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完相关的活动之后我们的内心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感想,拿笔写份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是我们不断更新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故乡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故乡心得体会篇1
莫言、贾平凹、阿来、迟子建、刘震云、毕飞宇等一批作家,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无异于一场“风暴”。他们席卷了之前文学创作的陈规,尘埃落定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形成了。
这些作家的创作丰富、驳杂,在那个年代里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主题、人物以及感受形式。因而他们的创作充满了启发性,但同时也是难解、费解的。文学研究者一直在寻找“钥匙”,试图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这些创作中蕴含的奥秘。
那把“钥匙”,可能就埋藏在“故乡”的土地之中。
这一批作家的创作有一个“共性”,即笔下的文字和故事总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高密东北乡、商州、阿坝、北极村、延津、王家庄……许多个封闭而又开放的文学空间,拼凑成了一幅当代文学的版图。这些地名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现实中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在作家的想象力中翻天覆地、沧海桑田;但与此同时,这些地方不约而同地就是作家本人的故乡,故乡既孕育了作家的肉身和童年,也生长出了那些鲜明的人物和伟大的故事。
从2016年夏天开始,《文学的故乡》导演张同道率领团队,在两年的时间里,用影像的方式走进了作家的故乡和生活,诠释了当代文学发展的奥秘。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一般读者的眼中,文学创作是神秘甚至神圣的,是灵感、天赋的产物。但在《文学的故乡》呈现出的景致之中,我们却能看到文学的“另一面”。在纪录片第一集中,《高兴》的人物原型与作者贾平凹一同出镜,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我们看到了文学坚实的现实根脉。第二集中,阿来化身为“植物学家”,这让他笔下的“万物有灵”不再是一种想象或虚构,而是现实存在之物。第五集中,刘震云坐在老家的院子里,吃着家常菜,以普通人的口吻说起对于《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夫妇而言,“豆腐馊了”不是小事而是严重的“世界性问题”。第六集中,观众跟随摄影机看到了莫言童年的生长环境,听到他讲述童年的饥饿经验,早早就懂得了在物质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人的尊严之“轻”,以及人性的“底线”。这些都与作家的创作息息相关,那些故事、人物,不是作家发动聪明才智虚构出来的,而是从现实中的生活经验、故乡的一草一木中生长出来的;故乡的现实,为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增添了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真切的层次,了解了作家的故乡和生活,读者就相当于找到了那把进入文学创作深处的“钥匙”。
在今天这个“影像时代”里,《文学的故乡》用比文字更为通行的“载体”或“语言”,让更多文学读者了解到了这一层奥秘。与此同时,我认为《文学的故乡》除了在文学的场域和范畴内阐释严肃文学,其意义更体现在告诉更多渐行渐远的人们,文学仍然在今天的生活之中,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
对于文学行业之外的人来说,严肃文学意味着什么?是难读、难懂,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无关吗?在第三集中,迟子建走过了哈尔滨的中央大街、老道外付家甸,走过了冰封的河流和白雪皑皑的山林;像每个普通女儿那样为母亲选衣服,快乐地吃着街边的马迭尔冰棍儿。第五集中刘震云骑着电动自行车穿过田间地头,说家乡有个“著名哲学家”,就是自己的木匠舅舅;作家身边有眼神疑惑、满脸风沙的三轮车师傅,或光着屁股蛋儿的小孩。当作家从书案之前、字里行间走入茫茫人海,出现在你我曾经走过的地方时,文学与每个人、与这个时代之间的关系也就浮现了。
时间如水,人们的生活、情感像波纹一般荡开又平复,从此不再有痕迹。而文学仍然是这个时代记录、提炼这一切的最佳方式之一。《蛙》《商州》《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吃瓜时代的儿女们》《青衣》……这些作品不仅是作家个人风格外化的产物,更有无数普通人参与其中,其中就包括那些显在与潜在的读者们。读者在故事中看到的不仅是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更是在岁月中蹉跎着、在生活里体验各种喜怒哀乐的自己。并且相比于这个时代大量的短文、照片、短视频而言,严肃文学因其长度而体现出了完整性,因作家的学养和对文本的千锤百炼获得思想性,读者不仅能从中看到众生百态和自己的经历、情绪交相呼应,更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例如第三集中,迟子建提到炊烟无声地说着北极村的女儿回来了,她对这里的每一粒雪花都是有情感的。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样的思维模式或许是相当陌生而另类的,今天我们更习惯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得与失,计较成与败。而文学则提示我们应该用一种感性的方式,去发现这个世界以及生活中那些“美”的瞬间。文学在今天确实某种程度上与经济增长无关,甚至逐渐变成一种“小众”的艺术,但它却仍可能给今天的人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文学的故乡》还收录了陈思和、李敬泽、张清华、朱向前等著名文学批评家、学者的镜头,将文学界对于作家的专业阐释,放在了作家与读者的交流之间,进一步拉近了整个严肃文学界与大众的距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的创作团队非常重视“海外视野”。这不仅是说片中出现了莫言或诺贝尔文学奖、刘震云获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骑士勋位的镜头,更是指片中经常出现海外汉学家对于作家的评价与解析,以及作家参加海外文学活动时座无虚席人头攒动的景象。中国严肃文学不仅仍然在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已经开始在世界文学的范畴内拥有了自己的位置。
