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写事迹可以让人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通过写事迹可以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风家教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家风家教事迹材料篇1
小王,一个普通人的名字,在我们齐七小区居民的心中却有着强烈的震撼作用,这种震撼不是来自“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来自小王家庭长期以来默默无闻为小区居民普及科学文化、为丰富小区居民健康快乐的业余文化生活,所作出的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退休以后的小王夫妇俩,是小区志愿者队伍的成员,也是文明小区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与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女婿王尚杰,不仅是小区的文艺骨干,还在周家渡各小区文化生活的舞台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足迹。他们一家,温馨和睦、其乐融融。看书、看报、制作科普宣传版面、写读书笔记、收集整理各种健康科普等信息是他们的一大爱好。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闲暇之余,家庭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使家庭不仅是生活的港湾,更是共享学习乐趣、提高生活品味的舞台。
十年前,王阿姨正是通过家庭学习的心得体会,在小区组建了老年“读报小组”。她深知小区内有些老人因缺少精神食粮而难与人沟通的困惑,动员老年朋友一起加入到“读报小组”中来。使小区老年朋友有了一个了解国事、天下事的窗口,提供谈天说地侃新闻、倾诉心里话的场所。为了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学习需求,王阿姨备足了功课.如:通俗易懂的国内外形势的`宣讲,和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科普新理念,或解答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子女的纠纷问题等。如:“5.12”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地震来临如何避险?”教会老人们如何应对地震小常识的同时,也动员他们一起参与慈善募捐,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她的“读报小组”,曾被周家渡街道评为“优秀读报小组”的光荣称号。
十年前,为抵制陋习、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同时也与小区居民共享由新科学带来健康新生活的成果,王阿姨自觉肩负起小区普及科学文化的重任,在楼道里设立了“科普园地”。把科学生活的理念以宣传版面的形式传递到每家每户,每月一期刊登在楼道的“科普园地”上。大到世博、奥运、文明礼仪知识方面,小到一日三餐的饮食起居,内容包罗万象。如:使用家电节能的小窍门、人人养成健康行为、防止肥胖也应该从娃娃抓起等。并不失时机结合突发事件及时编写科普小常识。如:浦三路加油站发生爆炸事故,出了主题“在加油站不能使用手机”的宣传版面。并不定期刊登宣传规范文明行为的漫画系列插图,挂在楼道内。
年高79岁王阿姨和她81岁的老爱人,为了使科普宣传版面做得既图文并茂又美观大方,花费了很多心思在里面。学剪纸、学绘画、练写仿宋字、学写毛笔字,每一块科普宣传版面都凝聚着他们夫妇俩大量的汗水和心血。在王阿姨家里,常常可以看到夫妇俩,你来写字我磨墨;你来剪纸我画画。一期期精美的科普宣传版面总能吸引居民们的眼球,更是得到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十年来,使科普文化知识从楼组传播到小区十个楼组乃至整个小区。
十年来,王阿姨夫妇俩制作的宣传版面,共有167块;十年来,王阿姨自始至终辛勤地耕耘着她的“读报小组”、“楼组文化”象一颗螺丝钉,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小区科普事业上,难能可贵!她的家庭是周家渡社区“科普示范家庭”,名副其实!
一个立足小区、发挥特长,用满腔热情为我们齐七居民区普及科学文化作出很大贡献的小王家庭,在崇尚科学文化的今天,无疑是我们周家渡社区科普示范家庭的杰出代表,功德无量!
