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事迹6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在日常工作中,咱们都不可避免碰到过事迹材料,事迹材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录音等形式来反映特定事件或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党史事迹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党史事迹6篇

党史事迹篇1

共和国大将王树声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族,小时候还考上了洋秀才。这么一个具有高富帅光环的青年,在土地革命时期,带领农民兄弟打土豪、分田地,他是如何做到一呼百应的呢?

其实,王树声在领导农民运动初期,并没有很大的号召力。因为他的出身和背景,让农民们缺乏信任感,他们这些富贵人家子弟,真能跟地主老财斗吗?

弄清内情后,王树声立刻向农会会员们宣布,我们既然参加了共产党,发誓消灭压迫和剥削,就绝不跟土豪劣绅站在一起!从此,我王家的地不再收租收息。

王树声说到做到,当众向租种王氏家族田地的佃户们退押,焚烧了地契借约。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农会领导人也起来效仿。随之,麻城县的农民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当农民们准备大干一场时,当地一个农会却被恶霸丁枕鱼派人给砸了,还打伤了多名农会会员,并口出狂言:谁敢造地主的反,就拿刀杀谁的头。

听到这个消息,区农会委员立即召开会议。委员们对丁枕鱼的罪行义愤填膺,可在讨论处置方案时,却都不吭声了。

就在这时,得到消息的王树声满头大汗地从外乡赶了回来。他一进屋劈头就问:怎么还不去抓丁枕鱼?个个都像泥巴人似的呆在这里。

大伙默不作声。

王树声火了:你们怕斗不过丁枕鱼?

这时,他的好友廖荣坤吞吞吐吐地说:国伢哥,这丁四老爷不是别的地主,他是你奶奶的亲兄弟呀……

就为这!王树声哈哈大笑起来,要革命就不能讲情面。农会是我们的命根子,谁反对农会,我们就跟谁斗!亲娘老子也一样。说罢,他一挥手,道:走,找丁枕鱼算账去。

于是,为非作歹的劣绅丁枕鱼被打倒了。王树声大义灭亲的义举,大大震慑了土豪劣绅,使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

:

党史事迹篇2

?篇一】读党史个人心得体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公司于4月份开展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的读书活动,旨在全员从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的历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我对党史的初步了解最早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但是学习的是个大概,直到自己成为一名党员,也从未对党史进行认真系统地学习过,现在公司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开展党史读书这个活动,也激起了自己对党史知识学习的渴望和兴趣。拿到这本简史,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一页一页翻阅,认真阅读起来。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这本362千字的简史,从阅读第一页开始,就把我从现在带入到了那个灾难深重、饱受战乱的年代,让自己亲身走一遍中国共产党先烈走过的那条披满荆棘、充满血雨腥风的道路,心里激起无数个波澜,自己由衷感叹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换来今日和平美好生活的不易!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中顽强求索的产物,她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正是对这种红船精神的坚守践行与发扬光大,让日后的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敢教日月换新天,从南湖红船的启航到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到二万五千里的雄关漫道、从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到解放战争的弹雨硝烟,这一路走来真的很难。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我们党一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最终发展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甘将热血沃中华、生死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在面临生死的抉择和信仰的考验时,有无数党的卓越领导人和优秀战士都舍生忘死,都在这场前赴后继的伟大斗争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浩然慷慨的义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献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

在这百年征程里,有凯歌高奏,也有危难之际、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和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但是不论怎样,中国共产党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从未放弃。看如今,我们的国之重器上天入海、探索苍穹,一个又一个超级工厂攻坚克难,刷新纪录,中国智慧走出国门,惊叹世界!我们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作为中华的儿女,我们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每次都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读这本党史书籍,读完这本书,脑海中不由得就蹦出了那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自己很小的时候就会唱的歌曲,自己从未真正用心去唱其中,此刻才真正感悟到这不是一句宣传口号,是来自灵魂的真诚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历史,尤其是不能忘记我们党的历史。多重温这些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中国革命历史是的营养剂,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常读常新。日月已换新天,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未变。

党史学习,让我真切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也汲取了从未有过的奋进力量,更懂得党为之付出的血和泪,作为中华民族儿女,唯有懂得珍惜,才会珍惜,才会不忘初心,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党史事迹篇3

张思德(1915—1944),四川省仪陇县人,出身贫苦,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感情。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红军中,张思德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了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多次负伤。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又被调入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这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老林中烧炭。苦战了3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和运输等数道繁重工序,终于将8万斤木炭运到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张思德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他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生产任务,又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步行长距离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被调至中央警卫团一连当战士。不久,他又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余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了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一个普通战士之所以引起领袖的如此关注,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后来,毛泽东这篇振聋发聩的著名讲话,经过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讲演的主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党史事迹篇4

1、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迪化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2、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

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请于12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11月28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

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党史事迹篇5

蔡和森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蔡和森,1895年出生于上海,湖南双峰人。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后与毛泽东成为同学。1918年4月,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组织新民学会,后创办《湘江评论》。

1919年12月,蔡和森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蔡和森猛看猛译上百种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蔡和森认为,要救国救民,就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政党。他与陈独秀和毛泽东通信探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成为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

留法期间,蔡和森在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三次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革命斗争;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

1921年12月,回国不久的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蔡和森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负责党的宣传工作。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蔡和森在其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群众斗争的才能,并在斗争中成长为杰出的群众领袖。

在1927年5月举行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为党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起了重要作用。

1928年,在党的六大上,蔡和森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阐明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开辟割据局面的可能性,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1931年,蔡和森赴香港指导广东革命工作,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顽强斗争,直至英勇就义,生命定格在36岁。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当年立下的豪迈誓言,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党史事迹篇6

张思德(1915—1944),四川省仪陇县人,出身贫苦,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感情。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红军中,张思德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了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多次负伤。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又被调入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这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老林中烧炭。苦战了3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和运输等数道繁重工序,终于将8万斤木炭运到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张思德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他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生产任务,又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步行长距离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被调至中央警卫团一连当战士。不久,他又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余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了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一个普通战士之所以引起领袖的如此关注,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后来,毛泽东这篇振聋发聩的著名讲话,经过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讲演的主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党史事迹6篇相关文章:

2023党史对照材料通用6篇

教师讲党史心得体会6篇

颂党史心得体会优秀6篇

学党史写心得体会6篇

党史心得体会总结6篇

进党史心得体会6篇

党史党支部对照材料6篇

党史教育心得体会6篇

党史教育学习对照材料精选6篇

学习党史个人对照材料最新6篇

党史事迹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