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6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工作或学习中,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读内容的核心要点,通过读后感,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书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6篇

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篇1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各位同学,今天我讲的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很早很早以前,祝家庄住着一位财主,人称祝员外。他有个女儿,名叫祝英台,不但美丽大方,而且勤勉好学。她想到学堂念书,可学堂不收女子。经过苦苦挨求,终于征得父母同意,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

路上,祝英台遇见一位书生,名叫梁山伯,也要去杭州求学。这二人,一个聪明乖巧,一个憨厚老实,相互说话挺投机,彼此感觉很良好,便山誓海盟、结拜兄弟。山伯年长称“梁兄”,英台从此为“贤弟”。

同窗三年,“梁兄”对“贤弟”百般照顾,却从未识破对方是个女生;“贤弟”对“梁兄”十分敬重,好感也与日俱增。

说话间,学业期满,该是打点行囊,告别老师,各回各家的时候了。“梁兄”恋恋不舍,十八里相送,把“贤弟”送到长亭;“贤弟”情意浓浓,说家里有个“小九妹”,让“梁兄”一定来提亲。

几月后,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咦,原来“小九妹”就是祝英台。“贤弟”已不再是清秀的男生,而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可是,祝员外腰缠万贯,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压根儿瞧不上家境贫寒的梁山伯,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了马太守的儿子,活活拆散了一对有情人。梁山伯悲恨交加、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祝英台闻听噩耗,突然间变得异常平静。她不再与父母抗争,只是要求娶亲的花轿必须在梁山伯坟前停留,待她祭奠之后,再去马家成婚。

就这样,花轿在梁山伯坟前停了下来。祝英台跪拜在地,哭得泣不成声。这哭声感动了上苍,感化了神灵。忽然,坟头裂开一个大口,祝英台奋身一越,跳了进去。娶亲的人们还没顾上去拉,坟头又紧紧地合拢了。这时,天空现出彩虹,地上盛开鲜花,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各位同学,这就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中的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凄美的故事被戏剧家搬上了舞台,被音乐家谱成了乐曲。有机会,我一定给大家弹弹古筝协奏曲《梁祝》,相当的好听呢!

哦,附带说一句,现在好多地方都在争“梁祝”。我家就分成了两派。妈妈老家在浙江,说“梁祝”是浙江上虞人,因为那里还保存着祝英台坐船去杭州读书的小码头。爸爸属于河南籍,说“梁祝”是河南汝南人,因为那里有个梁祝镇,还有梁祝坟。叫我说,不用争,“千古传颂生生爱”,他们都是中国人。

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篇2

拿到书,我还是颇为惊讶的。对于中信的书,多年来一直关注,怀有某种情结,源自于它持续不断的创新。是的,它总能在让一件司空见惯的物件焕发新的光彩。在这一点上,与我所欣赏的白先勇先生非常相似,他把《牡丹亭》以青春版的格式塑造成为新的经典,其用心精良,其人非凡的艺术格局令人叹为观止。这方面,中信也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然而,传统文化不应止步于民间的流俗,不应止步于脑白金式的家喻户晓而没有唤起对经典本身的颂读,这对于文化本身,是极度不公的。瑰宝必须被传承下去,如何?对谁?其实,若想得到传承,孩子们才是经典故事最应被表达的群体。在儿童图书市场一片狼藉的今时今日,每每走进书店,看到满眼弱智化情感表达和思维导向的少儿书,在令我失望之余,更不免愤恨,痛恨书籍的策划者把本该最富生机和创造力的少儿图书搞得令人丧失兴趣——在我的观念里,兴趣的丧失是最大的悲哀。

还好,失望之余,总会有丝丝曙光,那便来自于这片领域中真正爱书、懂书的人。他们的手笔令人有愿意研读、收藏、倾慕和谈论的欲望,这样的人必须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个对品质有着极度洁癖的人,图书的质感决定了它在我眼中的“命运”。开阔的幅面、触感良好的纸张、细腻的笔触、深沉而不失欢快的色调,都令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最令我惊喜的是画风,带有浓厚剪纸和皮影色彩的风格,令本土原创绘本的未来出现一种令人期待和激动的迹象。

辞别爹娘时祝英台欢快的眼神分明表现了她获得自由的决心;离家出行路上的画卷,宽阔的幅面中央,两个孤单的人影,那种既新鲜又略带寂寞忐忑的`行状,跃然纸上;与梁山伯初相见时同撑一把伞游赏的情景,清新秀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图景;二人在书院一同操琴练曲的认真努力,无需多言,就可体会到那种朝夕相处的深情;祝英台跃入坟墓,最终二人化蝶缠绵而出的画面感,迅速营造出了可切身感觉得到的凄美。整本书既有可细细品读、不断赏玩的画面,又有快速营造氛围的紧凑节奏,唐亚明先生和于虹呈女士对作品精心打磨的匠人态度值得尊敬。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孩子们不应该被裹挟在噪音、污染的文化中,获取苍白没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孩子们是最最纯净可爱的一群,他们需要被最好最优秀的文化所给养,需要听到最美的声音,见到最好的风景,习得最卓越的洞见。有了这套书,孩子们有福了。

