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记录我们的心路历程,它是抒发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书面材料,体会的使用频率在当前越发高了,只有重视起它的写作,我们才能得到成长,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7篇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篇1

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开篇有一段话,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这段话让我感悟颇多。

工作的真谛在于磨砺

稻盛和夫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更是对心灵的一种磨砺,对人生的一种经历,对人格的一种锤炼!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工作是人生最尊敬、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道选择题,可以选择脚踏实地、忘我奉献,也可以选择投机取巧、消极怠工,更可以选择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当面对这道选择题时,我们必须明白,这不仅仅只是决定了你对工作的态度,更决定了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们每个人处在这个社会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同时也承担了不同的责任。

面对这种种责任,我们该如何抉择,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脚踏实地、忘我奉献,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让工作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一道风景线,让工作成为自己人生的磨刀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一天,我们会在工作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工作的本质在于坚持

工作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礁石,有漩涡,有鲨鱼,更可能有海盗。这些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

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苦难就是考验,已经不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我们唯有坚持,我们唯有迎难而上,我们唯有绝不退缩,我们才能见到风雨后的彩虹,我们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晓得的唯一方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不要因为摔过跤而不敢奔跑,不要因为风雨而诅咒生活,不要因为迷路而忽视一路的美景,更不要因为一点点困难而讨厌工作,这都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若树不坚持,如何能挺直树干,收获那一片阳光雨露;若竹不坚持,如何能咬定青山不放松,而受人敬仰;若梅不坚持,如何能凌寒独自开,铮铮铁骨,绽放人间;若人不坚持,如何能屹立不倒,终饮那成功的美酒?

工作好比在沙滩上行走,我们可以走得很艰难,双足伤痕累累,但只要坚持往前走,不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放慢自己的脚步,我们终能看到大海的波澜,此时回头再望,身后那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功的足迹。

工作的价值在于创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让人感觉工作很无聊,很苦闷。此时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创造性地工作,在最细小的工作中寻找创造的价值,工作将变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式。

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自古以来,创新都是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创新可以使一个民族从弱变强,创新可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创新也可以使一个人从失败变成成功。

创新,犹如跳动的精灵,出没于世间,出没在我们身边,永远是那么的捉摸不定,当你想抓住她的时候,她却隐匿不见了。唯有通过一次次在工作中的尝试,才能捕捉到创新的身影。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篇2

非常赞叹我们书院老师们的智慧,让我们在读《活法》之前先读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的《活法》大义,我个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序言是关键的重点,理解了序言,就容易读懂正文了。《稻盛哲学随笔》就是我们读懂《活法》的钥匙。

在之前,我只在公众号“明德企业文化研究院”里面读到些李老师对《活法》的解读,感觉很受益。这次真心感恩书院组织的《朗读者精进成长100天》活动,让我完整地读到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刚读完《活法》大义,真的非常赞叹李老师把《活法》的序言理得这么有深度、有逻辑性、有实践性。

李老师对《活法》序言的剖析: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在哪里?在于提高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需要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以辛勤的劳动来塑造人格,遵守宇宙的意志,运用心想事成的法则,找到开启人类睿智的“智慧宝库”钥匙,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稻盛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中国的孔孟之道、阳明心学和中国的大乘佛法。再来,我们在师资班学习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立志爱国、感恩、勤俭、修福、诚敬、利他”。带着李老师细致的解析和师资班的学习内容,进入《活法》正文的五个篇章,我想收获一定不一样,它们是可以融合的。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著名台词“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即见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见自己的心性,了解自己,提高自己;“见天地”,即见到局限,见自身的渺小;“见众生”即超脱自己的局限,成就自己后还之于众生。稻盛先生成就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拯救日航,无私奉献经营哲学,愿意为众生付出,完成了整个人生的三见格局,稻盛先生作为中日友好使者,他要回报中国。我们学习稻盛哲学,学习他的心愿,学习他的精神 ,就是为了提高心性,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

