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完善的教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有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好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痴、抑、纯、浸"4个生字,会写"倦、恳、溢、浸、抑、炉、纯"7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沉浸、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3、学习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孔子)

3、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与孔子相关的资料,你愿意把你眼中的孔子介绍给其他同学吗?

4、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孔子学琴》(板书:学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他会有更深的了解。

三、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4、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读文,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讲述了孔子不仅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音乐行家,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还不满足,50岁那年还向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习弹琴。孔子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记叙的。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sèbìkěnchīyì

鼓()()恭毕敬诚()如醉如()()扬顿挫

2、联系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毕恭毕敬:

炉火纯青:

第二课时

一、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 孔子弹琴的程度 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 会弹 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 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 令师襄如痴如醉 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

不知过了多少天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课件:(对比读)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由师襄四看孔子弹琴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2、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已。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做事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对待学琴这件事儿的?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他()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地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2.他看到孔子的手指(),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悦耳动听……

3.师襄听得(),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

(二)、选词填空。

席地而起激情洋溢炉火纯青

1.时隐时现,眼前是一马平川的荒芜石原,几块嶙峋怪石傲然而立,时而有狂风(),吹过凹凸不平的石质地面,卷起漫天飞沙走石,打在脸上犹如针砭。

2.师襄再次来到孔子的住处。刚一进门,他就被()的乐曲声迷住了。

3.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的地步。

(三)、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四)、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3、积累孔子的名言。

板书设计:

29孔子学琴

学曲谱学而不厌

练技巧不断进取

领会内容精益求精

体会作者炉火纯青

教学反思: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孩子多说,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最后升华主题后还可以适时的让孩子根据板书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孩子就会更深的领会文章的主题。谈感受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采用对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不足,并和孔子的那些好品质靠近,进一步学习孔子的好品质。从文化知识的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 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掌握“估计、繁殖、煤炭、寸草不生”等词语;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3、 归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读懂说明文;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像,体会太阳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知道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难点: 1、具体想像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它有多大,有多热。

1、 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13个生字,掌握文中的常用词语。

2、 学习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3、 归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4、 朗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三、自学预习

1、 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2、 细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 练习朗读课文,提出疑问。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卡片)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3、检查朗读情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

1、 学习第1自然段。

(1) 请同学读课文。 (2)讨论两个问题:

a、 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和哪课开头相同?你听说过这个传说吗?

b、 学了这段,了解了太阳的什么特点?是怎么知道的?

2、 读第2、3自然段,说说太阳还有什么特点?

一、作业

1、 朗读第1—3自然段课文。

2、 组词:

低( )钢 ( )殖( )估( )灰( )疏( )

抵( )刚 ( )植( )故( )炭( )蔬(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4—8自然段,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和我们的关系怎样呢?自己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来。

2、 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共同讨论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激发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各种形式练习背诵(个人背、小组背……)

三、板书

远:一亿五千万、三千五百、二十几 如果……就是

太阳的特点 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数字、比较、假设

热:大火球 六千 三千 就是……

动植物、人类生活

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 气象 没有……就没有……

防治疾病

一、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从课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

30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教学要求

1、 体会生物共栖现象的趣味,培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情趣。

2、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什么是生物的共栖现象。

3、 通过读课文,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了解什么是生物的共栖现象和它们共栖的原因。

2、 展开想像,体会生物之间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情景。

教学准备:有关动物挂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解题:查一查“共栖“是什么意思?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自己预习

1、 查字典、词典学习字词。

2、 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文中哪几种生物的共栖现象?在书上画出。

3、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4、 重点检查生字词理解情况。

五、学习课文内容

1、 请同学分段读课文。

2、 讨论下面的问题。

(1) 课文中讲了几种生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各是什么样的动物?为什么能共栖?

(2) 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读后你感觉怎样?

六、补充内容,激发兴趣

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界的共栖现象还有什么?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互相交流。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犀牛与犀牛鸟

生物共栖现象 鳄鱼与燕千鸟 相依生存各得其利——有趣

百舌鸟和金黄鼠

31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教学要求

1、 激发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的兴趣。

2、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学习上网,交流上网的体会。

重点难点

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

2、知道信息高速路指的是电脑网络,了解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

难点: 初步了解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网络、网站、电子邮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网络、便捷、屏幕、迫不及待、应有尽有”等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板书课题)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易错的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出示卡片)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做个记号。

2、小组内讨论,交看法。

3、讲读第1自然段课文。

(1)请同学读课文。

(2)共同讨论:什么是“信息高速路”?它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2、 用直线把词语搭配起来。

查阅 世界 绘制 纸张

建立 信息 节约 环境

了解 联系 保护 贺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2—5自然段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 知道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

3、 交流上网的体会,激发使用电脑网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出本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通过爸爸的话,使我们了解了什么叫电脑网络,它有什么作用。下面通过写“我”上网的两件事,具体介绍了网络的功能。

二、学习课文

1、 请同学读读后一部分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2、 读第2、3自然段,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你有过“我”这样经历吗?在网上查过什么信息?

