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的文书,写教案之前需要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分析才行,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是钠单质性质的延伸和发展,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转变为钠的化合物,所以钠单质和钠的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既了解了钠单质的性质又了解了钠的化合物性质,才会比较全面的了解钠这种金属。通过钠单质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实验,学生能了解两者性质的差异、掌握二者的转化关系及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
2)、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动手合作的乐趣,在交流中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2)、通过学习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我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结合以上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以趣味实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设计“滴水生火”趣味实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思维培养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紧接着设疑:水一般用来灭火,而我们的实验却是滴水生火?
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对na2o2和h2o反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又引入“吹气生火”实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同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讲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o2的,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横生的实验探讨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然后在多媒体上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以应用和巩固提升,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钠着火了怎么办?
?交流思考2】钠单质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了什么物质?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钠的氧化物知识的复习和运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与nahco3知识的教学。(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分钟。)
第三环节: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对于na2co3与nahco3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及水溶液性质的检验。操作比较简单,但有些差异比较细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触摸感受。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实验探究。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做完后,在多媒体上的表格中总结归中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在完成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后。我又设置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以上两个问题,我及时给予点评、总结。(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课堂小结。
此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启发学生回顾、再现知识,并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写到黑板上,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简明扼要的写出na2o与na2o2,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即可。(见附表)
教学评价:
本节课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我设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两个趣味实验,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学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质具有这样的性质,激发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
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情趣。同时又依据知识特点,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对钠的几种化合物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除此外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四.说教学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
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篇3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不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b.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3.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的主要原因是()
a.电子有得失
b.共用电子对有偏移
c.电子既有得失又有电子对偏移
d.有金属元素的存在
4.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5.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一种类型化学键的是()
a.na2o2 b.ca(oh)2 c.hclo d.ne
练方法技巧 ——发散创新探究的方法
6.a、b属于短周期元素,能以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式为ab2型的化合物,则b、a元素
不可能分别属于周期表中的族数是()
a.Ⅴa和Ⅰa族 b.Ⅵa和Ⅴa族
c.Ⅵa和Ⅳa族 d.Ⅶa和Ⅱa族
7.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bf3 b.h2o c.sicl4 d.pcl5
8.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有x、y两种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4%
和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只可能是()
a.xy b.x2y c.x2y3 d.x2y5
9.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结构相似,又已知nh4h与水反应有氢气产生,下列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nh4h的电子式为
b.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有两种气体产生
c.nh4h中的h-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d.nh4h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10.近年来用红外激光技术研究液氢,发现分子间作用力也可引起微粒间的反应,在液
氢中有氢分子和质子形成的h+3,其构型是等边三角形,属于二电子三中心离子,同时,
h+3可进一步形成h+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3的电子式是h••h••h
b.h+3可在液氢中形成h+4、h+5、h+6
c.h+3可在液氢中形成h+5、h+7、h+9
d.h+3可广泛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氢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练综合拓展
11.以下列出了四种物质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圆圈表示原子核(包含除价电子以外的
电子)的示意图,黑点表示非共用电子对,直线表示共价键,且图中各分子仅是由第一、
二周期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在括号内填写四种物质的分子式。
12.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
主族。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d
和e可形成4核10个电子的分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五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a2b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①d元素形成的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与b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与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c、d、e形成的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但离子化合物中除含离子键外还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oh,其中o—h之间为极性共价键,而na2o2中o—o之间为非极性共价键。]
2.d[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a项不正确;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平衡,b项错误;离子键的形成必须有阴、阳离子,但并不一定是含有金属阳离子,例如铵根阳离子同样可以形成铵盐。]
3.b[共价键的形成不存在电子的得失,只有电子的共用,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使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之别。]
4.c[a项中cl原子漏写了未参与成键的最外层电子;b项中na2o2为离子化合物;d项中共用电子对应由c、o原子双方提供,而不应由c原子单方提供,且c原子未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正确的书写为 。]
5.c[a、b为离子化合物,它们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c为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d为单原子分子,不含化学键。]
6.a[短周期元素组成ab2型化合物,a、b元素可能有以下组合:Ⅱa(mg)、Ⅶa(cl),Ⅴa(n)、Ⅵa(o)和Ⅳa(c)、Ⅵa(o)等,对常见化合物化学式熟记很重要。]
7.c[首先应清楚是8电子结构而不是稳定结构,这样可排除b项,因为氢原子稳定结构中最外层应有2个电子;a项中硼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与3个氟原子形成三个共价键,最外层为6个电子;而d项中p最外层有5个电子,与5个氯原子形成化合物时,p不会是8电子结构。]
8.d[甲中x含量大于乙中x含量,而甲中y∶x=2∶1,则乙中y∶x>2∶1只有d,y∶x=5∶2>2∶1,所以选d。]
9.d[nh4h中h-具有he的电子层结构,与水反应生成nh3和h2,反应后溶液呈碱性,所以d错误。]
10.c[该反应可写成h2+h2―→h+3+h-,根据题给h+3是二电子三中心离子的信息,所以a错;h+3可进一步形成h+n,显然h+3是和h2结合,而不是和h+或h-结合,因为若h+3结合h+,电荷将不再是+1,若结合h-,电性将消失,所以h+n中n只能为奇数,故选c。]
11.(1)n2(2)hf(3)h2o2(4)hcn
12.(1)naosnh
(2)
解析因为a、b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在电子总数为30的a2b离子化合物中,每个离子的电子数为10个,故可推知a是na、b是o;因为4原子核、10个电子形成的分子中,每个原子平均不到3个电子,可知其中一定含有氢原子,分子中有4个原子核共10个电子,一定是nh3。因原子序数d>e,故d为n、e为h;c与a(na)同周期,与b(o)同主族,所以c为s。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篇4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 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 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 (nacl),再求c (nacl)。