进入社会工作以来,学习稻盛哲学和结缘明德书院,是我最大的收获:学习稻盛,让我认知;结缘书院,让我践行。感恩书院各位老师和各位学长的陪伴学习成长。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篇3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电(现名kddi,仅次于ntt的日本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均为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执掌日航,令濒临破产的日航迅速扭亏为盈。同时还担任京都商工会议所名誉会头,瑞典皇家科学院海外特别会员,卡耐基协会名誉理事,美国科学院海外会员。1984年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紫绶褒章。此外,还分别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丹佛大学、圣地亚哥大学,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于2010年任青岛市经济顾问,2006年荣膺“中日友好使者”,获首届“光明公益奖”最佳个人奖,东莞市荣誉市民,贵阳市荣誉市民,东莞市、天津市高级顾问,南京大学顾问教授等。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这套书,我跟同名的几个比较了一下,倒是挺有意思。总体感觉,这棒更全面、更系统。一本是中国作者写的《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且不议。一种是一盘光碟《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六项精进》,内容主讲六项精进。不同产品,亦不比较。还有一套书名为“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套装”,实际上为稻盛先生所著的创造高收益的1+2+3,也是相当不错的。感觉上跟一个先进且庞大、实用的经营哲学系统相较,内容略窄一点,好像份量轻了一丁点。想收藏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哲学,个人建议还是这套新书更完整。从稻盛先生序中,也可感受到。总之,经营哲学,多多益善。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读后感,稻盛和夫在接受《亚洲资本》的访问总结道:“企业经营是一定需要哲学的。我从不奢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我的哲学,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这套经营思想,并证明了它是成功的。”这几年,稻盛先生像一位辛勤的布道者,数度来到中国,中国盛和塾仿佛雨后春笋般发展,图书及音像资料,也不断热卖。这套书可谓汇聚了数年先生的演讲精华,听众多为中国企业界的精英。此次结集出版,完成了稻盛先生以演讲布道到以文字布道的转变,广大读者也可一览精华。这是我们广大读者的福音。相信也是稻盛先生的内心弘愿。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篇4

稻盛和夫无疑是一个高山仰止式的传奇人物!最早知道他是源于他独创的阿米巴,阿米巴思维颠覆了传统经营理念,把企业经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后来了解到,他的传奇之处远不止阿米巴:他27岁创办京瓷、52岁创办kddi,两家公司均跨入世界500强之列,成为行业翘楚,更为惊诧的是,他78岁时仍老当益壮地救火于日航破产危难之间,仅用1年时间就扭亏为盈且创下日航历史最高利润!感叹之余,我对他的评价仅一个字:牛!

对研究方法的重视是我们秉承的理念:既然他这么牛,那就把他的大作都先拿来吧!这不,我们顾老师一期就拿来6本:什么经营啦、精进啦、活法啦等等,不一而足!读哪本先?我个人是这么想的:成功心法的轨迹应是由①怎么想→②怎么做→③怎么改进→④怎么超脱这4个段位组成的,我觉得自己在这个领域连门都没跨进去呢,决不能仓促上路就跳级学高一级的东西,所以就选择了以书名判断自认为是入门级的《心法》。

拿到书,看了下标题,就吓了一跳:全书分21章,章节内容有关于人的存在、宇宙、意识、自由、情理、宗教等等方面,怎么研究这么深奥的话题,这是入门级吗?不禁担心自己的智力能否读的明白。静心入戏后,发现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全书通篇论述大道至简式地娓娓道来、通俗易懂、轻松愉快,且满满的正能量,掩卷而思后又能沉淀很多启发,一着急仅用1天就读完了!

