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创业事迹7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记录生活中的重要事迹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水平和内在素养,通过写事迹材料,可以清晰地呈现特定时代所需的创新和进步的精神面貌,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先进创业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先进创业事迹7篇

先进创业事迹篇1

5月26日,沿汉江旁鱼紫公路紫阳段行驶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紫阳县“养鸡状元”龙伦增的养鸡场,见到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在交谈中,一连串的来电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是四川的老板打电话订货,一会儿是西安的客商咨询价格,一会儿是某个酒店经理要到养殖基地考察,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他养殖的土鸡来的。

龙伦增,这位1988年出生的农家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天津的商贸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坚定了龙伦增回乡做“新农人”的决心。2014年5月,带着在外揽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龙伦增申请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通过镇政府流转林地1000亩,建起了鸡舍,引进首批土鸡苗5000只,开办林下生态养鸡场,当上了“鸡司令”并注册了公司。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寻求解决办法,一边向养殖大户、县上及镇上的农技专家请教。在苦心经营养殖场的日子里,龙伦增集老板、技术员、工人于一身,又要给鸡喂食,又要寻找销路,还要请工人师傅维护养殖场设施,整天围着鸡仔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土鸡的出栏,成品鸡销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为是生态养殖,龙伦增也与这些老板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养的土鸡肉质纯正、味道好,将现存栏的5000只盘厢河土鸡全部购买。于是,龙伦增决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雏室、饲料仓库、消毒通道、围栏、大门等设施,又补栏1万只盘厢河土鸡,依旧销售火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做农业是有前途的,我要给乡亲们做个表率”,龙伦增说,“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走生态农业、公司加农户、‘互联网+’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创业,带领乡亲们和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让盘厢河土鸡走向各大超市、餐馆酒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先进创业事迹篇2

纪廷虎,男,1962年1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建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长,花荄镇前进村村委会主任。在创业的道路上,他善思勤奋,好学务实,在养猪事业上闯出了一番天地,为他的绚丽人生增添了浓重色彩的一笔。

善思求变办猪场

花荄镇前进村是安县新县城部的城郊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756户2798人。因县城建设和工业用地的需求,紧邻城周的5个坝区村民小组的土地被征用,脱离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成为城市市民。失去土地的农民,除部分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很快适应的城市生活,并在城中实现的二次就业外,大多数村民因文化、技术、生产习惯等因素只能游离于城市里,靠打短工或社会救济度日。对于因年龄不足无法领取社保,靠打短工维持生计的村民来说,随时都有失去生活来源可能,而沦为城市贫民,给城市文明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面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村主任的纪廷虎,感到肩上负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冥思苦想,决定为这部分村民寻找一条既稳定、又能增收致富的路子。

思路确定后,他入组到户,遂行民意;实地勘察,拍板定案,决定在距城市 3公里外的前进村9组山腰荒坡上建立养猪场,在带领群众通过养猪致富的同时,吸引脱离土地在城市里无法实现就业的村民的到养猪增加收入。通过立项、报批、筹资、租地、建设等环节的艰辛努力,纪廷虎在荒坡上建起了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13栋生猪养殖房的大型养猪场,吸收了11名脱离土地的农民到养猪场养猪增收。

刻苦钻研学技术

养猪,对于农家出生的纪廷虎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但要办好规模化养猪场,使之形成产业,让更多农民通过生猪养殖增收致富,对于懂事后就随父亲从事经商的纪廷虎来说,确实是一道不宜轻易逾越的障碍。为了克服养殖技术匮乏这道难题,纪廷虎同志先后赴正大公司学习,到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参观,拜学者能人为师,刻苦学习生猪养殖技术。同时,他购买了《养猪技术指南》、《种猪快速育肥术》与养猪技术光盘;订阅了《农业科技报》、《农村养殖报》和《村镇百业信息报》等报刊杂志,坚持自学不断丰富养猪知识。

通过学习,纪廷虎掌握了品种选育,疾病防治,饲料选配,猪场管理等关键技术,先后从北京、广州、湖北、福建等地引进英系、法系、美系大白,挪系、美系长白,台系、美系杜洛克,以及法系、比系皮特兰等一批优良种猪,安装最先进的温、湿空调设备,使猪只的生存环境得到更大的提高,同时科学地导入人工受精技术,应用blup法进行育种测定,种猪质量明显提高。实践中,他总结积累了生姜桔皮保健催肥、姜茶红糖止泻除痢、柿皮枣皮消炎解痛等简而易行验方100多个。