板书: 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 0.1mol/l 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
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
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
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 例:已知75ml 2mol/l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
=c(naoh) ·v(naoh)· 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 (浓) v (浓) =c (稀) 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 (浓) v (浓) =c (稀) v(稀)
投影: 例:配制250ml 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 :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 (浓) v (浓) =c (稀) v(稀)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习使用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前人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工具
1.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3.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大理石。
二、新课教学
师: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你们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
生: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俗称石灰石。
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
[投影]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师: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我国的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希望大家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为社会做点事情。
师: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生: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co2↑+h2o
师: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讨论分析原因]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气泡,由于鸡蛋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边冒气泡边下沉。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o2气体不断地附着在蛋壳表面,于是它们的总体积就比鸡蛋原来的体积大得多,被它排开的水量不断增多,浮力也就逐渐增大,等到浮力大于鸡蛋重力时,鸡蛋便慢慢上浮。当鸡蛋浮到接近液面时,附在它上面的气泡破散逸出,这时平衡被破坏,鸡蛋又下沉。以后,继续重复以上过程,表现为鸡蛋不断地上浮下沉。
师:碳酸钙、碳酸钠及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生: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师: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c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师: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们就会明白上述问题的。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碳酸钠十盐酸
碳酸氢钠十盐酸
现象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现象]两次实验反应试管内都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师:这两组物质反应都生成co2气体。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2hcl===2nacl+h2co3
co2↑+h2o
nahco3+hcl===nacl+h2co3
co2↑+h2o
师:通过上述三个反应的学习,你能做何归纳?
生: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师板书)
师:你如何检验某物质里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需要哪些试剂?
[板书]co32-或hco的检验
生: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师:我们再探究一个实验,看有何特殊现象。
?活动与探究】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现象]试管里出现白色沉淀。
[分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
师: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如下:
na2co3+ca(oh)2===caco3↓+2naoh
师:分析上述四个反应,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以及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
生:都是化合物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板书]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师: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生: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这类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例:hcl+naoh===nacl+h2o,在这个反应中,h+与oh-结合生成h2o,cl-与na+结合生成nacl。
师:分析归纳上述几个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生1:气体。
生2:沉淀。
生3:水。
[师归纳,板书]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
(组内互相讨论完成下面练习,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赛,看谁更快,更准)
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物质溶解性表)
1.硫酸和硝酸钠溶液
2.氢氧化钾溶液和硝酸
3.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4.硝酸和碳酸钾溶液
5.硝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师:紧张的学习之后,我们来轻松一下,大家一起来参观一下溶洞。
(投影出示一些溶洞的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或者亲自参观过溶洞后。你是否会想了解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溶洞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ca(hco3)2===caco3+co2↑+h2o。
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盐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总结出了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检验方法,并分析得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
师:熟记[附录]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质。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篇6
课题: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 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 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 naoh nacl 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 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 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 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 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 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 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 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 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 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 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 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 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 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 定义
2、 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 2、改离子 3、去相同 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 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 氯气通入水中
4、 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 ]《基础训练》p40、9题。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篇7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推进新课〗
老师提问:“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学生思考、讨论。〖小结〗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题剖析〗
?例题一】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 ③h2so4 ④h2o ⑤盐酸溶液⑥小苏打⑦fe ⑧ca(oh)2
?学生回答〗略
?教师精讲〗
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⑦错误;电解质也不是混合物,所以⑤也是错
误的,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小苏打(nahco3)是电解质,因此,最后的正确答案为:①②③④⑥⑧。
?小结〗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
?结论〗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
?板书〗
2、类型:酸、碱、盐和水
?推进新课〗
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3、电离方程式
?老师提问〗
请同学写出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书写〗
h2so4=2h++so42-
naoh=na++oh-
na2so4=2na++so42-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27第一段。
?学生回答〗
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讨论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答案〗
碱: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板书〗
4、酸、碱、盐的定义
?布置作业】
p291、2、3、6做在书上。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