好了,废话就啰嗦到这。我把自己的粗浅的读书心得结合顾老师的要求分成5个部分做一下分享,即总的读书体验、趣点、实践结合、不知天高地厚的建议和一点点的期望。

1、总的读书体验:

读完全书,除上述提到的轻松、正能量等等之外,第一个直接的感受是稻老崇尚佛学、心学且重视践行,比如他自己得癌症之后的内心平静,就是得益于13岁得肺结核后在《生命的实相》中“心怀善念”之佛学观念的启蒙,正是由于内心变得强大使稻老在与癌症抗争中获胜。第二个感受是稻老喜欢独立思考,书中的观点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且敢于对权威质疑,比如对进化论的质疑:昆虫面对天敌,生命悬于一线,为求生他们希望伪装成枯叶,难道不正是这种求生意识才促进dna的变异吗?进化论突出的是自然选择,而稻老提到了意识的力量!第三个感受很微妙,据说稻老是崇尚王阳明的心学的,但感觉他更崇尚的还是他自己的国域文化,注意到他大多引用的是日本学人的书籍、例子,其它外域著作不多,如提到中国印象中仅3、4次:中国对《易经》的重视、《阴骘录》中袁了凡的故事、《尚书》的“谦受益、满招损”的警句等。

2、趣点:

“无生物的进化”概念。用稻老的话说,说到“进化”,人们会马上想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至于“无生物的进化”却无人提及。什么是“无生物的进化”?文中指宇宙的形成历程:150亿年前,一小撮拳头大小的超高温、超高压状态下的基本粒子团块发生大爆炸,史称“big bang”,之后不断膨胀,变成现今的宇宙,且现今的宇宙仍在持续膨胀;膨胀的结果导致基本粒子的裂变、整合,且遵循“无机物的法则”不断进化发展,而对“无机物的法则”,稻老称之为宇宙间存在的“意志”。个人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讲的是物竞天择,属典型的唯物主义,而文中提到的无生物的进化即宇宙的形成在科学上现今成谜,在没有确切的定论的情况下用意志概念屏蔽确切认知虽一定程度上带有唯心及推测的成分,想想都挺有意思的。

关于意识体。该书认为:世代造就的人格加上现世积累的经验构成了意识体,它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人生就是提高心性的过程,“诸行无常,人生即苦”中的苦不仅指失败和苦难,也包括成功,在人生中都会体验的到,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就是修炼场,印象中记得文中提到轮回、修炼的概念,修炼至深自然成佛。很显然,稻老是崇尚佛学的!发现一个问题:信佛使稻老变得内心强大。

六波罗蜜概念。书中多次提到这个概念,它包含6条内容,即施布、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前4条其实隐含做善事、克制、进取,禅定即总结思考,最终通向智慧!而与六波罗蜜相对应的是佛教提到的六大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见。不由得想起郑也夫在《代价论》的观点,正反两面产生的张力能促进发展,而提高心性又何尝不是在上述正反两面下抗争下促进发展呢?六波罗蜜不正是做人做事修心的好方法吗?满满的正能量,必须点赞!

3、实践结合:

书中提到共生与竞争的概念,所谓的共生理解的关键词就是“爱”,包含“自爱”和“他爱”两层意思,至于共生与竞争的关系,书中的观点是“为了共生必须竞争,同时为了竞争又必须共生”,即承认对手的存在、承认多样性,只有共生与竞争同在,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讲个例子。

之前的万宝之争。转引一个高人用围棋进行的高论:围棋十诀解万科棋局,王石~逢危须弃,华润~舍小就大、宝能~入界宜缓、深铁~势孤取和,棋盘上都是一颗颗棋子而已,哪有什么恩怨对错,围棋的精神就是一个“中和”二字,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最怕的就是你赢了,万科却输了,棋局也就散了。围棋其实是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的达成,讲究的是战略思维。

这个例子与稻老的共生、竞争理念不谋而合。

4、不知天高地厚的建议:

本书为稻老82岁所出版的专著,个人认为,一个人接近暮年所写出的东西是最真挚的!何况本书中的观点大多是稻老本人的现身说法,这着实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大师就是大师!坚持认为,大师是不只停留在拳脚层面的,对每一拳每一脚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的!但个人还是斗胆提个建议:与一些自成体系的书籍相比,稻老所讲述的观点就没有那么谨严了,其观点基本是对佛学理念的认可和自己的理解,缺少与同领域的观点(或不同角度,如反面、侧面不只反面)的对比,信服度就打折扣了!要使人信服,不能光说你这样这样做,不能那样那样做,还要说出要这样做而不要那样做背后的理由,如果不对比类似观点且解释的不够充分就会使表达的思想稍稍失色。

