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好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情绪,观后感是我们与电影之间的对话,是对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解读,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星星的观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星星的观后感篇1
下午欣赏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感觉不错。尤其教师和已为人之父母的朋友不该错过。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影片。 在心理学上,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你只能看得见,却触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星星一样,遥不可及。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一个小男孩,他有着读写障碍症,却被认为弱智,因此差点崩溃,所幸被美术老师鼓励,展现绘画天赋,重拾自信。我看完这部电影,不由想起《放牛班的春天》,感觉两部电影异曲同工,但《地球上的星星》相比《放牛班的春天》,镜头更加诗情画意一点,主题更加开朗一些。
小男孩伊桑的长像很突出。大门牙、瘦弱、眼睛大大的'。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
只是小男孩读写字母非常困难,每个字母在他看来,都会跳舞似的,男孩为了掩饰自己在读写上的无力感,摆出不听话的姿态,结果被扣上懒惰、淘气、弱智的帽子。事实,这一切真不是他的错,可他还是被逐出教室,被逐出学校,不得不转学。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功利性教育中都是不幸的,都要经历这样的心路——叛逆,痛苦,麻木或堕落。但电影里的男孩最后绽开自信又快乐的笑容,如同老师为他创作的肖像画。显然电影不想拍摄的过于阴暗悲观,所以让男孩遇上乐观又高明的恩师——拉姆,使得故事抹上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散发出温暖的理想主义光芒。
但在现实里,大部分孩子没有这样幸运,他们都是僵硬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老师逼着学生达到他的知识要求,家长逼着孩子承担他们的野心。孩子的成长是不断“适应”现有社会文化、制度、道德的过程,不是去创造未来世界。学校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要孩子长大之后,能和他人竞争时候脱颖而出。成人生活有着强烈的功利性目标,同时,他们又把这些功利性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延续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这是教育吗?不是,这是悲剧——孩子的梦想被摧毁。正因为这样的世界观,男孩的父亲反问老师:”绘画有用吗?能帮助他和别人竞争吗?”
影片中的这个故事我觉得讲的很好。“在所罗门群岛的原住民如果想要开垦农田,他们并不需要砍树,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一群人围着一棵树,开始大声的谩骂、诅咒……没过几天,这棵树就死了!
影片中以绘画大赛结尾,我想,没有其他什么能比画更好的让我们去打开孩子们的心扉了。然而真正打开伊桑心扉的却是美术老师亲手画的一幅画……(自己看,比别人讲得更震撼。影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伊桑寄给妈妈的本自己画的书,感人致深!我就不写了。
最后,伊桑在这次大赛上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当校长宣布伊桑获得一等奖并做为学校年鉴的封面时,全场掌声雷动,而我们的小伊桑,却深深地把自己埋在人群之中,那躲闪的眼神,那胆怯的神态,让我心疼落泪。
我非常喜欢结尾的那一幕,即将回家的伊桑突然转身奔向老师,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露着大板牙肆无忌惮地笑着奔向老师。老师把伊桑举起,抛向空中的那一个定格画面——伊桑在飞……
或许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小脑袋里充满了无数的奇思幻想,但是却与这个“传统社会”的潜规则有些格格不入,社会排斥他们,他们愤怒地挣扎,眼里一片无助,父母不理解,老师不关心,于是他们开始用叛逆伪装自己,渐渐堕入黑暗。在我们周围,很多星星都陨落了……钻石早已没有了棱角,再也折射不出璀璨的光辉。但是,可能还有更多星星将要遭遇陨落,悲伤吗?
星星,当它璀璨在天际时,多么美好,银色的光芒倾泻大地;一旦它落到地面上,便只是一块黑糗糗的丑石头罢了,欣赏与赞美也走到了终点。或许有一天,它可以很幸运地碰到它的“伯乐”,成为另一匹“千里马”,在天文史上继续闪耀它别样的光芒。
深深记得《阿甘正传》里阿甘妈妈说的两句:“everyone is different。”“don't let anyone tell you that you're different!”
细心体会《地球上的星星》,就会更好的体会这句话。
?地球上的星星》用它的内涵,越过繁缛形式,触动心灵。我们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好的影视作品,同样能洗涤人的灵魂!每位望子成龙的家长,我建议每一个肩负教育重任的老师,都应该认真的看一看!