2006年,他引进em生物技术养猪法,用益科乐活力菌进行厌氧发酵饲料喂猪,使母猪产仔率提高50%,存活率由60%提高到95%以上,出栏时间由6个月提前到5个月,由于实行了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管理,他的养猪业不断壮大,所办猪场成为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养猪场,起到了典型样板作用。

扩大规模促发展

养猪技术的掌握和不断丰富完善,为办好养殖场、实现生猪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12”大地震,给刚刚开始正常运营的生猪养殖场造成了惨痛的损失。面对圈舍毁损,大量生猪死亡的的局面,敢想敢干,不畏困难而折腰的创业能手的纪廷虎,紧紧抓住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不等不靠,奋力自救。他一方面清理废墟,埋葬四猪尸体,对旧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防疫;另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农户联系,新租荒山100亩,将原来仅有50亩的生猪养殖场扩大到150亩,将原来仅有4栋2000多平方米养殖房扩大为现在的13栋7000多平方米,将原来的砖混圈舍改造为现在不锈钢金属圈舍,将原来单一养殖商品猪的养殖场改造为目前的商品猪养殖、种猪繁育、仔猪销售的综合性生猪养殖基地,吸收了当地16名失地农民到养殖场务工。目前,纪廷虎创办的养猪场养母猪近700头,育肥猪近4000头,每年向社会提供种猪4000头,商品猪6000头,年产值达到4300多万元,销售额突破1360万元。

带领群众奔富路

为回报社会,纪廷虎充分利用养殖场规模大、品种全、有场地的优势,吸引农户进场参观,定期举办专项技术培训班,动员农户养猪增收致富。在他的带领下,生猪养殖户不断增多,仅周边养殖300头以上的农户就达60多户。

养殖户的增多,养殖的规模的扩大,养猪的风险不断上升,农户要求组织起来共同应对风险的欲望愈来愈强烈。纪廷虎顺势提出了建立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倡议。他的倡议得到了养殖户的广泛响应,大家纷纷推荐纪廷虎的担任合作社社长。经过充分酝酿,大家一起制定了《合作社章程》,以“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注册农民转和组织正式成立。在合作社社员大会上,纪廷虎被选举为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长。

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安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农专合组织。目前,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员覆盖到了花荄镇的7个村13个村民小组,并辐射到了安县兴仁、黄土、乐兴、界牌和江油方水、涪城河边等村社,拥有社员138户,出栏生猪近5.6多万头,年产值达到1.1个亿,会员们正通过生猪杨一步步走向富裕。

先进创业事迹篇3

XXX同志系AA县麒麟镇梅花村人,男,现年37岁,现任梅花村委会副主任,又是有名的种田大户。从1997年开始承包团结圩内村集体耕地400亩,开展种植单季优水稻。十年来,他刻苦钻研,勤奋耕耘,科学种田,不仅使自己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而且心系村邻,不计报酬的帮扶、带动本村56户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年人均增收1000元,赢得了本村村民的广泛赞誉。20xx年,种粮面积400亩,年产优质杂交稻600000斤,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上缴税费2万元,年纯收入16万元,参与生产经营的农户人均增收20xx元。

XXX同志居住在菜籽湖畔梅花团结圩边,站在门前,放眼望去,广阔的万亩圩田尽收眼帘;稍略观看,河水清澈,圩田土质肥沃。就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上,滋生了种粮大户农民创业带头人XXX。原先,XXX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文化程度较高,头脑灵活,不安于现状,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由此走上了一条创业致富之路。

1997年,适逢改革开放中期,虽然当时粮食价格不断回落,但刚从学校走上社会几年的XXX敢于突破,大胆承包了麒麟镇梅花团结圩400亩村集体耕地,并签订了十年长期承包合同,一次性拿出承包租金11.3万元,开始进行单季优质稻种植,当年就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获纯利5万元。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不断积累,XXX已成为全镇有名的种粮大户、致富能人。