5、一点点的期望:

读完稻老这本书,结合我们公司,个人有一点点的期望:我们已经制定了宏大的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pc/abs、abs类产品的技术领导者,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服务,为行业和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我想强调的是,在我们锚足了劲奋力抢占一个又一个山头、据点之前,先静心修炼我们的内心,非淡泊×、非宁静×是吧,只有内心安静,才能看到更远的灯塔!

以上是属随性胡诌,粗浅之处,还望见谅!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篇5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之六项精进——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人活着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如果说某人没有烦恼那纯属虚构,但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所谓的感性烦恼,是指已经发生了的,无法挽回的那些事,经常在自己的脑子里转来转去,每想一次就痛苦一次,每想一次就烦躁一次,但于事无补,再怎么烦也已经过去,无法更改的错误或失误。

我想这样的事,以前遇到过不少,稻盛和夫告诉我们,这样的烦心事,既然已发生了,既然已经知道于事无补,那干脆就不想它,忘掉它,不让这件事影响到自己对以后事情的判断。否则就会陷到泥潭一样无法自拔,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说,最近太倒霉了,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不顺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第一件烦心事,影响了以后的事,在作第二件事的时候,老想着,哎呀第一件事太不该那样作了,作了那样的事真不知道该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此等等,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分散注意力,对正在工作的事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接二连三的发生倒霉的事是理所应当的。

正确的作法是,立即将第一件不愉快的事忘掉,如果有错误,立即总结,以后应当注意这些事不要再发生,并立即转入到下一项工作中去,不要有任何的顾虑。事实证明,这一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当我们不断的把那感性的烦恼一遍又一遍的思来想去的时候,也是情绪最不好的时候,中国有句话叫当断不断,必有后乱。以后的路还要继续,历史不会一直让我们停留在那里,我们要向前看,才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

稻盛和夫之所以把这样一件看起来与工作无关的事说出来,实际上这是确实是影响到工作的一件大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不会遇到烦恼,没有任何一个人未曾遇到这种无法摆脱的困境,表面上看起来无所谓,实际上内心很烦躁,以至于影响到手头的很多工作。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工作和生活上的挑战是这句话的核心主题。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篇6

“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每天每日勤奋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稻盛和夫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了解的余华、马云、俞敏洪一样,学习成绩也曾不慎理想,而通过后天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时代在发展的同时也经常伴随着波澜,那时的日本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大多数的企业发展都像被迷雾笼罩寻不到方向,“聪明”的人要么继续学习深造出国,要么另谋高就其他企业,而稻盛和夫先生当时所在的部门只剩他一人坚守,稻盛和夫先生也曾一遍遍的问自己,这样工作的意义,也曾夜深人静思考人生的意义。然而,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神奇力量,让稻盛和夫先生反而更加清醒,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专注的埋头工作。“极度认真”的工作态度,拼命努力坚持不懈的工作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稻盛和夫先生这样一个非专业的毛头小伙子,却在工作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出色的研究成果,这都得益于当初下定决心—埋头工作。

这本书,最容易让人误解稻盛和夫先生只想给我们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你现在是在一个如何平凡的岗位,多么的不适合你,只要埋头苦干,日积月累总会凤凰涅槃。

马云如果现在还在教书,就不会成就如今的阿里;俞敏洪如果坚持搞学术,也不会有后来的新东方;换言之,稻盛和夫真的是个“老实人”,又怎会创建京瓷与ddi呢?看似不同的选择却内蕴着相似,这或许便是稻盛和夫真正想要表达的——“不能放弃的是你自己对自己人生应付的责任。”

“人为什么要工作?”

