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写作文是一个好机会,通过写作文,同学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作文高考范文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作文高考范文篇1
当夏的激情蜕变成秋的温存,当夜的宁静幻化成晨的灵动,我又背起了书包,背起了梦想,自信的走进校园,走进高三。高三到底是什么。
可是高三是什么?是学哥学姐眼中的人间地狱,是老师眼中“只要肯攀登”的山峰,还是成功人士眼里的基石?我无法用语言诠释高三,更无法用文字给高三下定义,我只能说高三像一段旋律,像一段激昂、充满挑战、豁达的青春旋律。
高三是一段激昂旋律。成功就在彼岸,高三的我们应该信心满满,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面对高三的一次次的考试,即使失败也不能倒下,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斗志不减。为了心中的梦想迸发激情,每一天都为梦想而活,奏响一曲气势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青春本该充满激昂。
高三像一段充满挑战的旋律。前方的路途一片荆棘。现在我们在两点一线中生活,每天披星戴月,可是每当睡觉时总会想起还有许多事没做完,总有做不完的难题,背不完的公式,理解不完的知识点。所以,高三充满挑战,既要克服学业上的难题使六门功课齐头并进,又要克服面对高三的心理恐惧、面对失败的痛苦。可是,这就是高三,疼痛使我们感到真实,充满挑战的青春才值得回味。
高三也是一段豁达的旋律。“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高三的我们应该从容面的对挫折。失败了不哭泣,因为这次的跌倒是为了下次的站起;高三如品苦丁茶,前面的苦是为了口留余香的甘醇。
想起姐姐临走时摸着我的头告诉我“明年,明年的这个时候,经历了高三,你就长大了,成熟了,可以一个人闯天下了。”也许高三是一个人成长路上的关卡,是一个人成熟的基石,是一个一生最宝贵的经历。
我在作业本上写道“三年中风鹏正举,两日后云鹤长鸣”,我将把它作为自己搏击高考的口号,但却不会喊出,沉默地运筹,终将爆发出足以决胜千里的力量,拼出一个平凡而又绚烂的未来。
作文高考范文篇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一张央视新闻报道的截图在网络流传,画面中,一位与会人员貌似倒拿着会议手册进行阅读,一时间引得讽刺挖苦声一片,称其“装模作样”。两天后,央视新闻发微博称,为方便阅读,一些国际会议的会议手册是中英文正反印刷装订的。也就是说,那位与会人员的阅读方式正是英文版的正确阅读方式。
?题目解析】
本题关注现实,提倡思辨。解读题目,不难发现事件发展过程:网络流传图片为央视新闻报道截图,真实情况是貌似倒拿的手册正是英文版的正确阅读方式,而人们的言论是“讽刺挖苦声一片”。这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再现,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主观臆断,有时是受舆论影响盲目发言。从中可得出何种结论?又可以引发怎样的思考呢?从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三个关键词:舆论、真相、发言(发声)。由此延伸开去,思考这组关键词两两之间或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即为好文!
本题范围已经预置,从审题的角度,我们关注考生作文中是否写到了这两点:
1.是否紧紧围绕着“舆论”“真相”“发言”这三个关键词两两之间或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
2.作文有没有体现考生的体验和思考。
?佳作赏析】眼见不一定为实
俗语有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近日这则讽刺与会人员倒拿手册“装模作样”的乌龙即提醒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
“眼见为实”作为口耳相传的人民智慧结晶,本意在于强调亲眼所见,不轻信于流言,这无可非议,但若将格言性思维上升为普遍真理,则存在诸多不妥。
首先,目之可见的或许确实是事实,但也只能是部分事实。勒庞说:“可见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但这只是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有时目之所见、镜头之所摄的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剩下的不可见的动机、成因等才是庞大冰山的主体。管窥蠡测,只见表象便妄加揣度,甚至下结论,讽刺挖苦,则就易如此次乌龙一般,令人哑然失笑了。
再者,之所以不可以将眼见直接断定为“实”,还因为旁观者自有其主体性。我们会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直接代入,来推测当事人的处境。在此次事件中,正是书报大多为同向印刷所造成的惯性思维使人滑入了误解之中。解释学宗师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当对事物、文本的异己性视而不见,而只靠主体性感受來下论断时,则易堕入蒙昧主义的泥淖。
