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事迹8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不少人认为,事迹材料只需列举事例,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这样会让材料显得干巴,事迹的分享不仅能增强自信心,还能促进与他人的沟通,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工匠精神事迹8篇,感谢您的参阅。

工匠精神事迹8篇

工匠精神事迹篇1

什么是大国工匠?怎样解释工匠精神?我们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王刚事迹中,能找到诠释这一问题最直接的答案。

王刚,黝黑、腼腆、消瘦,精神饱满,但又透着与三十多岁年轻人不同的沉着与稳重。或许这也是每一位大国工匠的"标配"。

他加工的铝片能薄如a4纸般的0.1毫米;他加工的铣床铣削能达到0.005毫米;他小孔铰削技术更能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王刚的简介,就是这位大国工匠的"功勋册"。

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1999年,刚从沈飞技校毕业的王刚如愿以偿的进到了沈飞公司。

从小住在飞机场附近,每天看着在沈飞工作的邻居整天出入自己向往的大门、听着战机在天空中飞过的轰隆声,早在初中的时候,王刚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入沈飞工作。

确立了梦想,便一步步朝着目标奋进。每天苦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成绩优异的王刚被老师叫来谈话,想让王刚去考高中,接着考大学进入高等学府。"我想进入沈飞工作,要考沈飞技校。"一向腼腆的王刚此时没有丝毫犹豫。

他,做到了。

入厂后,王刚被分到"铣工"队伍。十七年如一日,王刚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岗。总是缠着师傅给自己活做。

新员工进厂,都会有一年的实习期。当时厂里生产任务比较重、缺人手,之前也在这里实习过,领导找到王刚,希望他提前正式上岗。这正说到了王刚的心头好。

"一大早,就看到王刚铣床旁的一堆铝屑。"徒弟吴学文刚调到沈飞数控加工厂后早早来到公司,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虽然常年累月任务繁重,但王刚从没感到太大的压力。喜爱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在工友中是普遍的共识,可以说,若没有难题就是王刚最大的难题。

工作20xx年,王刚已数不清自己熬过了多少个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

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每月工作时间都在300小时以上。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连续一个礼拜,王刚与工友连日加班。饿了,就拿面包、火腿肠、方便面充饥;困了,倒在厂房里的铁架床上小憩,从未松懈一步。"晚上回到家站在床边就能睡着。"王刚说。

入职第一个月就和其他老师傅一样,完成了定额任务。

"多造出一件好产品,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把工作培养成爱好,是王刚在工作之余的另一成就。午休间隙,工友们在工厂空地拉网起架,打羽毛球、踢毽子、打桌球,无不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而往往在劳模工作室的角落里才能看到王刚的身影,静静地看书、思索着技术难题该怎样解决。"年轻时候也爱运动,学过武术,不过最爱的还是逛书店、下象棋。"

不断刷新技能高度

"精雕细琢,把每一件东西都当成艺术品。"工作伊始,王刚就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他延续了师傅张显育的良好工作习惯。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要求。"问到有什么独门绝技与他人不同,羞涩的王刚说到,"为确保加工质量,每次在干活之前,我都在脑海中先模拟一遍加工内容,找出有没有疏漏或者改进之处。"工作流程犹如欧洲早期古老的记忆宫殿般在脑海中清晰显现。

与自己比速度,将之前干活花费的时间与现在做较量;与自己比精度,缩小至少一半以上规定的零件误差范围;与自己比温度,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只增不减。

"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飞机上更要保证零件的安全运行。"不断挑战自我极限,才年能达到20xx年生产上万飞机零件无一废品的高度。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在转型。同时也在强迫着技工技能需要不懈地提升。"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汲取养分是王刚奋力向前的保障。

除却铣工知识外,数控加工技术知识,是王刚下一部要学习的方向。

加工精度达到0.005毫米背后的初心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大国工匠的匠人不是好匠人。"

在一次沈飞公司领导去波音公司参观学习回来的交流会上,王刚得知其中一展示工件加工精度达到0.25毫米,而当时王刚徒弟能达到0.3毫米的精度。心里便暗暗较起劲来,"他们能做到,我们一定能做的更好,我一定要超过他们。"

