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读后感是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自我价值观的重审与确认,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回应,更是对我们自身成长与变化的记录与反思,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北京,北京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京,北京读后感篇1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感受着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就开始了,那天人们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买年货、过小年……春节的前期准备开始了。紧接着,老舍先生详细描述了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正月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才渐渐结束。
书中描绘的春节太让我向往了。虽然现在的春节少了鞭炮的陪伴,少了很多有仪式感的项目,但是我仍然那么期待和喜爱春节。
临近过年,我先忙活起来了。把大红纸铺在桌上,拿出毛笔、饱蘸墨汁,“刷刷”几笔,一个大福字写好了。楷书、隶书、行书,哈哈,多写些福字送给邻居爷爷奶奶们,祝他们福气多多、幸福多多。
贴福字、吃饺子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节目。除夕夜,我最爱的就是和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奶奶拌馅儿,爸爸擀皮儿,妈妈、哥哥和我负责包饺子。把一枚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就在下一年里财源滚滚;把花生、糖果包在饺子里,谁吃到了就会有一年的好运气……饺子虽然包得不那么好看,但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多么幸福啊!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五一”“十一”假期也让人们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方式。有些年轻人不再稀罕老舍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赛轿车赛马的场面,不再迷恋街头卖爆竹拉洋片的热闹场景。各种风味中西糕点取代了蜜供、麦芽糖和江米糖。年味儿渐渐淡了。
但是“年”已经刻入我们的心扉,融入我们的血脉。不管身处何方,都要赶回家,和家人共享团圆,这不就是春节的意义吗?
北京,北京读后感篇2
一团团璀璨的焰火,一片片闪亮的雪花,一位位精神抖擞的运动员,一幕幕精彩的场景。20_年冬奥会开幕式拉开了帷幕。
其中短道速滑混合团体两千米接力是冬奥会当中我特别感兴趣特别激动的一个项目。你看他们在速滑时,有时左手手背在身后,右手奋力地前后挥动。有的时候两手来回前后摆动,他们弯着腰,屈着腿身体向一侧倾斜,让我看得心潮澎湃,异常激动,不停地为他们呐喊为他们加油。当看着他们遥遥领先,当看着他们超过一个又一个的对手,我的心里真是忍不住欢欣雀跃。滑在第三棒的任子威,看起来特别潇洒,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好像轻松很不费劲,但是你要知道,很多时候看起来轻松淡定毫不费劲,这背后藏了多少的汗水和泪水。等他靠近了第四棒选手的时候还在后面猛的助力推了一把,他把爱和希望都给了下一个选手。心想:“加油吧!冲吧!我们前面的人已经非常努力拉下了差距,相信你一定能把最后一棒守得非常好。”最后一棒武大靖,他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只见他稳如泰山,稳稳地取得了本次比赛的胜利。
最终,中国队以2分37秒30的成绩,获得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也是短道速滑项目的首枚金牌。这枚金牌的获得和每一个运动员吃苦训练、技艺精湛,以及他们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合作都是分不开的。
从梦想初萌到“双奥之城”,从张大眼睛打量世界到相约“一起向未来”,从冬奥赛场的荣耀时刻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广阔场景,中国与奥林匹克一路同行,一路播散希望和奋斗的种子。
北京,北京读后感篇3
小时候,总是期待春节的到来,那个时候有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更好的是还有压岁钱,多么美好啊!只是长大了,少了那份童真,也少了那份热闹。但是多了一份心,一份团聚的心。过惯了南方的春节,我也想了解一下北方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北京的春节应该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那北京人又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带着这份好奇心,我走进了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
我羡慕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因为要过春节了,人们总是忙碌的'。大人忙着预备过年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小孩忙着准备自己的“杂拌儿、爆竹和其他玩意儿”。从腊八节到小年,从小年到除夕,从除夕到元宵。好不热闹啊!文章以“忙”字贯穿全文,相当精妙。
我羡慕过北京的春节的人们,他们过的是那么的热闹。老舍先生用他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名俗花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
我怀念我小时候的春节。小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期待春节的到来,我们会去逛庙会,会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去放鞭炮。长大了,我们没有了那份童真,没有了那份热闹。人们忙着工作,春节的假期又那么短,相聚的时间总是短的。小孩没有以前那么自由了,成了爸爸妈妈的宝贝,吃的、用的都没有那么稀罕了。连鞭炮也是不准碰的,因为是危险的。而读书的、工作的人们总是还没有过完元宵就开始自己的旅程了。
我在想,小时候那忙碌的春节不会回来了吧,那北京的春节还有以前那么纯朴的热闹了吗?估计还是会发生变化的。我喜欢老北京的传统春节,喜爱那份自然,喜爱那份热闹,喜爱那份温馨与美好。同时我也怀念那忙碌的春节。
北京,北京读后感篇4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北京读后感篇5
本届冬奥会可不一般,她使北京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座“双奥”之城。2015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证明了中国的实力最来越强,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都是祖国人民几十年来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2024年2月4日,我们终于盼来了北京冬奥会。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开幕式全过程,精彩纷呈的节目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精神震撼。
开幕式极其富有华夏韵味。2月4日,第2__届冬奥会正式开幕,恰逢中华民族传统“24节气”的“立春”。“立春”是新一年节气的开始,今年的“立春”也是冬奥会的开始。用“24节气”为开幕式进行倒计时有着浓厚的中国韵味,倒计时的最后一个数“0”对应的同样是“立春”,是结束,也是开始。倒计时结束,“spring”字样的烟花伴随其他烟火在空中如“啪”的一声炸开,那场景真是令人难忘——开幕式正式开始了!
