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的作文参考8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作文需要大家认真分析主题在开始动笔的,一篇优秀的作文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的,真挚的感情永远是最打动人的,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乡风俗的作文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家乡风俗的作文参考8篇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封冻的河面,肃杀的寒冷,炊烟袅袅的村舍。一张大案板,一瓢糯米粉,一盆芝麻馅料,一屋子满满的幸福。奶奶朴实的双手很擅长创造惊喜,她好似挂帅的巾帼英雄穆桂英,弹指之间,变换不断,那双手一粘、一翻、一捏,一个个可爱的汤圆便似列阵般,整整齐齐地排成方形。汤圆下锅啦!雪白的小精灵随着水温的升高在锅中蒸腾,升华,完成了彻底的脱胎换骨。一股香味,随着朦胧的雾气氤氲开来,浸润心田。汤圆滑到了我的碗里还依旧蠢蠢欲动,在碗里不停滑动,很是可爱。轻轻咀嚼,芝麻馅缓缓溢出,浑厚的香甜溢满了每一颗味蕾,好吃到连煮元宵的汤都不能放过。

汤圆的余味久久没有消散,夕阳向人间投下最后的惊鸿一瞥,夜幕很快笼罩了下来,此时,已经可以听见稀疏的烟花声。天空中,朵朵银花绽放,五光十色,赏心悦目。烟花虽美,但依然是转瞬即逝,在漫漫长夜中,它留下了至美的一霎那,看着烟火渐渐与黑夜融为一体,绽放的生命,是希冀或是孤独?我的眼前景物开始变得模糊,我的思绪流转到了儿时的元宵节我在老家拿着烟花棒,在灶台点燃后蹦蹦跳跳地冲出家门,仿佛我就是那脚踏风火轮的小哪吒,将烟花高高举起,我看着飞溅的火精灵,脸上是藏不住的笑容,经不住寒风,我打了一个喷嚏,门内传出长辈的呼唤,我却沉浸于这灿烂世界,儿时的快乐是如此的简单,心情是如此的单纯,一块偶然间得到的糖果,一碗香甜而温热的汤圆,一朵绚丽的烟花,都能使我的心情愉悦好久。

夜深了,可元宵节的重头戏,才刚刚上演。暖暖的月光洒在人间,广场华灯初上,一片绚烂的灯火。人群熙熙攘攘,一排摇曳的花灯连成一条长长的金龙,纵横过喧嚣的街头,与霓虹灯火辉映相接,又在灯谜处结尾,为广场平添了几分祥和。灯火阑珊处,欢欣雀跃的稚童争抢灯谜,拿到谜语后眉头又皱成一线,苦苦思索后又高高跃起,眉开眼笑地跑向灯谜处。看向广场的中心,很多人放飞了孔明灯,一盏,两盏,点点微光,汇成星河,元宵节的一盏盏明灯,将夜空尽染,带走的是不幸与悲凉,迎接的是美好与希望。

一声,两声,几朵银花在空中绽放,成团成簇的烟火倏然绽放,漆黑夜空,瞬间被锦绣上了无边的芳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明天的到来,良辰美景终会消逝如风,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烟花,用短暂的美丽完成了其一生的使命照亮人间。耳边似乎传来了呢喃声。

抱怨人世间的黑暗,我们就要更加努力的发光,以自身,温暖无边的黑暗。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2

在世界各地红白喜事都会以当地独特而盛大的习俗进行庆祝。而在我的家乡——东阳乡下,每当建好房子主人都会在房顶往下丢馒头以示庆祝。在热气腾腾的馒头里面还能找到二元、十元甚至能找到二十元。我非常幸运,今年的腊月十八在外婆家赶上了这样的盛事。

那天一早妈妈就把我叫起来,我看了一眼才7点半,为了能抢到馒头我忍了,痛下心来和床告别,脸都没洗,我们就拿着一个袋子出门了。

到了那里却稍有些晚了,本以为马上过年了没人来,可以让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捡几个馒头。到了那儿才发现什么叫人山人海,一眼望去全都是人。妈妈跟我说来抢的人越多说明这户主人家人缘越好。

8点一过电子鞭炮骤然响起,这是提醒还没出发的父老乡亲们,马上扔馒头了,大家快来啊。等鞭炮声停止不久,一个个红包雨从房顶飞了下来,当我抬头准备接时才发现别人都是有备而来的,好多叔叔伯伯手里都拿着三米长的网兜在半空中拦截馒头。

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文雅气质还是因为衣襟整洁,反正楼上的那些人一直朝我的方向丢馒头,但我还是没有抢到,因为都被那些长网兜给半路拦截了。甚至有人还抢了我到手的馒头,不过姜还是老的辣,我的外婆还是还是非常厉害的。我、妈妈、舅妈三人才抢了5对馒头,外婆一人有10多对,大丰收了。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很少有机会能参加这些习俗,虽然过程有点粗鲁,我的脚被踩了好几脚可却很好玩。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回来抢馒头。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3