很简单的问题,也是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为了什么?名、利、食物、感情?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却不能在第一时间的去回应,甚至答案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初识此问,我很怀疑,怀疑《干法》是一本成功学的灌输工具,我很好奇这样一位曾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的老人,如何给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为什么要工作?稻盛和夫说:“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智。认为工作能锻炼人性、磨砺意志的。”以为这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格局与眼界的延伸,是立足点的不同。

我在海颐软件工作了十几年了,这份工作能够使我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能够觉得生命更有意义,这项工作是足以让我全身心投入,从而减少在其它事情上面的注意力,我在不断的挑战中艰难前行,通过积年累月的工作,我的综合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稻盛和夫之所以能够“迷恋工作”,能够“抱着产品睡”都脱离不了他的这份劳动观。没谁强迫稻盛和夫这样,他自己也没有强迫自己这样,被自己强迫也是不会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的。能够做到如此只可能是因为他心中无比强烈的内部动机,他这么做都是他内心的真实需要,因为他确信自己处在一条践行自己价值观的正确道路上,那么苦不是苦,不过是让自己走得更快一点而已,所谓“苦”,只会发生在自己在不情愿的事情上。这也是稻盛和夫先生为我们解答的第二个问题:

如何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磨砺心志,万一从事的不是自己心仪的工作怎么办,是否由磨砺变成了苦难折磨呢,这是否是稻盛和夫口中的悖论呢?实际上稻盛先生在《干法》中给出了如何让自己喜欢从事的工作—投入工作。

投入工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变我在工作时的心态,很多人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往往让他们参与了现今阶段他们所认为的“好工作”,他们依然在一段时间后会有抱怨。人是无法被轻易满足的,一旦有了抱怨与忧虑,不提“喜欢”二字,不消极怠工,就已是万幸。因而,改变自己的心态又称为投入工作的前提。也是最快的方法。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我在公司背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当我在工作中无法寻找乐趣的时候,我就尝试着转变心态,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让自己去接受工作。比如,与公司同事或者领导的沟通,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在岗位、所做工作的内容与价值,专项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问题解决上获取成就感;小目标、小计划的制定,将目光落于脚下,勤勤恳恳。

如何出色的工作?

“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稻盛和夫先生在书中提到人有三种,即点火就着的“自燃人”,点火也不着的“不燃人”,自己就能燃烧的“自燃人”。我很赞同“自己就能燃烧”的这种观点,稻盛和夫先生的观点不是普通的职场授课,而是从人的本质与内心,帮我们构筑健康、积极、愚直的工作态度。我认为,将工作当成一种修行,这是灵魂或者说我们本质的一个洗涤。这也是东方电子“精进”的概念——埋头苦干,是让我们积累经验、进步思想的渠道。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能力指天赋,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一部分,是不可改变的;热情可以称之为努力,由每个人决定,努力是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进而获得成功;思维方式则指一个人是否是有利于社会的,是否充满善意的。

我认同天赋与努力,但惯性思维是可怕的,现在公司部分同事习惯于安于现状,习惯于“这样就好”,忘记了思考、忘记了挑战,这就使得我们的能量和胆量都在流失,在面对事情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严重的束缚了自己。所以,要在工作中激流勇进、挖掘自身,摆正心态,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脚踏实地,用于在“漩涡中心”工作,正视自身,创造“正确的地图”。

通读此书,感受甚深,字未及全意,感不能全叙,理与君共勉。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篇7

文字,是人类发展至今取得骄人成绩的首席功臣,正因为有文字,人类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各个领域的宝贵经验才得以传承。书本,则是把浩瀚知识海洋中的精要以一种分类的方式记载。难能可贵,稻盛先生作为一位成功的先行者,他以他自己的人生书写着传奇般的经历与信念,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

人们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在当代的年轻人口中大概只能得出几种荒唐的答案。赚钱生存、打发他多余的青春、努力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恰恰相反稻盛先生则认为工作是人生最尊敬、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如果一味的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总想着山的另一面有更好的差事,就这样在痛苦中徘徊,到最后青春燃尽,终将一事无成。

