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格式正确,一篇突出的事迹材料能够凸显弘扬正气,评选先进的用途,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优秀社区抗疫事迹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优秀社区抗疫事迹篇1
千难万险何所惧,大战大考炼真金。2022年3至5月,在同疫情奋战的70多个日夜,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的马正飞迎难而上、连续作战、勇担重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和同事们甘于担当“幕后保障者”,竭尽全力、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抗疫的“后方防线”,积极为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面布防,他是抗疫保障的“急先锋”。
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场。3月3日,上级机关部署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按照院党组的指示要求,市中级人民法院立即与包保的延川、泰和、临江三个社区对接,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马正飞与同事们迅速前往包保社区进行实地踏查,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疫情防控措施,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从人员防控、物资保障、消毒消杀等各方面做好卡点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他与同事们争分夺秒圆满完成板房运输、卡点物资调度、帐篷搭建等工作,为顺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打下良好的保障基础。攻坚克难、敢于胜利,工作中,马正飞始终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说在前面,更做在前面,誓与疫情抗争到底,努力争做抗疫保障的“急先锋”。
贮备物资,他是为干警护航的“守护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防疫物资是一线干警生命健康的最后防线,事关每一名干警的人身安全。为了让下沉社区干警无后顾之忧,马正飞起早贪黑,总是在大家“参战”时先行一步、备好物资。疫情警报拉响后,他闻令而动,按照职责分工立即落实防控措施,抢购一系列应急防护物资。与此同时,他每天深入卡点实地了解卡点物资保障情况,随缺随送,并在物资发放的同时做好监督管理,保证紧缺的防疫物资不被浪费,为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干警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时待命,他是不“离线”的“保障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多想一些,多做一些,多询问一下同事们有什么需要,有什么困难,尽可能的做好后勤服务,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马正飞始终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印在脑海、践行在工作中。从未短缺的防护物资、避风驱寒的执勤环境、实时跟进的防疫保障,是送给不怕风险、不畏严寒、不惧挑战的一线战友最好的慰藉和支持。作为负责车辆管理工作的他,不分昼夜总会第一时间接听干警的电话,及时接送干警,提供车辆保障,补充防控物资。为确保卡点物品供应及时和车辆出行安全,马正飞总是会提前准备好测温仪、口罩、消毒用品,并逐车检查配备情况,细心做好派车计划,打印好通行证,随时掌握车辆运行情况。疫情期间,他平安接送下沉干警4800余人次。在70余天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马正飞每天都在一线忙碌,期望自己的辛勤付出能尽快驱散笼罩在家乡的阴霾,让更多的家庭得以团聚。
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面对疫情,马正飞冲锋在前、恪尽职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将自己平凡琐碎、踏实细心的劳动和付出化作顽强的“火种”,为前线战疫人员增添温暖和光亮,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优秀社区抗疫事迹篇2
她是一名党员志愿者,她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她是新临社区党总支书记,她的名字叫葛巍,是一名85年的基层党员干部。值农历新春佳节,席卷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为了加强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从大年初一开始,葛巍书记就一直带领社区人员在一线积极开展防控疫情工作。取消休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一忙就是一整天,没时间吃饭是经常的事,实在饿了就是简单的方便面一泡。因疫情紧张,她每天在所管的辖区里不知道要走上几个来回,对居民一遍一遍的宣传,一天下来脚肿嗓哑的。因一直处在一线,怕回家不安全,就把她的儿子送到奶奶家,儿子也才10岁,经常打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一向坚强的葛书记,红了眼眶。此时的她也想回家陪陪儿子,但是心中的信念告诉她,此时社区的居民很需要她。挂了电话,葛书记又投入到了防疫工作当中。
她不分昼夜坚守岗位,奔波在各小区的“战场”上,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给的武汉返新人员名单,她冲锋陷阵,第一时间走进疑似人员的家中,事无巨细的询问情况,亲自给他们量体温,讲述在家隔离重要注意事项,每天必进入疑似人员家中,仔细掌握情况。有些居家隔离人员急需新鲜蔬菜和生活必需品时,主动帮助购买,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在社区防疫工作站点上,她的身影从未消失过,主动发放宣传单,主动送出爱心口罩,主动排查所有疑似人员信息。
