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通过认真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深度,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类简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人类简读后感篇1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讲述了人类从形成之初到250万年后的今天的变化与发展。如果用数学模型来形容人类的发展,那它肯定不是平滑上升的曲线,而应该是十分曲折而总体上升的折线,尽管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纵观整个过程,确实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用“熵”来较为形象的描述。
熵在物理学中的表述是表征系统内混乱(或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当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熵值最大。简单来说熵是一个系统中"无秩序"的程度,但它也可以表征生命活动过程质量。这就是科学的特点,它无处不在,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有效,对于社会文化同样有效。从地球物质的形态过程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再到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都体现着熵的变化过程。
如今地球的形成最初要从50亿年前的大量的气体尘埃云算起,原始的太阳星云经过分馏、坍缩和凝聚等过程,地球诞生了。星子聚集成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由于星子的冲击效应、压缩效应和放射性衰变等,原始地球开始变热,几亿年后,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使得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等融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中心部位。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使得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从而产生了地壳及大陆、大气和海洋。再经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现象,地球的结构也越来越稳定。
从最初的气体尘埃云到如今层次分明的地球,其混乱度越来越低,经历着熵减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为智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果把地球生成以来的漫长的地质年代压缩到一年的12个月中,则可以描述成:地球一月形成,地壳二月凝结,原始海洋三月产生,最初的生命在四月里出现,最早的化石在五月里形成,恐龙在十二月中旬主宰一切,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在十二月下旬出现,而人的时代在一年最后一天才开始出现。相比于地球的衍变,人类似乎是渺小的,但是就在200万年间,或者只在500年中一系列重大的革命,似乎就让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每个革命过后都会产生新的社会形态,在此过程中,社会产生动荡、变化,似乎没有一直向稳定发展,但是从如今的形态来看,社会结构逐渐趋于稳定,在稳定中发展。
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以狩猎和采集的方式生活,此时的人们分散在各个部落内,那时的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好揣测,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确实可以使得繁衍稳步而正常。随着小麦的出现,稳定的生活格局被打破,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小麦操纵了智人。小麦的种植的确让智人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但同时,人类也需要因此付出更多精力,同时粮食的增收导致了人类数量的激增。当一个群体种植小麦时,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为了拥有更多的劳动力,人们的生育率也在提高,数目的增加必定导致领土的扩充,于是一个群体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侵占另一个部落,小麦种植的范围也越加广泛,土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就在减少,从整体来看,部落趋于合并、植被趋于统一,社会结构变得单一稳定,但是这种变化在今天看来是有利有弊的。虽然人类得以大量繁衍但是生活质量却不一定提高了。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地球没有重大的改变,我们是再也回不到采集的生活状态的。
在科学革命之前,亚洲的几大国家可谓是称霸全球,土地不断扩张,似乎从未把欧洲国家放在眼里。用能量的观点来描述社会形态就是,几个大国的能量很高,但是其他地区的能量很低,这个状态是不稳定的,势必经历熵减的过程,反应到社会当中就是此消彼长。欧洲国家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很长一段才得以形成,从而保证了在后来的短时期内,凭借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帝国迅速形成。利用科学知识与先进的科技,帝国不断侵略、扩张,同时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黑奴买卖的现象流入社会。此时帝国的势力似乎长得有些过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的统治终究不能长久,黑奴最终得以解放,帝国的统治崩塌。尽管直到今天“人人平等”依旧不能实现,但是不得不承认权利的掌控已经从少数人流向了更多的人,社会也逐渐趋于平等稳定,这是一个缓慢而长久的熵减过程。中国所想要的共产主义正是熵最小的社会状态。
智人的生活从开始的狩猎采集经历农业种植,再到工业生产,同时还有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层次似乎越来越高,但是这样的改变却并不能代表人类的发展越来越稳定。自从工业革命后,大量的能源被消耗,作者以其新奇的角度对此做了解释,认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越来越多,因为随着矿业的不断消耗,人类的科学技术会开发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或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我看来这无外乎是一种讽刺,人类开发资源对地球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如果开发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预测的。除此之外,人口数量的激增使得更多的植被用于耕种。