小富不骄,富而思进。20xx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加了种粮补贴,规定了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XXX吃透政策,瞄准市场及时更新了水稻优质品种,4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两优培九优质杂交稻,他还加大了种植业方面的投入,投资10多万元,添置了一台大马力旋耕机、一台拖拉机、机械喷药机、水泵等家用机械,季节性雇佣短工60余人,甩开膀子大干了四年。近四年来,由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价格连年攀升,每年纯收入都在16万元以上,短短几年时间,使他成为资产50万元的致富能人。

如今,梅花团结圩经过历时三年的土地整理及复垦建设,圩口万亩良田更加平整划一,XXX信心十足,充满激情,他正在与村里领导洽谈,牵头十多位种粮大户,准备签订田地承包合同,整体承包圩内耕地,进一步扩大种粮面积,开创能人创业新篇章。

先进创业事迹篇4

翟玉军,男,汉族,今年43岁,高中学历,家住佛坪县袁家庄镇黄家湾村。2010年10月,他带头创立了佛坪鑫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食用菌、木耳、香菇、平菇、猴头菇、天麻、猪苓和脱毒魔芋的制种、人工栽培及技术推广。2011年被汉中市农业局、汉中市科协授予“汉中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2016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

立足农村、寻找发展新模式

翟玉军高中毕业后,因家里经济情况较差,便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到祖祖辈辈生存的乡村里务农。他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并在自家地里试验栽培,技术日益成熟。魔芋、香菇产业在当地发展很快,但由于缺乏技术时常腐烂、减产,给农户造成损失。2010年,翟玉军赶赴湖北学习魔芋组培育种、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等先进技术,并和恩施州魔芋研究所达成协议,在本县上沙窝村建成140亩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带头推广试点新品种、新技术大获丰收,栽培猴头菇试验也获得成功,当年10月又注册成立了鑫之塬魔芋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科学发展。2012年投资改造了现代化魔芋组培室一个,连栋温室720平方米、年产60万袋食用菌菌种厂一个、60吨保鲜库一个,建成全县最大的'魔芋和食用菌研发、培育、生产、销售基地,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增量提质,个人年创收30多万元,带动当地群众科技致富,他领办的合作社也荣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注重学习、带动农村发展

2014年翟玉军通过培训考核被认定为汉中市中级职业农民。为帮助他坚定投资信心、增强投资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水平,县政府制定出台具体的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县农业局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县培育办建立包抓帮扶机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他的生产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提升产业效益。同年,翟玉军参加了省农广校组织的高级职业农民培训。通过系统的技能岗位学习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境界,树立了现代大农业的理念。积累了更多宝贵的知识财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更进一步增强了他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才干。在培训学习的同时,结交了许多创业青年朋友,利用QQ群和微信进行交流,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拓宽了发展空间。

做一个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翟玉军内心坚定的.信念。2014年他所在的合作社发展魔芋栽培1000多亩,承担了佛坪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4万斤的魔芋良种供应任务。2015年,他领办的合作社现已发展会员300余户,合作社年产香菇10余吨、猪苓种子30万斤、魔芋1000万斤,在西安蔬菜批发市场和汉中市风景路蔬菜批发市场共设立3个直销点,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通过自己的基地厂房和冷库优势,对产品统一收购包装进行反季节销售,大大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同年11月成立佛坪县康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魔芋良种繁育、魔芋种植、食用菌、药用菌技术推广与销售。作为中国魔芋协会会员单位,以科技创新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思路,围绕全县魔芋产业发展,引进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富硒魔芋栽培技术进行千亩示范种植,努力将魔芋产业打造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产业,全面促进佛坪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为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一是建成一条年产100吨的魔芋深加工生产线,解决当地农户社员魔芋的销路,丰富市场农产品种类。二是打造佛坪地道农副产品山货品牌,统筹当地特色山货农副产品资源,构建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农户足不出户的销售渠道。

先进创业事迹篇5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农民工刘汉平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农民工转型为家乡有名的汽车服务公司老板。

