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在教学反思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标,教案的编写有助于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反思和总结,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幼儿教学反思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篇1
对于本次活动,我比较满意,从教法的使用、问题的设计都经过了反复的尝试与调整。
本次活动是在冬天的主题情境下的一次教学活动。进入冬季后,班级的环境发生的变化,用松果来装饰教室,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创设环境的乐趣。活动中,我创设了“扔鞋子”这一游戏,来突破活动重难点,让幼儿自由探索连续单脚跳的方法。之后,我创设了“拾松果装饰教室”的游戏情境,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的充分互动中积极探索保持身体平衡、连续单脚跳的方法。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与环境的创设、活动规则的要求、摆放活动材料的方式隐形体现出来,整个活动过程层层递进,让幼儿由易到难,不断的进行挑战,一次次的激发大班幼儿的挑战渴望。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篇2
?不一样的我》是大班主题“不一样我”中的一节科学课。这节课让幼儿比较自己与同伴外部特征的异同,感受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初步的统计。
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观察了各种人(男女、高矮、胖瘦、老少、肤色、头发等等)。然后我又引导幼儿观察两个小朋友有什么细微的差异。第二环节中我发给每个幼儿一把镜子,让幼儿与同伴一齐照照有哪些不同之处,再让幼儿作记录。在做记录之前,我首先讲解了记录表的记录方法。之后,我让幼儿说说自己有哪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明显特征。再做群众记录。第三环节是游戏“寻人启示”。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难点是能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初步的统计。
从幼儿用心的讨论与回答来看,幼儿能够感受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从幼儿操作的状况看,记录与同伴的不同之处记录的很少。除了我在黑板上范例的几个不同之处外,幼儿貌似也很难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其他他们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处。因此,部分幼儿就对此次填表活动失去了兴趣。分析原因,首先我觉得可能是平时让幼儿自己作统计的机会太少,幼儿很少接触到统计表,所以有的幼儿操作不是很熟练,因此我觉得像这样的统计表也可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供幼儿操作。
为了弥补在课堂上的不足,在课后我与幼儿又开展了“不一样的我”观察讨论,让幼儿真正得能够体会到自己的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自己。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篇3
教学活动中通过启发性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让幼儿大胆积极进行猜想,猜想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引导幼儿积极与操作材料互动验证猜想结果,并记录交流。幼儿通过动手尝试使用多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辅助材料让硬币浮了起来,在多次操作比较中体验到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在硬币的沉浮中所取得的不同效果,增进了幼儿对硬币及其他物体属性的了解。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的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当幼儿尝试用常见材料帮助硬币浮起来后,我又出示会沉到水底的橡皮泥让幼儿思考如何让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通过操作知道改变某些物体形状也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但试验结束后没有及时鼓励未成功的幼儿活动结束后再次进行尝试。在以后的活动中会认真总结经验,努力上好每一节教育活动。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篇4
我班幼儿对过生日充满了兴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就利用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的目标是通过为小红小朋友过生日,让幼儿了解生日的意义,并通过该活动学习分享.我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一份神秘的礼物引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好奇,再变出一个精美的生日蛋糕,将幼儿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活动中,我用小红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儿交流,以小红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对于发言积极、表现较好的幼儿,我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赏,并会让小红小朋友亲小朋友一下做为奖励,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当秩序稍乱时,我会用和小红小朋友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都很高。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的,因此,活动时的秩序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偶尔幼儿也因为急于抢答问题而站起来,或在讨论问题时声音较大而略显嘈杂,此时我会用轻声和越越耳语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达到安静的效果,所以,整个活动进行地较为顺利。
过生日是幼儿原本就十分喜欢的',再加上这次是幼儿第一次在幼儿园、也是第一次为其他小朋友过生日,所以,幼儿们对活动更加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互送礼物并祝生日快乐时,大部分幼儿都能够主动大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个别较内向的幼儿在教师与其他同伴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走过去。通过此活动,幼儿懂得了生日的意义,认识到自己长大了,并学会了关心同伴,与同伴分享食物和游戏的快乐。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整个活动体现了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当幼儿的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学习与人分享。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篇5
