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最新5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书写一份事迹,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激励自己不断进取,通过事迹材料,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最新5篇

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篇1

1月24日,荆州一医主治医师王道亮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医疗人员,第一轮换岗后,刚解除隔离观察的王道亮再次主动请战,重返抗击疫情第一线。疫情当前,使命必达。王道亮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念头:救人

“患者的心率快速下降,如果不做紧急处理,患者会很快出现心跳骤停。”王道亮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给患者开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随着急救药物开始起效,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危为安。

抢救时空气中的气溶胶密度较大,暴露的危险更大,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大幅度的动作可能会导致防护服的破损。面对危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抢救患者,必须争分多秒。在抢救之前,王道亮设想过万一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怎样做,然而真正操作起来,这种担心早被抛到脑后,“光想着怎么救人了。”好在一切顺利,没有发生意外。这样惊心动魄,与死神抗争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隔离病房内上演,高压力、高紧张的状态是工作日常,半夜起来抢救患者更是习以为常。

一种态度:责任

每天早上8点王道亮都会准时穿上防护装备。查房时,王道亮都问的特别细,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体温、咳嗽等症状,年龄、基础疾病,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等等,进而做出判断。

对确诊患者,王道亮责任就是执行新冠肺炎专家组治疗方案。患者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症状轻,有的危重,有的恢复快,有的迟迟不见慢,有的还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其它疾病……王道亮和医疗团队采用综合疗法和个性化治疗,确保每一名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救治。“这既是为患者负责,也是为患者家庭和社会负责,把好治疗最后一道关口,让患者顺利康复,安全回归家庭和社会。”王道亮说,这就是战“疫”医生必须承担起的特殊的责任,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一线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都很年轻,也更辛苦,夜班8个小时,不能休息,特别困时,只能趴在桌子上及躺椅上稍作休息。”

一个信念:担当

“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但是出于医生的职责,生命相托,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托得住。必须有信心、有能力,更是有担当有责任去尽力救治患者。”王道亮已经1个多月没有回家了,新年安排的节奏全部打乱了,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王道亮爱人在安排。

王道亮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没有休息日。他说经过这次实战有了隔离病房工作的经验,比如穿脱防护服、怎样对病人检查治疗等。按照要求,出隔离病房后需医学隔离观察14天,2月25日,王道亮立刻申请再次进入隔离病房。他希望,现在没有新增病例,按照这样的节奏持续,疫情早日结束。疫情结束后,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将手里没有完成的手术做完。

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篇2

今年42岁的张志田,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医生,宣恩县李家河镇老司城村人。

1月19日,他带着10岁的儿子从杭州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本计划1月27日返回杭州的张志田取消了行程。

1月29日晚,张志田主动向宣恩县卫生健康局“请战”,愿意参与李家河卫生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1月30日早上,张志田走进卫生院,成为该院一名“编外医生”。

张志田从医20余年,主要从事放射科临床医学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张志田发挥自己优势,参与卫生院影像学报告诊断。

李家河卫生院进出口只有一个大门,医护人员和患者通道通用,张志田与卫生院商量改造,按照传染病楼两通道、三分区的标准,隔离出医护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分开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区。同时,针对通道还改造两个小门出入住院楼,该院在卫生院大门,也专门用隔离带分开为进、出口。

该卫生院医用物资紧张,张志田便多渠道联系,为卫生院筹集捐助医用防护物资。“又捐物资,又捐技术,真的很感动。”李家河卫生院院长段万能表示。

家住来凤县大河镇大坝社区的杨铮,2020年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外地一企业上班。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杨铮看到监测点人手不够,主动申请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服务。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排查过往车辆,为车上人员检测体温,同时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执勤人员规范防护措施……

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篇3

___,男,汉族,安阳滑县人,_年2月生,20__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程师职称,现任焦作市交通质监站办公室主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他快速反应,舍小家顾大家,为维护全站职工健康和保障社会稳定大局中无私奉献,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和高尚情操,展示出了新时代交通人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良好精神风貌。

一、反应迅速,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

春节前夕,他从新闻上听说新型冠装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时值春节,全国人流量大,疫情转瞬向全国蔓延。他在部队时他就曾参与过北京市非典防控工作,深知疫情如果得不到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大年初三那天,正是他的生日,他谢绝家人为他庆祝生日,毅然决然返回单位开始了疫情防控工作。担当起了单位的防疫先锋。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成立了单位防疫工作领导小组。从那天起,他基本上一个人吃住在单位。不断向全站职工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提醒大家做好安全防护。每天向市局防疫工作办公室汇报全站职工身体现状,要求全站职工定期上报所处位置及身体发热情况,确保不漏一人,第一时间向全体职工通报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信息。每天及时向市局汇报单位疫情防控工作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交通质监站的防疫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二、勇于担当,舍家工作十七个工作日