优秀社区抗疫事迹篇3
自2月2日接到通知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11名志愿者便前往滨江新区长林社区配合当地同志开始了他们的防疫抗疫工作。他们中有年逾50的“老革命”、也有刚刚入职的“小同志”;有年富力强的“大丈夫”、也有敢打敢闯的“巾帼英雄”。
2月3日,第一轮入户调查和宣传工作开始了。此时正值疫情高发期,家家门庭紧闭,叩门时要么半天无声、要么大声一句“搞么子的!”面对群众的不理解,52岁的钟涛不停地往返于门房和楼栋间,一遍遍地敲门、打电话,直到业主理解配合调查为止,一天下来衣衫已经不知道被汗水浸湿了几次。陈瑞静,一名年轻的“90后”,听说一位同志因交通受阻无法参加时,便主动请缨承担长林安置小区25户近100人的入户调查工作。该小区属无人看管小区,人员混杂,没有基础数据,入户难度大。陈瑞静没有半点怨言,耐着性子挨家挨户敲门,逐一宣传解释。在她的努力下,长林安置小区是该社区中最早一批完成入户调查任务的小区。
随着疫情的发展,第二轮疫情防控大走访大排查工作于2月8日启动。这一轮的走访排查将居民的健康状况纳入调查范围,要求更高,内容更细,任务更重。为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退伍老兵燕晓军同志自掏腰包购买红外线测温计,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逐门逐户地为居民测量体温,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住户。年强的小伙熊鑫负责洪森新世界61户195人的摸排工作,是所有摸排任务量最重的,涉及到的外地返乡人员也最多。为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结果精准,他在完成入户任务后,还需要认真核对体温数据,反复确认摸排结果,经常到夜深了才回家。
2月9日,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全县对住宅小区、家属区实行更加严厉的“211”管制措施,凭临时通行证出入。元宵节当天,为了不影响电信和发改局家属区42户住户正常出入,志愿者陈鹏、王慧敏互相配合着,把刚刚到手的临时通行证加班加点地送到每位住户手上,直到6点半才在家人的催促中回到家中欢度元宵。
这些只是自然资源和规划和规划局志愿者们的工作瞬间,他们全身心地为滨江新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自己心血。他们聚在一起,为了那共同的目标——“疫情早点结束,春暖花开的日子早点到来!”
优秀社区抗疫事迹篇4
在2020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冠状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了整个华夏,这场疫情不仅夺走了我们的自由,同时也让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新型冠状病毒犹如一头猛兽般冲入我们的生活,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情绪,让一些人的情绪达到奔溃的临界点,全国人民都变得人心惶惶。这个时候,一群白衣天使挺身而出,他们身披白大褂,戴上厚重的防护罩,一脸的坚定更是彰显出他们救世主的风格。成千上万的白衣天使们陆续赶往人人都想方设法远离的武汉,去拼尽全力去救助每一位患者。他们被迫放弃了自己美好的春节假期,告别了几天前还在办公室魂牵梦绕的家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来到武汉救治病人。为了防止在救治过程中被感染,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在防护服里,他们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也不能上厕所,整个工作时间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在责任与煎熬中度过的。到了晚上,褪掉防护服后,脸上,手上都是被防护口罩,手套勒出的血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医护人员仍然坚守在一线,与病毒在打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幸不辱命,春天悄然而至,感染的人数也在逐渐下降,所有医护人员的付出也有了回报,为了控制疫情,国家的巨额投资也有了收获。第一批入院的患者也相继获得了自由。虽然没有完全消灭病毒,但是现在已经是黎明前的清晨了,胜利的曙光即将照在每个为疫情做出贡献的人身上,医院里一扫而光的病人将是医护人员们最大的战利品。
我相信那一刻不会太遥远。彼时,新芽展露头角,医务工作者也迎来了新的假期,世界将重新充满阳光与欢乐。
优秀社区抗疫事迹篇5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普通人不普通的灵魂。譬如奋战在防疫一线的社区志愿者们,他们勇担责任、践行使命,不断创造“舍小爱 为大爱”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
市人才服务中心支部委员方荣,今年47岁,家住刘口花园。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每天在社区门口开展志愿服务,参与蔬菜水果的分发工作。“作为一名党员,我不能闲着,得出力啊!”这是她常挂嘴边的口头禅。此外,她常常在社区微信群转发防护常识、传递抗疫正能量,鼓励大家坚定信心、共度时艰。
3月5日,如往常一样,方荣一大早就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值守工作中。可刚吃完晚饭,她突然被家人电话告知,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公公从黄荆小区的住所不慎走失,而家人因疫情无法外出找人。放下电话,方荣焦虑万分,因为她有公务在身,不能擅自出小区大门。思忖片刻后,她马上联系黄荆小区社区书记李同成请求帮助,当晚在李同成书记和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其公公被顺利找回。
“有国才有家”,为了心中的大爱,方荣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小家,选择守护刘口花园小区的大家们。虽然在关键时刻她没能亲自守护自己的公公,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她的所作所为对得起党和人民。这就是一种大爱!我们相信,当无数人的大爱汇聚在一起时,这场疫情就一定能早日结束!
