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简单的说就是把你受到的感想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文体,我们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1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我认为,爱国不仅仅是一种品质,还是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值得学习的行为,更是一种精神!
前几天,我读过这么一篇文章是讲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在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经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一所高等学院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小小少年时的周恩来,就如此懂事,志当存高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他为之奋斗,受到万民的景仰,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生前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平凡普通,但祖国的命运和我们息息相关。从心底迸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是纯真的,是炽热的,是发自肺腑的。祖国的强盛,身为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我敬佩周恩来,他的人生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是光明的。是他让我知道了从小要有努力的目标,才能获得成功;是他让我知道了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也是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国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爱国情怀如大树一般,根深蒂固地扎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2
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各式各样的人,有不同感动人的事迹。又拒绝治疗,坚持工作的林俊德,有富有爱心,死后还要捐献器官的何玥,有隐姓埋名,当卧底替农名工找工作的陈家顺……
而令我最感动的人物是年纪最小的何玥,她是一位还在上小学的可爱女孩,他曾经在汶川大地震要求他的父母将一个月的工钱捐献出去,而当时他们家庭比较贫困,还想着救其他的人。在他得知他得了不治之症时,只剩下最后三个月的时间时,他一点也不害怕,不畏惧,战胜病魔给她带来的疼痛,他毅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他死后要把他的器官捐给其他像他一样痛苦的人,当她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极力反对,但何玥还是坚持这样做,他的父母在他死后也只好完成他最后的遗愿。就在他死的一天后,她的肾脏就被移植到两个尿毒症患者的体内。
看到他的事迹后,我应该学习他的乐观,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我懂得了要有爱心,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要主动向前帮助,看到乞讨人员,要省点零花钱买吃的喝的,去帮助他们,如果遇到一些流浪猫,流浪狗,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位信得过的主人。毕竟小猫小狗也是一条生命。其次,还要坚强,不要遇见学习上的困难或人生路上的坎坷就无法面对,要从哪里跌下就要从哪里爬起来。现在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只要我们在人生路上的一点小风小浪,还没有真正的遇到暴风雨。所以我们要一点点的去克服困难。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拥有爱心,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和谐,更美丽。
每一次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都会想起上一年的感人事迹,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会留下不同的感人的眼泪。都会觉得自己的心灵被酒精消毒过,看过以后,心里收获的不仅仅感人的颁奖词,和感人的事迹。还收获了内心的那份永远印在心中的震撼。
其实看了这个《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我还学会里很多,比如要敬职敬业,孝顺长辈,当官要为人民着想等等,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拥有它们身上好的品质。做更善良,更正直,更诚信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3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初读时不禁疑惑,仓颉创字而已,何以让天地恸哭、神鬼惊惧?张彦远这样解释:“造化不能藏起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意思是,文字出现后,上天终于可以传达心意、记载秘密,所以感动得下粟雨;而文字由于有巫术,鬼怪再也不能隐秘,所以惊惧大哭。可见,当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化作最真实情感的文字时,它的震撼力将无以衡量。
蓦然想到,在这场悄然而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除了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突击队员冲锋一线,也有大量文艺工作者坚守后方,真实书写,向社会和人民传递着共克时艰的信心力量。
我在后方战“疫”,我看到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努力奔跑。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没有白大褂、也没有绿军装,但是他们依然奋战一线,发挥耳目喉舌作用,用不灭的灯为战友们点亮归家的路,用如椽的笔撑起同志们疲惫的肩。他们牢记嘱托、响应号召,及时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客观记录前线点点滴滴,深入挖掘一线感人事迹。他们,用镜头定格感动,让我看到了“国士”南山眼中饱含的深情热泪;他们,用画笔描绘温暖,让我看到了“逆行者”雪夜登机战病魔的感人场景;他们,用各种各样方式,让我们看到一张张满是压痕的脸、一双双满是血丝的眼。他们用心书写着时代的精神图谱,精心创作着平民的英雄赞歌。
我在后方战“疫”,我为每一位奋战在前的朋友点赞。我们手虽不能相握,心却紧紧相连。您的“请战书”,您的“与妻信”,您在抗击疫情中的每一次逆行、每一份温情,都是我最朴质的创作元素。正如您所言:“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这就是我的责任,虽然心里也有不舍,但疫情面前,不能退缩。”我将始终坚守文艺初心,在这狂风骤雨中以笔战“疫”,记录感动、鼓舞士气,讴歌真英雄,传播正能量,用文字向白衣战士致敬,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抗疫英雄致敬。
有人说:在这个古老国度每一寸土地上,成片的花在大地上“摇摆”。每一朵都那么渺小,当他们连成一片,风也要驻足,云也要致敬。这种力量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力;这种精神自强不息,使困地发新芽。我在后方战“疫”,让我们一起用爱歌唱、以笔战斗,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4
奉献是什么奉献是一种无私而伟大的行为。
当你觉得无助的时候,身旁可能会有个人伸出援助之手来帮你。这正是“心底无私,奉献爱心,社会就会处处温暖如春。”我以往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最终讲的就是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居然在别人有生命危险时去救他们,这种精神不是无私奉献么虽然,我们很渺小,但同样地能做到无私奉献。街上到处能够看见清洁工,学校常常看到教师,他们不正是无私奉献的象征吗我们本来出生时就需要帮忙的,也因为有了父母的无私奉献,我们才能健康欢乐地成长。也许,我们不能做什么很伟大的事儿,可身边还有很多小事等着我们去做。例如:无偿献血等等......