紧接着,王刚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加工实验,把最小的加工壁厚挑战到薄如a4纸的0.1毫米。"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0.1毫米已是在挑战自我极限,但是王刚并不满意,经过不间歇的反复实验,王刚迎来了自己技能新高度——铣床铣削加工的手工精度达0.005毫米。

像以往临危受命、攻克技术难题、优化一项技术后一样,王刚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成功的自豪感。

坚忍不拔、敢于拼搏、不服输、默默奉献,是沈飞数控加工厂工会主席焦威东形容的王刚。"他几乎要把铣床旁的水泥地磨出坑来。"徒弟吴学文说到。

王刚恳干,"豁"得出去,是厂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付出。"

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完成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双桨单舟总争渡,千帆竞发渡江海。"王刚深知,要永远站在技术先列,也必须要带动身边工友"万象争先",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20xx年9月19日,在沈飞的厂房里,军事化管理的首支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组成立,唱响了中航工业"四歌",至今,从未间断。

不到5年的时间里,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班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沈阳市先进集体、沈阳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由他率领的团队不仅攻克了413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还发明了12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

20xx年,在某型号生产研制关键阶段,王刚带领他的年轻团队创造了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迹。在新机试制生产阶段,恰恰是问题高发的时期,质量问题、研制生产阶段各种问题都会随之而来。这一次,他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这在沈飞研制历史上还是首例。

20xx年带领徒弟吴学文参加全国铣工技能大赛,两人既是师徒,又是竞争对手。晚上回到宾馆,扔不忘向徒弟讲解疑难。发现徒弟走路困难,得知吴学文后脚跟长了骨刺,正值大赛集训攻坚期,王刚放弃半天的集训机会,到外边顶着烈日为徒弟找寻购买厚的毡垫,在脚跟处挖了个洞。徒弟看着工服几乎全部被汗浸湿的师傅,现在谈及,仍热泪盈眶。

忠诚筑魂,灵魂因忠诚而高尚;百炼成钢,钢铁经过锤炼更坚韧。在王刚的心里,什么也没有沈飞人特有的航空情结更重、更珍贵。高薪没有动摇他,荣誉和光环也没让他陶醉,王刚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本色。很多人常劝他说该功成身退、多为自己和家庭考虑考虑了,王刚总是一笑了之。

"只想带她出门旅行"

谈及爱人,王刚停顿良久,眼里闪过一丝泪光,对妻子怀着满腹的愧疚。20xx年,王刚与妻子陈丽在相识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婚后还没来得及"蜜月旅行",王刚便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日常回家大部分时间也是在钻研工作中的事情,妻子对此也从未有过怨言,也从未提过多要求。

今年5月,妻子因肺癌脑转移,颅内压增高导致双目失明。陈丽得病后,每月自负的治疗费就在上万元。"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把陈丽的病治好。"

两人婚后几乎从未出过沈阳。"马上要迎来十一,准备带妻子在沈阳周边转转。"

王刚,一个"扫地僧"般低调的技术大拿,每天都在不断努力的成为好班长、好师傅、好丈夫。

王刚身上所体现的坚定信念、大爱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工匠精神事迹篇2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xx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xx,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xx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xx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xx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xx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xx说。

技校毕业的耿xx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xx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xx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xx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xx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xx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xx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xx,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xx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xx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精神事迹篇3

夏天来临之前,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工区最忙之时。4月8日上午,工长王庭虎像每天那样,集合点名,安全宣誓,然后背上十几公斤的巡道工具,带着工友上道干活。

先是趴下,脸几乎贴到钢轨上,目测水平度;在关键处,用轨尺量水平、轨距;往前行进时,用长柄检查锤敲击钢轨和固定钢轨的每一个扣件……

繁忙的襄渝铁路,每7分钟就有一趟列车。旅客不会注意到,这些汗流浃背的养路工,有人身怀绝技;更难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适,有赖于他们的技能和汗水。

耳目神技,让40余万零件万无一失

有这样一幅照片:铁路工人身体几乎趴在道床,耳朵贴近乌亮的钢轨,目视前方,凝神静气。人们都以为,那是用耳朵在"听"铁路,其实不对。"那是看,是眼睛目测钢轨的平滑度,因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贴到钢轨上了,别人误以为是用耳朵在听。"王庭虎笑着说。