在这场没有硝烟、看不到真正敌人的疫情阻击战中,他深知做好自身防控的重要性。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他需要经常出门,极有可能接触到感染人群,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一旦防范不当,就会传染给至亲家人,给国家添乱。大年初三出门时,他就交待自已的妻子为自已准备了几身随身衣物,采购了些简单的食品,一个人吃住在单位。家里有两个尚年幼的孩子,还有两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都托付给了妻子照顾。孩子每天吵着要爸爸,父母家人担心着他的安危,每次电话里,他总是含着眼泪给家里报平安,希望家人不要担心他。他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他已经随时准备好了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承担更加艰难险重的任务。他每天定时给单位消毒,做好单位外来人员把控,经常给单位职工做好疫情知识宣传,完成职工及家属的体温测量报告,进行职工亲属来自疫区人员接触摸排,参与火车站疫情把控点值班,防控物资采购等工作,做到了每天24小时值班值守,连续二十七个昼夜没有回家。

三、多方筹措,自我垫资购买防疫用品

疫情突至,各种防疫物资紧缺,医用口罩、酒精、消毒液、测温仪、防护服、医用手套等难以购买,医疗战线防护物资告急。他冒着风险、四处奔走,几乎跑遍了全市的大小药店、超市、便民店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全站职工采购了400幅口罩,20公斤84消毒液、20套防护服、护目镜,防护手套,10套体温测定表等防疫物资,共花费资金3000余元,全部自己垫资购买。而后他第一时间将这些防疫物品发放到全站职工手中,为职工的自身防护提供了保障。疫情发生以来,他始终冲在防疫工作最前线,每天随时都有被传染的可能,但他从不畏惧。他每天24小时他都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手机从不敢离身片刻,时时关注每一条预警信息。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组织安排,他都会毫无怨言地立刻投入工作,为战胜疫情做冲在最前线的守护者。

四、冲锋在前,值守在防疫第一线

质监站担负着火车站北广场出站口的防疫体温检测卡点工作。火车站北出站口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也是我市疫情阻击战中最为关键的地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积极响应上级防控部署,第一时间奔赴火车站防控卡点第一线。在防疫卡点工作时,他身着防护服,跑前跑后,不厌其烦地给旅客做防控宣传,要求大家保持安全距离,认真地为每名旅客做好体温检测筛查。有时面对旅客的不理解,他耐心地给大家解释,安抚旅客的情绪,告之旅客要做好14天的居家隔离,提醒旅客正确认识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身着防护服,一天10多个小时下来,连饭都顾不上吃,水也顾不喝,汗水打湿了他的衣服,每天检测一千多名旅客的体温。他说“在这个特殊时期,条件虽然艰苦,但抗击疫情不能等,交通部门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大家心里都有顾虑,关键时刻党员要冲到一线,要挺身而出,要积极行动起来,做冲锋陷阵的先行者。他是这样想的、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五、爱岗敬业,保障防疫和日常工作两不误

疫情防护刻不容缓,日常工作更不能耽误。年初尹始,工资年报、人事统计、法人年检、监督工作计划,施工企业复工等各项业务工作更是跌宕而至。在扎实开展单位职工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他发扬了“拼命三郎”的精神,白天做好疫情防护值班值守,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加点按时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积极编发各类信息,上报统计年报,发布相关疫情导向,引导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安排各类会议和其它各项工作。努力克服单位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主动作为,毫无怨言,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立足岗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坚守使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无悔选择。"疫情一日不除,共产党员一日不退。"——坚定有力的声音,彰显着共产党员的本色。他说:“当前,我将始终把防控疫情工作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做到冲锋在前,为我市的交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___始终信守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在平凡中默默履行作为一名交通工作者的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作为党员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

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篇4

曾几何时听说了一句话,“打起背包就出发”,当代人的理解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打起背包就出发”一个简单的行军动作,贯穿着战士的历史瞬间,展现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过硬作风,也体现着一种红色基因的传承。