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篇3

学琴的孩子对音乐比较敏感,所以当梁祝的优美旋律刚刚响起时,彤彤就立刻反应到这个曲子他听过,梁祝改编于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民间传说。从小看着国外绘本长大的孩子并不像父辈那时听过这些口口传承的经典故事,优美动人的音乐声中又有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手中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信出版社出版,封面上花团锦簇,细看有着织物的纹理,翻阅全书亦是这种风格,就像于布匹上泼墨作画,有一种忍俊不住用手触摸的感觉。梁祝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求学遇到老实忠厚的梁山伯,同窗三年分别在即祝英台将自己托付梁山伯,怎奈祝老员外棒打鸳鸯将英台许配他人,结果梁山伯病死祝英台投身墓中双双羽化成蝶。

扉页是一株树叶凋零的花树,是否喻意书中故事的结局呢,瞧书中第一页轩窗内对镜梳妆的祝英台,镜中的女装,镜外男扮,可曾看出端倪?一心求学的英台女早就有所准备,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尤其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更别说外出求学混迹全是男子的环境,女扮男装是唯一可行的方式。祝员外还是非常疼爱唯一的女儿,几番思量还是应允了。彤彤翻看故事早就发现人物造型与一般绘本不同,仿若木偶戏,说起来这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木偶戏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需要太大的舞台布景,都是由幕后人牵动各种语言动作,在此趁机可以为宝贝科普一下有关皮影戏的典故。

从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到十八相送,仔细看图你会发现其中巧妙隐藏着众多的飞禽走兽、神妖异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迫分离时,出现的尖嘴猴腮拿着锤子的雷公和拿着乾元镜的电母,是否象征梁山伯突听英台许配他人时的晴天霹雳。英台出嫁时四只神鸟左右相伴,鸟身下红色的祥云是否代表这是可以沐火重生的凤凰,是不是喻意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可以羽化重生?书中此类场景颇多可细细琢磨。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呼吁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相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会明白,不用刻意解释。翻阅此书孩子所欣赏到的是浓浓的中国元素,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观念,我认为这才是最适合中国孩子阅读的书籍,对了阅读时,别忘了扫一扫腰封上面的二维码,在流畅优美的音乐声中和孩子一起品味经典吧!

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篇4

小时候常常听奶奶讲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我经常被故事中一个个美丽善良的人们所感动,希望和他们一样幸福地生活。奶奶说等我上学了,读书了,还会读到更好听的故事。《我的母语课》中就有一个个和奶奶讲得一样好听得故事。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我感到了祝英台她学习的热情,一颗好学的心灵。

那时女子不能上学,祝英台只能每天趴在窗户上看着那些背着书箱的读书人来来去去,心里很羡慕。祝英台鼓起勇气和她的爹说:“我要去读书。”她爹坚决不答应。这时,祝英台眼睛一亮说:“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她爹禁不住英台再三撒娇,只好答应了。在书院,她也的确巾帼不让须眉,成绩遥遥领先。

即使你出生贫寒之家,即使你天子愚笨,只要你有一颗爱学习的心,没有什么能阻止你学习知识。我们班上学期转来了一位四川来的同学,他虽然比我们大了两岁,也许因为家乡教育的落后,也许因为跟着父母四处辗转,在第一节课读生字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居然不会读拼音。老师鼓励他说:“拼音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基础,那你就利用课余时间把它补起来,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从这以后,我们经常听见课间他低声朗读拼音的声音,经常发现他出入老师办公室的身影,经常被他拉住问上一两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三个月后,他就能准确、熟练地拼读生字了,让我们刮目相看,佩服不已。

其实我们只要有一份学习的兴趣,一份学习的热情,拥有一颗好学的心灵,我们将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享受学习的快乐,收获学习的成果,必定绽放出异常鲜艳的知识之花。

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篇5

在民间传说中比较家喻户晓的要属《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而这些故事多带有传奇色彩,善良白蛇被关在雷峰塔,这个结尾略悲;而一对千年眷侣却化作比翼双蝶。讲来也算带有唯美成分的结尾。

一个流传千年的感人故事,一段美丽凄婉的爱之传说,成就了这一页页经典。在看到中信这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是被封面所吸引,略带剪纸风的结构,却是皮影戏的前身,而色彩却结合了彩绘的剪纸绘图法,把每个细节浓淡相宜,而文字作者唐亚明在创作神话故事上,比较有自己的元素,他自身也创作了《翡翠露》和图画书《哪吒闹海》《西游记》等,在对这次的新创作上,他并没有困束在冗长的故事里,他化简为零,删减了过于拖沓的文字,浓缩在一张张绘图中,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阅读性,他与于虹呈相互配合,让这则故事的元素,更为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同时,也附加了自己的构思在其中。