刘汉平,男,1971年9月出生在留坝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0年刘汉平高中毕业后,出外到太白金矿打工,没有任何技术的他在矿厂每天重复着繁重、危险的体力工作,一月也挣不到几个钱。恶劣的生计环境,让刘汉平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让他明白要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经过考察,刘汉平发现汽车修理虽然累些、脏些、可是收入高。于是1995年,刘汉平辞去矿厂的工作,回家乡后到本县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汽车修理技术。由于刘汉平聪明好学,不怕脏累,通过几年的学习,他成为修理厂的技术骨干。虽然收入高了,可是刘汉平觉得自己总不能给别人打一辈子工,与其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当老板。于是在一番深思熟虑后,2000年,他在银行贷款3万元开办了一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创业之初,由于修理厂规模小,资金短缺,没有几个员工,刘汉平是即当老板又当员工,常常身先士卒,带头干脏活、累活。由于刘汉平的修理厂在经营中一直本着诚信经营、热情服务的理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单生意,使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初见成效的刘汉平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开拓创新。因此,他不仅自己不断学习获得了汽车维修技师的称号,而且每年都要派遣员工到西安、长春等地的汽车生产厂家进行修理技术深造,不断提高员工的维修专业水平。在工作中提倡讲文明、讲质量、讲效益的严格制度,加强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树立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源动力。在抓经营抓管理的同时,刘汉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心系职工,体察民情,干群同心,和谐创业。他在全公司强力落实了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并专门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职工综合宿舍楼,改善职工的住宿、餐饮条件。同时对成绩突出,在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岗位能手给予物资奖励。正是由于刘汉平心中装着职工,干群关系密切,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涨,企业的凝聚力日益增强,呈现出浓厚的“以和共事、以和谋事”的和谐创业氛围。作为留坝县汽车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刘汉平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也极为注重社会效益。多年来,他一直扶贫助困,帮助弱势群体,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10余万元。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身边的青年朋友,为他们提供经验和机会。公司吸收了很多下岗职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48名职工中,除了3名退伍军人和16名下岗失业人员,其余的都是返乡农民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经过十一年来的艰苦创业,刘汉平的修理厂也由最初的4个人,发展成现在的拥有48名员工,营业面积扩大到3900多平方米,年收入达500余万元的留坝县南城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能够提供汽车修理、汽车保养、汽车美容、汽车装饰等服务项目,已成为当地修车界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公司先后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陕西省个体劳动者协会、陕西私营企业协会评为“光彩之星”、汉中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先进企业”等称号,刘汉平个人也被县公路管理段聘为路政行风监督员,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刘汉平将倍加珍惜这些荣誉,他将继续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先进创业事迹篇6

小马,男,回族,1986年10月25日出生于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东上村,三岁那年由于一场大病,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而为父母亲增添了一分忧愁和生活上的困难,小孩今后怎么办?怎么养活自己?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全家的生活只靠母亲打临工来维持生计。然而多年后,小马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在别人冷眼、讥笑、嘲讽中坚持做好自己,用自己的努力,用他残缺的身躯为身边的亲人,也为他周边困苦的残疾人朋友撑起了一片天空,他那奋发有为的精神和同情关爱弱者的品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小马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波折重重,但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就不愁没有自己成功的那一天。小时候小马在同伴们的唏嘘声中,度过了他特殊的童年时光。

8岁那年,父亲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他送进了学校的大门,在学校里看到老师和同伴们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再一次点燃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上学之路也还算顺利。2007年高中毕业后也拿到了青海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是考虑自身身体条件,及家庭情况,无人陪读,最终放弃读大学的梦。2008年,四面楚歌的小马,被生活逼到了绝处,他不想这样平庸地度过残缺的一生,也为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从2008年至2014期间,向亲朋好友举债25万元,自主创业在青海省化隆县牙什尕镇经营起了“风之缘网络会所”,通过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在2012年被评为海东地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走出困境的他,时刻不忘提升自己,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期间还客服种种困难,考取了汽车残疾人专用驾驶证,自己买了一辆小汽车,从此便是如虎添翼,为以后的创业之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积累了一点资本后,他也并不满足于现状,经过与当时在外地开拉面店的朋友们商量之后,将会所转让出去,带着自己第一次辛苦赚到的40余万元资金来到了上海,加入了拉面大军。在看准一家店面后,跟朋友一起凑足65万元,毅然盘下店面。经营起了拉面生意。虽然在这个行业里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十分辛苦,但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也换来了相当可观的回报,证明了自己其实是可以自食其力的。通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一向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小马,靠着自己良好的经营理念,硬是将日营业额从起初的2000元不到,做到了5000元以上。为自己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增强了融入社会的自信心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营拉面店期间也积累了不少人脉,发现朋友出门在外,聚到一起谈论最多的还是家乡的传闻,看到有亲朋好友从老家来,盼望的还是家乡的美食。看到现如今网络技术这么发达,一直都想在这里寻找一些商机。终于在2016下定决心,将拉面馆以98万的价格转让出去回到老家,在家人的帮助下,创办了伊客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伊客源”名字取意“网络时代伊斯兰的客商”,目标将公司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清真食品销售平台,然后成立清真食品研发小组,从全国市场中寻找销量较好的,但是清真市场类缺乏的产品。比如像甘肃临夏出产的“哈俩里清真方便面”和青海循化出产的“巴力嘎嘎清真泡凤爪”,这两款产品在现在的清真市场中已经得到认可,他们都是从全国市场中寻找到的好产品,也是穆斯林群众需求的产品。