文学与影像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等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灵感和框架。反过来,这些作品也因为改编成了影像,而受到更多人关注。《文学的故乡》走的是另一条“影像化”之路,但殊途同归,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更多观众意识到文学的存在与意义,让更多人走进严肃文学,重拾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进而寻找到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世界的方式,获得内心的安宁。
故乡心得体会篇2
?故乡》多么富有诗意的一个名字啊!但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你长大离开家乡,20年后再回到家乡的时候,会是怎么一番情景呢?当你遇到儿时伙伴,他或她又是怎么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小学生们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吧?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也没有想过,他就看着苍黄的天空和远近几处萧索的荒村,泪流满面。他因犯了伤寒而回到故乡,可人物的变化却让他心里一阵悲凉,特别是他儿时的伙伴与仆人:闰土。闰土是鲁迅在他家办祭祀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的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仆人。闰土虽然身为仆人,虽然没有鲁迅家里有钱,虽然没有鲁迅的这种高等待遇,但他却拥有鲁迅儿时所未拥有的东西,那就是自由。他会用胡叉捉猹,还会用斗笠和树枝抓麻雀,他还见过跳鱼儿。可这回鲁迅先生回到故乡时,看到的却是另一个场景:啊,那是闰土吗?他身材虽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已经都肿的通红,一点儿也没有小时候可爱的样子。他一见到鲁迅,马上就跪着说:“老爷!”这样大的反差,让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可见,在当时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坏。在战争的侵犯下和zf的无能下,人民群众过着悲惨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莫大的变化,而在当时人们的脑子里已经种植下了通用的关系,那就是主仆关系,否则,闰土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这真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让我深思:“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尝没有呢?”现在我们沐浴在新时代党的阳光下,人民群众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社会阶层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与那时候相比,现在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故乡心得体会篇3
读了《故乡》这本书,我有许多感触。
小说描写了作者鲁迅儿时在故乡的生活和现在真实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带给人们的苦难与旧时代的黑暗社会与痛苦抒发了作者渴望新生活的强烈欲望。
鲁迅曾经在日本留学学医,认为救死扶伤还不如成为作家让这些麻木不仁的百姓重新燃起斗志打败侵略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闰土,少年的闰土还是一个勤劳善良胆大活泼的小少年,可是就是因为社会的压迫使他变成一个迷信麻木的人。
从闰土身上可以看出旧社会的黑暗与劳动人民的苦难,我们应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而又繁荣昌盛的年代感到幸福。
鲁迅先生在小说最后写道:“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形成了路。”这句话表达了只有美好愿望而不去努力的实现梦想这还是不会成功的。只有踏上这一条路,勇敢的去实践去追求你想要的这才是真理。
我们应该报答现在美好的生活,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老舍也是因为黑暗社会的压迫而不得不自杀,从而失去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他笔下的祥子和闰土一样如此。
就趁现在,珍惜现在的时光,好好学习,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故乡心得体会篇4
今天下午,我坐在沙发上,细细地阅读了鲁迅的《故乡》……
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闰土了,原因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
首先,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时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活泼、可爱、能干的形象,闰土知道乡下的很多趣事,使鲁迅先生也对乡下产生了向往。在少年时代,鲁迅和闰土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少爷和仆人之分。
而鲁迅在回乡途中所见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没有一点儿儿时的活泼了,甚至没有一丝少年闰土的影子。在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闰土十分贫穷,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抬不起头。
我依稀记得,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中年闰土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他长大后为自己的贫穷而非常自卑,他从心里明显地感受到自己与鲁迅先生的差距,完全没有儿时与鲁迅先生的兄弟情谊,成年后的闰土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为什么人长大后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这都是因为以前黑暗社会的封建思想所致的!鲁迅先生就是敢于把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文字的方法体现给大家,不畏强权,不畏旧势力,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之一。
通过《故乡》,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与封建,同时;也为生活在这个幸福的新时代感到庆幸!
