阻串联时,电阻大的分得电压多。
(2)关于并联电路的分流定律
两电阻r1和r2并联,通过它们的电流与各自电阻的关系满足:i1:i2=r2:r1
这个关系式称为分流定律,该关系式告诉我们,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就越小。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知识点四:应用欧姆定律综合计算
(1)必备知识
○1欧姆定律公式及变形公式
○2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3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2)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1欧姆定律使用于从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纯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是针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具有对应性。
○3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动,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因而公式r=u/i中三个量是同一时间值。
○4公式中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即电流安培,电压伏特,电阻欧姆。
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电路,电压u不变,当闭合开关s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小
(b)电压表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增大
(c)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减小
(d)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增大
2、某同学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s,发现灯不亮,为检查电路故障,他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结果是uad=3v,uab=3v,ubc=0,ucd=0。此电路故障可能是
a、开关s接触不良 b、电灯l灯丝断了
c、电灯l短路 d、电阻r短路
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后,电压表v1的示数为0,电压表v2的示数为6v。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双选) :
a、电阻r1短路b、电阻r1开c、电阻r2短路d、电阻r2开路
4、如图4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l1不亮,l2正常发光。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单选):
a、开关s接触不良 b、电灯l1灯丝断了 c、电灯l1短路 d、电灯l2短路
5、把一根长1米、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两极上,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强度是1安培,若将此电阻丝对折起来后再接到这电源的两极上,通过电阻丝的总电流强度是( )
(a)4安培(b)2安培(c)0.25安培(d)0.5安培
6、如图所示,r1=4欧姆,r2=r3=8欧姆,电源电压为6伏特,电流表1、电流表2、电流表3的示数分别为i1、i2、i3,则i1、i2、i3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i1>i2>i3;(b)i1<i2<i3;
(c)i1=i2=i3(d)i1=i2>i3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1∶r2=4∶1。当k1断开,k2闭合时,电流表示数i1。当k1、k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i2。则i1与i2之比为〔 〕
(a)4∶1(b)1∶4(c)3∶4(d)4∶5
8、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9伏特,定值电阻r为5欧姆,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4欧姆,那么当滑动片由滑动变阻器的a端滑向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是( )
(a)由0逐渐增大到9伏(b)由0逐渐增大到5伏
(c)由0逐渐增大到4伏(d)由4伏逐渐减小到0
9、把甲、乙两段电阻线接在相同的电压下,甲线中的电流大于乙线中的电流,忽略温度的影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当它们材料、粗细都相同时,甲线长乙线短
b.当它们材料、长度都相同时,甲线粗乙线细
c.当它们长度、粗细都相同时,两线的材料一定不同
d.甲、乙两电阻线的材料、长短、粗细不可能完全相同
二、填空题
1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s1、s2断开时,
灯泡_串联;当开关s,s1、s2均闭合时,灯泡_并联,此时电流表测的是 中的电流.
11、如图11所示,当开关由闭合到断开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的情况是: a1_________;a2 _________;v __________。
12、如图12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路的总电阻将______;电流表a的示数将_______;电压表v1的示数将_______;电压表v2的示数将________。
13、如图13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向b端移动时, a表的示数将______;v表的示数将______。
三、连图题
14、按照图14甲、乙电路图,将对应右图各实物元件连接起来。
四、实验题
15、用伏安法测定一只电阻的阻值,现给你一块电压表、一块电流表、一个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未知阻值的电阻一只、导线若干。
(1)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右边的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标出电表的“+”、“--”接线柱)。
(3)在实验中电流表用0~0.6a量程、电压表用0~15v量程。根据你画的电路图,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下面图16中所给的实验器材连接起来(导线不要交叉)。
(4)在这次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示位置如图17所示,那么未知电阻rx中的电流是______a,rx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__v,rx的阻值是___________Ω。
五、计算题
16、如图18所示电路,r1=7Ω,r2=3Ω,当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1v,当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4v。求r3的阻值。
17.如图114所示电路,已知r1=2欧姆,r2=4欧姆,u1=2伏特,求(1)通过r1的电流强度i1;(2)r2两端的电压u2。
18.在图115的电路里,安培表的示数是0.3安培,如果小灯泡l的电阻是10欧姆,整个电路里的电阻是30欧姆。求:
(1)小灯泡l两端的电压;
(2)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3)伏特表的示数。
19.如图106所示,已知电阻r1=6欧姆,通过r2的电流强度i2=0.5安培,通过r1和r2的电流强度之比为i1:i2=2:3求r2的阻值和总电压u。
20.如图104所示,电源电压为8伏特,电阻r1=4r2,安培表的示数为0.2安培;求电阻r1和r2的电阻值各为多少欧姆?