况且,当观众、参与者由个体衍生为群体时,对“眼见为实”的片面相信也易造成诸如此次事件的群体性盲目狂欢。这就是《乌合之众》中解释的当群体成为事件的主体,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就会被削弱,而盲目性、狂热性就会因为对多数的相信与屈从而被激发出来,群体的共同情感与立场也会被放大,这次讽刺挖苦声一片,其实也是当个人身份被隐藏在网络之后肆意,个人极易跟随大众,将自己的不满情绪肆意宣泄。
需要注意的是,这小小乌龙之外,利用人们的“眼见为实”心理的还大有人在,新闻媒体利用镜头传递给大众它所想传递的信息,一年前欧美领导人会晤时不同国家记者拍摄出的照片大相径庭的“罗生门”即可作为一个例证。我能保证告诉你的是事实,而不是全部事实,也成为了新闻界操纵舆论的共同说辞。
这更加警示我们,在信息海洋灌入我们的世界,真假都难以分辨时,拥有一个理智的头脑,一个善于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的思维模式有多么重要。作为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公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中转站。“当雪崩时,每一朵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我们不能成为传播谣言、参与不分青红皂白讽刺挖苦的一片“雪花”。透过目之所见,直抵事实真相,秉持“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观念 ,是我们需要从此次事件中学到的重要一课。
简评
这是一篇针对性极强、极有见地的文章。作者独辟蹊径,并不泛泛谈真相、舆论,而是就“眼见是否为实”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行文过程中对原因的探究层层深入:“首先,目之可见的或许确实是事实,但也只能是部分事实”“再者,之所以不可以将眼见直接断定为‘实,还因为旁观者自有其主体性”“况且,当观众、参与者由个体衍生为群体时,对‘眼见为实的片面相信也造成诸如此次事件的群体性盲目狂欢”。
深入的思维源于深入的阅读。勒庞、解释学宗师伽达默尔、《乌合之众》等语言信手拈来又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个体的独特见解,这种应用式阅读表明了作者扎实的文字积累量与较高的思维能力。
作文高考范文篇3
以为自己是一个懂生活的人,却发现原来不是,因为我只知道轰轰烈烈,不晓得点点滴滴。而恰恰相反,点点滴滴才是生活。
我寻找成功,渴望生活中有像电视剧般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事情让我热泪盈眶,可是我找不到。于是我斥责生活的枯燥。直到那天,望着卷子上那个红红的分数,我无助地向朋友递去纸条,她给了我两个字,“坚强!”泪,一点一滴地滑落,我伏在她的肩膀上,泪如泉涌。以后我才发现,那两个简单的字,那个温暖的肩膀,在那一刻,或永远都给我带来绵绵不断的感动。
我渴望成功,幻想有一天能干出一件举世闻名的大事,可又总是觉得遥不可及。直到知道了那一件事:一个应聘的女中专生在被告知学历不够不被录取后准备离开,忽然她的手被一颗突出来的小钉划了一下,她回头拿起桌上的镇纸石轻轻敲了几下,钉子进去了。她再次想离开,却被叫停了,并被正式录用了。理由是她那一连串看似简单却极少人会做的动作,还有她脸上一直没有消失过的微笑。也许她的工作不是很伟大,但我相信她成功了。那件事给我带来了一辈子的启发,忘不了那一颗小钉。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点滴值得我们去回忆,也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我们注意。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微小的动作,也许会带来很大的快乐,很大的机遇,很多的成功。
生活可能就是由一张纸片,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记录而成的。热爱生活就应该热爱细节。热爱生活的一点一滴。
细节,生活之源;细节,成功之根;细节,成功之始。细节,不应该被忽略。
作文高考范文篇4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昨天上午,我省高考第一场语文考试结束,提及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少同学笑眯眯地说:“挺好写”。因为关于“丧失童真、童心”的话题,很是心有戚戚。
高考作文题三句“论童真”的材料,节选自作家、评论家刘再复的一则文章《童心百说》。刘再复在不少文章中,都提及童真、童心的话题:“二十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一世纪的儿童赢得了‘机器’,却失去山脉、河流、海洋和整个大自然。孩子们真可怜,我们应当重新大喊一声‘救救孩子’。”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过早失去童心?学生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经历的童年?老师们又是如何看待正接受着教育的这一代学子……
昨天下午,本报记者也第一时间联系上了身在美国的作家刘再复本人,及其在香港的大女儿刘剑梅,请他们谈谈对童真童心的看法。
刘再复《童心百说》节选
刘再复的《童心百说》一共有一百段,浙江作文卷中提到的三种观点,分别选自第十七、第二十、第二十一段。
丰子恺一辈子研究孩子,他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拐弯。艺术家的眼光如同孩子,但需要有一点弯曲。孩子眼里直射的光芒能穿透一切,包括铜墙铁壁。什么也瞒不住孩子的眼睛……