“砍伐森林、抽干沼泽、筑坝挡河、水漫平原、再铺上总长数万公里的铁路,并兴建摩天大都会。世界越来越被塑造成适合智人需求的样子,但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就遭到破环,这让它们迅速灭绝。地球曾经是一片蓝天绿地,但现在已经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构成的商场。”这种形态的改变肯定不能用越来越稳定来形容,人类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已经是不可逆的,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脚步越来越快,越发不可遏制。只希望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考虑如何将对地球的伤害减少到最小,或者避免破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应勿施于环境。
人类简读后感篇2
?人类群星闪耀时·决定人类命运的十个瞬间》是由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所著的一本历史传记,这里面讲述了(他认为的)对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是个时刻,包括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太平洋的发现、韩德尔的复活、鲁热的《马赛曲》、黄金国的发现、争夺南极、列宁回到俄国、歌德的《玛丽恩巴德悲歌》、飞跃大洋的第一次电报和滑铁卢战役这十个瞬间。作者用一种幽默但客观的方式叙述了这些对历史演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是“太平洋的发现”。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传奇冒险家巴尔沃亚的故事。首先,巴尔沃亚作为一个偷渡客藏在一个大木箱中混到了船上,在到达目的地之后放逐了原来的船长,成为了拉丁美洲的一位殖民者。接着,他因为想当总督而放逐了西班牙皇室派来的继任总督,闯下大祸。他知道西班牙皇室会来追捕他,于是他就先报告了黄金国的传闻,然后加紧步伐要去找到它,这是他第一次“在不朽的事业中去寻求庇护”。几个星期之后,他成功地发现了“黄金国”和新大洋——太平洋,可是西班牙的皇室派来了一位法官——要把他就地处决,于是他带上兵马,要去征服黄金国,第二次“在不朽的事业中去寻求庇护”。但是这个计划却被皇室派来的他的继任者,也是“黄金国”秘鲁的征服者弗朗索瓦叫停,他被“友好地”请回自己的营地,在那里,弗朗索瓦把他当场处决,巴尔沃亚就这样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这一个故事是有两面性的'。巴尔沃亚发现了黄金国,这很伟大,从这个角度讲除掉他应该是不明智的。可是他如果没有被弗朗索瓦除掉,依据巴尔沃亚的性格,他迟早会除掉弗朗索瓦。而巴尔沃亚指挥不了弗朗索瓦的军队,也就不可能征服黄金国(即秘鲁),所以这么讲除掉巴尔沃亚又成为一个明智之举了。我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这里充满着传奇的冒险与政治斗争,读起来非常刺激,也懂得了不要亲信虚假的“友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这本书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比如他描写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发现拜占庭城门漏洞:凯尔卡门是一扇被遗忘的小门,而正是这一扇让平民出入的不起眼的小门,却造成了伟大的拜占庭王朝,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轰然崩塌。而且,他描写重要事件是描写得细致入微,比如他描写滑铁卢战役中格鲁西将军做决定时的各个细节,包括将军做决定的心理:“此时,格鲁西将军要决定是否支援拿破仑。这是一个将改变人类命运的决定,格鲁西将军手下的劝谏将不再有效果,决定权就在将军手中,可是,他只考虑了一秒钟——他选择了继续执行任务,而不是去支援拿破仑。”以及手下的心理“:此时,他的手下们也不再争辩,而是垂头丧气低跟在队伍的末尾,在他们的心中,希望的火焰已经熄灭了。”这样细腻的描写,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有了这两点因素,我认为本书是一本还不错的书。
可是这本书也说的太泛泛,太笼统,而且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这是个瞬间应当入选,而另外的一些几乎同样伟大的瞬间(比如欧氏几何的创立,因为这是现代几何的基础)却没能入选。这引起了读者们的困惑,从而使它注定不是一本很畅销的书。如果让我来写这本书,我会详细地介绍所有故事入选的原因,而不是像作者一样,“让故事本身诠释自己的伟大”。
人类简读后感篇3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5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5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在这15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人星闪烁,那一刻,便是永恒。
群星闪耀时,我以为一定是记录那些功各显赫的人物,然而,不完全正确,那些闪耀过的群星,虽然在那一刻,使得天空澄澈,玉宇清澄,然而也可能只是一个,可能是微小的,并不起眼的星辰在那一刻闪过光,改变了许多东西,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正如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陨落,是因为那个无名星辰忘记关闭那扇凯尔卡门,在它敞开的那一秒,就将拜占庭推进灭亡的深渊;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歌德的老年热恋悲歌;滑铁卢战场上拿破仑的一分钟以及鲁热神佑般的'《马赛曲》创作……
记传的不全是那些被神化般的人,还有一些近于小人物心态而又因为种种原因留下了一些辉煌或不平凡的人。比如巴尔沃亚对未来和财富有着近乎本能的渴求,这种毫不崇高的初衷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有更大的发现、促使他不得不前进。
巴尔沃亚虽然渴望被人敬仰发现太平洋的伟大功绩。可同时他的缺点过于明显,他的优点和缺点都鲜明无比,但真实的人性不可能是一白如纸或一黑如墨的;又比如《马赛曲》的创作者鲁热在歌曲诞生后便不再发光。他生活堕落,四处躲债,甚至蹲过牢房。