鸟初中教案篇3
一、主题解读
“感恩”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度宠爱,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和不关心他人的自私品质。
我班共34名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家庭家庭教育观念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知识与经验,导致很多孩子有一些不良习惯。
据家长反映,甚至有的同学还经常对父母大呼小叫,无故发脾气,丝毫不顾及家长的感受,使做父母的很伤心。为了让学生能了解父母,感恩父母,并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我设计了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的班会。
二、班会目的及预想效果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育目标:
1.体会父母的辛劳,明白感恩父母的道理,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2.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思想感情。
三、说班会准备
为了更生动、更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我和我的学生们做了如下的准备:
1、让学生查找日历,确认今年母亲节的时间。
2、收集有关“感恩父母”的材料。
3、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4、准备调查问卷。
5、邀请学生家长。
四、进程步骤
本次《感恩主题》班会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短片导入、品味感恩
1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游子吟》。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游子吟》。
3、交流观后感,讨论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无微不至的
二、交流互动,表达感恩
1、家长协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这个星期天是母亲节。你是否了解你的妈妈?
2、表演快板《孝敬父母十要求》。
3、拍手歌《孝敬父母人人夸》。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项活动,使学生们再一次体会父母的爱,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三、情境表演,感悟感恩
1、由我讲述歌曲《感恩的心》的创作背景。歌曲是根据一个女孩的经历创作而成。以此来勉励教导学生要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有恩于我们的人。
2、全体学生表演手语歌《感恩的心》。
再次点燃学生感恩之情。
四、拓展延伸,行动感恩
讨论1:你打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孝敬你的父母?
讨论2:母亲节快要到了,你为了这个母亲节做了怎样的准备?
1.观看短片《妈妈,洗脚》。
2.写心愿卡,画“感恩树”
3.学生向家长献心愿卡
?设计意图】:
拓展升华本次班会的主题思想,并将感恩之情转化为行动。
鸟初中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应用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理解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关系及二者真假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得出猜想、推理证明的'过程,提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几何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勾股定理,分清其题设和结论。
提问学生画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可用尺类工具),然后要求不能用绳子以外的工具。
出示古埃及人利用等长的3、4、5个绳结间距画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以其中蕴含何道理为切入点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请学生思考3,4,5之间的关系,结合勾股定理的学习经验明确
出示数据2.5cm,6cm,6.5cm,请学生计算验证数据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并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将三边换成其他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的数据,如4cm,7.5cm,8.5cm,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鸟初中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换位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培养自己积极情绪的意识。
?知识目标】
体验到人的情绪有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知道消极情绪影响人际关系和健康。
?能力目标】
掌握恰当调节,发泄和主动控制情绪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不同的情绪及不良情绪的危害。
?难点】
调节情绪调节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案例讨论法;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导入
出示《最令人震撼的图片》,伴随着音乐,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图片,并询问学生观看图片的带来的情绪感受是什么?