家风家教事迹材料篇2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代替的温度;家就像是一瓶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
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提起xx,认识他的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他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xx,桦南县驼腰子镇上桦村村民,村防疫员。育有三个子女,他们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xx夫妇是驼腰子镇上桦村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也是驼腰子镇有名的致富带头人。生活当中,每当发生摩擦时,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妻子既是事业的好帮手,又是家庭主妇,把家庭照顾地细致入微。长年以来,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料理家务,受到邻里的高度赞扬,夫妇两人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德育人。
夫妇还教导子女,做人要清白,尤其是当干部,更要勤政清廉。孩子树立了党的权力不是给我自己用的,是拿来给百姓做好事的意识。家长以自身为表率,营造了有着优良家风的家庭氛围,家庭生活和谐幸福。
家风家教事迹材料篇3
我出生在一个充满爱的淳朴的工人家庭。我的父亲今年91岁高龄,原在公交公司汽车二场任工会主席,母亲也已89岁高龄,原在火车站老童家泡馍馆工作,父母两人工资要支撑我们姊妹四人、奶奶爷爷及叔叔九口人的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下班回家要照顾奶奶爷爷,还要做饭洗衣,晚上家人都睡下了,又开始缝缝补补。有时深夜醒来看到母亲在灰暗的灯光下缝衣服,那时的我总不解:“这么晚了,为什么要现在做衣服呢?”母亲总是笑着说:“你睡吧,我不累”。冬天的夜晚寒冷刺骨,父亲忙于工作很少在家,母亲总起早贪黑。每到春节,别人家热热闹闹欢度春节,爸爸工作期间从未同我们一起度过春节。因子女多,一家人加上奶奶爷爷及叔叔,家庭比较困难,爸爸常常是饿着肚子上班,回到家吃土豆充饥,以至于到现在,老爸一饿就浑身发抖。但最让老爸发愁的是学生开学,父亲都会向单位借款来支付我们姊妹四人学费。尽管很艰难,但从未见到两位老人为家庭琐事吵嘴红脸,母亲也从无怨言。
回想过往,平凡岁月,柴米油盐。没有惊世的波澜,没有跌宕起伏的篇章,或许心头时常迸出的一个个词语:温暖、和谐、正直、勤俭、诚实……以及那一件件关于爱的故事,静静诉说着我平凡家庭的质朴家风。
直至去年,省市区各级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到家看望我的父亲,新华社记者专程到家进行采访,并将他的照片在北京展出等,我才知道我父亲在部队,尤其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许多经历……
我的父亲刘森义,曾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随12军31师92团警卫连,1951年2月赴朝参战,同年入党。在第五次战役以及上甘岭战役中,穿插敌后至三八线以南,执行任务中多次与敌人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在上甘岭战役中,所在部队与9号阵地失去联系,老爸与几位战友主动请缨担任侦察任务,于漆黑深夜成功进入9号阵地,在战友全部牺牲的情况下,依然担任起与部队联系的任务,在9号阵地坚守任务直至战役结束,消灭多名顽抗之敌,荣立甲等功(视同一等功)两次,乙等功一次。后转业到企业任副厂长兼工会主席。慈祥和蔼的父亲给我的印象总是在忙于工作,起早贪黑,甚至周末、乃至于春节都很难见上一面,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工作多么繁多,他老人家总是乐呵呵的。常常听到他们厂的职工夸赞父亲:平易近人,关心职工,勤恳敬业。更为可贵的是,父亲总是埋头苦干,从不宣扬自己。小的时候经常听父亲在朝鲜作战的点点滴滴,那时候的我好奇的当做故事,听爸爸讲的津津有味。去年,通过记者采访,我才知道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惊险异常的事迹。父亲退伍已有68个年头,为人朴实、谦虚,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穿插任务及上甘岭战役的激烈战斗从未对旁人说起。近年,省市区的领导来家里慰问后才被老同事和邻居们得知。父亲的一位老同事惊讶的说:同刘主席共事四十多年都不知道他还是位老英雄呢!生活中,父母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我。当我在媒体上看到《一位退伍老兵》报道时,感动的哭了,在那一刻,同父亲交流的一些话在耳边反复回响:您因刚过十月一号部队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而不能享受离休待遇,能否找一下有关部门咨询一下帮助解决?老爸说:想想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还有啥不知足的呢。在朝鲜战场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父亲,退休30年了,还不忘督促女儿帮助自己按时缴纳党费。老爸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不改本色。至今,他老人家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每天晨练打太极拳、读书看报。父母亲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孝顺、善良、正直、敬业这质朴的家风就是这样传承的,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及下一代儿孙们。
现在,父母亲儿孙满堂,“始于凡所为非凡”的台训和“勤奋、积极、严谨、敬业、孝顺”的家训影响着我们的家庭。
1997年,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教育我们要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忠诚担当。我们传承家风,牢记家训,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现在的我们也在无声地教育感染着我们的孩子,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和性情。因为我们坚信只有健康、清廉的家风世代相传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优则作风优,家风正则党风正,家风纯则政风纯,家风清则社风清!