鲁热的歌被人传唱,但他却被人遗忘,甚至他去世时,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才想起他的名字。鲁热,仅仅在创作《马赛曲》的那一夜是天才。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令我震撼的话语,就比如亨德尔的内心独白:睡觉!睡觉吧!睡着了就能忘记一切,睡着了就能忘记任何痛苦;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现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时刻。
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也未必是那些日后声名显赫的人物。
人类简读后感篇4
那一年,我企图啃完一本大部头著作,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历史哲学》,很宏大的一个名字,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这本书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没什么人重视这本书。那时候,我很是怀疑作者的观点是不是太扯淡了。因为如果他说得很有道理,他应该很出名才对。那时候,我判断一样东西好不好,依然会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那本书是真的太厚了。比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还厚。《存在与虚无》已经够难啃了,这本书更难啃。读这本书,你得了解很多科学常识。我最后还是没能把这本书读完。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观。我说我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读了《圣经》,而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这本书用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但这种方法不像《百年孤独》里的用照相机照出上帝的验证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写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记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类属于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说皈依不是主观的事情,是客观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问题,而是你本来就属于上帝。去年,我和武总、谢总吃饭,我们一起探讨信仰的问题。我把我的'这种奇怪的信仰说出来,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攻击我。他们觉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为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不仅如此,你还得有一定的戒律仪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么都没有。
我们辩论得非常激烈。谢总有事先走,临走前丢下一句话:小李,在这件事情上,我坚决站在你的对立面。
我估计我到今天也依然无法说服他们。我也不想说服他们。
他们可能以为我经常读佛经和圣经,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但其实我们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写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认为的上帝是什么样子作过多阐述。我是想说,人这种动物,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思路跳得有点远。
前几天,听罗胖子说,认知越进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哥白尼出来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于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达尔文说人其实就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是由其他动物进化来的。于是人降格成了动物。到了凯文。凯利那里,他觉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进化,机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机器也差不多。我赞同凯文。凯利的观点。不然我也不会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对生命的描写。和庄子的齐物论非常非常像。
宇宙诞生,生命诞生,人类诞生。这三者,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以上的胡言乱语,算是我读《人类简史》的一点点联想。
人类简读后感篇5
在看完了《人类简史》之后,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多少人对这个命题进行研究,但却几乎都是站在了某个预设立场,很少有将变量考虑齐全的。《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却以其天纵奇才,综合了历史、人文与生物领域来进行分析,这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书中先是举了常见的客观变量的影响,例如:
金钱在达到一定量之后的再增长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
即使生病了,假如这个病不会恶化很迅速,并且带来持续不断的痛苦,其实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拥有爱你的家人、朋友、伴侣,以及支持你的伙伴,却会让一个人感倒幸福。
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很符合我们的经验。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像上述的变量测量其实都是通过个人的主观问卷调查来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觉得自己幸福,那就幸福了!
问题来了,一个人要怎么才能确定自己幸福呢??这本就是一项主观的感受,那么是否意味着其实最重要的变量是我们的主观欲望?
可以说主流的对幸福的定义就是满足某人的期望,这样子一个人要是期望值很低,岂不是占很大便宜?
古代时候没有大众媒体告诉你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没有营销和广告来推销“理想的生活方式”,不会将你和明星、豪门的状态作对比,在某个普通村落里的没钱也不洗澡的农民是否就比现在都市里忙碌的人们幸福的多?