不过王庭虎确实可以用耳朵听出钢轨的毫发裂纹。他给记者现场演示:找到钢轨接头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蹲下,检查锤敲下去,"梆……"同时松开手柄,感觉锤的弹跳和钢轨的回声。看到记者一脸茫然,王庭虎解释说:"这就是好钢轨,回音响亮、持续,弹跳长而均匀;如果表面有裂纹,或者内部有伤,声音发木,弹跳短而不匀。"他告诉记者,用检查锤敲扣件,都是一样的道理。

去年3月8日,王庭虎就是靠这把小锤,在巡道中"听"出了一处道岔尖轨的细如发丝的裂纹。"道岔尖轨,位置很关键,如果断裂,列车过来会出大事故。"巴山工务车间书记魏尚宪说。

王庭虎的眼睛也特别厉害,趴下身子目测钢轨的水平度、弯道的'平滑度,一眼看出去几十米、上百米,毫厘之差都逃不过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测的结果再用轨尺测量确认,几乎没有走过眼。轨距,钢轨内侧的距离,全路以1435mm为基准,大6mm、小2mm,都是合格的;但王庭虎的标准是"1435mm±1"。"就是只允许有1毫米的正负误差,这比国家标准严格多少倍的标准,是在基础特别差的山区铁路上实现的。"巴山工务车间主任莫志明说。

依靠耳目神技,王庭虎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辖的12公里铁道线上,一个来回,"脚数、耳听、目测"44160根枕木上的钢轨、441600颗道钉和扣件,万无一失。

20xx年来,巡查行走线路等于绕地球3圈多

王庭虎的养路神技不是等闲得来。

襄渝铁路巴山段是该路的最高峰,这里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区间半径、最大的坡度等"六最",被称为铁路的"地质博物馆"。

王庭虎1988年来到巴山铁路,赶上了铁路发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时期:钢轨型号从43轨到50轨、60轨,越来越高级;单轨长度从12.5米到25米、跨区间全无缝轨,越来越长;轨枕从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来越大;列车时速从50公里到60公里、140公里,越来越快……每次提升,都对养护的要求越来越精准。

"巴山铁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纪录,凭什么?招术就是巴山精神,它培养了12个省部劳模、百名各级先进,全国劳模王庭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道钉一样扎根巴山20xx年,做了20xx年的工长。"西铁局安康工务段书记谭宗林告诉记者。

大巴山2号隧道,是巴山铁路的"最短板",渗水、翻浆不断,病害闻名于全国,只好限定时速15公里。可是王庭虎接过师父的接力棒,长期调养,现在已将这个卡脖子隧道的列车通过时速提高到90公里。"被判死刑的隧道"变成了优质隧道。

有人算过,王庭虎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0xx年来,这些重复动作都是天文数字。其中,仅行走的线路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2819起。

一杯水测出晃车仪测不出的隐患

王庭虎每次回家探亲都选择火车,上车后倒满满一杯水放在面前。别人纳闷:这人真怪,一口不喝,却一直盯着杯子。其实,这是王庭虎的特殊工作法。"空吊是特别隐蔽的病态,就是钢轨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检查发现不了,但列车驶过时钢轨会下沉。"

去年春运前,王庭虎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列车经过一个隧道时,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觉的一晃,他记下了位置"k438+300"处。回来后仔细查找,发现列车通过时钢轨确有一沉。经过整治,"晃车仪测不出来"的隐患被排除。

王庭虎参观啤酒厂,看到原材料进去、易拉罐出来,他受到启发:把12公里线路划分为200米的单元,按照轻重缓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养护,把每个单元都做成精品。

20xx年,"工厂化单元修"新理念开始在巴山铁路推开,至今已做完40个单元8公里线路。"重复劳动减少,效率显著提高。以前道岔每周要用一到两个天窗点来修,现在延长到一个月以上。"目前,该理念已走向全路。

道岔养护四步法,异体复查,大兵团移动式作业,不信眼睛信仪器,不靠估计靠科技……王庭虎总结的新理念、新方法还有不少。

眼下,王庭虎正在琢磨"集成式工具包"的事:"我想做个箱子,每样工具有专用地方,这样上工背起箱子就走,收工时缺什么也一眼能看出来。"

