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楚,一份杰出的事迹材料能够发挥宣传典型,评选先进用用意,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村医先进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村医先进事迹篇1
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逆向而行、能打硬仗,用责任与担当构筑起乡村健康防护网。他们的名字叫“乡村医生”。
他们不光是“乡医”,更是紧急时刻的“大白”
在全区开展的全员核酸检测过程中,医务人员任务重、压力大,人手也紧张。为了补充核酸采样力量,区卫健局在辖区村组征集人手,最终在报名者中筛选出37名55岁以下、身体条件较好的乡村医生,每天的工作统一归属于当地乡镇卫生院安排。一个多月来,村医们克服了各种困难,连续奋战在核酸采样一线,日人均采样都在700人次以上。采样之余还要坚持为村民们宣传防疫政策和安全防护知识。防护服下,或许看不清他们的面庞,但在这个春天,他们用汗水和坚守,书写了乡村医生的抗疫故事。
是村医,也是党员,只要有需要,随时“披褂”上阵
在乡村医生这支队伍里,有许多党员,有的还兼任村干部。石岱村徐春露、北安民村李敏、东安民村张俊杰、接梨树村郭宏岩等,从疫情开始,他们参加完核酸采集,还要参与本村的其它疫情防控,同时作为一名村医,时刻不忘本职工作,在困难时期为村里的一些急慢性病患者协调安排好必须的药品。每天奋战在抗疫一线,让党旗飘扬在战疫一线。
做乡村医生保护村民,不仅是传承,更是责任
天气越来越热,复兴村村医王文仕由于长时间身着防护装备,身体局部已经出现了大面积湿疹。
胜利村村医彭丽娜是这支队伍里年龄偏大的,已经连续服用了半个月治疗心脏病的药;安康村村医张秀艳的电动车每天驮着大包小裹往返于核酸采集现场;忠杰村村医于希凯尚在疾病恢复期,没有一句抱怨;新友村村医谭蕾的孩子今年高考,牺牲了她在孩子人生中最关键时刻的陪伴。
还有河深沟村的陶丹、金安村的刘尚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村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父辈都是乡村医生,这次集结充分体现出了他们从父辈那里传承到的优良传统和责任担当。
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责任人
蒋宇翔是白房村卫生所的一名护士,在本次疫情之初就在居住地社区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在抗疫一线上度过了她人生中最美的护士节。
瓦房村村医赵丽美居住在封控区,从参加采样以来就没有回过家;为了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刘敏慧、宫大勇、苏慧、冷志多以及那些没有提及的乡村医生们,在每次集中采集任务完成后,还要为行动不能自理、高龄等居民提供上门采样。
天气越来越热,他们凭借对村民的熟悉程度,走街串巷,每次结束任务,脱下的防护服里都能倒出汗水。他们把所做的一切看得很自然,在他们心里,他们就是守护村民生命安全的责任人。
有一种浪漫,是战“疫”路上的相互陪伴
花园村卫生所的袁立桓夫妇,一个派驻在隔离酒店、一个参加核酸采样。
群英村的杨广胤夫妇、汤池村的高晓娟夫妇、万宝村的王丽鑫夫妇、金崮村冷志瑞兄妹、集贤村王世强兄妹等都是乡村医生,都是本次抗疫中的“兄妹档”、“夫妻档”。
他们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一次次的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正是他们的坚守,凝聚起村民们信心,为打赢这场疫情歼灭战贡献着属于他们的一份力量。
村医先进事迹篇2
,为了进一步改善关路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条件,他自己出资4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标准化卫生室,设置了观察室、治疗室、药房和诊断室,面积达到了90平方米。同时,新购置了病床、药柜、桌椅及部分诊疗设备,使群众的就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同志始终坚持把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无论是传染病、结核病的发现报告,还是农民群众的健康教育,他都坚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从来没有因自己的工作疏漏而造成传染病发生或蔓延。为了提高农村群众对传染病、结核病的认识,他36次在村上举办专题讲座,为群众讲解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常识,在村卫生室制作黑板报,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在坐诊过程中,凡是发现有传染病的迹象和病例,他迅速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并指导患者精心做好治疗工作,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讲解传染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等知识,做好他们的心理工作,帮助患者消除心理负担。,“非典”肆虐全球,同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抓健康教育、爱国卫生,又对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流动人口的管理毫不松懈,坚持每天向卫生部门报告预防措施和监测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关路村没有发生一起“非典”病例。5月,大地震发生以后,我县也遭受地震严重影响,大部分群众夜间露宿在外,为了防止发生传染性疾病,他坚持每天两次为公共垃圾台、家庭厕所等地喷洒过氧乙酸等消毒药品,并及时向群众宣传灾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有关常识,教育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近年来“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频繁发生的严峻形势,他积极搜集预防、治疗方面的相关资料,及时向群众进行宣传讲解,帮助群众提高防病、治病意识。