星星的观后感篇2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里,伊夏真的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他”无缘无故“打架,因为愤怒踢坏别人的花盆,上课走神,在老师的课堂上搞怪,逃课,不遵守交通规则,撒谎……
虽然伊夏有许多毛病,但那些也都是“没有教好”的孩子的通病,不算什么大问题。伊夏也有不少优点,他喜欢动物,富于想象,以为爸爸要离开自己了因而拼命的道歉,有一颗敏感而聪慧的心。总之,这个孩子还没有那么糟糕,但是他还是被放弃了,被认为“态度”不佳,被学校放弃,被父亲送到了寄宿学校。
虽然在之前的学校也备受老师的责骂,但伊夏还是快乐的。伊夏被送到学校的第一个晚上让人心疼——躲在卫生间默默的哭泣直到最后无言的擦干眼泪。接下来的生活让人绝望,老师无尽的责骂让伊夏憎恨学习,但最致命的打击还是“父母的不关心”吧——哥哥的比赛和探望伊夏的时间有冲突,父母自然而然选择了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的哥哥。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他被整个世界所否定了。
尼克老师的出现,将伊夏黑暗的生活点亮。
尼克老师和其它老师截然不同,他呵护学生的创造力,珍视学生的创作,耐心和细心兼备,正是他才发现了伊夏为何是一个“坏孩子”。尼克老师和伊夏父母的交流给了我很多启发。伊夏父母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伊夏的状态会让他被这个世界所“淘汰”。曾经在看过《三傻》后提出的问题——无奈而残酷的现实让人们不得不奔跑,我们该如何才能真正追求卓越——被尼克老师的话所解答:”外面是一个残酷的充满竞争的世界,一个大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世界,大家都要好成绩;医学、工程、管理,什么都是只要比别人差就是无法容忍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才能跟梦想,不是大家都死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手指脱颖而出,修饰它们让它们看着更修长;喜欢竞争的话,去养赛马就好了,干嘛养小孩?!强迫自己的孩子去承受自己野心的负担,如果小孩无法忍受这样的负担呢?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最终会以自己的步调开始学习。“
尊敬的雷夫·艾斯奎斯先生在他的着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写道:我们的目标应当是把孩子变成更好的人!一直以来,不管是否是孩子的主观意愿,我们都在不停的拿孩子和别人比,和别人争:谁的成绩更好,谁跑得更快,谁上的大学更好,谁的综测更高。太累了,真的太累了,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比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多的关注一下孩子本身?看看他是不是比以前跑的更快,是不是又改掉了一个坏习惯,是不是解开了曾经不懂的疑惑,是不是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
只要,孩子在进步,在变的越来越好,那么教育就是成功的;只要他变的越来越好,他必然能给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必然会被人所需要;只要他变的越来越好,只要他开心快乐,足矣!
星星的观后感篇3
一颗星星来到地球上,没有人认为这是一颗星星,时间一长,这颗星星变得暗淡,不再发光,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直到那份丢失的“看见”再次出现。
当人们给孩子们定制了统一的模子,那么结果只有两种:一是这个孩子很完美的按照了这个模具生长,人们皆大欢喜,而他未来的路也早已被规划好,他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具没有个性和思想的木偶了。这场人生的舞台剧,他不再是编舞;二是长成了一个“畸形”,人们反感他、厌倦他,不对他抱有任何希望。就像我们给瓜套上了“长生果”的模具,的确长出了一个“长生果”,可那还是瓜吗?
看这部电影中的伊夏就让我想起了《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他们都只是缺少一份“看见”,伊夏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在充满规则的寄宿学校中被磨灭了,他变得麻木;马飞在教导主任的眼里就是一个坏学生,因为在这里,成绩优异才是王道,他自己也放弃了自己。这也不禁引发人们的思考,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算是成功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迟早会以自己的步调开始学习”,在此之前,他们只是不是道该如何应对这些,每个孩子的起点不一样,但我确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调,“一只手是以五只不同长短的手指结合出来的”,如果每个手指都一样长,手还是手吗?
家长们很着急,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时代,是一个“你必须不停努力才有可能向前”的社会,但中国现在十分普遍的现象,就是人们在大学毕业后,很多人会去选择热门的一些工作,完全没有自己很明确的方向,这便是如今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端。到底什么时候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呢?
伊夏的美术老师“看见”了伊夏,马飞的亲生父亲“看见”了马飞,只有缺失的那一份“看见”回到了你我这里,我们谁都是星星!
