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根据学期的教学进度来写作,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最后一道工序,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浮与沉科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浮与沉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 、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 、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 、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 、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 、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 、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 、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 、学生汇报。
8 、实物投影或看 p45 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 、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 、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 、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 、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 、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 、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 、学生看图制作。
5 、学生分析,汇报。
6 、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 、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浮与沉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按要求接管子,发现管道的多种连接方法,知道节约使用材料。
2.能与同伴共同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积极参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前经验准备:有接管子的经验:用接头连接过管子
2.试验材料:
各种长短不同的管子,直、弯接头,地上贴有接管子的框架标记。
活动过程:
1.自由接管子,回忆已有接管子的经验。
讨论:牢固连接管子及改变管子方向的方法。
2.实验操作:按要求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1)第一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幼儿两人一组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管子的连接情况。
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2)第二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了解连接要求:节约使用材料,用尽可能少的材料两人一组合作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各组的连接情况。
3.统计使用管子的数量,知道要节约使用材料。
(1)讨论统计的方法
统计方法:从同一起点开始,将使用的管子连接成直线,并在结尾处做上标记,通过比较长短,发现使用管子的多少。
(2)各组幼儿统计本组使用的管子数量,与同伴进行比较。
(3)小结:将两个分离的管子连接起来有多种连接方法,最节约材料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浮与沉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多种动物运动的目的。
2.能通过比较发现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
3.能利用简单工具(如秒表)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接受运动对人类健康有好处的观点。
2.能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
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出动物运动对其生存的意义。
stse目标:
意识到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可以帮助自己更准确地知道运动前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重点是比较运动前后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秒表.体育器材.记录表.锻炼计划等。
教学地点:校园或操场(考虑到让学生进行运动,在宽阔的地方较好)
教学活动
引入
师:我们举行过“动物运动会”,今天让我们也来举行一场运动会。
新课
1.生命在于运动
⑴ 公布运动会的项目(50米跑步.跳绳等简单的运动)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⑵ 师:你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吗?
怎样能证明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猜想.回答.交流
⑶ 指导学生测量并记录运动前的身体情况(如心跳.呼吸.出汗等)
⑷ 按自己小组选择的项目进行运动,并在运动后及时测量和记录身体情况
⑸ 指导学生比较运动前后身体状况的变化.分析.交流
⑹ 讨论:这些由运动产生的身体的变化,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接受运动对人类健康有好处的观点
⑺ 讨论:动物运动对其生存有什么意义?
⑻ 归纳得出:生命在于运动
2.拓展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
⑴ 师: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我们就要定期进行运动来锻炼身体。
让我们一起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⑵ 出示一份运动计划的式样,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
⑶ 展示.交流
浮与沉科学教案篇4
设计意图:
?看谁能飞》这一活动是科学领域中的内容,本次活动主要是想让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学习让物体飞起来的条件,在探索的阶段也让孩子内化事物的特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中班幼儿在现阶段已经能够初步感知常见事物的的特征。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进行猜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带着好奇心进行动手验证,并积极探索各种让物体飞起来的方法。最后以“对比试验”形式开展,也是为了让幼儿在操作中初步体验力量、形状等于飞的时间长短的关系,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一)初步探知让物体飞起来的条件。
(二)对探究实验有兴趣,能大胆猜测、主动操作、积极表达。
活动准备:
(一)羽毛、纸、积木、石头、气球、棉花、塑料袋等玩具每组一份。
(二)硬纸板、扇子等物品。
(三)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什么飞起来了
1.教师在桌上放置纸、羽毛、积木、石头球、棉花、塑料袋等玩具若干,引发幼儿思考。
——桌上有什么猜猜看,什么能飞起来?什么不能飞起来?(引导幼儿将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自己的表格上。)
2.教师提出探索任务。
——到底哪些东西容易飞起来,哪些东西不容易飞起来。你们来试一试,并在表格上做好记录,容易飞的画“√”,不容易飞的画“×”。
3.分组自主操作,验证刚才的猜测,教师观察,引导幼儿将探索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上。
(二)我有我发现
1.交流探索的发现。
——哪些东西可以飞起来?你用的是什么办法?(如用硬纸板或扇子扇、嘴巴吹,或把纸折成纸飞机等。)哪些东西飞不起来?
2.初步探讨飞起来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东西能飞起来,有的不能?
——(教师小结)轻的、薄的东西容易飞起来。有的东西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形状等让它飞起来,如纸等。
(三)看谁的东西在空中飞的时间长一些。
1.两名幼儿一组,尝试进行对比试验。
——两个小朋友选择同样的东西,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比比谁能让你的东西在空中多停留一点时间。
2.幼儿集中展示本组的成果,总结、交流飞得好的原因。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物品在空中飞的时间长些的?