我们今天讲的,就是现代社会这些“打起背包就出发”的人,他们都闪烁着家国情怀,蕴含着热血奉献。这中间,有太多瞬间值得我们去珍藏,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书写,有太多的感动值得我们去铭记……这其中,有一个“雷厉风行”的姑娘,她叫王玲。

1月22日,这是王玲连续上班的第13天,她本想着今年终于可以回老家陪父母好好过个年。孰料,新年的钟声还未敲响,抗“疫”的“枪声”就已经打响了。

“把泡含氯消毒水的旧床单垫在科室所有出入口”、“来访人员体温量了没有?登记了没有?”、“含氯消毒水拿试纸测了没有?”、“一定要严格手卫生”.......外一科的走廊,还未见到人,已闻其声。谁都知道外一科的王玲是个“急性子”。刚刚参加完医院紧急防控会议的她,风驰电掣的赶回科室,安排科室的小姐妹们行动起来,病区防控工作繁琐的细节也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除夕这天,昭通市中医医院下发了征集志愿者的通知,王玲看到通知后,第一时间编辑了个人信息发到医务科。这已经是她第二次主动要求上一线了。上一线要的不仅只是勇气,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她就仔细查看了国家下发的诊疗方案,发现重型病人需要呼吸机通气,而她刚好之前就进修过,熟练呼吸机操作的她,更是坚定了自己要上一线的决心。

除夕夜的街道,冷清、寂寥。下班后,王玲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个春节,或许会成为她这辈子难以忘却的记忆。这个春节,她将与同事在“战场”度过。而且,她不能退缩,不能胆怯,不能低头。

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脊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坚。“从得知疫情严重那一刻起,我就早早做好了准备,随时听从组织安排,支援前线。”这是王玲和护理部主任说的话。医院组建支援湖北医疗后备队,第一批有了她的名字。

由于新冠肺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护士又是和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因此,对于个人防护的要求比平日严苛很多。王玲带领第一批援湖后备护理队员每天起早贪黑,每一天的体能训练,每一天一遍又一遍的防护服穿脱训练,她总是紧紧盯着每个人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丝毫不放松。由于厚重的防护用具会影响手感,她每天只能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带着总是会起雾的护目镜和厚实的橡胶手套练习抽血、打针、呼吸机操作,一遍又一遍,常常练习到深夜......

那天,妈妈听说王玲要去前线支援,心里十分担心,不愿意让她去。她一遍一遍地安慰自己的母亲,开导自己的母亲。她说:“我是医务工作者,我是护理人员,那里需要我,我必须得去。如果我们都不去,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母亲失去自己孩子,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失去自己的母亲。”她说“您放心吧,我健健康康地去,我一定平平安安的回来。”

是的,她就是这样,以一身白衣,舍一己安危,守一方平安,践行着医者仁心的大爱,也诠释着南丁格尔的誓言。

哪一个青春正好的女孩子不爱美?哪一个青春正好的女孩子不希望自己一袭长发……

为了方便穿戴隔离服,避免交叉感染,参与一线救援的医务人员需要尽量剪短自己的头发。对于剪发这样的事情,平时一向活泼开朗的她说,她也是想得明白的,如果这都做不到,怎么能成为一个在前线奋战的战士。她仅拍了一张长头发的照片留作纪念,就第一个带头毅然地剪掉自己长发。可是当理发师剪掉她第一缕长发的时候,眼泪还是从她的脸颊上滑落下来。

“我很荣幸能够加入这场战斗中,进入战场一切从防护出发,头发剪了可以再长,能剪多短剪多短,我将竭尽所能共同抗疫,战必胜!”王玲微笑着说。左手青春,右手责任。我想,她剪去长发之后的帅气短发,应该是2020年最帅的发型了;她倦乏的脸庞留下的口罩印记,应该是她一生中最美的勋章。

不负青春,不负韶华,风雨中绽放的,才是最铿锵的玫瑰。疫情无情人有情。我们从不怀疑这场战疫的胜利!因为有她们,我们定会山河无恙,百花盛开!

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篇5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最新5篇相关文章:

2024年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材料优秀5篇

优秀党员事迹疫情防控5篇

退役军人疫情防控事迹5篇

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先进事迹材料5篇

疫情防控个人事迹5篇

90后疫情防控青年事迹5篇

疫情防控课心得体会最新7篇

村级疫情防控先进事迹8篇

疫情防控优秀先进事迹7篇

防控疫情的心得体会300最新8篇

村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最新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