星星的观后感篇4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同时它也能够发人深省。
电影里讲的是一个名叫伊桑的7、8岁小男孩走向成功之路的过程。他和常人不太一样,他有先天性的学习障碍:他有空间定向障碍,在作业上经常犯把单词的字母写反的错误;他缺乏应变能力,对飞过来的球的大小、方位、速度没有太多概念。他的学习障碍体现了集中性和差异性,尽管伊桑十分努力里学习功课,但每次他的学习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些是他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而伊桑在这些的学习障碍导致他的自我概念差,自我评价低等行为、情绪和社会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伊桑也不例外。
他有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在刷牙时还是在考试时,他总是能有让人觉得很新奇的想象;他喜爱画画,总爱在自然世界里寻求一些灵感;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观察动物的行为并加以模仿;他向往自由,羡慕鸟儿可以在自己喜爱的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
然而伊桑的老师只看到了他的那些所谓的缺点,他们也经常因为这些“缺点”而责骂他,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埋怨他。不仅老师不理解他,而且父母也十分地讨厌他。他们希望的是伊桑能像她们的大儿子一样学习成绩优异、活泼开朗。他们也错误地认为伊桑成绩不好是因。为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不用心。他们认为伊桑所做的事都是淘气的行为。老师抱怨和父母的无可奈何使他被送到了一个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
被送往寄宿学校对伊桑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打击。在寄宿学校初期的每天晚上,他都会因为思念父母、思念家而伤心地痛哭流涕。他认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接受惩罚。在学校的这段时间,他几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几乎所有老师都骂他是低能,很懒惰,经常在校长面前报告伊桑的恶劣行径;几乎所有的学生因为他的某些缺陷而挖苦讽刺他;当时的数学数字和英语单词几乎把他逼疯。因此,在周末父母来看他时,他表现地极为冷淡;在学校里,他也出现了厌学轻生的情绪。
本来对于迟缓型、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关心和爱护他们。但父母和老师的这些行为使得伊桑的性格更加孤僻,甚至在他在学校的画画比赛中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时校长让他上去领奖他都表现的十分的怯懦。就像尼库姆布斯老师说的一样,他是个沉默、胆小、无助的小男孩。他的这种孤僻的性格给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即使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库姆布斯的第一堂课上,老师扮小丑、吹笛、唱歌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在那一堂课上,除了他以外的其他所有学生都深深地被这位老师吸引了,他们在课堂上他很high地和老师老师唱歌跳舞。
新来的尼库姆布斯老师他的教学方法也很特别,他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画出自己想要的画。同时老师也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帮助每一个孩子:对于伊桑第一堂课上空无一物的白纸,老师也没有发火,只是耐心地问他的名字;老师还亲自到伊桑的家中了解情况,跟伊桑的父母说明他们儿子的情况。尼库姆布斯老师耐心地翻查伊桑的作业,并帮助他一步一步向前走。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在画画方面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也逐渐有了自理能力的同时,他的读写能力也逐渐地提高了。在尼库姆布斯和伊桑的努力下,伊桑终于找到了自信心。在学校的画画比赛上,尼库姆布斯和伊桑分别拿了第二、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他在家庭里也得到了应有的关心和爱护。
电影的最后伊桑和自己的亲哥哥在校园里,高兴地玩耍嬉戏,这是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最好的结局。
这让我想起了高中时期。在高中时期,我在的班级不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班级里,很多学生的成绩不是很好,因此我们班爱学校的地位很低。当时有一个别班的老师说:让他们闹吧,学校就是个收容所,只要他们不把教室房顶掀翻就好。当时我听到这句话觉得很伤心,虽然我们班很多同学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都有各自的才能。有人擅长跳街舞,有人擅长唱歌,还有的擅长唱双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我觉得都应该得到别人的认可。
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来说,关心对他们来说是很关键的,他们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们需要一个像尼库姆布斯一样来挖掘他们潜能的启蒙老师。当今中国更需要这样的小学老师,他们需要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现在的小学生需要有这样具有爱心和耐心的老师来发现他们别人不能发现的潜能,并且激发这一潜能。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老师,更需要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新时代要求他们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协调发展。
不过有的学生很有可能就不会在学习生涯里不会遇见可以开发他们潜能的启蒙老师,但是每个孩子却是有最疼爱他们的父母。即使可能不会遇到启蒙老师,作为父母,有必要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我们不可以不必像伊桑父母那样认为孩子的所学一定要能与别人竞争、养活自己。或许每个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应该是父母最大的愿望吧!就像伊桑一样,虽然他有读写障碍,但他擅长画画有独特想象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与理想,我们应该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小朋友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
星星的观后感篇5
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伊夏”是一个可爱、天真、活泼的8岁小男孩成长的故事。他喜欢在自我小小世界里到处遨游,因为那个世界里开满了鲜花和蝴蝶。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奇神秘的。他喜欢各种颜色,喜欢鱼儿,小狗,还有风筝,尽管这些都是再平常可是的东西。他会把世界上的色彩经过他的想象,绘画成他喜欢的样貌。正是因为伊夏对世界的好奇使他闯下不少祸。
于是,为了教育好伊夏,父母将他送到严肃封闭的学校,这一天翻地覆的环境变化让伊夏顿时感到无助与彷徨……
一天,学校来了一位美术教师,尼克。他进取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都很喜欢他,并且很快从中找到了欢乐,唯独伊夏还是闷闷不乐,这使得尼克教师注意到了这个小男孩,开始关注他。尼克教师用自身经历,耐心的帮忙和关心着伊夏,最终,在尼克教师为他举办的绘画大赛里,他克服自我的内心,找回了欢乐。
电影结束,我感动极了。电影中伊夏的父母就是我们父母的真实写照,他们在我们身上的付出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触极其深刻的一幕幕是,当伊夏的妈妈翻动他的画册构成一部动画片的时候,当他在操场上自由自在欢乐奔跑的时候……而伊夏也是因尼克教师的出现才改变了不会被普遍教育抹杀孩子才有的天性,反而变得人见人爱。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想我们的家长和教育从业者该反省一下他们的教育制度了,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不然教育出来的不是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就是编写好程序的机器人!这不仅仅是一部十分趣味的电影,还是一部能够告诉你教育真谛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才是同文学、音乐以及美术并存的艺术巨作!