民间有句俗语:“八月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在我的家乡,摸秋的习俗由来已久。

相传,元朝末年,准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天,他们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就露宿于野外。有几个士兵饥饿难耐,在田里摘了瓜果充饥,于是主帅要降罪于他们,乡亲们得知后纷纷出来劝说,其中有一位老者随口道:“八月摸秋不算偷。”因此,士兵被赦免。那天正好是中秋节,从此留下“摸秋”的习俗,丢了“秋”的人家,无论多少,从不叫骂。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是喜欢摸秋的。中秋节的夜晚,圆圆的月升起来了,吃罢晚饭,我和小伙伴们那块棉花地碰头,然后从在土丘上,商量着偷谁家的“秋”,月升中天、瓦亮瓦亮的,棉花叶子和草上落了重重的露水,如珍珠一般。“摸秋啦!”不知是谁在田野里轻喊一声,于是我们便四散于浓浓月色之中。我拽着弟弟来到钱奶奶家,弟弟说要留在门口放哨,于是我便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我缓缓地抬起脚,脚尖似游鱼一般轻轻放下,我始终提着一口气,可怎知刚要成功这写日志,不知从哪冒出一只大黄狗,“啊!”我大叫一声,刚跑到门口,弟弟又不见了,正当我犹豫恼怒之时,钱奶奶却走了过来,边把大狗拉走,“都怪我不好,别怕、来、多拿点。”说着,便往家里掏出一些糕点,我红着脸受宠若惊地接受了。

摸秋、摸秋,悄悄偷走了秋日的欢乐与甜蜜。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4

家乡的春节按家乡的风俗习惯:“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拱拱手。”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着过春节。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仍冒着严寒忙着打扫卫生,希望扫去一年的秽气。远在天涯海角工作的亲人,也陆续赶回家和家人团渡新春佳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月小二十九,为除夕。除夕这一天,我们家乡称为过大年,家家户户贴对联,大人们准备了满桌吃的,吃完晚饭,大家团聚一堂,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直到十二点结束。鸣鞭炮关大门,这就叫辞岁。接着守岁到黎明前开门,又是鞭炮齐鸣,这就是象征开门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正月初一,小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哈哈,又轮到我拿压岁钱了。每年长辈红包时,总会说几句祝福的话语,比如好好学习,键键康康之类的话,儿孙们都说几句吉祥话。那时压岁钱不只是给孩子们快乐,也赋予了老人们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和家庭兴旺的美好希望。

最后,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庙会,雄狮起舞,长龙游街,一片热热闹闹,这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元宵节。也是把过年剩余的东西吃完,再吃一些汤圆,像征今年团团圆圆,生活红红火火,家乡的春节一年更比一年好。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5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俗。”我们的组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中也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五十六个民族经历五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岁月的年轮,我们周围积攒出许多独特的风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春节就是每年中的第一天,家人们称为“大年出初一”。这一天有着“开门爆竹”一说。

家家户户中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感受到欢说我在燃放爆竹的时候。看她姐姐在玩,我感觉姐姐好幸福。我兴冲冲的跑去妈妈那说:“妈妈,我也想要燃放爆竹。”妈妈却说:“你还太小,现在不能玩。”我伤心的撇了撇嘴。

春节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就是除夕。大年三十除夕吃年夜饭,家家餐桌上少不了几道菜。一条鱼,鱼与余同音,年年有“鱼”,图个吉祥,图个喜庆。一道煮水饺,为驱鸦恶,求个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剩一些,因为年年有余,所以要剩一些。

春节我最喜欢的环节是包饺子。妈妈把刚绞好的肉放进盆里,搅了搅,放了两颗鸡蛋。我兴冲冲的跑到妈妈那边说:“妈妈,你去忙别的活吧,把搅肉的事放心交给我。”我一直搅啊搅,知道妈妈走过来,手里拿着盐、香油、十三香等调味料。把香料放进去,妈妈又让我搅,知道我全都搅匀了,妈妈在我绞肉的时候,把面也和好了。然后妈妈就把面团拿出来,揉啊揉。把面团都揉的不怎么软了,妈妈才把面团搓成一个个的小球,在拿手掌一压,小球球变扁了。然后把面团擀一擀,改成一个小面皮,我拿了一张面皮,把面皮中间放上搅好的肉,再捏就成型了。捏出来的样子很像元宝。

春节是一年里最美好的节日!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6

只要提起习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节了,春节与其他节日不同,春节要放鞭炮、去拜年、吃团圆饭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家人团聚的时刻。

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人吃着团员饭,给远方的亲人打视屏通话,开开心心地聊聊天看着春晚节目,吃完饭就休息,因为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鞭炮的声音就四处的响起,果然,天蒙蒙亮时,四周的鞭炮声就已经响起,我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爸爸妈妈也早早地准备好了我的新年礼物“红包”,我便喊了一声:“新年好”。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饺子,妈妈和奶奶包饺子,外公和外婆下饺子、我负责烧火,爸爸和爷爷准备放鞭炮,都忙得不亦乐乎。