?干法》一书教导我们,首先要喜欢并爱上自己的工作、改变自己原有的心态、不管工作差异、职位高低。都必须喜欢上,就如你喜欢女孩子一样喜欢,爱上了,她在你心中就是最美的,旁人无可取代。当工作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能放弃,放弃了就等于前面所做的一切都白做了;当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所获得的欢乐;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来获得更多的快乐;当工作做到有人褒奖时,就要诚心的表示感谢。把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前进路上的精神粮食,然后继续全心声地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去。从现在起为自己设立一个高的目标,当目标实现后,继续更新增进目标,以此类推孜孜不倦。要勇于创新,敢走别人走不通的路,要相信任何事物都还可以有创新的阶梯,充满热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大事小事,只要信念还在,梦想就在。

只可惜,大多数年轻人已经被现有的复杂生活圈感染玷污了圣洁的心灵。无法摆脱金钱、名利、爱慕虚荣所下的圈套。依赖、攀比这些都是阻挡人进步的最大恶魔。也许会有那么些时候触动灵魂认真想到过要改变一下自己。可现实还是现实,那美好的想法就这么被它摧毁。导读中的一段话写得很透彻稻盛先生开出的药方虽好,但这个药方好像只对一小部分人管用。对于这一小部分人来说《干法》只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动力,因为他们本来就这么想。而对于至今尚未明白认真工作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的人,如果他们看懂并能运用好《干法》,则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之前的我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并不了解日本文化,只知道日本有一流的电子产品、和强势的经济产业。读完干法以后,不得不对日本人的经济头脑、哲学典故所震撼。相比之下,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简直就是一团糟,真为自己汗颜。

前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稻盛和夫的著作《干法》,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劳动观、工作观,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进行深刻反思,进而找到新的人生支撑点。

本书以为什么工作为起点,讲述了如何磨练灵魂,提升心志。通过结合稻盛先生的自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如何爱上自己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阅读此书,有以下几点领悟: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的人生。曾经听过一句话越努力就会越幸运。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认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也许在别人的眼里,你的认真有时会显得比较较真古板,甚至会比较傻,但是当你真的热爱某项事物或事业的时候,你的极度认真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真实感情的流露,是迷恋情感的唯一态度。

要拥有人生的梦想。如果我们没有梦想或者是有梦想但觉得很渺茫,并不敢想,那么梦想终究是梦,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稻盛先生有一句话人本来就具备使梦想成真的巨大潜力,即使是觉得自不量力的梦想或目标,若能牢牢记在心里,并坚持不断的为了实现它去努力,那么你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领导能力的提升重在思考。正如书上提到的松下幸之助的有关于水库式经营一样,企业的领导也只能从大格局去引领我们,每家支行会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客户群体等的不同,适合经营的方法肯定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自己认真去想,认真去思考,这种思考是一切的开始。目标方向已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思考找到具体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工作中当遇到觉得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当自己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稻盛先生告诉我们这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起点。想想我们每次遇到坎的时候,往往不是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努力,而是为自己做不到寻找各种理由,推卸责任。就是因为对待困难的态度不一样,则每个人收获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当我们觉得进入绝境的时候,试着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态度,说不定立刻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最重要的是注重细节。记得听广播的时候主持人说过一句话现代社会特别需要工匠精神。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导致衍生出来现代化所需要必需品的种类繁多,如何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肯定就要求制造者在产品的细节处下工夫才能够赢得市场,同理可证,不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工作的质量都是一样的道理,追求工匠精神,注重细节,就会使你在和别人做相同内容工作的时候能够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总结稻盛先生的人生理论,就是在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拥有对人生对工作的热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将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那么所得到的人生将会是硕果累累,幸福美满。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稻盛和夫先生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是的,我这个学渣幡然醒悟终于开始学习了,开始试着去学习,去了解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

稻盛和夫是一位传奇人物,学习成绩也曾不理想,而后通过努力一样取得优秀成绩的大学毕业生。

毕业之后稻盛先生也面临了同大多数人一样的遭遇,找工作遇挫,找不到好工作,通过老师推荐,获得了一份工作机会。

但当时的日本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所在公司的发展也不太好,一起的同事要么继续学习深造出国,要么另谋高就其他企业,而稻盛先生当时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所在的部门只剩他一人坚守,稻盛先生也曾一遍遍的问自己,这样工作的意义,也曾夜深人静思考人生的意义。