电影的出现用来教育人,鼓舞人,让人们摆脱悲伤,重振期望,这才是电影所能给予观众的正能量!
星星的观后感篇6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个很有内容且会带来许多思考的故事,它的架构很简单,一个很特别的小男孩,喜欢幻想,和一般的孩子不同,不喜欢学校的制度和念书,总是不按牌理出牌让他被视为坏学生,有很多的心情却不会表达,家人不去了解他,反而用强迫的方式,越是打压,他的反抗性就越强,造成的其实是反效果。
这样的小孩,并没有对错的认知,也不知道自己和其它人的不同为什么是错的,但从大人的角度来看,早就有了对错的价值观,心中都定义好了“应该要这样”,一定要孩子走上这条路,才叫做正常。或许强迫的方式终究可以改掉小男孩一些让大人头痛的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之间,抹煞了他更多的才华,甚至,他个性中美好的一面。
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是否有真的想过这样的通材教育是否适合每一个人?有的孩子,需要的是不同的对待方式。一味把所有的不一致给打压下来,或许只是造成内心累积的愤怒而已,有一天,会以其它的方式爆发出来…
?地球上的星星》后来被拍成了电影。电影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描写一个孩子和外界的沟通,一步一脚印让观众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越来越黑暗,失去了他的生命力。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内心,用他们能懂的方式,教导他们对错的人而已…可是这样的贵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碰到呢?
常常,连自己的父母,应该要最爱自己的人,都没有办法成为这个贵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不是在批判父母的不好,天下父母心,只是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爱孩子,而不是用孩子需要的方式来爱孩子,这当中的差别若是很大,很有可能,就像《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小男孩一样,慢慢的看不见阳光。
挺让人难过的一部电影。虽然片中的小男孩,并非会讨你的欢心,可是因为电影带着你从许多正常情况下你应该看不到的角度去看这个孩子变成这样子的原因,你也不会讨厌他的。
?地球上的星星》教我们如何舍弃自己的主见,去看见一个人的美好,用正确的方式,去关心一个需要被关心的人,幸福不是不存在的,只是多数的人并不知道它不是来自强求。
星星的观后感篇7
上周末晚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一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就被他深深吸引。浓浓的好奇心驱使着我,让我想对这个电影一探究竟。
这部电影是围绕主人公伊桑的生活展开来写的。电影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伊桑对着河里的各种生物发呆,展开了对河里的一切联想。伊桑经常会因为学习而被老师们惩罚,对他来说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他从不抱怨,并不是因为他不学习不努力而导致的这一切。直至伊桑的父母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才真正的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这所新学校里,他认为父母把他抛弃在这儿让他受罪,他每天被自己脑中的奇异幻想所恐吓认为自己真的很失败,直至一个代课的美术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伊桑的身上,这位美术老师似乎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了解伊桑的生活琐事想要来改变这个小男孩。而且只用了一节美术课来告诉他,他不是笨也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他还没有掌握到自己的方法,甚至智力还超乎常人。
老师起先教他最基础的字母、英语等慢慢改变了一个曾经被别人瞧不起,认为智力有问题的小男孩。并告诉他,不要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而感到自卑,不要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语就放弃了自己,想想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是这样一步一步经历过来的,但最终都成功的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星星的观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 小星星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