优秀社区抗疫事迹篇6
沁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号角吹响后,各个单位的党员志愿者奔赴防控工作一线,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员。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岗位,却有同一个目标——做好防疫工作,守护群众身体安康。
日常防疫工作稳中求细。入户摸排是防疫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弄清人员居住情况,才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务。为了避免和大家过多接触,我们实行不碰面式排查。从门缝将排查表和承诺书递给业主,并交代业主填好放至门口地上,一个小时后再一个个楼层收取。隔门递表,是我们对业主的关心和保护,认真填写排查表和承诺书,是业主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消毒防护措施不留死角。除了全面消毒外,门把手、电梯按钮、电梯间、楼梯扶手、垃圾桶是我们消毒的重点,小区13个单元,我主动承担了9个单元的消毒任务,每天下楼342米,一起执勤的同志总是开玩笑说:“今天又上神农山啦,几天能登顶?”把消毒任务作为一项健身运动,是紧张的防疫工作给我的最好礼物。
卡点站岗执勤严格把控。认真做好人员出入登记工作,量体温、去向登记、证明索取、车轮鞋底消毒,每一项工作井然有条,不漏项,不马虎,只有严格把关才是对百姓真的负责。同时我们建立微信群,做好群众的后勤保障工作,日常采购、快递送达、药物速递等第一时间在群里通知。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建立档案,定期咨询,确保物资保障。
本职工作服务不脱岗。随着复工节奏的加快,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虽然大厅暂未对外开放,但我们为了确保民生工作不掉队,能够网上办理的尽可能采取网办,确需实地办公的,我们提前电话联系,告知所需准备的材料,采取预约方式,接待办事群众。执勤结束,我就奔赴大厅,来一场特殊期间我与群众的约会。
防疫是战场,作为党员志愿者,我们严格把控,为小区居民站好岗、把好关。政务服务不耽搁,作为工作人员,全力服务企业群众,让办事者温暖舒心。坚决打好这场防疫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将有我。
优秀社区抗疫事迹篇7
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逆向而行、能打硬仗,用责任与担当构筑起乡村健康防护网。他们的名字叫“乡村医生”。
他们不光是“乡医”,更是紧急时刻的“大白”
在全区开展的全员核酸检测过程中,医务人员任务重、压力大,人手也紧张。为了补充核酸采样力量,区卫健局在辖区村组征集人手,最终在报名者中筛选出37名55岁以下、身体条件较好的乡村医生,每天的工作统一归属于当地乡镇卫生院安排。一个多月来,村医们克服了各种困难,连续奋战在核酸采样一线,日人均采样都在700人次以上。采样之余还要坚持为村民们宣传防疫政策和安全防护知识。防护服下,或许看不清他们的面庞,但在这个春天,他们用汗水和坚守,书写了乡村医生的抗疫故事。
是村医,也是党员,只要有需要,随时“披褂”上阵
在乡村医生这支队伍里,有许多党员,有的还兼任村干部。石岱村徐春露、北安民村李敏、东安民村张俊杰、接梨树村郭宏岩等,从疫情开始,他们参加完核酸采集,还要参与本村的其它疫情防控,同时作为一名村医,时刻不忘本职工作,在困难时期为村里的一些急慢性病患者协调安排好必须的药品。每天奋战在抗疫一线,让党旗飘扬在战疫一线。
做乡村医生保护村民,不仅是传承,更是责任
天气越来越热,复兴村村医王文仕由于长时间身着防护装备,身体局部已经出现了大面积湿疹。
胜利村村医彭丽娜是这支队伍里年龄偏大的,已经连续服用了半个月治疗心脏病的药;安康村村医张秀艳的电动车每天驮着大包小裹往返于核酸采集现场;忠杰村村医于希凯尚在疾病恢复期,没有一句抱怨;新友村村医谭蕾的孩子今年高考,牺牲了她在孩子人生中最关键时刻的陪伴。