活动延伸:
(一)玩让纸飞机在空中飞得更久的探索性游戏。
(二)吹羽毛:让幼儿用嘴吹羽毛,比比谁吹的羽毛不落地,锻炼幼儿的肺活量。
浮与沉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构及如何变成芽。
2.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重 点:种子如何变成芽。
难 点: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
教 具: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 事先教师播种花苗。
方 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如果老师问一粒种子种进土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怎样回答?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果 …… 很好。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实际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 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二、观察种子
1. 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 观察与描述其他种子的外形特征。
3. 为什么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
4. 教师或学生演示解剖方法。
5. 学生观察凤仙花、黄豆、小麦、玉米等四种种子(或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
6. 讨论和交流四种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三、播种活动
1. 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哪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
2.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 花盆中 戳个洞 1厘米 芽朝上 每天1勺水 沙中 撒在表面 表面 任何方向 保持湿润
3. 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播种,并做好标记。
4. 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让学生按方法进行播种,做好标记。
5. 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 (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的选择情况地栽或盆栽)。
6. 预测种子在一周内的变化。
7. 在科学文件夹上记录播种的日期。
浮与沉科学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注科学的态度,本课从做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以及介绍科技新产品、科研新成果的角度编排的探究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科技的进步;强化“我也能做科学”的意识,增强学科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科学。
二、学情分析: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但大部分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所以本课提出了“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起找一找”的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科学的.存在,让学生明白“我也能够做科学”的意识。学生通过体验游戏中的科学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2.知识目标: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情感目标: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乒乓球
学生准备:矿泉水、杯子、吸管(每人两根)
六、教学过程 :
(一)提出问题: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看看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出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2.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力气大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力气小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把上,用力向上吹,看看谁能把乒乓球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二)猜想假设
3. 学生猜测:
4. 验证猜测:
5. 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6. 教师小结:这个小游戏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板书科学)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制定方案
(四)实施探究
活动一:“能否站起来”实验
1. 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 坐下. 起立. 坐下。
2. 讲解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3. 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5. 交流. 分析实验结果
6.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起与坐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平常中又含有科学道理,这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去研究,也激起了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二:“吹蜡烛”实验
1.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 火柴. 漏斗. 瓶子. 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
2. 学生猜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哪些能吹灭蜡烛?哪些不能吹灭蜡烛?
3. 分组实验:这只是你们的猜想,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展示)
(1)瓶子. 木块. 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4)用火柴时,要注意安全。
3. 汇报交流:
4. 学生讨论:(1)为什么隔着漏斗. 瓶子能吹灭蜡烛?(2)为什么隔着木块. 书本等不能吹灭蜡烛?(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探究的快乐。]
活动三:“吸饮料”实验
1. 教师导入: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 喝牛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地喝到饮料牛奶。今天,我们用两根吸管来试一试。
2. 提出实验要求:请同学把自备的杯子里倒上矿泉水,再用两根吸管来吸,一根插到水里,一根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根吸管,看能否吸到饮料。
3. 学生猜想:猜想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4.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交流汇报: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6.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游戏和实验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家为了弄清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 飞机. 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喝饮料的经验,他们知道吸管喝水很方便,但没有用两根吸管试着喝过,所以此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在探索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
1. 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教师讲述:游戏中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学生交流:举出身边的有科学的例子 。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 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1)教师谈话: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资料:
(3)教师总结: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播放登月图片. 无土栽培. 克隆羊多利. 磁悬浮列车. 海上石油开采. 风力发电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为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奠定基础。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四)拓展创新
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浮与沉科学教案篇7
活动准备
课件ppt
蒜头人手一个
幼儿具备一定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通过看、摸、闻、剥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通过认识大蒜、种植大蒜,使幼儿充分感受大蒜的作用并乐意吃大蒜。
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教幼儿学会种大蒜的'劳动技能,激发对大蒜种植的兴趣。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上次,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在种植园里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还记得么?(拔大蒜)
(2)谁知道大蒜是怎么来的?(幼儿猜想)
(3)(出示大蒜生长图)原来,大蒜是大蒜头发芽长出来的。
(4)你们知道大蒜头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吗?(土里)
(5)播放课件,蒜头宝宝从土里蹦出来了,现在,它要蹦到小朋友的篓子里去了!
2、认识大蒜头,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大胆探索
(1)玩一玩,你的蒜头宝宝是什么样的
(2)剥一剥,你发现了蒜头宝宝的什么秘密
(3)闻一闻,蒜头宝宝有什么样的味道
(4)咬一咬,蒜头宝宝的味道你觉得怎么样
(5)小结,重点突出蒜头表面有皮、里面是蒜瓣,能吃的、蒜瓣有水分、形状一头尖,一头平等特点
3、个别探索,激发幼儿种植大蒜头的兴趣
(1)出示花盆,谁会种大蒜头
(2)请个别幼儿上台演示
(3)评一评,对不对,师讲解种植步骤
4、鼓励幼儿继续讨论,思考大蒜头作用
(1)人们都很喜欢大蒜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人有好处)
(2)讨论说说,大蒜头的好处有哪些
(3)出示课件,教师补充说明蒜头的其他好处
(4)小结:蒜头真是宝,我们要爱吃大蒜,做不挑食的好宝宝。
浮与沉科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