某一先进人物,在离家仅一小时路程的施工现场工作,但他在现场待了半年多竟然没有回过一次家。其间妻子生产工友们从家里代信来让他回家看看,他竟没事一样照样待在现场正常上下班。另一先进人物一年365天加班就达100多天且分文加班工资不要。而他的女儿重病住院因拿不出巨额医药费院方即将停药。还有一位劳模,兄弟遇车祸受重伤命在旦夕时,他没有回去探望以尽兄弟之情;母亲病故时,他没有赶回家去送葬以尽最终一份孝心……
这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一方面为他们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另一方面又不仅仅自问,我们的先进人物怎样了难到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吗要不然怎样都是这样仅有铮铮铁骨却全无滚烫的血肉、没一点人间亲情呢那位施工现场离家仅一小时路程的同志,当他的妻子生产、面临生与死的人生紧要关头、最需要他的守护与支持时,他没有与妻子一同共渡难关,而待在了施工现场。据我从报上了解到,他只可是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人,现场并非因为他离开了一小时就能使整个工程受到影响。在我私下以为,这位同志当时没有选择与妻子待在一齐生死与共;与其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到不如说他对妻子的冷漠无情或自私、没有家庭职责感。
无私奉献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对此我没有半点否定的意思。当国家需要我们抛家弃子为之奉献时,任何一个国民都当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这毫无疑问。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5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学启蒙。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南下,杳无音讯。失去了父亲的联系和经济来源,叶嘉莹和母亲相依为命,四处避难、艰难度日。她17岁时,母亲突发重病,死在求医回家的路上。
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强忍着悲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她数十天闭门不出,写下“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字字泣血,句句锥心。幸运的是,在伯父的资助下,叶嘉莹能够继续学习,如愿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因才华出众,叶嘉莹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在此期间,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赵东荪,虽然心底毫无波澜,但看对方为自己来回奔波丢了工作,于心不忍。于是,1948年,叶嘉莹放弃了北平的工作,跟赵东荪去往南京结婚。刚到南京不久,局势便出现动荡。24岁的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在彰化女中当教师,并生下大女儿。
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台湾,丈夫含冤入狱,不久后她和女儿也被囚禁起来。等到释放时,发现住所被抄了,也失去了工作。母女俩只能寄宿在亲戚家里,忍受着各种闲言碎语。叶嘉莹曾写下五言律诗《转蓬》,来描述那段晦暗心酸的日子: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一边在私立女中教书,一边抚养女儿,有时不得不把女儿带到课堂上去。整整三年,叶嘉莹都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痛和旁人的轻蔑。
丈夫好不容易出狱了,性情却变得暴戾,时不时对着叶嘉莹拳打脚踢。同时一家人的生计重担,也全部压在她身上。她不得不成为独立撑起家庭的“女强人”,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
为了挣钱,她同时在台北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三所学校任教。课业繁重,很快她就染上了气喘,胸口时常隐隐作痛。那是叶嘉莹一生中最昏暗的时刻,在极端痛苦中,她多次想到自杀。
但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骨子里的坚韧内核,叶嘉莹最终还是超脱了那份痛苦,从诗词中找到寄托。无论日子多苦,回家被丈夫如何欺负,一站上讲台,叶嘉莹就变得神采飞扬,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