还有河深沟村的陶丹、金安村的刘尚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村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父辈都是乡村医生,这次集结充分体现出了他们从父辈那里传承到的优良传统和责任担当。
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责任人
蒋宇翔是白房村卫生所的一名护士,在本次疫情之初就在居住地社区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在抗疫一线上度过了她人生中最美的护士节。
瓦房村村医赵丽美居住在封控区,从参加采样以来就没有回过家;为了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刘敏慧、宫大勇、苏慧、冷志多以及那些没有提及的乡村医生们,在每次集中采集任务完成后,还要为行动不能自理、高龄等居民提供上门采样。
天气越来越热,他们凭借对村民的熟悉程度,走街串巷,每次结束任务,脱下的防护服里都能倒出汗水。他们把所做的一切看得很自然,在他们心里,他们就是守护村民生命安全的责任人。
有一种浪漫,是战“疫”路上的相互陪伴
花园村卫生所的袁立桓夫妇,一个派驻在隔离酒店、一个参加核酸采样。
群英村的杨广胤夫妇、汤池村的高晓娟夫妇、万宝村的王丽鑫夫妇、金崮村冷志瑞兄妹、集贤村王世强兄妹等都是乡村医生,都是本次抗疫中的“兄妹档”、“夫妻档”。
他们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一次次的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正是他们的坚守,凝聚起村民们信心,为打赢这场疫情歼灭战贡献着属于他们的一份力量。
优秀社区抗疫事迹篇8
“叮咚……叮咚……”消息提示音又一次响起,一条条社区居民发送的信息在志愿者群中闪现,早已做好防护措施的杜金鑫,将记录着居民需求的小本子揣进口袋,步履匆匆地开启一天的忙碌。
1994年出生的杜金鑫,是中国南方航空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的一名乘务员。贵阳本轮疫情发生后,他所住的小区实施封控管理,他便主动请缨加入战疫队伍,成为贵阳市云岩区甜蜜小镇社区的一名志愿者。
放下手提袋,杜金鑫从口袋中掏出小本,在记录着张奶奶所需物资的一栏处做上记号后,转身下楼为下一户居民送去生活物资。疫情期间,杜金鑫除了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维持秩序、场所消杀等工作,他们还承担着社区居民的物资保障任务,负责运送蔬菜、肉类、食用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一个多星期的朝夕相处,居民与佩戴口罩“未曾谋面”的杜金鑫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俨然成了亲人,这期间他也收获一些感动。
面对贵阳突发疫情,看到社区缺乏人手,罗超和妻子商量,报名志愿者到社区抗疫一线。每天一早,这对夫妇就会准时来到小区核酸检测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做准备工作,场地布置、排队通道疏通、查看防疫物资、登记准备。当医护人员到场后,罗超的妻子负责为核酸检测人员采集信息,罗超则在一旁维护秩序、疏导人群,做好核酸检测的现场管理,安排绿色通道。
超和妻子每天值守10多个小时,坚守在志愿服务一线。罗超总是打趣道,他们两口子干别的事情难免有分歧,唯独在参加抗疫志愿服务这件事上合作相当默契。
杜金鑫告诉记者,真正参与其中以后就离不开这个团队,青年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和正能量感染了每一个人。
“活成一束光,照亮更多人,这是我所期待的。”杜金鑫说,他们当志愿者,就是希望能早日控制住疫情,让大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优秀社区抗疫事迹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