(2) 从哪些词句看出“我”对网络的喜爱之情?

3、 读第4自然段,从爸爸妈妈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4、 读第5自然段。共同讨论网络的用处还有哪些。让大家尽情地发言,达到互相交流、激发兴趣的目的。

三、板书

查阅信息

信息高速路(电脑网络) 发送邮件 喜爱、赞叹之情

……

四、作业

1、 带着感情朗全文。

2、 组词:

络( ) 捷( )钩( )幕( )辅( )贺( )

落( ) 睫( )购( )慕( )铺( )架( )

3、 用上关联词把两句话起来。

发电子贺卡能节约纸张。 发电子贺卡能保护地球环境。

32地球万岁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要为保护地球、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而做出努力。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3、带着盛情朗读全诗,体会作者表达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全诗字了哪些内容,知道保护地球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全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地球仪)

二、自学生字、新词

1、自己读诗,看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1、 重点指导、讲解。(出示卡片)

三、阅读课文

1、 标出全诗共几节,哪几节写了相同的内容,应该如何朗读。

2、 小组讨论,在班上发言,练习朗读。

3、 这美好的一切指什么?展开想像,充分发言。

4、 带着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积累、 运用八

教学要求

1、 了解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言,知道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要更加爱护地球,保护好环境;为能过一个意义的暑假做准备。

2、 会读、会背有关气象方面谚语,理解短文内容,了解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练习写科幻故事,想像要丰富,内容要具体。

3、 培养学独立阅读短文的能力,能抓住的主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展开丰富的想像,写出有趣的科幻故事。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和地球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2、 展开想像,写好科幻故事。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谚语、理解大意。

2、 阅读短文,理地球所处的位置与生命存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太阳系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自己读谚语

1、自己读谚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理解的词查词典。

2、小组内讨论谚语的意思。

3、利用各种方式练习背诵。

二、阅读短文

1、自己默读课文,不理解的词查词典,标出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

讲了什么内容。

2、讨论问题

(1)地球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3)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存在?

3、 自由发言。

三、作业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暑假怎么过”为内容,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口头表能力。

2、启发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尽量把暑假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

一、自己准备

想想自己暑假面具有什么打算?准备怎么过?要有意义,生活还应丰富多彩。

二、小组讨论

全班分几个小组,在组内谈自己的打算。

三、在班上介绍

各组选出说得好、活动安排好和同学在全班发言。

四、大家评议、补充

发言后,大家评出自己认为说得好、安排得好的同学,还可以提出补充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表扬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习作,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出科幻故事。

2、展开想像,作文内容要具体。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这次习作要求同学编故事,所谓故事,必须是有头有尾的,所讲述的内容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而这次编故事还必须是科幻故事,所以要求学生要大胆想像,从这点上看这次写科幻故事的作文与想像作文有共同之处,而不同之处是这次作文要写好故事情节。

二、同学们回忆《黑猫警长》、《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些故事,体会什么叫有情节?什么叫展开想像?什么叫富有吸引力?

三、共同讨论选材,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曾幻想过什么?哪些是属于科学幻想?使个人独立选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四、想像大胆。既然是幻想就不是现实,要远远超出现实,还可以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使故事更吸引人。

五、学生作文,教师指导。

六、讲评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篇3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能力目标:

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1、漫画激趣法。

2、复述法。

3、品读鉴赏法。

4、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聚洞旁,纷纷猜测,让我们随着星新一去看看究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星新一,1926年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制药公司经理,曾赴美留学,还创办了药科大学,担任过参议院议员。星新一的外祖母小金井喜美子是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的妹妹,有名的“明星派”“歌人(诗人)”,外祖父小金井良博士是日本解剖学和人类学的草创者。星新一幼年时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很深。星新一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他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1974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星新一作品全集》,达18卷之多。截至1983年10月,星新一发表的作品已逾一千篇,堪称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冲破了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拓宽了微型小说的题材,特别擅长于科幻小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2、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

3、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ěn)笑 牟(móu)取 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三幅漫画: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第二幅:有许多垃圾车开来。第三幅: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石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漫画,推测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踊跃发言。让我们听听星新一的介绍吧。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画出文中的生词和成语。教师强调一些词语:

哂笑(shěn):讥笑。牟取(móu):非法谋取利益。

3、学生熟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4、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学生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微型小说也不例外。复述时,宜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思路要清晰。

(多媒体显示)

教师总结:小说先渲染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后来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

四、研读课文,探究小说的结尾,理解文章的深意

1、提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提示: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的含意。

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2、再看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存在哪些疑点。

如:

(1)洞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有这样的“洞”吗?比喻什么?