“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
首先通过这个游戏,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来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
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
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阳阳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发现——“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
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含含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我可以画出来”:
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粼粼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牛牛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交流与讨论——“我们的发现”:
最后,将孩子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记录都展示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记录,重温实验经历或找寻不一样的实验方法,形成了互相学习的好氛围。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
1、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包括描述、假说、推理、证明、总结和归纳。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其实,从最初的猜想就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主题墙鼓励孩子互相交流、讨论。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应一直重视交流与讨论。因为,交流表达不仅能培养孩子倾听和尊重别人意见的习惯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所探究的问题;讨论则为同伴质疑提供了机会,使孩子们能得出结论或发现新问题。
2、活动的尾声阶段,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记录,没有及时组织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并设计一张集体记录表。如果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记录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后将其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就同时为延续实验和验证活动打下了基础。
3、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有的家长已经对活动表示出有兴趣,如含含的爸爸提出穿脱毛衣有静电产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这时,应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带动孩子们,而且家长会更积极地帮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材料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共同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理解老师预设这个活动的目的、理解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原因,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篇6
大班语言《慌慌张张的莎莎》反思
?慌慌张张的莎莎》的目标是通过故事让幼儿认识每天早晨起床慌慌张张、做事丢三落四、上学迟到的莎莎,从中明白做事要有条理,就不会慌乱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幼儿乱放物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养成做事认真、有条理的良好生活习惯是非常有效的。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是小学阶段而且是一生都需要具有的。
在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之际,为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进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故事中反面人物的塑造,引导幼儿从中领悟正确的行为要求——做事有条理才能快又好。
首先结合图片讲述故事一遍,然后我通过提问让孩子先回答再讨论。在观察和认识时间时,幼儿说出是六点半,再讨论莎莎此时应该做什么,而莎莎又是怎么做的?莎莎的书包应该什么时候整理?等一些问题的呈现,幼儿儿能够清楚的表达出来。通过一系列的说理之后,再告诉幼儿故事的题目,因为前面有了很好的铺垫,还没等老师说,幼儿已经能够说出故事名称《慌慌张张的莎莎》。最后小结:每天睡觉前应该把第二天需要的东西都整理好、准备好,需要的时候一找就能找到。
最后一环节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续编故事。老师给幼儿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放手让幼儿大胆讲述的莎莎是怎样做事情的,同时让幼儿明确了方向,鼓励幼儿做事要有条理,当天要用的物品提前准备好,并知道今后我上学要怎样做,怎样整理自己的物品。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能看懂漫画的情节并大胆讲述。
2、初步感知漫画的幽默、诙谐,喜欢看漫画。
3、在感知漫画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布置漫画展览,《父与子》的漫画图片若于,漫画《救火》《足球》《钉子》《汽车》的大图片各一幅。
活动过程:
一、欣赏漫画感受简洁、幽默的特征。
1、参观漫画展览。
2、通过观察讨论,了解什么是漫画。
二、师幼共同阅读漫画,初步学习阅读漫画的方法,体验漫画有趣的特点。
1、教师逐一出示漫画《救火》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2、通过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想象,并大胆讲述,初步掌握阅读漫画的方法。
问题:
(1)儿子放学回到家看到了什么?
(2)儿子转身跑去干什么了?
(3)儿子用什么办法灭火的?