工匠精神事迹篇4

1986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100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20xx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他主动与公司签订“高师带高徒”的.协议,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总结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和三顶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余项焊接操作技法,培养出24名高级技师。

工匠精神事迹篇5

艾xx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亚洲最大深水油气平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国际国内超级工程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从助力中国船舶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国外企业“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都离不开他的焊接绝活。凭借一身绝技、执着追求,他2021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他在上世纪80年代采用交流氩弧焊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解决当时世界最大的3万立方米制氧机深冷无泄露的“硬骨头”问题;上世纪末带领团队10年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国产化;花甲之年带领团队解决工程机械吊臂用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大幅度降低中国工程机械生产成本;主持的氩弧焊接法焊接高炉贯流式风口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专利6项,获发明专利1项。他用5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写下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岁的艾xx仍然留在湘钢,工作在生产科研第一线。这些年,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成为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

工匠精神事迹篇6

近段时间,央视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他们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他们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他们没有耀眼的文凭,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每日近乎苛刻般地磨练职业技能,力求达到完美和极致。八位大国工匠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离不开平时的踏实苦练。成就大国工匠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大国工匠称号是一种荣誉,反应出的却是一种精神,一种素养。这种精神和素养,正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从小处说,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从大处说,是“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基石。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我们都应将大国工匠作为学习的榜样,脚踏实地、专注磨练业务本领,精益求精、专心干好本职工作,如此才能担当起肩上的重担、才能对得起同事信任、才能收获到人生成功。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他们一念执着,一生坚守。我们国家需要许多像这样的人才。就是因为他们,才会有如此大的进步。他们是谁呢?他们是中国“大国之匠”,他们用智慧创造今日的辉煌,他们用实力创造今日的成就,他们证明中国这个大国的实力,他们证明了我们国家的进步与努力。打造“中国制造”,有这样一些国家顶级技师,他们的名字是故秋亮,孟剑锋,胡双钱…… 故秋亮为载人潜水艇做出伟大的贡献——蛟龙号,一丝不苟,临近退休却依旧关注祖国的未来,默默奉献祖国科技中。为此,孟剑锋,国家高级技师,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不容半点差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胡双钱,从1980年进场,不管工厂倒闭,也不被高薪诱惑,依旧与工厂老员工相互陪同制造大型飞机,对每一个细节更为关注,他给家人没能尽丈夫与父亲之责,却给他们带来一堆堆奖状和荣誉证书。他们是打造“中国制造”的有功之臣。大国之匠,把我们推向世界顶尖,把中国文化传远名扬。他们是周东红、宁云章。一个为造纸做出伟大奉献,一个为高铁作出奉献。我们生活中,学习中都会运用到纸,而周东红从未浪费过一张纸,从他手里掏出来的纸全部都是完整的,为运用到纸的部门奠定了基础。宁允展为高铁速度创下了与以往记录更高的成就,为此,我国高铁科技已打通世界。为了祖国进步,为了人民安全,更有这么两位有功者用一生来成就祖国事业与自己的事业。他们是张东伟,管延安。张东伟也是严师出高徒,从学徒开始,他的师父不容他出一点差错,他们岗位中稍出了点差错,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巨大的。他是一位lnd船的钢板链接者,钢板链接必须徒手链接,在这行业中,必须心平气和,为此他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去钓鱼将职业培养出情趣。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还有管延安,是一位有20年工龄的、技术精湛的老钳工。我们国家有许多海底通道,而这些都是通过他们一双双精巧之手打造的,在他们刚出生的时代里没有高科技术产品,只靠他这一双手精确到0.01毫米,也不放过。他说:“如果发生空隙,海底通道将会出现露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要更加用心”。他们一念执着,一生坚守,不抛弃,不放弃是交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所以我们一旦认定的事情,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着那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绝不言弃。

工匠精神事迹篇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方法,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高标准地完成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

高凤林的工作经历

高凤林1980年技校毕业分配到发动机制造车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至今,他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在焊接方面怀揣超人的独特技能,是年轻技术工人中理论与实践实现最佳结合的典范。在型号生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方法等大型攻关项目,特别是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生产、科技攻关中,他多次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以非凡的胆识,严谨的推理,娴熟的技艺攻克难关,并结合自己对焊接过程的特殊感悟,深刻理解,灵活而又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动化生产、智能控制等柔式加工中,为国防和航天科技现代化,为型号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多次受到李鹏、尉健行、刘华清、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高凤林的个人贡献

