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标志,从心得体会中,我们能看出一个人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和感悟,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新二十四孝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新二十四孝的心得体会篇1
最近的品德课上,鲁老师总会给我们看动画故事——《二十四孝》。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让我们沉浸在笑声中,还让大家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赤脚开门的佛》和《黄香温席》这两个故事。
?赤脚开门的佛》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年经人一心想成佛成仙,对相依为命的母亲却不理不睬。一天,他来到山上找到了一位高僧。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说:“你想得道成佛,即刻往家走,中途遇到赤脚为你开门的人,就是你所谓的佛。”年轻人叩谢高僧下山了。他一路走来就是没有遇到赤脚开门的人。他彻底失望了,决定回到家。他扣动门环,很快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就着灯光,流着泪端详着他。年轻人突然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地上!刹那间,他顿时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关心自己的人竟然就是自己的妈妈!
是啊,世界上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守候,因为她们心中牵念孩子,无暇考虑自己。所以我们最应该供奉的佛应该是自己的母亲啊!尊敬她,关心她,爱护她,回报她多年以来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深深的养育恩情,是每个孩子应尽的义务!
那么怎样孝顺自己的父亲呢?就让我们再来看看《黄香温席》的孝心故事吧。
黄香小时候,虽然母亲早逝,家中生活很清贫,但他从小孝就懂得孝敬自己的父亲。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黄香晚上读书时,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儿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父亲睡觉一定也很冷。为了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坐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冰冷的被窝后,才请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温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情怀,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现在,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了,有了空调、电热毯,再也不需要我们像黄香一样为父母焐被子了,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否在爸妈批评的时候,少噘嘴多宽容一些;少埋怨多自省一下。我们能否在爸妈下班回到家时递上一杯热茶;送上一份问候。我们能否在双休日和爸妈一起做做家务,聊聊学习和生活。其实,孝顺父母不需要做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我们把爸妈时刻放在心里,尊敬他们,关心他们,把感恩落实到身边的小事上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爱的同学们,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的好孩子吧。有机会也请你看一看那套听了我的介绍有趣而又富有深刻启示的动画片——《二十四孝》。
新二十四孝的心得体会篇2
?二十四孝图》(元代郭居敬著《二十四孝》,后人配图)是民间广为流行的幼学启蒙读物。它从解读儒学经典《孝经》入手,讲述孝文化的理念与精神,它把一个人对生身父母的孝爱,提高到至高无上、绝对不二的地步。即使舜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几次三番想害死舜,他也毫不记恨,照样恭顺父亲,友爱兄弟,因而“孝感动天”,帝尧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选定他做帝位继承人。(见《孝感动天》)《孝经》强调“孝”是“至德要道”,突出“孝”的教育“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事亲”、“忠君”、“立身”置于同等地位,这就为后世封建统治者大肆宣扬“移孝为忠”、“以孝治天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孝经》和《二十四孝图》过分强调愚孝愚忠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甚至把愚忠愚孝的士子视为道德楷模,这就必然忽视人的独立意志,束缚人性自由,扼杀人的创新精神,阻滞社会改革的进程。
诚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孝图》中确有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孝亲故事。例如,子路早年家贫,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外背米侍奉双亲(《百里负米》);陆绩六岁时随父亲去袁术家里做客,却惦记着母亲,要带两个橘子给母亲尝尝(《怀橘遗亲》);黄庭坚身居高位却每天晚上替母亲洗刷便器,竭尽孝诚;汉文帝母亲卧病三年,每天亲口尝过汤药后才给母亲服用(《亲尝汤药》);朱寿昌弃官去陕西寻找失散50多年的生母,终于在陕州找到70多岁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弃官寻母》);此外还有扇枕温衾、鹿乳奉亲、行佣供母、乳姑不怠……,这些故事主人公仁爱天下、孝敬亲慈、敬畏天地的美德,在关注个性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的.确值得我们世代传承,大力发扬,在礼崩乐坏的今天,尤其具有积极的教化意义。
不过,我们讲“孝”道,绝不宣扬愚孝愚忠、“移孝为忠”的旧观念,更不是维护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旧秩序;新的时代条件下,“孝”道的要义应是仁者爱人,爱心反哺,报答父母亲的跪乳之恩。我们要给大家提个醒,不好过度夸大《孝经》、《二十四孝图》的道德教化作用,好像它真的成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挽救社会颓败风气的灵丹圣药,传统“孝”道的消极影响千万不可小觑!90多年前,鲁迅等“五四”先驱者对“孝”道的批判,主要也是扬弃其愚孝愚忠的糟粕。鲁迅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就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孝顺”本来是传统美德,如若发展到“长者本位”的极致——愚孝愚忠,就不好了。所以鲁迅在《朝花夕拾》里面,忆述幼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时说:“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鲁迅对24个教孝故事并不一笔抹杀,但他特别举出“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提醒我们不可忽视《二十四孝图》对国民精神的腐蚀与毒害。
?卧冰求鲤》图说琅琊人王祥的继母患病,想吃活鲤鱼,顾不得天寒地冻,他解衣卧于冰上,冰凌融化,跳出鲤鱼,继母食鱼后果然病愈。鲁迅打趣道:“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埋儿奉母》图说晋代人郭巨家道中落,喜得一子,却担心养了儿子不能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量埋掉儿子,省些粮食给母亲吃。所幸地下挖出黄金,既可孝敬母亲,又能养育小儿。鲁迅调侃说:“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最让鲁迅反感的是将“肉麻当作有趣”的《戏彩娱亲》。相传楚国隐者老莱子对父母至孝,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还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讨父母开心。有一次给父母送水摔一跤,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娃娃哭,引得二老大笑。鲁迅说:“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其实,不光鲁迅举出的几则故事显得虚伪残酷,此外诸如八岁的吴猛夏夜为了父亲安眠,竟_身坐在父亲榻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恣蚊饱血》);十四岁的杨香竟能掐住猛虎的咽喉,从虎口里救出父亲(《扼虎救父》);丁兰在父母过世后用木头刻成双亲雕像事之如生,其妻针刺木像,使手指流血,遂将妻子休弃(《刻木事亲》);王仪的母亲在世时怕雷,每当雷声响起他就跑到母亲坟头跪拜哭泣,请母亲不必害怕(《闻雷泣墓》)等等;也大悖于情理,显得荒诞而矫情。
鲁迅说他小时候听人讲过“二十四孝”故事后,“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他抨击此类图文“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重读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感到老先生的批判并没有过时。
如今,这套被鲁迅和许多“五四”巨匠批判过的“二十四孝”图,居然被贴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标签,被不加分析、堂而皇之地贴在通衢大道和学校门口,请问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主管你们是怎么想的?难道这些散发着腐儒气息,泯灭个性意志,培养奴隶顺民的孝道故事,可以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吗?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到底是锐意创新大踏步前进了,还是因循守旧拉车屁股向后退了呢?!