(4)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3、通过分析结局,进一步感受漫画幽默、有趣的特点。
三、幼儿分组自主阅读漫画,尝试根据画面大胆讲述,
1、幼儿两人一组阅读漫画。
2、教师分组指导,倾听并帮助幼儿阅读。
运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幼儿在对图片细节的观察中加深对漫画的理解。
3、鼓励幼儿根据画面情节大胆讲述。
四、幼儿再次欣赏漫画展,体验漫画带给自己的快乐。
1、幼儿再次欣赏漫画展。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进行讲述,与同伴分享快乐。
第一部分:初步感受漫画简洁、幽默的特征。
我通过参观漫画展览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参观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漫画幽默,有趣的特点,对漫画形成初步的概念。
第二部分:通过师幼共同阅读漫画,初步体验漫画有趣的特点,并初步掌握阅读漫画的方法。
让幼儿了解漫画特点有一定难度。在活动中,我没有空洞地将一些抽象的词汇灌输给孩子们听,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和让幼儿欣赏一幅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着火了》,把漫画诙谐、幽默的特点有机渗透在活动中,使幼儿自己从中体会出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幼儿的想象,学习阅读漫画的方法。再通过对漫画结局的分析,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漫画的幽默、有趣。
第三部分:通过自主阅读,尝试根据画面大胆想象并进行讲述。
在这里我特别采用了幼儿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幼儿有意识地倾听,分享其他幼儿带来的大胆想象。让幼儿两人一组阅读漫画,是想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幼儿帮助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加深对漫画的理解,并且大胆进行讲述。
第四部分:幼儿自主讲述,享受漫画带给自己的快乐。
通过再次参观漫画展,幼儿可自选喜爱的漫画进行讲述,在巩固阅读的方法的同时,享受漫画带给自己的快乐并与同伴分享。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自主阅读,自由讲述,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想说、敢说、愿意说。
教学反思
这节语言活动,老师能大胆采用漫画这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给予了教师新的视野。在我们的身边其实可以挖掘出很多富有教育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这节活动我们分别在不同幼儿园对不同班级的孩子组织进行教学。从效果看,师幼互动这点做的很好,课堂氛围好,孩子在老师引导下,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孩子们都被一幅幅有趣的漫画所吸引,说明选材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分组讨论中,我们有意识安排两人一张漫画,这样促使孩子之间有交流,给幼儿充分创造了说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我想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会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兴趣。
活动后引发我对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反思:教师在引导孩子掌握阅读漫画的方法上,是单幅出示好还是整幅出示好呢?看到孩子语言表达水平不一样,针对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整幅漫画出示的方法,因为孩子已会连续阅读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孩子充分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遇到问题是教师及时给予帮助,问问他们“看懂了吗?你认为什么地方最有趣?”鼓励每位幼儿大胆的说,这样效果会更好。由此我在想教学活动应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这里我提一点我的浅见,我觉得这既然是一节语言活动,能不能在目标中再提到一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在对漫画感兴趣的基础上,完整的讲述漫画。这样是不是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把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溶入到其他的语言教学中,甚至于其他领域当中是不是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感谢静静的风提出的建议,在这里我想提出一点我的想法:由于幼儿是首次接触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对漫画的特点还不太熟悉,因此我从培养兴趣入手,先让幼儿感受漫画的诙谐、幽默的特点,引导幼儿先看懂漫画,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讲述。如果把理解和讲述放在一个活动来完成,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似乎有点难了,所以你的建议可以放在后面的活动来完成。不知你的意见如何,希望我们可以在此方面交流讨论。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篇8
绘本《一颗超级顽固的牙》是一个温馨而风趣的故事,面对换牙,那颗要掉不掉的牙齿,小朋友会像主人公一样紧张,为了让牙掉下来,小女孩尝试了各种办法:跳舞、让乌龟拉、在蹦床上蹦,甚至用上了超黏的口香糖等,可牙齿就是不掉下来。当她非常沮丧,觉得牙齿小精灵肯定不会来了,可是,结果真是出人意料……她打了一个喷嚏牙掉了。
在整个活动中,我以谈话活动引入,有关拔牙方式,从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从而激发幼儿参与讨论的兴趣,在非常认真的参与讨论。在活动中,我的一些提问能够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比如:“怎么样才能让牙齿快点掉下来?你是怎么做的?”其实,孩子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换牙的时候,牙齿松动,然后拔牙都有了自己的一些体验,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表现出较多的自己的想法。比如有个孩子说:“拿根线帮助,然后让爸爸妈妈拉掉。”这样的回答是孩子真实的经历过。也有的孩子说:“可以让她吃饭,我就是在吃饭的时候掉的。”也有的孩子说:“可以到医院里面去,请牙医用一个大钳子拔掉,我爸爸就是帮我请了一个牙医拔掉的。”孩子的回答永远围绕着他自己经历的一切,在这一环节中,学习的氛围非常的积极、热烈。
这次活动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关孩子理解词语的方式。活动开始,我就提出“超级”“顽固”是什么意思?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对于“超级”孩子们都能说出实例讲出大概的意思,可是“顽固”一次他们从没有接触过。我尝试把对这个词的意思作为疑问带入故事中,当故事欣赏到精彩部分时,教师相对引导,孩子们就能深有感触的理解“顽固”一次的意思了。
在语言活动中,不单纯地是记住今天的故事,故事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一些语言的素养也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最后环节,我请孩子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换牙经历,让孩子们知道换牙是必须经历的事情,不需要害怕或者对它产生恐惧。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