更颠覆的一点是,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其实所谓的快感、情绪都只不过是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的作用罢了!改变体内浓度就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情绪(例如抗抑郁药的原理)。
而有的人天生体内就比他人拥有更高的激素水平,更乐观不容易失落,也更容易被满足,是否说这样的人就更幸福?这岂不是另一种的不公平?
甚至更进一步,像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里的那样,用现代医学改变一个人的体内成分,人为的制造快乐和满足的公民,和永远不会抱怨的产业工人,是否就是我们整体追求的极值了?
看看哲学怎么说的`。
佛教说: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他劝我们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慢疑。但放下了还是人吗?既然已经身为人,真有可能放得下吗?基因和生理结构在那摆着呢,花和尚也是人啊。
边瑟则认为“快乐大于痛苦的时刻就是幸福”,这其实还是在主观追求的框架中打转,没有跳出这个盒子——当人能够通过改变激素水平来控制心情了之后,恐怕遇到任何在理智上看来应当痛苦的事情都还是会开心到没心没肺——虽然感觉好像有点奇怪,不过习惯了就好——这在临床心理学中却又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诊断依据了。
作为个人或者整体,每个人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我是个实际的人,懒得扯什么“人生的意义”、“幸福的真谛”一类边际宽泛的大命题,但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下:
假如能够长生不老,但却要眼睁睁看着亲人、伴侣、孩子一个个死去,并且也不能发生车祸等意外,否则还是会死。等于和全世界所有的人类都不同了,还需要面对他人的嫉妒、或者好奇。你会怎么选择?即使选择如此长生了,你是否更怕死了?
有一种药,能够达到让人极度快乐的效果,但却不像药物那样有副作用,稳定、长效、便宜,你愿意使用吗?你愿意让你的家人使用吗?尝试过后真有效果你觉得你能够从心理上摆脱得了对它的依赖吗?
你愿意将自己通过生化等方式改造成一个不同的人吗?拥有更强的体魄、非凡的记忆力等等,代价就是从外观或者价值观等都不再是人类的样子。成为一个新新人类,或者异类。
说白了,人类是一个偶然,就像恐龙灭绝那样;也是一个奇迹,当然这是对我们自己来讲。
然而到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利用智慧和科技暂时为自己创造出了和平、宜居的环境,虽然代价是生态的破坏和其他物种的遭殃。但这就是生命的特点,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以及欲望的满足,可以不惜一切。
生理上来讲人类是懦弱的,所以才会依赖工具,依赖集体,但现在竟然解决了活下去的问题,甚至开始考虑幸福了,这绝壁才是最大的奇迹。
让我告诉你,什么是幸福。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
没有的人,自己找一个吧!
对了,《人类简史》这是一本神书,观点透彻犀利,深刻洞察人类这种生物的过往。推荐所有人去读,但是真的没必要看历史学教授写的的序,明显自己说自己的。
人类简读后感篇6
?人类简史》这本书阅读的时间有几个月,这本书给我感受就是全篇重点都很多,接而引发很多考虑。让我眼前一亮的发出慨叹“哦,原来是这样的。”中间休息着看了些小说,由于觉得有点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断再想要留下些什么。但是能总结的太多,真实让我尴尬了一会儿,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强推这本书时,她问了我一个当时朋友向我引荐,我也问过的一个问题“讲的是什么?”,
想了想分离朋友给我引荐时的引见“这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书”,答复她“这就是一本历史书、不是故事书所以没有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历史,然后从一种我们平常没有留意的角度论述了这个历史”。
历史留给了我们什么?为什么有些集团、国度衰败了以至消逝?有些还依然在开展?西方的科学是注重采集、调查、实验、数据的整合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我们习气用经历。这种认知在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了解尤为深入,其实那些让我们觉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后是有无数学者、学术团体的.实验,数据研讨整理。并停止严厉的考证再发表。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实验、目的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所以运用范围较广。而我们就是“经历”、“指导说”,做得事也不论总结不总结反正我做了这个事就是有经历了,也不论这个“经历”是对是错。或者指导说得一切就是谬误。
人类简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哲学书读后感6篇
★ 傲慢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