贡献1

在长二捆运载火箭研制生产中,高达80多米的全箭振动试验塔是“长二捆”研制中的关键,而塔中用于支撑火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的关键,该材料特殊,要求一级焊缝。高凤林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一系列保证工艺性能的工艺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振动大梁的焊接攻关,保证了振动塔的按时竣工和长二捆火箭的如期试验,保证了澳星的成功发射,该工程获得部级项目一等奖。日前,在载人航天工程升级测试中振动大梁焊接质量依然良好,承力从360吨提高到420吨,大梁安然无恙。

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由于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给焊接加工带来诸多难题,尤其在发动机大喷管的大、小端焊接中,超厚与超薄材质在复杂结构下的对接焊,多次泄漏,高凤林经过反复分析和摸索,终于找出了以高强脉冲焊,配以打眼补焊的最佳工艺措施,攻克了难关。在首台发动机大喷管将被判死刑的关键时刻,高凤林化险为夷,将第一台大喷管推上了试车台,保证了长三甲等型号火箭的研制进度。后连续生产多台,气密试验均一次通过,作为主要完成人,该喷管的`制造工艺荣获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长三甲、长三乙已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三号,菲律宾马部海等大型通讯卫星,并即将成为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

贡献2

在国家某重点型号任务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多次受命攻克难关,保证了我国重点型号武器的顺利研制;在国家某特种车的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充分运用焊接系统控制理论,出色的攻克了一系列部组件的生产工艺难关,保证了国防急需,其中后梁和起竖臂分获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阶段成果二等奖。某型号发动机试车多次失败,头部生产试验中断,生产无法继续进行,高凤林同志应邀参加,以气保护双面成型和局部自由收缩焊接等措施终于解决了难关,将试验压力由130个压力提高到180个压力,满足了使用要求,试车得以成功。某型号发动机隔板焊接后易出现裂缝、堵塞等缺陷,有时100%返修。针对这种情况,高凤林大胆提出工艺改进措施,焊出的产品1994至1996三年x光透视合格率连续达到100%,该技术获厂、院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某型号引射筒的焊接攻关中,在公司总经理的亲自授命下大胆改进,突破难关,使有关单位近一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仅三天就生产出6件一次合格率100%的工艺试件,156件产品的生产也只用了一个半月,100%一次合格,保证了近一亿产值的产品交付。

贡献3

在国家863攻关项目50吨大氢氧发动机系统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大胆采用新的工艺措施,突破了理论禁区,创造性的运用b值、s值在多种高低温合金混合焊接接头结构中的应用,解决了有关科技人员久攻不下的难关,多次获奖,为部、院确定的"三转一把火"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某型号任务国家立项奠定了基础。不断地改进工艺措施,不断地创造新工艺方法,不断地攻克一个个难关,锻炼了高凤林,他练就出一手卓尔不群的焊接技艺,积累了系统解决实际焊接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他在型号攻关中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型号总师、厂、院领导提供技术依据,使长三乙遥二箭(故障处理方案被刘纪原总经理亲率的总公司专家组采纳)、某产品得以顺利发射,也被传为佳话。他运用精湛技艺还修复多台长三甲大喷管,多种型号的焊接工艺改进,及长三、长三甲发动机生产工艺的革新,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共计节约或避免经济损失一千五百多万元。

贡献4

在公司民用产品真空炉的生产中,高凤林提出的新焊接工艺比原方法提高工效5倍多,节约原材料50%,实现系统批量化生产。仅此一项(节约原材料和提高效率),多年来就为国家节约资金400多万元(该产品也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已销往美国、波兰、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

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经试验换热率达75%,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我国新型节能机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钛合金自行车架焊接是国内一项技术空白,兄弟单位组织技术攻关仍未找到解决办法。临时授命的高凤林经过大量实验,按期焊出了样车,振动实验达20多万次,大大超过了设计振动2万次的要求,填补了该技术国内空白(前航天总公司副总经理夏国洪亲临视察并在航天报头版登载)。