(2)文章真正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环境保护问题)

(3)那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洞”的认识有没有把问题解决了呢?

……

3、组长把问题列举出来,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4、教师补充关键遗漏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如:(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明确:既表现和讽刺了人们的幻想,又用来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社会公害。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各抒己见:

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是来自人类本身。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

(3)、文章结尾,天上传来“喂——出来”及掉下来块石头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5、提问: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生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生2:谁制造祸害,祸害就会加在谁身上。

生3:我想起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生4: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生5: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苦果。

生6: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本性的多面性、复杂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得过且过、草率从事、盲目冲动……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即要保护环境,善待自然。

五、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选五个成语组成一段话,要合情合理,通顺自然。

2、展开合理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一二百字。

(注意:用心揣摩课文写法,课文语言,尽量使续写如同出自作者之手。)

附:板书设计

喂——出来

“洞”——人类地球

“喂——出来”——首尾呼应,污染环境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

警醒: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六、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台阶》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全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教材,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命题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及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他们能自主挖掘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逐步提一些简单问题;极少数学生缺乏对教材最起码的分析能力。

设计理念:

1、读懂人物。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2、读懂作者。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3、读出自己。联系生活,理解﹑感悟父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故事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感悟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

1、能够用第三人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分析“父亲”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悟主题,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安排: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天坛祈年殿、中山陵)

师介绍图片中台阶的丰富意义,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台阶:它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李森祥老师的步伐,踏上又一个台阶。

(板书:台阶李森祥)

?导语设计用图片中的台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__。】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联系生活,感悟父亲。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李森祥,浙江衢州人。1986年发表__作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的质朴形象。其作品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他也是电视剧《天下粮仓》编剧之一。

(2)、字词积累

涎()水筹()划凹()凼尴()尬黏()性头()颅揩()一把

四、自主、合作学习

(课件展示)读书之境界:

读懂人物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下面就请同学也像攀登台阶一样,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一)、细读课文,读懂人物

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她的故事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攀登第一级台阶

师:快速浏览课文,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成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师:我们知道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不易,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这位父亲的感人形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让你感动,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以“从……看到了父亲是一个的人”为题说一段话。

师生共同总结父亲形象: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朗读,特别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要,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深入探究,读懂作者

师:我们从作者的动情描绘中感受到了父亲的勤劳、淳朴、坚强、谦卑,那么作者通过造台阶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呢?(可以多角度考虑,不要局限于一种)

(参考: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三)情感升华,读出自己

小说作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读了《台阶》中的父亲,想起了生活中无数的父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攀登第三级台阶。

1、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父亲》。(播放歌曲)

一曲《父亲》唱出了天下父亲的辛酸和快乐。是啊,父亲是登天的云梯,撑起子女的未来;父亲是拉车的牛,承载家庭的重担;父亲给我们一片蓝天,父亲给了我们一方沃土。父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准备一下,来说一说。

?此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台阶》一文,我们看到了父亲伟大的品质。但这篇文章的魅力决不而已。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深含着那种淡淡凄楚和辛酸,我们在探究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及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愚昧。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应将亿万农民的幸福铭记在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为父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篇6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书课题)。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人物简介 

(回顾所学)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惠子(约前370年-前310年),名施,华夏族,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2. 一词多义 

①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它)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固 固不知子矣(连词,固然、自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流露出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感觉“出游从容”的鱼儿也快乐。 

2.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理解。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

 3.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示例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点,借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示例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故意曲解惠子的本意,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内容:

1、歌曲:牧童

2、综合训练

3、音乐游戏:走走跳跳

教学目的:

1、学习用o母音的正确发音,指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赞美的感情演唱《牧童》。

2、用不同的走和跳的方法,感受和表现音的强弱。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第26页综合训练一)

注意:唱“o”音时,口形不要过大,口腔打开,好像含有半口水的状态。

二、学唱歌曲《牧童》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草原上玩,去看一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听录音范唱,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

3、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听唱法学唱歌曲。

5、处理:

用柔和、甜美的声音,稍慢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一小节一换气,换气要快,不留痕迹。

结束句用渐慢的速度演唱。

三、音乐游戏:走走跳跳

1、讲解游戏方法:

部分学生围成圆圈面向圆心站立,老师一拍一下拍打大鼓,学生扮演大鼓上的小米粒,随着鼓声自由地向圆心蹦跳,教师拍得越响,学生跳得越高而重;教师拍得弱,学生跳得低而轻。

2、做游戏。

3、教师讲评。

四、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听听它们在做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7篇相关文章:

2023年一年级下册语文工作总结通用7篇

八年级语文上期工作总结7篇

八年级语文月工作计划推荐7篇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7篇

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7篇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7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园地七教案6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园地四教案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通用8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