师: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情绪。那么我们熟悉的情绪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绪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情绪的调节》。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情绪都有哪些
猜一猜:由一名学生用脸部表情展示不同的情绪感受,请其他学生来猜这是展现的什么情绪。
多媒体展示以下情境,让学生说一说面对以下情境,自己情绪会怎样。
(1)语文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我感到:
(2)数学测验时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成绩发挥不理想,我感到:
(3)在上学时,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我感到:
(4)自己喜欢的书,被同学遗失了,我感到:
教师对学生所学的情绪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对这些情绪进行分类,填写以下表格。
二、情绪对人们的影响
1.案例分析
多媒体展示两则案例:
有一位秀才第三次上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了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自己跟心爱的表妹脱光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去找算命先生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去吧,你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力气吗?戴斗笠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衣服躺在了一张床上,都是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就赶紧准备回家了。店老板非常奇怪地问:“不是明天就要考试了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解说了一番,店老板听了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了吗?戴斗笠打伞不是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上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备战考试,居然中了探花。
2.展示一个日本作家曾经做过的实验:《水知道答案》,他经过十年的研究实验发现,水是可以记录身边的环境变化以及人的情绪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会形成不同形状的水晶体。如看到“谢谢”“美丽”等词语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烦死了”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简而言之,作者认为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当感受到丑恶与负面的情感时,水结晶就显得不规则且丑陋。并给学生展示图片。
观看完材料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良好的情绪和不良的`情绪会对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讨论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不同的情绪会对人甚至对其他事物产生不同的影响,乐观积极的情绪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生带来美好,而悲观消极的情绪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灾难。
三、学会调控情绪
过渡语:既然情绪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更应该每天保持良好的情绪,学会调节不良情绪,我们知道哪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呢?学生思考就进行自由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转移注意力: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烦心事,做一些其它的事情
2.合理宣泄情绪:大哭一场
3.和家人朋友诉说衷肠:和家人朋友聊一聊最近的烦心事
4.适当运动:可以通过跑步,游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绪
5.自我暗示:通过一些名人名言或者励志的故事进行自我暗示。
环节三:巩固提高
情景模拟:对于不良情绪,我们不仅要学会自我调节,同时也要学会疏导他人的不良情绪。假如你的好朋友因为考试失利,现在心情低落,你应该如何疏导呢?让学生进行上台模拟演示。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总结情绪的种类以及不同情绪对人们的影响还有学会如何调控情绪。
作业:以“开心快乐每一天”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鸟初中教案篇6
活动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2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立,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3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做到尊敬长辈,热爱长辈。
活动准备:小品、舞蹈、劳动技能竞赛等。
活动过程:
出旗仪式
一、整队集合,各小组清点人数、征求辅导员意见、中队长宣布开始
二、出旗、敬队礼
三、齐唱队歌
活动内容
1在《劳动最光荣》乐曲声中,主持人走上讲台。
2 主持人:《劳动最光荣》主题队会现在开始!请听歌曲《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
3 全班同学听录音。
4 主持人:我们的老师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还得干家务活,确实很辛苦。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体贴老师呢?
5 主持人:大家说得都很好。假如今天我们的妈妈也来参加这次班会,你们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6 持人:下面我们看个小品,看看小品中的这位同学是怎么做的。
表演小品《帮奶奶浇花》
主持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说明小品中的这位同学做法很正确。我们要向她学习,做个爱劳动的孩子。下面请看舞蹈《劳动最有滋味》。
7学生表演舞蹈。
8主持人:谁上来为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劳动者的故事?
学生上台讲故事。
9主持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幸福生活。我们来看看伟人是怎么说的。
10(投影仪出示名人名言)
11(齐读)劳动是幸福之文。——富兰克林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
12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行劳动技能进赛。现在请组织委员宣布竞赛规则。
组织委员:
(1)服从裁判,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以计时的秒数为序排出前三名。
(2)遵守比赛时间。
(3)遵守赛场纪律。
文体委员:(举起第一个竞赛项目牌)
快速系鞋带:各小队选手上台,完成时间;2分钟裁判评定,宣布第一名名单。
13接下来按同样的步骤进行“钉钮扣和理书包柜的比赛。
14主持人:通过比赛,可以看出获奖同学动作非常熟练,说明他们平时经常做家务活。他们既帮助了爸爸,妈妈,同时自己又学会了许多本领。动作不熟练的同学,还需加倍努力。同学们,原我们把勤巧精神发扬下去,在劳动中接受锻炼,成为生活的小能手,成为父母的画稿帮手。
15 齐唱歌曲《劳动最光荣》,活动结束。
退旗仪式
一、呼号。(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队员:时刻准备着!
