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事迹材料,充分展示了自身在过去的努力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我们所写的事迹材料一定要符合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资助贫困的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资助贫困的事迹篇1
麻xx来自一个农村单亲家庭,弟妹3人,父亲体弱多病,在家务农,以微薄的收入供他们弟妹读书。家庭的突然变故和经济困难,让麻xx早早懂事。至孝明义,心怀感恩的她选择辍学去照顾弟妹。
2016年,学校老师家访劝学时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反映给了当地政府。石栏镇人民政府在实地了解她家里的情况后,当即把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户。建档立卡户家庭所有适龄儿童都可以享受教育资助,对于这个家庭,简直就是莫大喜讯。根据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麻xx每年可以享受教育资助1500元。她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高高兴兴的又回到了向往的教室。同时她又忐忑不安,因为她的成绩并不理想,尽管她发奋学习,前两次月考和期中考试,各科成绩都在20分以下,她哭了......
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了解了她的情况后,及时采取了帮扶措施:一是给她免缴生活费,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对其再资助;二是科任教师拟定辅导计划,给予学习帮助。经过多方多年努力,麻xx已得到花垣县“边城爱心”公益组织的资助,学习也日益进步,2019年秋,九年级期中考试,她的七科总均分达723分,跻身年级优生行列。
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对她的帮助非常大,让她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基本的求学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她努力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求学路上更加积极上进,她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气馁,相反,要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当作一种动力和挑战。
在校园里,每一个勤奋上进的学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多数是因为贫穷,因为感恩,因为要回报社会,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如饥似渴,永远坚持着不忘初心,坚持始终的人生信念。
正如她所说,有党和国家给予的呵护与关爱,更加坚定了她与贫穷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使她更加有力量去跨过每一道坎,越过每一次沟,不断战胜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爱的路上让她深感风雨无阻,永不服输,贫穷终将成为过去,沐浴在党的恩泽里,她再也不畏惧贫困所带来的生活压力,她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心系国家,感恩社会,怀着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资助贫困的事迹篇2
担任学校资助工作总负责人5年来,张淑敏协调四校区资助老师在工作程序规范、档案完整、账目清晰等方面,获得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工作中,她为了让同事少走弯路不出现错误,总是把问题排除在实施之前。同时,完成《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奖助资金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对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免学费项目的一种有益补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者,张淑敏深知这项惠民政策关系到学生学业的完成和学生家庭的利益,因此她认为学生资助工作不只是把钱发下去,还要做到对受助学生给予一定的关注,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资助过程中,张淑敏通过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服务意识、人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资助贫困的事迹篇3
小王,女,共青团员,现为夏邑县太平一中九一班学生。她学习认真、刻苦,初中三年她担任团支书和学习委员,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校、班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在同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她不断的向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这个目标努力前进。不断的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的在生活中陶冶情操,不断的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连续3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现将她的事迹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为人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较强的进取精神,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生活的好伙伴。她积极带领同学开展团日活动和校内外志愿者工作,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行为。
二、学习成绩她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上课前,能够做到提前预习,了解掌握课程的重点。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课后,自己刻苦学习的同时,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协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对班上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她在各科的学习中都能够做到均衡发展,从不偏科。在各学期中期末考试中都取得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多门单科成绩班级排名第一。体育方面积极参加校内锻炼,身体素质良好,在运动会上顽强拼搏,为班级争得荣誉。