一直记得英国作家赫胥黎(aldoushnxley)的大困惑和他对世界所发出的提问:为什么?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少男少女刚走出校门心理就已僵冷?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年轻的孩子在动脉硬化前四十年身心就麻木?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类尚未苍老就失落了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
二十世纪菲尔丁通过他的《蝇王》再次警告: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此刻,我们应该发出最后的警告:人类的童年正在缩短。不仅枪械、毒品入侵了孩提王国,而且堂皇的“科技”也在吞并人生的黎明,孩子已变成电脑的附件和善于算计的机器。
新闻助读
高考作文的三段材料,分别选自刘再复《童心百说》的第十七、二十、二十一段。《童心百说》在2012年的《万象》杂志中刊登,在《读者》中也有刊登。
四十岁左右的人对刘再复会比较熟悉。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他提出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及“文学主体性”等理论以“人”为核心重建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在文学界引起关注和争论。
刘再复目前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和杭州有14个小时的时差。
昨晚11点半,记者通过越洋电话联系上了刘老先生,那边的当地时间是上午9点多。刘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他说,自己平时的状态很纯净很简单,没有手机,也不会打印,所以他将手写好的回复邮件委托在国内的表弟发给我们。
刘先生认为,人类童年的缩短,这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现象,而是普世现象。但在中国则尤其严重。
“上世纪末和这世纪初的儿童,其生活生命状态和我的童年时期完全不同。家长过早地给孩子们灌输知识,灌输竞争意识,他们也过早地进入电脑世界和其他机器世界。而电脑和机器愈来愈复杂,孩子们的头脑也随之过早地复杂。于是,孩子们入学前,几乎成了电脑的附件。进入小学之后,为了积累优异成绩,为了准备考上好中学、好大学更是承受无穷尽的精神压力。这种状态,使孩子们过早地失乐园,即童年时代过早地消逝。”
家长的焦虑和给孩子的压力透露出的信息仍然是“生存竞争”的信息。人类童年的缩短,其原因首先是世界从意识形态时代进入经济时代(即全球化时代)之后,生存竞争空前激烈,从国家到个人,皆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这种势态与心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人为地拔高孩子,让他们从童年时期就充满竞争意识,进入竞争状态,家长和老师为了“光辉前途”的动机,便拼命给孩子加油、加码、加重负担。使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就超负荷“运转”。
“我一再说,对孩子们的教育,第一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培育全面的优秀人性);第二目的才是传授生存技能(职业技能)。”
刘先生说,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去当三国、水浒里的人物。”
他解释说,《三国演义》中的人充满心术,而《水浒》里的人“有凶心,杀人有快感”。“这两本书的审美形式很高,但精神内涵不适合孩子。孩子的童年,不能有心机、心术。”他觉得四大名著要分开来看,四本的艺术成就都很高,但《红楼梦》、《西游记》适合孩子,因为里面的主人公“有童心”。
刘先生也给杭州的初高中生推荐了一些作品:刘再复的作品选《读海文存》、《岁月几缕丝》,属于诗歌散文集,专门给中学生看的。一些世界优秀的作品,比如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也很适合孩子们看。
女儿刘剑梅:
保持生命的质量和培养完美的人格更加重要
刘再复的大女儿刘剑梅,现在是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任教于美国马里兰大学。
昨天,刘剑梅也谈到自己对保持童心的看法。她说,在《独语天涯》中,父亲写道:“回归童心,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凯旋。”“的确,‘童心’是一种品格,一种视野。在我们当下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童心尤为可贵。因为生存的困境,竞争的激烈,人很容易变得世故,很容易‘为物所役’,失去质朴之心,沦为肉人和机器人,或是成为金钱和名利的奴隶。如果能够回归童心,永远保持天真天籁,我们就会拥有内心的巨大力量去拒绝世故,就能够拒绝从利害关系去思考问题,而是用纯朴的赤子之心去直面事实和真理。”
刘剑梅也聊到了父亲的教育观念。她说,自己和妹妹小的时候,“父亲非常注意保护我们美好的天性”。“他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视品格的教育,常常通过一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最起码的做人道理。他平时也很喜欢跟我们对话和交流,通过父女之间平等的对话来引导我们。他虽然很重视我们的学习,但更重视我们是否能够保持一颗童心和质朴之心,不被外界所污染。他的教育理念是,学好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保持生命的质量和培养完美的人格更加重要。对于他来说,后者才是教育的第一要素。”