我是第一次看于虹呈的作品,她毕业于央美,手法上比较偏向古典风,在花和海浪、山水的上色,可以看出,她以前应该有画工笔和山水画的基础,色彩渲染的很有味道,尤其是山的层次和海浪层叠,都让我感觉到了她绘画功底的深厚。

她在这本绘本上,人物可以看出是皮影的结构,在房子和云、翠竹、动物的设计元素上,我个人第一眼直观不是皮影戏的构思,而是彩绘剪纸,我剪纸十多年,对于这种设计的绘图还是多有偏爱,尤其在大量卡通绘本上,这本传统皮影绘本还是很少见的。

这是它脱颖而出的地方,其次,在色调上,她的暗色调的主打很浓厚,却能把暖色也结合其中,时而清丽,时而繁复,这和小时候看的小人书还是多有区别,也会想到小时候看的皮影戏电影的情节,很有乡土气息,也有民俗的味道。

再者,我用微信扫描了书里的扬琴演奏的二维码,可能大家会觉得里面就是《梁祝》,可我听后,我还是觉得它有所不同,不是传统上的曲调,而是改编过,配音激昂,时而欢快,时而哀怨,而扬琴的声音很清脆,配音很有画面感,在音乐的氛围下,看这本图文结合的故事,这个《梁祝》变得更为不同。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给孩子一个音乐陪伴的阅读世界,皮影元素,水墨画风,17个绝美的场景,让你感受到刻纸的技巧和作者的天马行空,是非常的难得。

我给外婆读,她听的很有意思,当然,我觉得,每一个读者的对象都不一样,都可以去试试,感受不一样的中国文化。

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篇6

我讲《梁祝》

碧草青青花盛开,

彩蝶双双久徘徊。

各位同学,今天我讲的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很早很早以前,祝家庄住着一位财主,人称祝员外。他有个女儿,名叫祝英台,不但美丽大方,而且勤勉好学。她想到学堂念书,可学堂不收女子。经过苦苦挨求,终于征得父母同意,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

路上,祝英台遇见一位书生,名叫梁山伯,也要去杭州求学。这二人,一个聪明乖巧,一个憨厚老实,相互说话挺投机,彼此感觉很良好,便山誓海盟、结拜兄弟。山伯年长称“梁兄”,英台从此为“贤弟”。

同窗三年,“梁兄”对“贤弟”百般照顾,却从未识破对方是个女生;“贤弟”对“梁兄”十分敬重,好感也与日俱增。

说话间,学业期满,该是打点行囊,告别老师,各回各家的时候了。“梁兄”恋恋不舍,十八里相送,把“贤弟”送到长亭;“贤弟”情意浓浓,说家里有个“小九妹”,让“梁兄”一定来提亲。

几月后,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咦,原来“小九妹”就是祝英台。“贤弟”已不再是清秀的男生,而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可是,祝员外腰缠万贯,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压根儿瞧不上家境贫寒的梁山伯,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了马太守的儿子,活活拆散了一对有情人。梁山伯悲恨交加、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祝英台闻听噩耗,突然间变得异常平静。她不再与父母抗争,只是要求娶亲的花轿必须在梁山伯坟前停留,待她祭奠之后,再去马家成婚。

就这样,花轿在梁山伯坟前停了下来。祝英台跪拜在地,哭得泣不成声。这哭声感动了上苍,感化了神灵。忽然,坟头裂开一个大口,祝英台奋身一越,跳了进去。娶亲的人们还没顾上去拉,坟头又紧紧地合拢了。这时,天空现出彩虹,地上盛开鲜花,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各位同学,这就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中的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凄美的故事被戏剧家搬上了舞台,被音乐家谱成了乐曲。有机会,我一定给大家弹弹古筝协奏曲《梁祝》,相当的好听呢!

哦,附带说一句,现在好多地方都在争“梁祝”。我家就分成了两派。妈妈老家在浙江,说“梁祝”是浙江上虞人,因为那里还保存着祝英台坐船去杭州读书的小码头。爸爸属于河南籍,说“梁祝”是河南汝南人,因为那里有个梁祝镇,还有梁祝坟。叫我说,不用争,“千古传颂生生爱”,他们都是中国人。

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读中国精神读后感5篇

读历史的选择读后感8篇

读幸福读后感优质8篇

读匠人精神的读后感7篇

读丰子恺读本读后感5篇

读幸福读后感参考8篇

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最新7篇

读励志书籍的读后感8篇

读格林童话读后感通用7篇

读工匠精神读后感优秀5篇

读梁山伯和祝英台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