三、社会实践及工作方面她担任团支书和学习委员,坚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同学们服务,主动了解班级团员思想动态,帮扶思想后进的同学积极加入团组织,壮大团员队伍,获得同学的一致好评。同时,她还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及时将同学们的意见向老师反馈,努力做好同学们思想工作,起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桥梁作用,赢得老师的赞许和信赖。四、生活方面她虽然家庭经济状况欠佳,但为了能让自己完成学业,顺利考上重点,她平时省吃俭用,不乱花一分钱,利用国家资助的补助完成学业,不攀比,不抱怨总之,她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学习勤奋刻苦,努力钻研;工作认真细致,脚踏实地;生活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实践能力强,是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当代优秀中学生。
资助贫困的事迹篇4
小张工作主动积极,善于沟通,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每学期,他都和学校领导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访,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地深入班级,实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将资助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学校仅有两名德育工作人员,而且都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资助工作,小张便积极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相关政策和程序,并教他们如何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解困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育人的效果。为了让受资助学生努力学习为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他还热心鼓励班主任利用每次学生资助的机会,开展好每一次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他时常为受助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当中,既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施展自己的特长,又让他们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增加原动力,努力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资助贫困的事迹篇5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曾获北京市学生资助先进工作者称号。
刘xx从事学生资助工作以后,对学校已有资助政策进行逐项梳理,参与起草、修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等资助文件9项,优化了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流程,使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他坚持助育并举,创新实干。刘xx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资助工作中注入德育内涵。他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素质拓展,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帮助学生们树立自信;同时建立学院勤工助学工作机制,学校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300余个工作岗位,定期对学生从职业礼仪、办公技巧、职业素养等方面开展培训,将物质资助上升为能力锻炼。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刘xx还会同每一个二级学院沟通,到新生中宣讲资助政策。他还组织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校园文明督查、资助育人工作总结大会等活动,并利用活动做好资助政策的宣传。
资助贫困的事迹篇6
李xx,男,汉族,1929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村民。
他扎根山区学校,奉献乡村教育30余载;他不计回报,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贫寒学子成就人生;他退而不休,创办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奖学奖教助学,让省级贫困乡连续20多年无一人因贫辍学。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系教育、情系孩子、热心公益。他就是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创始人、终身名誉理事长李xx。
对自己“抠门”,助学却“一掷千金”
1929年,李xx出生在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一个贫困家庭。20岁时,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4年后,他复员回到萍乡,在张家坊乡、麻山乡等中小学校任教;1962年起任长平乡中心小学校长、长平中学副校长、长平乡教育组组长。
自身的成长经历,让李xx深知教育是山区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每每看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时,李xx十分痛心惋惜。
参加工作后,李xx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作为“良心事业”。面对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孩子,李xx自己掏钱给学生代交学费;见到有些孩子冬天赤脚上学,李xx拿钱为学生买鞋子防寒;得知有孩子吃不上午饭,李xx就买饭菜票送到学生手中。李xx对贫困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竭尽全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长平乡这个省级贫困乡实现“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从教30余年,李xx的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生活中对自己“抠门至极”的他,对助学却“一掷千金”。在儿子李明利的记忆中,父亲在家里就是“甩手掌柜”,工资都是父亲自己支配,全家就靠着母亲的工资生活,小时候家里经常四个人吃一份菜。家里人知道父亲的钱是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也都支持他。