作文高考范文篇5
花一生,追求值得追求的。
现代主义画派大师毕加索,儿时的画作便可和大家拉斐尔相较,但他却花一生追求儿童个性画法;
杰出的考古学家,用尽一生去解释孙子轻易辨别的希腊文字。
这些别人看来头脑发热的傻瓜行为,他们做,因为他们热爱。
毕加索热爱绘画,如果他像拉斐尔一般画圣像,惊世之作《格尔尼卡》又怎么诞生?朗朗热爱钢琴,如果他与很多小孩一般考个十级就结束,世界琴坛又怎会有位中国大师?姚贝娜热爱音乐,如果她仅局限于唱军旅歌曲,又怎会有春晚上一首《天耀中华》的惊艳?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追求。
毕加索渴望像孩子那般自由作画,考古学家辨别铜镜文字。穷尽他们的一生,那是因为,追求就要执着。
水滴石穿,可镂金石向来是执着者的目标。
以《如给我三天光明》而闻名的海伦凯勒,她抚摸盲文而长满茧子的双手,是她对爱的执着追求。
历史大作《史记》的作者司马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忍受宫刑还依旧苟活写书,那身体的破缺,意志的坚定,是他对爱的追求。
国际性文学奖“节杖奖”的得主牛汉,在遭受无数苦难之后,依旧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那些诗歌和散文,是他对爱的追求。
看看如今这社会吧,喧嚣繁杂,人们在追赶快节奏生活的同时,忘记了去锲而不舍地做一件事,想找到穷尽一生追求某物的人,太难太难。
甚至连青少年的追星也变换多端。前一秒爱他爱的死去活来,下一秒又被另一个他吸引眼球。
写到这里,环顾四周,多少奋笔疾书的学子,也许最终的功成名就不是所有人一生的目标,但我们不愿或甘心用了十几年去追求它。
你不用为毕加索感叹,为老考古学家担心,我相信,哪怕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秒,心中所有的不是恐惧而是满意。
我也一样,一直喜欢和执著着自己认为的对的人和事。
迷惘的孩子,抬头看看天吧,细细冥想:什么是你向往的,什么是你愿意穷己一生追求的。
作文高考范文篇6
回味传统中国经典
如今,中国的发展风驰电掣,一日千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奔跑者,为一个个新目标的实现而欣喜若狂。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跑到终点才发现爷爷奶奶塞在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已经丢的差不多了。神州大地上古老而美好的记忆已在视野的末端渐行渐远——
方正“中国字”
从祖先造字到甲骨文,再到如今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一个缓慢而又辉煌的历程,一个艰辛而又值得骄傲的庞大工程。古有笔走龙蛇的'飒爽英姿,又有临池成墨的佳话,如今我们寒窗十载又有谁能够用毛笔挥洒自如?我们拥有的是现代化的书写工具,我们演绎成现代化的语言。在奔向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我们丢失了什么?爷爷奶奶放在我们口袋里的毛笔丢了,传统已不在,毛笔已成为书法家独有的写字工具。那双由类人猿演化而来的手也只会敲击键盘,而用笔写起母语汉字来倒像“蚯蚓找妈妈”,且错别字连篇——早已不像是中国人在写中国字。
温情“中国节”
中国有谁知道七夕,又有多少人晓得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过得红红火火,而中国的情人节,在国内却冷冷清清。别人的圣诞节、平安夜,被我们抬得热火朝天,在中国的除夕夜却呼呼大睡,全然忘记除夕守岁父母长寿之说,春节也没有了年味。回味童年,我们的那些节日多么有趣!虽然中秋、端午被列入法定假日,但忙着上下班的人们哪里有心情过节?生活的压力让人们紧张万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得再响,还是要挣钱,买房,买车。生活节拍快了,幸福感下降了,中国节里掺杂着许多无奈。呜呼,中国节!
殷殷“中国情”
古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现在,思想开放,好男儿志在四方。那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在爷爷奶奶的生活中渐渐少了。空巢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常回家看看”唱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却唱不回“远游”之人。即使在老人法中加入一条让出门在外的子女们常回家看看的律条,但那份情却被信息的便捷化淡化了。地球村在变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在逐渐拉大。呼唤中国情,拾起游子心。
回味经典,大地起温馨,神州展笑颜。
回味经典,回味出了伤感,回味出了无奈!
奔跑的同时,请弯腰拾起丢失的祖传宝贝!
作文高考范文篇7
拉近与真相的距离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如今,在未经筛选的无法判断真伪的信息洪流中,我们是离真相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呢?