虽然公司创办初期困难重重,经营状况不是很理想,但早已经历过反复磨炼的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从未想过要放弃。从一开始的好几天才只有一单的销售成绩,到后来的每天两三单,十几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起早贪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真诚赢来了微笑,用汗水换来了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公司发展到2018年,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小马用它的“慧眼”,也用他的胆识,为自己的别样人生做出了新的定义。这也证明了自己是可以自食其力的,是可以活的有价值的。在创业经营期间因接触的人比较多,小马以前内向的性格也变的越来越开朗。他热情周到的服务,也为他日后创业积累了相当广的人脉。

自2016“伊客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办到至今一直都在运行,企业采用责任到人的用人方式,根据“企业初期用能人,发展期间多用人,稳定之后用穷人”的用人理念。在项目开展和发展中积极吸纳有能力的残疾人加入,关爱帮助残疾人的同时,鼓励更多的残疾人积极创业。在公司内部每个部门中都设立残疾人岗位,发展高峰时曾带动有10名残疾人就业,在新开展的项目中也尽量让更多残疾人参与进来。真正将公司文化“自强、自信、自力、创新”融入进来。2018年被化隆县残疾人联合会认定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

到了2019年,虽然有了一定成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经历过各种锤炼的他,早就有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想法。想到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全民创业的美好时代,将来会有无数像自己一样的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新的想法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从来都是行动者的小马说干就干,立即成立了“正浩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公司主营会计代理记账,财务税务咨询,工商税务业务代理服务。公司旨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积极服务和帮助无数像自己一样,处在发展阶段的小薇企业,更加规范健康的茁壮成长。虽然新的公司还在起步阶段,旦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初一无所有时,曾受到家人、朋友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各种帮助的情形。他说“现在自己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想到还有无数像自己当初一样迷茫的残疾人,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感觉自己责任重大。等将来这家公司也发展起来了,一定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到了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伊客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销售的产品主要为清真食品,且客户多为在各大城市经营餐饮业的西北少数民族。在餐饮业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公司业绩也一再下滑,曾一度出现了亏损。但是在困难面前,小马首先想到的不是退缩,而是如何迎接挑战,渡过困难。目光长远的他,早已习惯了承受各种风险。他说“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

“一人富不算富,一人强不算强”。小马经常这样说,他的成功不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大环境好,党的政策好,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虽然现在他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想想同样身体残疾的人现在还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他感同身受,认为有责任帮他们一把。带领、鼓励残疾人朋友,不等不靠,用自己双手自食其力。

“他常常忘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这是小马常提的一句话。命运关闭了一扇窗,也必将为他打开一道门。年轻的小马头脑灵活、勤劳肯干。为了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同时更好地学习交流,小马带领员工积极参加各种博览会。通过全民都在广泛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方式大力宣传,加大投资力度,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身残志坚的小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怨天尤人,而是自强自立,敢于面对现实。他说,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虽然不能为社会做重大贡献,但我要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去奋斗,去争取,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在我看来,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

先进创业事迹篇7

18岁,他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22岁,他走上社会,开始了谋生之路;26岁,他回到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你走进长白山第一县——安图,步入安图县汇财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时,向你讲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苦辣酸甜。

“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抉择,让我在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中抢得先机