疾病预防和控制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为此,同志始终坚持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挂在心头、抓在手中,多次积极主动与村委会联系衔接,争取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村民大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计划免疫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常识,定期在村委会的公布栏上办专栏,在自己的卫生室里张贴宣传教育画报,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及家人上门宣传,列举生动的事例,身边的事例唤起人们对防疫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有的群众对计划免疫不重视,他就背上药箱和冷藏包,主动上门为儿童注射防疫针、喂糖丸,有时,为了一个儿童的计划免疫,需要跋涉十几里的山路,但是他从来没有犹过,他说,要让每一名儿童在自己的关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关路村儿童预防接种卡、证相符,建卡率达到了100%以上。他高度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在基本公共卫生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和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对全村的孕产妇和0——36个月儿童及时进行了排查走访,登记造册,上门宣传国家政策,讲解健康知识,并在第一时间将孕产妇和0——36个月儿童的各种资料上报到乡镇医院,积极督促孕产妇和0——36个月儿童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遇到家庭困难的,他就自己掏钱雇车,亲自陪孕产妇和儿童到乡镇或者县医院进行健康检查,使全村的孕产妇和儿童都感受到了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和温暖。
,我县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到这是一件惠及农民群众的大好事,于是,他积极发挥乡村医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农民家中,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动员农村群众参加合作医疗。6月,由于他的认真努力和良好口碑,关路村卫生室被确定为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定点村卫生室。在新农合运行过程中,他积极为群众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选择药品时,尽量使用合疗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尽可能地将群众的医疗费用控制在18元以内,低于全县20元的控制标准。同时,及时为群众办理合疗报销手续,并当场将报销费用给群众予以减免,真正使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一年来,关路村卫生室共为8926名参合群众报销医药费用5.5357万元,随着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从新农合这一惠农政策中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同志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心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同志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他在用自己的行动报答着生他、养他的地方,用满腔真情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了他毕生热爱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继续奔波,继续努力,继续奉献。
村医先进事迹篇3
一名普通的村医,在医疗卫生的最基层,用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付出做起了人民生命的“守护神”。蓝云的先进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在河池掀起了学习先进典型,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热潮。蓝云同志心系群众,以大局为重,身患绝症后仍以顽强的毅力穿行在大化之间,含辛茹苦救治病人,表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当我坐在电视机前,我内心是何等的感动:当我们与家人团聚,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种.种便利时,在大山的那一边,有多少人忍受着不堪忍受的贫穷与苦难,蓝云医师在那样贫困的环境中扎下了根,奉献自己,服务他人,多少次在山间独行,多少次在暗夜中行走,有了他,村里少了死在送往乡卫生院路上的小孩与老人,有了他,村里的人们不再为疾病担忧害怕,他就是他们的守护神,是最无私的白衣天使。
党的队伍里有着这样一个为国家为人们坚贞不移无私贡献的优秀农民医生,他的故事传遍山城,触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感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究竟是什么让他长期“冲在一线”面对艰难困苦不畏惧?是什么让他为救死扶伤坚守执着?是什么让他扶危济困慷慨相助?又是什么让他身患重病却对本职岗位不离不弃?蓝云同志之所以能获得群众的拥护,在于他心系民情,为民解忧,倾心付出,服务群众不摆架子、从不放弃。
蓝云同志为了帮助山里贫困百姓看病,四处奔走、日月兼行,积劳成疾,但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仅仅是牢骚抱怨、推脱逃避,往往无济于事,难有收效。蓝云同志的诸多事迹都告诉我们,要履行好职责,就必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耐心。而这正是我们年轻工作者必需的品德要求。
村医先进事迹篇4
一、立志悬壶济世,实现人生价值