通过读书走出山村的瞿刚,一直把李xx视为自己的恩人。5岁失去双亲的瞿刚,寄居姑父家。生活上虽有着落,但姑父家经济并不宽裕,上学读书成为瞿刚渴望而不可求的事。了解情况后,李xx找到瞿刚的姑父,允诺资助瞿刚小学到高中的学费。当瞿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正为学费发愁时,李xx又四处奔波,帮助筹集了1.4万元学杂费。瞿刚参加工作,就从第一个月工资中拿出500元钱,托姑父给基金会捐款,成为爱心助学的“接力者”。
瞿刚仅仅是李xx资助的贫困学生之一。长平乡太塘村曾思瑶和曾金禄的父亲在意外事故中死亡,母亲重伤生活不能自理,姐弟俩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生活极为艰辛。为让姐弟俩能读好书、改变命运,当时已经资助了5个孩子的李xx,还是找到姐弟俩的爷爷,送去800元钱助学金,并连续8年每年都给姐弟俩送去400至800元钱,直到姐弟俩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
除自己资助贫困学子外,李xx还影响带动爱人、儿女参与其中。2011年,读高三的彭华奇,因为家庭困难,打算辍学外出务工,减轻家里负担。彭华奇的父亲在赶集时碰到李xx夫妇,诉说家里的困难。李xx了解情况后对老彭说:“读书能改变人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读好书。”并当场与老伴商量,每年拿1000元支持彭华奇读书。一周以后,李xx和老伴就给老彭送去1000元助学金。
一个个生动的助学实例,不胜枚举。30多年来,李xx用微薄的工资,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寒门学子。对于自己资助了多少学生,李xx把它当成隐私,从不外露。每当有人问起时,李xx总是很谦虚地说:“资助别人,帮助别人,我不会去惦记,没有必要记有多少人,更不图回报,只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
只讲奉献、不讲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
一个人帮扶,能力有限;众人出力,才能让更多贫困学子改变人生。李xx萌发了成立一个社会慈善组织募集资金助学的想法。
1985年,李xx光荣退休。在教育战线忙碌30多年的他,本可在家安享晚年。但为了帮助家乡孩子读好书,1991年3月,李xx与几位退休教师牵头创立了长平教育奖励促进会(后更名为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李xx被选举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从此,他与老同事走上一条只讲奉献、不讲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心奉献之路。
基金会创办之初,没有工作人员,李xx就一个一个地邀约;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借来一张办公桌开始办公;没有资金,李xx和几位牵头创办人,带头捐款筹集第一笔基金,并提出“三不”原则,即: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餐饮发票,不图任何回报。
为争取更多爱心人士的支持,李xx白天徒步走村串户募集捐款,晚上起草章程、传书海内外,至今基金会的档案中还保存着100余封李xx写给海内外爱心人士信件的底稿。
“父亲退休后也不着家,每天很早出门募集爱心捐款,晚上披星戴月回家。”李明利说,“很多时候还被村民误会为骗钱的‘骗子’。”
多少个冬日,凛冽寒风挡不住李xx募集捐款的脚步;多少个夏日,烈日炎炎映照着李xx忙碌奔波的身影。李xx的爱心善举,得到了长平乡干部群众及长平籍乡贤的积极响应,1元、5元、10元……基金会成立第一年就募集到捐款5万元,为44名优秀学生教师发放奖助金。
1991年至1998年,李xx先后担任筹备组组长、筹委会主任、理事长。在这期间,他没有报销过任何费用、未领取分文报酬。1998年下半年,因身体、年龄等原因,李xx辞去了理事长职务,但他仍四处奔走募集捐款。2008年10月,基金会召开理事会,李xx自告奋勇,负责联系住在萍乡城区的理事。由于年近80岁,劳累过度,李xx晕倒在萍乡市区街上,被人送进医院救治。2015年,基金会举办首个爱心助学捐款周活动,李xx捐款5000元,个人累计为基金会捐款2.5万余元。同时,他的爱人、儿女都为基金会捐款,全家累计捐款3万余元。
仅靠爱心捐款资助,长平教育奖励促进会将难以维系。李xx与几位创办人商议,以爱心捐款作为基金,用基金利息和衍生收入助学奖教奖学,并争取到长平乡政府的支持,用基金在临街置地,建起了一栋6层共2000多平方米、集商住和办公为一体的基金会大楼,还购置了3个临街店铺。历经30年的发展,基金会拥有会员4200余人,从起初不到3万元的总资产,发展到现在资产总值400余万元,年固定收入达50万元。30年来,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通过举办29场奖励资助大会,资助、奖励贫困学生、优秀教师、贫困教师5791人次。
如今,虽然已是92岁高龄,但李xx仍十分关心基金会发展,时常打电话到基金会了解情况,提出建议。“我现在走不动了,不能为基金会做什么事,希望基金会越办越好,帮助更多学子读好书。”李xx说。
“节俭自己,帮助贫困学子成就人生
走进李xx家里,餐桌是祖辈留下的`老式方桌,卧室里是上世纪50年代的花板床,最时髦的物件是上世纪70年代儿子结婚时留下来的一张高低床,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儿子留下的21寸彩电和1台空调。这台空调是李xx80岁大寿时,部分学生趁他不在家,“撬门而入”安装的。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以为李xx是“低保户”。
日常生活中,李xx一直保持布衣旧衫常相伴、一天两餐粗茶淡饭的俭朴作风。一次生病住在儿子家里时,李xx的儿子看到父亲内衣破旧不堪,心疼地说:“你们对自己太寒酸,老人内衣要好,贴身才保暖,你却破衣贴身;老人要少吃多餐,你却只吃两餐。”
2007年,村里修路资金有缺口,李xx四处奔波筹得5万余元。而他的牙齿脱落多年,乡里领导建议他去配套假牙,可李xx咨询几家牙科医院,听说要花七八千元,李xx直接拒绝了。他说:“我已经这个岁数了,就是可以报销,也没有必要浪费这些钱。”
随着年龄增大,病情复发,需要住院治疗,可李xx从来都不住大医院,他总是说:“住县医院花钱少,能为国家节约一分钱也是好的。”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自己生活这样节俭、帮助他人却那么舍得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节俭自己,帮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看到他们不再因贫困上不了学,看到他们成就事业、改变人生,值得。”