看完鲁迅的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故乡心得体会篇5
今天我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作者季羡林老人出生于山东临清,是著名的古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文章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写了故乡的水、在古柳下点篝火、捉知了、故乡的月、捡鸭蛋等几个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向往。“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相映成趣。”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场景啊,可见家乡的月亮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后半部分写了作者游历过很多地方,“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却始终比不上“我”心中的月亮。作者住在朗润园,那里“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即便是住在这么美的地方,作者还是见月思乡,仍旧想着家乡芦苇坑里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地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怅惘,有留念,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见月思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思乡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名人,对故乡的思念感情是一样的。“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让人非常的感动。
故乡心得体会篇6
中国有个很温暖的成语,叫落叶归根。漂泊了一生的人,到了垂暮之年,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过那种享乐于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生活,是有多少人求之而不得的啊。就像作者,自此一别,已是一生。就像无根的浮萍,就算再自由,能游遍千山万水,也始终没有一个最终的归宿,能让他由身到心安定下来。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那了无生气,死气沉沉的,是他牵挂了几十年的故乡么?那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支撑着他的,对故乡的思念,丝丝温热的牵挂,被那阴冷的风一吹,便渐渐冷下去,一点一点断开,最终断成毫无关系的两半。在风下飘摇着。苍黄的天,向老人惨淡的脸色,静静地,冷酷的,束手无策地,看着村庄,一点一点的变得萧瑟。岁月最绝望之处,也就在于看着自己最牵挂的东西,一点一点在眼前衰老下去,了无声息,以至于人们发现不了。当时间将发梢染上已成淡淡的白色时,记忆中的乐土,却再也回不去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但总觉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子里回旋,吐不出口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表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欢喜和凄凉这两个词用得真是好,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站在面前,却相顾无言。当初儿时的单纯的快乐,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欢喜的是再一次相见,凄凉的也是再一次相见。那么多年的疏离,身份的变化思想的差异,已形成一道厚厚的透明屏障,虽是看不见却也确实挡在二人之间。对方已不再是那个阳光快乐的少年,而
自己也不再是那家境殷实的少爷。这时想起来,他们的回忆那么单薄,仅仅几次见面,却因向往彼此的生活而被牵绊住。那种伸出手,挽不住的美好,就这样溶入岁月的洪流。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远离了我……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少年时的闰土,中年时的闰土,美丽的杨二嫂,尖酸的杨二嫂,故乡的老屋,统统远离了他。这缘分已随着渐行渐远的路,流水,慢慢逝去。如一根本已淡淡牵持着的线,被这岁月,慢慢磨断,只剩下了断了的支离破碎,在两端摇晃,在不能安定,再不能相遇。他还得写他的文章,激国人的愤慨,等回到北京,这牵持就真的断了吧,他还得走他的路。他背负着,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责任,还有唤醒国民的义务。这条路,尚未有人去开辟,只能由他去开辟,两旁的荆棘再次人,也得走下去。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故乡心得体会篇7