新二十四孝的心得体会篇3
1、小寒的由来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2、小寒生活习俗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3、什么是小寒三候
小寒,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因此民间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而小寒一过,马上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而这也是为什么小寒比起大寒,天气却更为寒冷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喜鹊在这个节气也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了;到了三候,野鸡也感到阳气的滋长而鸣叫。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数九计数,书法描红,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里一种不错的消遣冶情的养生方法。
新二十四孝的心得体会篇4
自从约定了亲子阅读时间,我和爸爸每天睡觉前半个小时都会一起看会儿书。我们看完的第一套书叫做《原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套书页码并不多,一共有十二本,每本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会都会有与这个节气有关的故事、小知识和插画。我们每天看一个节气,有趣极了。
在讲最后一个节气的那天傍晚,妈妈回家的时候带了一盒糖。这盒糖长得跟平常的糖不一样,它是大大的一整块的`糖,上面还有一层粉粉的东西,盒子上写着“麦芽糖”三个字。我很纳闷,它是用麦芽做的吗?这个糖这么大,我跟妹妹可怎么咬下去呀?我可能一次吃不完这么大一块糖吧……妈妈说不许我们先吃,这可个是“教具”。难道,这个是做实验用的吗?
很快,又到了我和爸爸的亲子阅读时间,我们要讲的《原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篇。我们一起读完了最后一页的“灶王节”。原来每年灶王爷都要回天上去做报告,人们会在小年这一天举行祭祀,贡品中最特别的就是麦芽糖,一来是希望灶王爷嘴甜好说话,二来是希望粘住灶王的嘴巴,让他别打小报告。
哦,原来麦芽糖是要给灶王爷吃的呀。可是,这个糖看起来硬硬的,怎么会像胶水一样粘住嘴巴呢?爸爸拿起麦芽糖盒子一摔,里面的麦芽糖就都碎成了大大小小很多块了。爸爸给了我其中的一小块,我立马放进嘴巴里咬了起来。哎呀,牙齿真的被粘住了,咬起来也太费劲了。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灶王爷吃了麦芽糖,就不能去天庭打小报告了呢!
新二十四孝的心得体会篇5
?二十四孝的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教育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客观性,班主任老师经常利用晨会,班会教育我们,从小要培养孝敬长辈的好习惯。
我利用星期日,节假日在电脑上看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下面这个短片,颇有感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卡通画描写的是亚男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虽然她是不幸的,但在不幸的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妈妈临死前把她托福给了一个卖盒饭的老婆婆,这位老婆婆非常有爱心,并且很善良。婆婆含辛茹苦地的把她养大。为了亚男,婆婆除了卖盒饭,她心灵手巧,还会做风筝,把挣的钱供亚男读书与生活。后来婆婆患脑瘤离开了人世。婆婆的亲生女儿担起了抚养亚男的重担,她白天上班,晚上帮忙洗车赚钱,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甚至还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短片内容,充分体现了人世界爱的伟大!把起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甚是感人。
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今年重阳节,我和几个同学跟着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来的张渚敬老院,买了老人喜欢吃的水果看望老人,与老爷爷、奶奶一起交流,为他们打扫卫生,梳头,唱歌,跳舞……互相祝愿,可开心啦!这难道不是爱的表现吗?
想着写着,爸爸教我的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我耳边萦绕。
新二十四孝的心得体会篇6
读了《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我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更知道了每个季节还有六个节气构成。
春天来了,春风最先唤醒了迎春花,它们在墙角悄悄地吐出了鹅黄色的花瓣。池塘边的柳树发芽了。杏花开了,桃花也开了,春雷乍响,睡了一冬的动物苏醒了,它们从地底下爬出来,开始活动了。春风暖暖地吹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开放了,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飞来采蜜,春天真美呀!
夏天虽然很美丽但很热。知了在树上吱吱喳喳的叫着“热呀,热呀……” 。顽皮的孩子在河边嬉戏。他们有的在捉鱼虾、有的在相互泼水,水洒在他们的`身上散发出了欢乐的笑声,清凉的河水躯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欢乐。
秋天是硕果累累季节,火红的石榴,紫色的葡萄,橙黄的柿子,金色的梨,五颜六色的水果全都熟了。淡黄色的桂花飘香,令人流年忘返。
冬天大雪纷飞,梅花迎着寒冷的冬季独自开放,一群群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整个冬天都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度过。
?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太好看了,它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新二十四孝的心得体会篇7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新二十四孝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 二十岁演讲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