此产品多次参加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中国上海、马来西亚等自行车博览会,受到好评,目前该产品已全部销往欧美、东南亚各国,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协助某研究所攻克了长三甲模盒及大型超薄波纹管的焊接制造难关,使该项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在这之前只有美国等国家生产)。

高凤林个人荣誉

多年来高凤林同志共攻克难关96项之多,1994年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并多次作为厂、院、北京市焊接教练、集团公司命题组长、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好成绩。著有论文多篇分别发表于《航天制造技术》、《航天产品应用焊接技术》等刊物。

由于贡献突出,其事迹多次被收入《中华名人录》、《当代人才》、《国际人才》等期刊和中央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节目。授课260课时以上,带徒17名。在钻研业务的同时,高凤林注意提高文化素质,进修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他还积极参与党、团、工会等工作,先后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党支部青年委员、组织委员、工会分会主席等职,并以自身的表率带动影响青年团员和广大职工群众。自参加工作以来,安心一线工作,多次谢绝了外界高薪聘请,工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技术精益求精,是公司青年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楷模。

1991年高凤林以精湛的技术和突出贡献被破格评聘为国家技师,1997年被评聘为高级技师,2015年又评聘为特级技师。

1983年以来,高凤林同志连年获得厂、院优秀团员、党员、新长征突击手、先进生产者、十佳青年等称号共二十多项。此外,他还在1986年获北京市国防工业工会优秀积极分子;1991年获部青工技术比赛实际第一、理论第二;199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航天百优"十杰"青年、航天部劳动模范、航天技术能手、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1997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称号、1999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

工匠精神事迹篇8

王怀奇,新查庄公司维修工区大班班长。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努力学习业务,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多次获得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是集团公司“岗位带头人”,本岗位的技术能手。

电气设备的特点是更新换代特别快,特别是20xx年35kv变电所原来用过的过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为淘汰产品,改为微机保护装置,微机保护装置接线与原来设备接线相对应,厂家来的设计图纸与实际不相符,王怀奇同志带领供电组人员认真研究,攻克难关,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得到领导一致好评。

公司先后对井下-500泵房、-350泵房、-550泵房和-250泵房进行水泵自动化排水改造,自动化排水是煤矿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能实现无人值守、节省人力,水泵自动化改造是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新设备与原来的控制设备实现对接,王怀奇同志对厂家提供图纸仔细研究,与图纸不符的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改造,确保自动化排水系统施工正常进行。

由于北风机开采煤柱面,北风机不能正常使用,中央风机原来2×110kw轴流式风机改为2×500kw两台轴流式风机,风机对矿井意义非同一般,本次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本次施工机械部分由外包工程队施工,供电部分由供电组施工。接到任务后,王怀奇同志带领供电组人员研究施工方案,敷设电缆,研究图纸接线,经过共同努力,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通过矿组织验收,为矿节约资金5万余元。20xx年以来,他大修kjz-400开关11台,节约资金5.5万元。对35kv变电所串电阻选线装置,解决了6kv线路接地故障难查找的问题。对矿内充填站进行供电改造,确保了充电站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

自集团公司开展“大学习大提升”活动后,王怀奇同志把研究问题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必要环节,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他根据全矿产量高,供电负荷大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对主提升、供电设备的检查检修力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不让设备带病运行,确保全矿提升、供电、排水设备的正常运行。

王怀奇同志不但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还言传身教,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徒弟和其他同志,他的徒弟吴永锋现任供电组组长,熟悉全矿供电系统,不仅能独立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团结带领供电组全体员工完成各项任务,提前考虑采区供电,为生产接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努力提高现有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把学习培训作为提升素质能力的有效载体,努力培养锻炼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专业领军人物和岗位工种带头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王怀奇同志只是公司无数机电维修工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体现了机电维修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创新的意志品质和扎实务实、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相信在他这种精神带动下,公司的机电维修工作会开展地更好。

工匠精神事迹8篇相关文章:

工匠精神500字心得体会6篇

读工匠精神心得体会模板6篇

读工匠精神心得体会5篇

大国工匠精神心得体会5篇

读工匠精神读后感7篇

新时代工匠精神心得体会7篇

读工匠精神读后感优秀5篇

工匠精神的心得体会600字6篇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8篇

工匠事迹材料7篇

工匠精神事迹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