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教案6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效果,教案的撰写能够提升教师的协作与沟通能力,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计算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计算教案6篇

小学计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是什么?面积怎么计算?(生答师板书出面积公式)

2、这些图形的面积我已经会算了,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种组合图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内容。出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题

师:组合图形就是由我们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组合而成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例如房子侧面墙的形状是这样的:(出示图)

⑴、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吗?

⑵、小组讨论能否把它分成几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⑶、汇报:这个图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这两个图形的和。

⑷、学生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⑸、: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很多是由我们学过的这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应鸹把它分成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各块的面积,再把它们合起来就行了。

2、试一试

90页“做一做”

⑴、看图,说说这个图形由哪些图形组合成?

⑵、独立练习

⑶、订正

三、巩固练习

第二题出示中队旗

小组讨论有几种解法。

独立做

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第四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做出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1、2)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小学计算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2.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3.了解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4.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的特点。

5.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方法

观察体验学习、合作讨论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启发引导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课件,展示现代各种各样第四代计算机。

老师引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享受计算机带来方便的同时,人们却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软件、硬件问题所困扰。那么你们了解计算机多少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师生互评。

2.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课件,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

(1)第一台计算机是“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2)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3)第四代计算机特点。

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少、功能强、成本低。

老师引入: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计算机结构组成,进一步认识计算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位计算机小行家。观看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所看录像,学习教材中计算机硬件知识。

教师提问:计算机硬件从外观和内部分别有哪些部件?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学生回答:……

外观上: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

内部构造:主板、cpu、电源、内存、显卡、硬盘、光驱、软驱、网卡等。

教师提问:看完这些硬件结构,那这些部件分别都起什么作用的呢?如果把计算机比如是一个人,那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各个部件都起到人的哪个器官的作用。

教师展示课件引导讲解。

cpu:犹如人的大脑,起运算和控制作用。

主板:它是计算机的血管和神经,有了它和cpu才能控制其他硬件。

显卡:相当于人的眼球,图像的形成由它完成。

声卡:它是计算机的声带,计算机能发出声音全靠它。

内存条:计算机的临时仓库,它是计算机的内存储器。

硬盘:犹如一个大仓库,它是计算机的外存储器,用于储存程序和数据。

显示器:相当于人的脸,大脑处理后的信息,往往通过人的`脸表现出来,它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音箱:是计算机的嘴,计算机由它发出声音,同样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键盘、鼠标:各种操作和命令由它输入计算机,它是计算机的输入设备。

打印机:相当于我们使用的笔,也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合作竞争学习:老师打开机箱,展现计算机实物部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

老师引入: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我们说内存是临时仓库,硬盘也是个大仓库,不管是内存储器还是外存储器(包括硬盘、软盘、光盘和u盘等),它们的容量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展示课件)

(1)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比特,英文bit,也就是一位二进制位(0或1)

最基本的容量单位是字节,英文byte,缩写为b。

一个英文字符占1个字节,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比特、字节、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

(2)换算关系

1 byte=8 bit 1kb=1 024 b 1 mb=1 024 kb1 gb=1 024 mb

小学计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 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 儿童英语

…… ……

下午2时 六一剧场

下午4时 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 七巧板

…… ……

晚上6时30分 大风车

晚上7时 新闻联播

……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

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 起床

7:00——7:30 吃早饭

7:30——8:00 做家务

8:00——9:00 做作业

9:00——11:00 到新华书店购书

11:00——11:20 吃中饭

11:20——11:40 饭后休息

11:40——12:40 午睡

12:40——13:00 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 游泳馆游泳

14:30——15:20 看电视

┈┈

2、 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

1)整时 —— 整时

2)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

3)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

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

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

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

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 看电视

(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

(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练习:

1、节目预报表

(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

交流汇总。

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 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16-14 = 2 口答:播放了2小时。

想: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过20分是15时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

小学计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

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

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

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

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

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

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

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

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

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小学计算教案篇5

第一课internet概述

教学课时:3课时教案序号:15

(一)目的与要求

要求掌握internet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功能等

(二)教材分析

重点:internet的功能和应用

难点:internet的功能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小学计算机教案(八)。它的基本含义是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及附属设备用通信线连接起来,按照一定的规约实现彼此之间的通信,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网络: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就是计算机网络。

网络通信协议:计算机相互通信时所遵守的规约一般成为网络通信协议。例如:tcp/ip、netbeui、nwlink等

计算机网络一般按照网络互连的距离划分为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

internet即不是局域网也不是广域网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a、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包括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资源

b、数据传送

c、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

d、易于进行分布处理

3、internet的概念和历史

a、internet:把许许多多的局域网和广域网联起来,构成一个世界性的大网,我们称为internet,或为英特网,教案《小学计算机教案(八)》。

b、历史:

60年代初期研究人员开始计算机联网的实验

60年代末美国政府开始认识到计算机即将并且已经给教育及军事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进行网络研究,建立了计算机实验网络,即internet的前身。

我国虽然接入internet的时间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

4、internet应用

a、电子邮件e-mail

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上的传统应用。电子邮件可以进行多地址投递,可以传送文本、声音、图象等

b、文件传输ftp

文件传输ftp允许internet杀困难感的用户将一台电脑上的文件、资料传送到另一台电脑上,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c、网页浏览

网页浏览是一种基于超文本技术的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查询工具,只需在网页浏览中输入网页地址即获得需要的信息。

d、网上聊天

网上聊天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网络运用,上网的二人可以在电脑上相互进行文字聊天,现在的聊天软件不但可以传输文本,还可以传输语音、视频等

学生练习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通讯协议?

3、计算机按照联网距离可分哪几类?

4、计算机网络功能有那些?

5、、e-mail、ftp的中文称什么?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小学计算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

引导学生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小学计算教案6篇相关文章:

计算机培训的心得体会6篇

计算机教师年终工作总结6篇

计算机实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

计算培训心得5篇

小学篮球教案6篇

计算培训心得最新5篇

小学安全课教案6篇

小学语文6年级教案6篇

小学篮球教案优质6篇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案6篇

小学计算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