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把实践中的反思内容用文字书写下来的应用文体,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1
这部由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爱的喷泉。是爱,让他们管我们管的太严;也是爱,让他们在日益长大的、独立的子女面前手足无措。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2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很多人羡慕龙应台,能打通与儿子三十年的年龄代沟、东西文化的代沟,而像朋友一样坦诚交流。但我更能看到,一个母亲与儿子隔裂的痛苦那份无助与心痛。当读到龙应台看到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时,我非常感动。安德烈的原话是这样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龙应台这样来描绘她看到儿子这些话时的感受: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的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而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和朋友讨论这种感觉,我们,在传统中国文化沉浸下长大的一代,尤其是成人后的女孩,其实是很享受与母亲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的。但是,当我们的90后、20xx后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当他们向我们宣布独立宣言的时候,一向没有边界的我们,能否承受这一打击?
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惟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不知有多少母亲能读懂?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记录母亲与孩子成功交流的书。就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曾经,你的孩子,只是个柔软的躺在你的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你微笑地看着他悄然地成长,一点一点地变得成熟,一点一点地学会独立,然后毅然决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远远地站在他身后,惆怅地望着他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可是,在你的心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的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并且,叛逆地表示,他没有话想和你说。这个时候,你会心痛吗?
当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他的付出,也没有将自己的渐渐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却清楚地感觉到:你在一点点地失去自己所爱的孩子,不会心痛吗?心痛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听之任之吗?还是放下母亲这个无用的称号,真正地将自己放空,去了解一个少年的心事呢?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地与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认真的母亲,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谊。她的措辞,不再有《野火集》中脱口而出的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来》中满溢的幸福和满足,更多的是在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与他类似的语言和对自己青春年少的回忆换取他的信任,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所以,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集,而是,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作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很难读懂这颗心的全部,直到——他(她)自己成为父亲(母亲)的那一天。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3
这个星期,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令我感触颇深。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着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通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就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婷婷,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优异,是他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女生,在他们班,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特别多的好朋友,活泼又开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欢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学校发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后来,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婷婷的爸爸又经常出差,所以没有时间与爸爸妈妈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欢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应该与每个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情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起学习,他们在陪伴我成长。而婷婷不喜欢与父母交谈,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因为现在的青少年都比较新潮,对网络的词汇比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到底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儿女又总是说些网络潮语,就导致家长和儿女只见没有共同语言,婷婷的内心也就更加封闭了……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很想把这本书送给婷婷,希望她能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因为生活的重担,使他们有些无暇顾及你的一些喜好,书中的一句话点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摆脱父母,独立生活的心声:“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还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恐怕婷婷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吧!使婷婷与爸爸妈妈之间的隔阂能够慢慢被清除,变回那个开朗大方的她。龙应台知道了儿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动与父母交流,父母一定会知道她的想法的吧!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看这本书,让同学们阅读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4