仍然是把空余的时间给了《文学的故乡》纪录片,看了第三集《迟子建》篇章,还是看到她的那样的童趣、天真、纯真、自在、美好,或者还有更多的东西。她的生活当中装满了记忆,那些都是她小心翼翼珍藏的,细腻的美好。虽然有着很多的不舍,也夹杂着一些淡淡的忧伤,但总的而言遇见文学,还有曾经的那些童年的美好,让她始终对于故乡漠河北极村充满了敬畏和无限的回忆,当然这些就是她的故乡,就是她的精神家园,就是她的文学的故乡。
迟子建,她是我对中国文学理解和认识不能不读、不能不去关注的一位作家。
在大学的时候就在图书馆找文学相关的图书,我现在也是觉得图书馆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静谧、广阔、多彩的世界,在这里古今中外的作家和文章都可以在眼中呈现,它们就都给我一种未曾知道的新奇,带着想象和对很多美好的、悲伤的事物的巨大的品味,从而让自己了解和置身于那样的描写当中,突然觉得天地宽阔、世界广博。有一天突然看到一个名字叫做“迟子建”,对于迟有着敏感的记忆,毕竟早和迟相对,很多时候都希望不迟,也就是希望可以早一些,也就认真的读她的文字。她那样的沉静婉约的风格总是让我在脑海里呈现很多的画面,加上那些细腻生动的描写和精妙可人的语言,让我总能清晰地找到一幅画面来呈现,最终又给人一种淡淡的伤怀,再往后就是能给人很多的力量和思考。
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候鸟的勇敢》、《鬼魅丹青》、《白雪乌鸦》、《群山之巅》、《候鸟的勇敢》都有些强大的力量,让人震撼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也同样震撼她的文学。
在生活当中她对于美的体会和悉心的感知,都变成了她生命中的一种纯粹、自然、诗意。生活中总是和花为伴,于是那么多的盛开的姿态和颜色都温润了她的眼眸,装饰了她的内心。我想这些都给她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关于爱的勇敢,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
诗意的东西,美妙的语言,其实都不是模仿的。她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每个作家都有自己迥异的语言,他们的造句用词都是别具一格的,都成为了他们独特的气势。迟子建老师在作品和生活当中保持了一份纯洁,如同孩子一样的天真美好,我知道这是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无限热爱。说到底,不能和她的童年分开,对于挑水、劈柴、种地、施肥、烧火等太多的记忆,总是让她对于生活的丰富多元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所以有烟火气,也有温暖和厚实。
对于老作家的温暖关心和对于读者粉丝的平易近人都让我看到一位平凡的样子,但是这正是一个作家能够有如此的创造力和生活的敏感的来源。她对于很多东西都表现得极其平常,也就让她感受到很多的真的东西。童年的美好记忆总是让她对于生活和世界充满了亲昵和无限的期待,她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孩子气的童真,爽朗的笑声让人感受到她的空旷、辽远。就是一阵清风吹过,让人总是忍不住去赞叹那样的清澈和美好。
北极村,中国最北边的地方,白色是这里的主打色,冰雪是这里最好的元素,于是白色的精灵就在这样的纯洁、静谧、美好的地方畅游,就有了迟子建老师的故乡,也就有了她的文学的故乡。她的记忆始终不能离开她的雪国,那么多的动物植物都在她的脑海和视野当中去不断地呈现,于是美好和诗意就在脑海里闪烁。
面对一部一部的小说,她总是几近自然地表达着,记忆着,感叹着,期冀着。
哈尔滨的城市风光突然在一瞬间让她深深地热爱,感叹着生活的城市有着如此的美好,索性有了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其实很多美好的东西就是一瞬间,我们可以在这时候体味到不一样的情感和满足。
对于家乡的爱和对于生命的敬畏,让她对于写作有了更加纯粹和执着的追随。她的生命历程当中有的是对于过去的感叹、现在的热爱、未来的期待,索性都变成了很多的坦然,就在一种放松的毫无压力的状态里淋漓尽致地表达和思索,美的语言自然流淌着纯真烂漫的情感。生活的地方,无疑给了她更多的实在,也就提供了更多的认识世界和周围一切的方式,生命的自由。
风土人情是生活的美好,也是文学作品里细腻和动人的地方。她的文字当中对于乡土、自然、死亡、生存的诸多问题的思索都是来自于生活的体察,形成的那么多的表达都是对于生命的更多的可能的思索。她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就如同那样的光明,总是在灯火闪烁,如果说灯火闪烁是当代文学的烂漫风景,那么她就是最缥缈却又最真实的那一颗星星。
她感怀亲情和童年,又感叹亲情与命运,她用细心记忆更多的美好,也捕捉了更多的属于她自己的幸福。
文学的创作并不是一味地表现美好,也不是一味地表现黑暗和痛苦,但是文学总是在探索社会和生命的历程,在于历史、地理、自然、社会或者很多的纬度里面去体察人性的复杂,或者人的生存和命运的更多的可能。其实文学就是生命的印记,任何一部小说都对于生命和生活的存在进行了记录、思索、表达,从而彰显了一种可能,或者给人一种力量和感叹。
阅读她的散文的时候,我更能体悟到她的情感行走。都是那样的认真和执着,所以有了亲切和细心,在散文的笔触中感受到她的脉搏和赤诚,于是沉醉在她字里行间的柔情水波当中。
我总是喜欢把迟子建和萧红做比较,在她们的文字当中找到很多的相同和更多的不同,其实这就是她们的平凡和她们的伟大,更是故乡给予她们的无限宽厚广博的力量与美好!
雪国的风景都变成了迟子建文学中描绘的风景,故乡的美好是任何绚烂的风光都不能替代的,所以这里是她生命的力量源泉,是她的精神家园,更是她文学的故乡。
祝福迟子建老师,期待她更好的作品,空灵而温暖人心。
故乡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