早上七点钟我们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在我的记忆里,以往的春节初二要开始拜访亲戚和朋友,爸爸、妈妈和我一同去亲戚家串门,到了亲戚家都热情的招待我们,我们每个人聊着天、笑着。到谁家都那么的亲热,一点也不拘束,我和姐姐、哥哥弟弟们玩耍,心中满是欢喜。吃完晚饭亲戚们都出来送我们,直到看到我们走了很远才进屋里。

然而今年的春节却十分特别,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不能出去聚餐,只好待在家里,等到明年我们在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7

一提起清明节的习俗,人们脱口而出的必定是“扫墓”、“祭奠”。可在我的家乡江苏,最热闹的还要属“撑会船”了!

按照我们江苏的规矩,在节日当天,家家户户的男人们会聚成一团,进行“撑会船”的大型活动。会船围绕着中间的三条主船进行赛跑,三条主船上悬挂着三角龙旗,这是当地会船上一个标志性的旗帜。每一条会船上,撑船的人是左右两排的,若仔细看,大家撑得竹篙篙头上绑着红色和绿色的彩绳,求个吉利。

“撑会船”这个习俗也有一番来历呢。相传,南宋时期,抗金英雄岳飞由楚州奔赴兴化,驻军于缩头湖相连的水荡中操练水军,并多次与来犯金兵激战于此,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不少英雄葬身于此。就这样,老百姓为祭奠身亡战士的英魂,每年清明节开展撑篙子船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个习俗。

以前常常听爸爸给我讲撑会船的比赛现场,不过好在,我也亲眼看到过激烈的比赛现场。“咚……咚……”随着有力的鼓响,几十艘龙篙子船上百十个小伙子,立刻挥舞起那结实而粗壮的、赤裸着的胳膊,忘情地、没命地摆动着那细长的竹篙,使出浑身力量,打起百般精神。神采飞扬的小伙子们,每一个动作都整齐划一,每一声口号都动人心弦。刹那间,大家都成了粗狂豪迈的汉子,一个个涨红了脸,鼓起了腮帮子,全身积蓄的力量都喷发出来……一艘艘龙篙子船犹如一只只离弦的箭,飞速赶超着对手,在威风凛凛的“龙头”的带领下,摆动着龙尾,直冲终点。这时,观众们也不闲着,大家都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着,这此起彼伏的声音融成了一片。

一年一度的“撑会船”活动可真热闹!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8

我的家乡在浙江富阳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虽然没有城市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着城市没有的风味,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圆谱圆祠堂便是我们的大事儿一件。

从开始造祠堂的那一天起,便要放鞭炮庆祝开工。造完了祠堂,那更是热闹。第一天早晨,礼数繁多。先是宰猪宰羊,把猪和羊分别绑在两张凳子上,再用红色的红菱把它们的头绑住,端端正正地放在祠堂的左右两边,像两个守门神一般。更是有人用轿子抬着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后面跟着许多乐手,围绕着村子走一圈。所到之处,就有许多人围观,不知有多热闹。等这些全部结束后,又得放鞭炮。中午,祠堂周围大摆宴席,邀请每家每户必须有一个人去吃午饭。这一天,锣鼓喧天,鞭炮不绝,到处都摆满了小摊小位。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趁着这几天,买一些好吃好玩的,约上小伙伴们一起去玩,父母们也都不会责骂。

夜幕降临,祠堂的大戏台上,先表演的是我们村里的阿姨们精心排练的节目——锣鼓。结束后,便是戏班子上台表演,咿咿呀呀,吹拉弹唱,是老爷爷和老奶奶最喜欢的节目。他们总是早早地搬来椅子,选好合适的位置,就算看上一天一夜也都不会感到乏味。尽管祠堂很大,但还是会被堵得水泄不通。我们孩子就喜欢在祠堂跑来跑去玩游戏。

这些仅仅是第一日的场景。一般来说,这样的盛事至少要持续三天,并且连续三年。这几天,热情好客的村民们总会叫来亲朋好友,一起吃饭。最多的人家,可能要叫上三十几桌呢,真是热闹非凡。造祠堂的钱都是村民们自愿捐献的,多的达80万元,少的也有二三百元。只要捐献超过2000元的人家,都会获得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谱。

造祠堂圆谱不仅仅是一种民风民俗,更是象征着一个姓氏的繁荣与传承!

家乡风俗的作文参考8篇相关文章:

优秀的高考作文优质5篇

优秀的高考作文优秀5篇

听作文讲座的心得体会5篇

孝的心得体会800字作文5篇

优秀的高考作文通用6篇

党员的先进事迹作文6篇

优秀的高考作文优质7篇

优秀的高考作文最新7篇

有关军训的心得体会作文6篇

平凡的美优秀作文7篇

家乡风俗的作文参考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