今天,我要推荐的这本书名字叫做《亲爱的安德烈》,是一部通信集。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她身在德国的儿子安德烈三年坚持通信的成果。
龙应台,想必大家都有耳闻。她在台湾有着博士学历,而她的文字,有着女性特有的柔情和理性。比如《野火集》,比如亲情三部曲《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十八岁,对于有些孩子和父母来说,成为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龙应台在这本书的开头写道:“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状况,但是又有多少父母愿意同龙应台一样尝试着去认识长大了的孩子呢?她在书中坚定地说,“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出乎意料地是安德烈同意了,于是三年的坚持就有了这样一本由36封家信构成的书。
写信的过程是辛苦的,安德烈是中德混血儿,小的时候就随父亲定居到德国去了,而龙应台则留在了她的故土台湾。安德烈最擅长的是德文,龙应台最擅长的是中文。所以他们各退一步,用英文来写信。书的序中写着:“我们有很多的讨论和辩论。我常批评他文风草率,“不够具体”,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细节。在写作的过程里,我们人生哲学的差异被凸显了:他把写作当“玩”,我把写作当“事”。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出现对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我有八分的认真,两分的知性怀疑。他对我嘲笑有加,我对他认真研究。”不过还好,安德烈虽然总是不耐烦母亲的催促,但是每次到了截稿日期还是会认真地写完信。
如果你认真去读这36封家信,你可以从中看见鲜活的母子二人。安德烈正如母亲所说,有着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的男孩。字里行间常常能看见他幽默的一面,比如当读者来信问他为何能坚持三年时,他四两拨千斤地回复到:“老兄,应该要赚稿费。”他还有些小嘴硬,比如,在最后的最后,为书写序言的时候,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而且,写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自己其实还蛮乐在其中的,虽然我绝对不动声色。”除此之外,他也有他认真的一面,他很认真地告诉母亲,说他希望“写信本身就是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偶尔来一句总结“毕竟人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也能看出他玩世不恭的态度下隐藏着的成熟的思考和理智。也难怪读者来信说,刚开始一直认为安德烈是个虚构的人,看了几封信后,他开始相信安德烈这个人是真实的存在的。
龙应台呢,除去作为一个尽职的作家不厌其烦的催稿以外,她还扮演了一个尽职的母亲的角色。大到安德烈的学习、恋爱、将来的工作方向、对于国家、艺术的看法,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都顾及到了。在信的末尾常常会有一句“哦,孩子,答应我,踢完球满头大汗时,不要直接吹风”或者“啤酒即使单薄,也不要多喝”,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再怎么浓重的母爱,都可以浓缩成一句句叮咛,透过网络和文字,传到安德烈的心里。相信他感受到了,相信翻开这本书的人也都感受到了。
龙应台母子间不同的观点和相互的讨论,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安德烈的十八岁,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德国,生活多姿多彩犹如热带鱼,足球、朋友、下午茶。而龙应台的十八岁,在二十世纪的台湾小渔村里,没有高速、没有下水道、没有音乐厅、美术馆,有的只是黑衣白裙、齐耳直发。时代的差异,自然造成了思想的差异,也不可避免的在书中有了争论。母子俩讨论民主、讨论政治、讨论该不该反抗一名“权威教授”,从香港没有咖啡馆引申出忙碌于工作的香港人到底有无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讨论龙应台的古典乐,讨论安德烈的嘻哈乐,讨论恋爱观。有锋芒的剑才是好剑,有思想碰撞的书才是好书。一味的炫耀母子情深卿卿我我的书毫无看点,一味只懂得理论死气沉沉的书也不吸引人,无比庆幸这本书结合了这两方面,像火锅中的鸳鸯锅,一半麻辣使人清醒,一半清甜使人温暖。
随手翻开一页,都是满满的感悟。龙应台的文字很有思想,安德烈的文字充满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味道。我挑选了这样一段给大家欣赏。题目叫做《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混蛋》。这里面安德烈和龙应台讨论到了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安德烈写到:“我发现:是,我知道中国大陆的妇女在极不人道的工作环境里,为耐克做苦工,但我不会因而不买耐克的运动鞋。我知道麦当劳为了生产牛肉大面积破坏了南美的原始森林,而他们的老板口袋里塞满了钱,但我不会因而不去吃麦当劳。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于营养不良,但我不会因而勉强自己把每一餐饭的每一个盘子舔干净。换句话说,我发现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我是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狠狠打我几个耳光也不为过,但是至少,我清楚看见自己的生存状态,而且至少,我并不以我的生存状态为荣。”这段话并不是什么传递正能量的话,相反地,还有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可是作文刚刚写过“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一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现代人最缺少的坦诚和踏实呢?做了,知错了,不逃避不退缩,不掩饰不做作,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虽然无奈,却毫不忸怩地告诉别人自己的挫败和无能为力、自己的安于现状。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有人领着公款旅游吃喝、有人顶着气功大师的名号招摇撞骗、有人夸下海口却临阵脱逃。在这个社会风气浮夸的时代中,总是叫嚣着、喧哗着公平、正义的人,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和安德烈所说的生活状态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争论、激辩,面红耳赤鸡飞狗跳,却没有人能冷静地站出来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你就是这世界不公平不正义的帮凶。以身作则,倘若这个道理他们都不懂得的话,那些所谓的客观的、冷静的、伟大的言论,都像一个个华丽的泡沫,一戳就破,风吹过,了无痕迹。相比于他们,安德烈的坦然,安德烈的自我剖析,比十万字慷慨激昂的论文还来得震撼人心。至少,他让我苦苦去思索过,我们挂在口头的公平和正义,到底应该怎样去追求。