2002年,我大学毕业。与其他同学一样,为了找工作曾到处参加招聘会。但是,要找一个能让自己一展才华的岗位谈何容易。三年间,我辗转几家电脑公司,奔波在高楼大厦之间。在就业和待业的反复波动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与其挤在城市里打工,不如回乡创业实践,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此间,2006年的春天,中央颁布1号文件,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县里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实行只备案、不审批的“备案制”,对确认的备案项目,允许两年内不办手续、零收费进行试经营。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点燃了蕴藏在我心底的激情之火。我和同是大学毕业的女友经过一番踌躇和多方考虑之后,终于做出勇敢的决定——创办特种养殖场,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乡创业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巨大。回乡创业的想法遭致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不解,父母说:“家里花了那么多心血供你读大学,就是希望你在大城市出人头地。你把金饭碗扔掉,回来要养鸡养蝇,这不是胡闹吗?”我深知父母的善良心愿,然而省城高密度的职场竞争和高强度的生活压力,想要有所成就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坚信:只要有知识和本领,即便没有走进城市,而是走入农村;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自主选择当农民,命运也同样会因知识和本领而改变。我决定用“知识务农”的理念和实践,转变家人的观念和自己的命运。我的务农创业之路,伴着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启程了。

“不成不罢休”的创业意志,使我在积极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头

“创业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谣,时时伴随着艰涩、困难、挫折和风险。”2006年初,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蝇蛆养殖项目,并对这一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和市场调查,确认这一项目前景看好。于是,我先后到河南郑州和吉林双河等地的蝇蛆养殖基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意识到养殖蝇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整天与让人作呕的苍蝇、蝇蛆打交道。对于能否发展这个项目,我也曾面临大大的问号。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是个没人愿干的“好”项目,越是没人愿干的越“钱”景广阔。

“看准的事就要干,干就干好!”当年3月,我东挪西借筹集资金,在距县城十多公里的长兴村建立了集蝇蛆繁育、饲料加工、蛋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种鸡养殖基地。我边学边干,精心伺养。当我看到一只只苍蝇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由于地域和气候等差异,种蝇陆续死亡,几近灭绝。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这一结果,我几乎要崩溃了。阵痛之余,我仔细分析原因,问题在于技术环节。为此,我主动向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求教,购置蝇蛆养殖资料潜心研读,最终摸索出正确养殖方法,重新开始蝇蛆养殖基地建设。其间,我的创业举动得到团委、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支持,推荐我参加syb培训,提高创业本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终于养殖出白白胖胖的蝇蛆。为实现养蝇蛆、喂鸡、产蛋的.目标,同年9月我引进2000只特种蛋鸡。为搞好养殖,我勤学习、请专家、找兽医,全身心地扑在养殖场。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闯过了饲养关,遇到了特色关。我发现用蝇蛆养殖蛋鸡做法并不少见,要想与众不同,必须研究饲料配方。安图是长白山药材大县,有丰富的药材资源,能否把中药材添加到饲料中呢?我随即搞起了试验,没成想大批蛋鸡死亡,解剖化验后发现是药材用量过大。几番试验之后,终于掌握了药材选料和添加份量,达到了用药材调节鸡体,提高鸡蛋营养成份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种、优质、健康、生态的鸡蛋终于面市了,并受到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好评。这么好的鸡蛋如何包装,怎样打开市场?一个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基于“安图特产,安全特别”的想法,我给鸡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装,做广告,进市场。在包装制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装,但是投放市场效果并不好,这种包装既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可是要做新包装需要4——5万元,在团县委、劳动局等部门的帮助下,我得到5万元小额贷款,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制作新款包装,推出10枚小包装、42枚礼品装和60枚精包装。多样化包装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生态鸡蛋销售量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养殖规模也相应扩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又先后引进3000只和6000只鸡雏。为加强管理和节约成本,我在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的同时,购进了搅拌机、粉碎机,自制了清粪机和喂料机,如今饲养2万多只鸡,只要两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先进创业事迹7篇相关文章:

先进个人个人先进事迹精选7篇

1%人口先进个人先进事迹7篇

女职工先进集体先进事迹7篇

工会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7篇

村先进支部先进事迹材料7篇

先进党员先进事迹优秀7篇

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7篇

先进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7篇

先进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推荐7篇

先进党小组先进事迹材料7篇

先进创业事迹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8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