家风家教事迹材料篇4
小冯同志与爱人赵红卫1993年结婚,婚后爱人赵红卫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中国建设银行工作。小冯于1994年调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工作,1995年继续在职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夫妻二人一再延期要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和学习上。经过不懈努力,两人均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爱人赵红卫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xx年在完成博士论文后他们迎来一个新生命的降生,但不幸的是孩子因为吸氧过量导致视网膜发生严重病变,虽然夫妻二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前往日本就医力图挽回孩子的视力,但终因病情过重而未治愈。在巨大的灾难和悲痛面前,夫妻二人相互鼓励、相互支持,逐渐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并就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达成了共识:一是要积极乐观地生活,教育好孩子,给孩子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正常的教育;二是要更好地工作,回报社会对孩子的关爱,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回国后二人就分别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同时要面对家庭和抚育孩子的沉重负担。作为母亲,小冯同志在处理家庭和工作上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在工作上积极努力进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作为盲童,孩子在生活上需要母亲给予更多的照顾和教育,经常是要在孩子休息以后才能抽出时间来处理工作上的事务,有时为了加班就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爱人。每当这个时候,爱人总是给予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正是由于家人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小冯同志在近两年来承担了多项研究和调研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有3项参与和主持的调研报告获得了总局调研报告一等奖和二等奖,承担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年报编制等工作也得到总局有关领导的好评,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和研究专著,小冯同志也被评为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先进个人。
家风家教事迹材料篇5
从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儒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中,不难体会出一个国家的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繁荣昌盛都和“家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将读书定为家风,留下了诸如郑板桥自题书斋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杜甫的《柏学士茅屋》中“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需读五车书”之类赞颂以勤勉耕读为本,教育儿孙读书做人的佳句。
回忆儿时,每遇佳节,亲友团聚,饭菜摆上桌时,长辈们并不提及谁家发了财、地上捡了元宝,三转两转。便由周秦汉唐、唐宗宋祖转至了诸子百家,古今中外,无一不提。从小浸染于长辈们求知若饥、手不释卷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着读书传统的家风。
值得庆幸,我生长于这样一个文化浓郁的书香世家,祖辈和父辈们大都热爱并从事于文学教育事业。作为传承读书家风典范人物的爷爷。是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初期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早年跟随杨虎城第三十八军与北洋军阀进行过殊死斗争,并结识了许多爱国人士及共产党员,接受了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为党的地下事业贡献过绵薄之力。爷爷曾在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父亲宋绮云创办的《西京朝报》报社中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期间,正值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为广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奔走呼号,采写刊发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新闻稿件和时事评论文章,爷爷用笔杆代替枪杆,将他的所学所想化作一篇篇文字,有力地抨击着蒋介石极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宣传“国共合作、统一抗日”方针做出了大量工作。
解放后,他回到乡下,毅然选择站上三尺讲台手握书卷为学生们讲述着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等历史知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育工作者。听奶奶说,在爷爷青年时期,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且生活贫苦,他便暗下决心,誓要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现状,所以那时,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始终将读书学习作为人生的首要大事。好几次,爷爷到县城给家里买粮食,路过小书摊,对几本书爱不释手,便决定把这些书都买下来,但家里给他的钱仅够买粮食和往返的路费,最后他还是用路费买了书本,拖着磨出水泡的双脚,步行几十里路回到家中。就是这股对读书的热情,使爷爷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读完了大量史书、文学经典及中外名著等,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影响。年迈时,他经常把书中“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等大道理变作通俗易懂的话语为子孙后辈传授着立世做人的理念。
好的家风不是一日形成的,是仿若“润物细无声”般的持久渗透在日往月来间的言传身教中,爷爷“无声胜有声”的榜样力量,促使了家族中一股“万般皆为下、惟有读书高”的家风形成,并深深地影响着父辈们的一生,如同启明星般,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在大变革的时代里,父辈们凭借着勤勉好学的品质大都实现了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转变。
深受爷爷影响的父亲,自幼便养成了坚持读书、习练各名家经典书法作品的习惯,他发表的多部长篇小说及书法作品在省、市级的各类赛事中多次获得殊荣,曾入选西安市百名艺术家骨干。记忆中,家里书房的墙面从未寻见过一片空白处,满眼都是高高大大被塞满各种书目的书墙,以及重重叠叠贴满他临墓习练王羲之、颜真卿等古今书法名家字帖的宣纸,而印象中父亲的样子也总停格在那飘洒着浓浓的墨香味里,他埋首于高高的书垛每日晨起早读、暮习书法的身影中。从父亲和爷爷孜孜不倦、勤勉读书的行动中,我品味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人们可以通过读书开拓眼界、提升格局,借由纸上之阅历多,来弥补世事之阅历少的不足,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炼出正确的人生信仰,从而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也正是这种对读书的参悟、对家风的信守,激励着我坚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信念,付诸“笃学不倦、聚沙成塔”的行动,不断为自己积累奋斗的资本,护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家风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传承,是治家的经验,也是人生的财富。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推动了中华民族不断向前,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每个家庭都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家风和家教,我们作为家庭的每一员,都应承担起这一责任,凝聚家庭力量、促进社会风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家风家教事迹材料5篇相关文章:
★ 优秀家风事迹6篇
★ 廉洁家风事迹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