开幕式极其富有科技感。“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水从高处奔泻而来,承载着华夏儿女热情奔放、激流勇进的精神面貌。水流至舞台四处,霎时间结成了冰。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缓缓升起,五彩的激光迅速雕刻着它,历届冬奥的故事在冰上重演。最后,冰上的字定格在“2024中国北京”——本次冬奥会!六个冰球运动员同时打向场地中的冰球,冰球四处乱窜,冰块被雕刻成了奥运五环的形状。多么精彩的节目,真是让人目不暇接!中国已然成为了一个科技大国,这是东方雄狮对全世界的展示!
开幕式融入了低碳环保理念。没有巨大的火炬,没有熊熊的烈焰,但是当微微的圣火放置在大雪花中心时,人们的心却澎湃了!本届冬奥会首次采用氢能源火炬,几乎不污染环境,这体现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决心。小小的火焰代表着低碳,微火虽微,意义绵长,生生不息。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由这束火焰团结在一起,瞬间点燃了心中的奥林匹克精神。
开幕式震撼人心,中国再一次以她的实力惊艳了世界。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处处散发着中华气息,不禁让人感叹“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冬奥加油,我们势在必得!一起向未来!
北京,北京读后感篇6
谁家的屋顶上燕子又做了新房,谁家墙角又开放了一朵蔷薇,谁家又幸幸福福迎来了那个他(她)。生活本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时间总在流逝,生命总在循环。
但任何事情总有一个开端和一个结尾。春节,不外乎是一年的开端,也是一年的结尾。老北京的春节,是中国春节过法中具有代表性的。
你肯定听说过腊八粥吧?这种粥在全世界都在畅销,但是你知道吗?老北京,腊八粥的发源地。在老北京,腊八节就开始进入春节了,在当天,人们都要上街买各种米,各种豆再加上自己家上半年存的各种干果,经过几个小时的熬,一碗香喷喷地老北京纯风味腊八粥就出锅了······
过了二十三,才是老北京春节的重头戏: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年货都给准备充足。在当时,店户可早就关门了,因为要忙着家里的事,到正月初六才开张。除夕可是最热闹的,每家每户都在做年夜饭,每个人都必须换上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休,一片红火的新气象。晚上,家家都是最圆满的,出去工作的儿女都必须在除夕赶回家吃团圆饭,深夜大家都不会睡······
到了春节,全城都休息了,门外都堆着除夕燃烧的烟花爆竹。男人们,要出去窜门。女人们,就在家中,接待宾客。可清静了。
这就是老舍先生眼中的老北京春节,腊八的甜蜜,除夕的热闹,初一的宁静·····组成了老北京的.春节,现在已是新时代新气象,但是别忘了我们的传统习俗,老北京的春节,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泯灭的一段历史!
北京,北京读后感篇7
?北京折叠》这本书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写的,这部科幻小说获得了雨果奖,《北京折叠》这本书是短篇科幻小说,只有四十页。科幻小说是很难读懂的,必须要细细品味,才能找到书中的精华,才能找到书中蕴含的奥秘与书中神奇的文字。
?北京折叠》这本书写的是建筑工建筑了这座折叠城市——北京。北京这座城市被分为三层空间,分别是: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有五百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第一天清晨六点至第二天清晨六点;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次日清晨六点至晚上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晚上十点至清晨六点。也就是北京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第一空间的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二三空间的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时。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故事是老刀为了给抚养的女孩治病,他冒着生命危险闯入第一二空间当送信员挣钱。
读完这本科幻小说,我有许多的感想。首先,就是这座折叠城市的不公平,第一空间的人们享受的是最高待遇,他们的工资很高,住的都是别墅,每一家都有机器人帮他们打扫房间;第二空间的人都是蓝领,待遇比第一空间弱很多;第三空间的人可有可无,都是清洁工之类的,如果不担心第三空间的人会失业,那么早就把清洁工他们替换成机器人了。第一空间的人享受的是一天的时光,而第三空间的人只能知道夜晚是怎样的,他们一生连看个日出或知道太阳长得是怎样的都没门,一二空间的人用得是十万十万的钞票,二第三空间的人用得是十元十元的钞票,第三空间的人是绝望的,也是可有可无的。现在的北京难道不是这样吗?许多人因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能怀着羡慕之情眼巴巴地望着住在市中心的精英们;我想,穷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应该是你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别人用轻视的眼神望着你,侮辱你的尊严,并且没有一个人从眼神里透露出怜悯之情吧?世界总是不公平的,有才干的人会被仰慕,无能的人会被轻视,无论在哪些地方,这一点都能深刻地体现出来。
这本书对任何读者都有深刻的映像,我要再仔细地读这本书,再次体会书中的精华。
北京,北京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