1983年,年轻的刚从学校毕业,就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决择,要么继续上学,将来进入大学校门,继续深造,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材,要么跟随父亲学习医术,行医看病,将来成为一名为农民解除病痛的“赤脚医生”。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显得迷茫而无助,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看着一个个被病魔折磨的父老乡亲,看着一个个因病致贫的农村群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果断地做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选择——他要跟随父亲悬壶济世,为农村群众解除疾病之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医药卫生知识基本有所了解,父亲便安排他在药房为病人取药,同时兼顾护理等工作,从此,便踏上了漫漫而艰辛的乡医之路。从这一天起,他就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奉为自己的座右铭,立志做一名能为患者解忧除疾的好医生。行医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光凭一腔热血还远远不够。为了尽快掌握行医看病的基本知识,他积极参加了县上举办的乡村医生培训班,对医疗卫生基本知识进行了全面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他觉得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1998年他又考入省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士专业,进行了为期3年的深造学习,使自己的卫生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十八年的从医生涯,充满着艰辛和汗水,收获着欣慰和感动,如今,看着一个个从自己的卫生室康复而归的农民群众,深感激动,他用自己无怨无悔的选择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生命,使他们走向健康的人生道路。一个个事实充分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从事乡村医生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是他人生价值的真实体现,为农村群众解除病痛,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所在。
二、刻苦钻研医术,解除患者之痛
乡村医生必须是个“全把式”,无论是外科、内科,还是儿科、妇科,都必须样样精通。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二十八年来,同志始终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博览古今医学书籍,勤奋钻研医疗知识,并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培训活动。白天,他坐门诊、进病房、外出行医;晚上,看书,做笔记,摘良方……从听诊器的使用、量血压到静脉输液,从常用药的特性、用量到常见病的诊断,从外科、内科、儿科到中西医结合治疗,遍搜各种医学资料,把能剪的都剪下来,分类粘贴起来,至今累计十八本,近2万份资料,建立了一本属于他自己的“医学百科全书”。
如今,同志已经成为一名“全能乡医”,不但精通内科、中医外科,还熟悉儿科、五官科等,特别是对儿科常见病,还有他自己独特的诊疗技术,甚至一些疑难杂症病人经他治疗以后也康复痊愈。2007年夏天的一天,村民洪家兴的儿子突发高热抽搐、神志不清,病情紧急,十分危险,通过详细检查,诊为高热急惊风,通过及时、恰当的治疗护理,使其迅速得到康复。200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风雪交加,寒气袭人,洪家镇姜的一个小孩姜蒙突然发病,生命垂危,带上手电筒,星夜步行2里路,赶到村民家中进行施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细心治疗,小孩终于脱离危险,家人无比感激,称赞他医术。
近年来,他又积极钻研学习中医针灸技术,并得出了许多临床经验,对农村群众肩周炎、腰间盘突出等疾病起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正是由于他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周边镇、村的许多农民都慕名前来寻医就诊,关路村卫生室里病人总是络绎不绝。他们都说:“洪医生无论看什么病都看得准,我们就相信他。”从事乡村医疗工作二十多年来,年诊治病人数从1990年的5000人(次)左右到2009年的9862人(次),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
三、发扬高尚医德,践行人道精神
做农民的好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在他的心目中,患者就是亲人,病情就是命令。2004年12月的一个深夜,就在人们都酣酣入睡之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从梦中惊醒,电话是从他们乡最远的一个村——山兴村打来的,67岁的司友亮老人突发胸部剧痛,家里人带着哭声在电话向他叙述病情。接完电话,他迅速披上衣服,连棉大衣都没来得及穿就跨上摩托车,踏上漆黑的夜路,直奔山兴村而去,一路寒风彻骨,冻得他浑身打颤,经过20公里的奔波,赶到病人家的时候,已是凌晨1点多了。经过细心诊断,老人患有急性心梗,他在让老人含化硝酸甘油的同时马上联系120求救,而此时老人已经出现心跳骤停,他立即给病人做胸外按压,过了些许时间,病人又恢复了心跳。随后,120的急救医生也迅速赶到,将病人送往医院急救。后来,医院的医生说,正是由于他采取了得力的现场急救措施,才为抢救赢得了时间,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村卫生室面向的是农村群众,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常言说,“不怕家里穷,就怕病折腾。”农村群众得了病,首先想到的是身边的乡村医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他,深知种田人生活的艰辛,因而从走上乡村医生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自己立下了这样的誓言:尽可能给病人提供方便,尽可能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二十多年来,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一誓言,他在村卫生室里实施了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费10-20%;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付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二十八年累计减免费用达8.26万元。为了使病人少花钱、看好病,始终坚持量病开方,合理用药,尽量在保证“药到病除”的前提下,把价格便宜、疗效好的药开给病人。一剂药能治好的病,坚决不开两剂;吃药能好的,坚决不打针;肌注能治的,坚决不打点滴。从医二十余年来,他自觉秉承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从不为钱财动心、为钱财失志,从未出现过贩卖假药,抬高收费,虚报药价,赚黑心钱等违法违规现象。