?佳作赏析】:拉近与真相的距离
能被思考的东西必定是虚构的东西。——尼采
法国作家加缪在《鼠疫》一文中说:“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的问题……方式只能是诚实。”诚然,真相本身并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全民发声时代,每件事都有可能出现无数个“真相”。有人说,“一个新闻事件出来,不反转三次都不能表态。”20_年有个在泳池打孩子的视频颇受关注,舆论一边倒地谴责打孩子一方时,当事人安医生受不了压力选择自杀。此时才有人关注起事件整个过程,孩子被打是因为做了不当行为,打孩子视频只是整个事件一部分,然而大众却片面猜想原因,致使原本无辜的人成了众矢之的的谩骂对象。面对随时切换的热点,如果不注意事件叙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就发表偏激观点造成信息误传,那么拿起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的人,有可能就是身边的你和我。所以,在对待“真相”时,我们再也不能简单地选择接受或相信。
细思现在众多社会热点,在事实真相浮出水面之前,发现大众舆论的情绪已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我们往往更容易接受与我们现有思维模式相符的“真相”,而抗拒那些与我们内心观点相冲突的“真相”。罗一笑事件中,舆论主流从同情到谴责,李文亮去世后,从散布谣言到致敬英雄,无疑都是给迟到的真相一记口向亮的耳光。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说:“人们总是按照既有的成见解释世界并采取行动。”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待一件事时,往往是用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知识、思维去“分析”这件事情。与其说我们是在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倒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求大众情绪上的共鸣。而某些既得利益者正是利用大众的偏见思想隐藏或歪曲事情“真相”,引导事情向着他们认为有利的方向发展。故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面对热点新闻“真相”时,是不是应该多点理智、少些起哄,多点等待、少些激愤,让“新闻飞一会儿”,不要轻意妄下定论以至掀起“网络暴力”的狂欢。
其实,很多事情的真相我们往往很难得知,即便得知真相我们也无力改变什么。作为年轻吾辈,应在情绪占上风时能够不忘理性面对,在观点形成时能够不忘对真相探索,做一个理性讨论的传播者,而不是一个情绪无处安放的发泄者。
我想,只要内心葆有理性的价值标杆,你想“看见”的真相就不会太远。
?点评】考生的开篇,运用了一个小众的尼采题记和一句精准的加缪名言,除了本身的阅读积累外,也能感受到考生的思考深度。尤其是开篇悬念“真相的缺席令人恐慌”,直击命题——焦虑的现代人,渴望尽可能的探寻、拉近事情真相的心理。起笔有深意,读来启深思。
作文高考范文篇8
因为不安,所以青春;因为迷茫,所以青春;因为孤独,所以青春;因为忐忑,所以青春。
对于现在这个年纪的我们来说,对青春的诠释就是疯狂,叛逆以及早恋,所以我们干尽了一切疯狂的事情,不再是爸爸妈妈眼中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每天和一个男生手牵手逛校园,上课的时候不听课,鼓励同学跟你玩闹。每次成绩出来后,看着试卷上哪一个鲜红的大叉叉,无视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以及失望的眼神,故作潇洒的走出教室。其实在这一刻,每个人都会觉得有些寂寞,有点痛,有点张扬,有点不知所措,有点需要安慰,而不是被一味的责骂。我们并不是坏孩子。
在学校中因为住校,父母无法详细的了解我们的情况,无法帮助我们、理解我们,陪伴我们的只有老师和同学,所以在被责骂时,我们需要的安慰只有他们能给予,而他们在给予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生中有许多风雨,在青春路上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勇敢。
在老师眼中,我们的勇敢就是叛逆,其实不是。只是因为没有人教会我们什么是叛逆,我们只是做了我们眼中认为可以做的。那是不知所措的我们给自己的安慰。同时我们也在这安慰中一点点成长,逐渐完美我们的青春。
在考砸的成绩背后,我们也有付出过汗水,付出过努力,只是没人知道。青春的我们面子大过天,宁可叛逆也不要丢脸。其实我们的青春看上去很热闹,骨子里出来的却是孤独,所以我们会不知所措,只能抓住那黑暗中光明,逐渐褪去青涩,成长起来。我们不是坏孩子,只是太孤单,害怕被遗忘,想用这些方法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而已。
在这条青春路上,我们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一马平川;经历过风吹雨打,也欣赏过明媚春光;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这路不长,但也不好走。我们感受过疼痛,但这也仅仅只是路上的一道风景。
我们张扬着,面对路上的种种,笑得挑衅。我们勇敢的争取着我们想要的,不让明天的我们后悔。我们的青春就是努力奔跑,然后华丽跌倒,然而华丽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我们或许平平无奇,但我们不输倔强;我们或许跌跌撞撞,但我们仍然坚强;我们或许孤独无依,但我们仍然勇敢上路,我们或许一无所有,但我们还有力量。青春路上我为自己加冕!做自己的无冕之王。
作文高考范文通用8篇相关文章:
★ 二模高考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