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在李xx及基金会一批爱心人士的影响带动下,曾经受到资助的贫困学子加入到基金会爱心助学队伍中,由曾经的受助者变为如今的资助人。长平乡石溪学校老师钟检,就读初三以及师范学校时期,一直得到基金会的资助。回乡任教后,她对学校的留守儿童格外关心,定期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开展“一对一”学习辅导,给孩子们购买学习资料和课外书。“基金会帮助我完成了学业,我要向李xx爷爷学习,把对基金会的感恩转化为对孩子们的关爱,用爱心和行动传承这份精神。”钟检说。任职电信公司部门经理的朱顺开曾两次得到基金会的奖励,回乡探亲时,他携妻带子专程到基金会捐款5000元。
李xx大爱无疆的事迹在长平乡父老乡亲中广为传颂。在他80岁过生日时,长平中心小学赠送牌匾赞扬他“为人师表、仁爱永恒”;90岁生日时,基金会赠匾“厚爱寿长”。
资助贫困的事迹篇7
聂红钧同志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专业,201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汉源县第三中学学生资助办公室主任。担任学校资助办公室主任以来,聂红钧同志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面对资助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被雅安市教育局评为雅安市资助工作先进个人。
一、做好资助政策宣传,确保政策深入人心
汉源三中地处我县偏远山区,是一个农村单设初中,全校共有学生668名,其中寄宿生635名,由于生源地地处偏远山区,贫困面大,交通通信不发达,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低,对党和政府的学生资助政策知晓度不高。为提高师生和家长对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度,聂红钧同志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一是每一学期都会根据国家政策制作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展板在校内显著并在校园内张贴展板;二是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再次进行宣传,并在宣传前制定方案,收集班主任班会材料进行审核修改,宣传中深入班级指导,宣传后深入学生了解知晓度,确保宣传效果;三是利用家长会亲自对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讲;四是亲自起草、印制并向学生及家长发放政策宣传资料,通过一系列形式广泛、多种多样的宣传,切实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晓资助政策。
二、做实学生困难认定,切实做好国家资助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切实做好国家资助工作,让国家资助最大限度充分发挥作用。聂红钧老师根据上级文件制定了《汉源县第三中学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案》征求意见稿,在校内征求师生的意见,召开家长会征求家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定稿,并以此为据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认定,在认定过程中,聂红钧经常带领老师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掌握学生家庭贫困程度的第一手资料,为实施国家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好资助制度建设,确保资助工作规范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资助助政策,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聂红钧老师在具体做资助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汉源县第三中学资助管理制度,使汉源县第三中学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各项资助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在此基础上,他亲自设计、组织实施了学校学生资助办公室标准化建设,并于2018秋季学期完成了汉源县第三中学资助办公室标准化建设,让学校学生资助有了固定的办公室及其相关办公设备,确保资助工作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保证
四、拓宽资助帮助渠道,真正帮助困难家庭
在完整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聂红钧同志一是牵头推出了汉源县第三中学校内资助,利用每一年的扶贫日活动,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所筹集到的资金都用于资助特别贫困学生,二是亲自出马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让社会资金参与到学校学生资助中,真正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落到了实处。在他担任学校学生资助办公室主任期间,共募集资金35634元,受助学生94名,同时,学校利用自有资金向特别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生活费,为他们购买学生险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
五、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为了让获得资助的学生在获得资助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感恩氛围,聂红钧老师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很多感恩资助的活动。如感恩资助主题班会,感恩教育黑板报,感恩资助国旗下的演讲,资助育人征文活动,资助育人感恩调查表,同时,每学期举办一次感恩励志成才的评选活动;每学期对获得资助的同学进行一次感恩资助调查活动,切实让学生感受国家和学校的关心和关爱,通过一系列的感恩资助活动,使育人内容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资助的育人功能。
六、认真学习档案知识,扎实做好资助档案
聂红钧同志自从从事资助工作以来,非常重视学生资助档案建设,并认真学习相关档案建设知识,从2014年起就摸索资助档案标准化建设,比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学生资助档案标准化建设整整提前了三年,使得汉源县第三中学的学生资助档案一直走在了全县资助档案整理的前列,多次得到县资助中心领导的表扬。
因聂红钧同志的.辛勤工作,汉源三中在2019和2020年连续两年代表汉源县接受市级资助工作交叉检查均获得满分,并获得了资助创新加分。他本人也被评为雅安市2019年度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面对所取得的成绩,他没有停下脚步,仍然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为汉源县第三中学的学生资助继续努力工作。
资助贫困的事迹7篇相关文章:
★ 资助申请书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