四、心系百姓健康,奉献卫生事业
乡村医生处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最前沿,条件最艰苦,工作最辛苦。同志凭着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扎根基层,恪尽职守,常年奔波在医疗卫生事业的第一线,为农村群众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众多乡邻都为他心系患者、情牵群众的赤诚之心而深受感动。
★ 村医经典散文
★ 村辞职报告
★ 村监委辞职报告
★ 村书记的辞职报告
★ 村文书辞职报告怎么写
★ 示村医,示村医陆游,示村医的意思,示村医赏析
★ 导医年度工作总结
★ 《暖医》读后感
★ 课外阅读(医古文)
★ 村去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
村医先进事迹篇5
面对汹汹而来的疫情,有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背着药箱,每日走家串户,穿梭在乡间小路,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守护着父老乡亲的健康;他们冲锋在战“疫”最前线,不知劳苦、不畏疲倦,奋不顾身地担负着基层疫情监测防控的重要职责;他们危急时刻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责任和担当,他们就是“村医”。
防疫战役打响后,高基庙镇的村医们建立线上疫情问诊微信群,在答疑解惑的同时也将防疫知识在群内进行宣传。为了保障村民的用药需求,村医们送医送药上门,尽最大努力为村民服务,肖家岭社区卫生室村医夏常强就是其中的一员。
心中有群众,脚下有行动。夏常强把常用药品一直放在药箱中,只要一个电话,就立即送到村民家中,有时还会免费为困难村民治病。55岁的曾三二是精准扶贫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患有智力障碍,丈夫去世后一直独居着,膝下没有子女。她平时来医务室看病,夏常强总是自掏腰包为她免除医药费。在疫情发生后,夏常强放心不下,马上为她送去口罩,教会口罩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并千叮万嘱平时要注意防护,不要外出、不要聚集。肖家岭社区6组的刘希生老人,儿子在三十几岁时因肝癌去世,孙子便一直由他和老伴辛苦照料。夏常强了解到老人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便主动免费送医送药,希望能减轻这个贫困家庭的负担。
使命记在心,责任担在肩。在送医送药的同时,夏常强每天定时上门测量体温、宣传防护知识、进行心理疏导、交代注意事项,为乡亲们拉起健康防线。刚开始上门测量体温的时候,个别武汉返乡人员会有排斥心理,夏常强一户户敲响他们的家门,耐心细致地做着解释工作,安抚着他们的情绪,问询了解身体状况,帮助购买生活必需品。夏常强的主动帮忙、主动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也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开始积极配合镇村两级的疫情防控工作。
在疫情虎视眈眈、众人惧怕万分的当下,正是有着像夏常强这样一群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的村医们,用坚定的脚步与信念,夜以继日地奋战着,为广大村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成为了农村医疗卫生防疫战线的第一道“堡垒”。
村医先进事迹篇6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在疫情袭来最危险的第一线,是驻守乡村的村医,坚守岗位,勇敢逆行,用平凡之躯,守护你我的安危。就是这些平凡的村医,为我们撑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屏障,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三口塘镇两位年过七十的老村医,原本应该退休在家颐享天年,但毅然选择了成为一名抗“疫”战士,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仍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乡亲们。
郑新选是三口塘镇石湖塘村的村医,今年__岁,身患肝病,体质很差。为了抗击疫情,积极响应县防冠指挥部的工作要求,每天坚持上门为湖北返乡人员、密切接触者测量体温。其中有一位密切接触者极不配合,且体温反复,每次测量体温郑新选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反复宣传,风里雨里从未间断,积极为该密切接触者联系上级会诊,并安排了4次转诊检查,成功排除了患有新冠肺炎的可能。
莫朝雄是三口塘镇豪山口村的村医,今年__岁,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腿脚行动不便。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后,从未抱怨,坚持为武汉返乡人员监测体温,宣传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相关政策。一开始也受到了武汉返乡人员的冷讽和口头谩骂,但是通过不断的解释宣传,最后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及配合。因工作劳累,在2月9日发生低血糖反应导致昏迷不醒,及时送往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依然不忘安排其女儿莫金梅(本镇另一个村的乡村医师)继续给豪山口村的医学观察人员测量体温,自己身体略好就坚持要出院回来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给村民带去一份安心。
七旬抗“疫”战士郑新选、莫朝雄,就是我们身边平凡英雄,是防控一线“最可爱的人”。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幸福、平安,正是有许许多多像郑新选、莫朝雄一样的人,在危难面前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他们平凡而伟大。作为被这些平凡英雄默默守护的普通人,为乡村医生郑新选、莫朝雄点赞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村医先进事迹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