然而,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神奇力量,稻盛先生此刻反而更加清醒,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专注的——埋头工作。

极度认真的工作态度,拼命努力坚持不懈的工作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稻盛先生一个非专业的毛头小伙子,却在工作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出色的研究成果,这都得益于当初下定决心埋头工作的重要决定。

来说一说读完此书,我的感受。

醍醐灌顶,一剂良方。

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却总是挑剔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会让你醍醐灌顶,能立即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做;对于不想工作的人,或者厌恶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一剂良方,能更加理解,工作对我们,对生活的意义。

稻盛先生首先向我们是说明了,人为什么要工作。其中有个小故事:在南太平洋的一撮小岛上,有个未开化的部落,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村民们在每年的劳动收获季节,会各自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状况,作物的长势等,经过评价,田地耕作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而在人类近代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以至于延续至今,劳动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而产生了近代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而日本原来也是以劳动为美德而工作的,随着社会的逐步西方化越来越多的人把劳动看做一项单纯的苦差事,甚至厌恶劳动,厌恶工作。

我以为,现在的我们或多或少也都有这样的想法和情绪,毕竟,人本是有惰性的,好逸恶劳不是你的错,不改变,不努力克服就是你的错了。

拼命工作的背后隐藏着快乐和欢喜,正像漫漫长夜结束后,曙光就会到来一样。这是稻盛先生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一次一次出色的研究成果时候说的。

既然我们都知道工作于人生的意义不仅仅的是工作,而是灵魂的磨练,那么你就应该明白,任何人,哪怕一株小草在石缝间也要努力生长,这就说明,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劳而获,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工作也是我们生命绚丽,幸福人生的关键。

既然人人都要工作,那么不妨与工作和平共处,爱上它,改变对它的心态和厌恶的情绪,接受它,从而让它来成就自己呢。

改变心态!热爱工作!

就像恋爱的时候一样,哪怕和喜欢的他/她聊个通宵,第二天依然要准时上班,也会觉得,精神抖擞,心情愉悦,更加快速的完成工作,期待与他/她的再次联系。用恋爱的心态的去热爱你的工作,你会发现,工作原来有那么多的乐趣和神奇,不仅事半功倍,还能成就自己,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

持续付出、出色完成工作。

努力工作,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但为工作持续努力持续付出,你可以么?

记住一句话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稻盛先生这里也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的叔叔是一位海军飞机维修员,曾说到每当轰炸机起飞时,维修员也要随机飞行。但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维修员都不乘坐自己维修过的飞机,而是乘坐别的维修员同事维护保养的飞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虽然自己在维修保养时候竭尽全力,但如果被问到你做得到万无一失吗?却没人敢充满自信的回答是。

正是因为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充分的自信,考虑到万一的情况,所以维修员们都选择乘上同事负责的轰炸机。

这样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很多医生不愿意亲自为自己的亲人做手术诊断,往往会委托自己信任的医生去诊治,这种情况,也是医生们对自己的不自信表现。

我们需要自己要求自己,将工作竭力做到完美,成功距离你还会远么?

书中,真切且深刻揭示了工作的意义,稻盛先生说,人类生活都是由工作创造的,去理解工作的意义,也就掌握了生命的意义。

不论你是一线工人、辛勤的劳动者,还是企业白领、高级管理者,亦或者你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创造更大的价值,希望我们都能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理性的对待工作,成就人生。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庆祝国庆的心得体会7篇

关于烟的心得体会300字7篇

少年闰土的心得体会7篇

军训第一天的心得体会500字7篇

对珍惜粮食的心得体会7篇

做教师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

学习的心得体会500字7篇

给幼儿上课的心得体会7篇

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优质7篇

关于烟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稻盛和夫的心得体会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