二、退旗。
三、宣布活动结束。
鸟初中教案篇7
一、 学习目标:
1、 熟练的朗读课文;
2、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环境描写的作用)
3、 品味语言,理解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品味语言,理解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熟练的朗诵课文(每个小组选一部分能进行表演朗诵);
2、在文中划出描写海燕活动环境(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把它抄下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勾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海燕的句子并把它抄下来,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抓住修辞手法和重点词语分析。
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
直接描写海燕的句子:
修辞手法分析:
重点词语分析:
其他句子分析:
4、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上面的问题后,写一写你对海燕这个形象的理解。(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5、你从海燕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写下你的感受。
6、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把它写下来。
(二)、课堂研习:
1、导入新课。(1分钟)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引出课题))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说一说“海燕”: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上一个修饰语,你会填什么呢?(6分钟)
这是 的海燕。
矫健勇猛 心情欢快 斗志昂扬 无所畏惧 高傲
3、分析品味海燕的形象:
(1)、读一读,感受环境:(5分钟)
①在文中划出海燕活动的环境(自然环境)的句子。
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7—8节,12-13节
②文中写的海上景象有什么变化?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
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
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苍茫”描写大海磅礴的气势;“卷集”描写乌云翻滚聚拢的情景。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
7—8节,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先用“越……越……”紧缩句,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乌云凶暴,加上雷声轰响,狂风吼啸的声音描写,渲染了黑暗社会环境的气氛。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而“狂风”“不甘心”“恶狠狠”“甩”和“摔”,这些词语,写出了它的猖狂反扑。
12-13节,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写大海与闪电激战:先写风“吼叫”雷“轰鸣”,用声音渲染气氛,再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气氛比前更为紧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再次显示大海的力量。这场激战象征阶级斗争的激化,大海的胜利象征了革命必胜。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说明:从环境入手,先渲染好氛围,让学生明确写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对海燕的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溶入课文]
(2)、品一品“海燕”:(18分钟)
①身处这样险恶的环境,海燕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海燕形象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3分钟)
1-6自然段;9-11自然段;14-16自然段。
②根据本小组分配的段落,联系具体的句子或词语,想一想对表现海燕形象有什么作用?抓住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词语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记下疑问-小组交流-组长总结-推荐发言)(5+10)
a、在乌云产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在回答后告诉学生: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b、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它勇敢的斗争精神。
“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c、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学生回答。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板书:只有……)
d、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它的勇敢和智慧,有敏锐的洞察力。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e、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有什么哲理意义?
明确:表现了海燕对光明的热切渴望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生活就是这样,阴云再重,总有散去的时候;困难再大,经过一番努力,总能克服。邪恶永不能战胜正义,真理终有一日会大放光彩。
f、―――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海燕作为报信者的极度兴奋之情。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写它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表现它有预见性。
g、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回答。明确: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板书:叫喊:三个“暴风雨”)。
归纳:品味语言的方法
l 1、抓住修辞手法;
l (比喻、拟人、反复等)
l 2、抓住重点词语。
l (形容词、动词等)
小结:海燕是一个什么形象?
l 海燕是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形象。
(3)、议一议“海燕”:比较风平浪静中的海燕图和暴风雨来临前的海燕图,你更欣赏哪一种情景中的海燕形象?为什么?(5分钟)
明确:体会越是在险恶的环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无畏、乐观、坚定的品格。
鸟初中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w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功的概念是什么?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
一、复习
1、功的概念:
2、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
1、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
(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5、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wp=t
p——功率w——功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7、例题讲解p668、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
三、练习
略(四)小结(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
2、功率
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
(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3、概念:功与时间之比4、定义式:p=w/t
w—功—jt—时间—s5、推导式:p=fv注意:
(1)力大小不变
(2)速度不变
p—功率—w
鸟初中教案推荐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