最后,我想念两段书中感动我的话。第一段是龙应台与安德烈谈到恋爱观。她说,“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也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第二段话,是龙应台关于父母的解读。她说,“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房子吧。”
我想,和在座的各位一样,不管父母是不是住惯了的旧房子。我们只希望,父母是永远那栋不会老去的房子。
谢谢大家。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5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烈与母亲的思想交锋,一个德国青年与中国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在争辩中陷入深思,在人世的比照中达到和解。
很多人羡慕这对母子,认为他们可以无话不谈,而自己与孩子从来没有交过心,往往只言片语结束对话。
那么,安德烈与母亲究竟聊了什么?他们就像朋友一样,没有不可以交流的,爱情、友情、亲情、性与恶俗、政治、音乐、兴趣、理想、大学生活、东西方对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龙应台把自己的十八岁告诉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岁的想法向母亲倾诉,龙应台不赞同儿子吸烟,却也尊重他作为一个成人的选择。龙应台希望儿子陪在自己身边,却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独立宣言。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虽然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儿子,但是文化的差异让彼此还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我很喜欢这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思想碰撞。
安德烈写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镇》,他说在德国小镇克伦堡,他有一种眷恋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个很国际的小镇,身为混血儿的他一点也不突出。朋友穆尼尔是德国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突尼斯长大。弗瑞第是德国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语之外还会讲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像这样的混血儿太多了。
对于我来说,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血缘没有那么复杂,很纯粹,面对安德烈笔下这么多的混血儿,我还是觉得心灵受到一点触动,原来世界的流动性竟是如此之大,人与人之间还可以大跨度地结合,原来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美丽的奇迹。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可以说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单一的,“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的观念早已过时,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样性,远超过国家与时代的界限。
安德烈就香港与德国进行了深入比较,安德烈认为香港缺少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香港人似乎永远在赶时间。而在德国,或者说整个欧洲,人与人之间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是欧洲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作为中国大陆的一员,我深知香港人压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滚打一辈子可能还只是一个“棺材房”,可是一切还是无限忙碌着。他们何尝不想找一个咖啡馆悠闲地喝咖啡,何尝不想找个假期去旅行,可是他们没法从竞争激烈的生活中抽出身子,这真的很难。
就像大陆很多的年轻人,身上背着房贷和车贷,生了孩子更是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你说他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悠闲?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但这也正是中国人努力的方向。
龙应台面对儿子这样的困惑,她说不能说香港没有文化,如果从广义文化来说,香港有通俗文化、商业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从狭义文化来说,一切与人文思想有关的深层活动,香港的确是匮乏的。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母亲的见识和阅历,针对儿子的困惑总是有足够的宽度与深度进行解读,所以他们母子也成为读者心中的模范母子。
其实,安德烈并不是纯粹的“西化”,难能可贵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与无奈,从来没有摆出一副高姿态,随时表达真正的自己,抒发真正的感情,让人家不觉得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6
今天读了《亲爱的安德烈》。
这些书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借此走入十八岁的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她和儿子,几乎已经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了这样有爱、但却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不喜欢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还是异国的两代人之间,而且是好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异国的两代人之间,其实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小鸟长大了,总会要单飞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么温顺。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哪里去了?我鬓发苍苍了,二十岁的青春容颜哪里去了?
答曰,随时间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响他的人;是那个怕他饥,忧他寒,为他千里担忧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太多, 以他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长大了,要让父母因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没法强求自己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没法强求何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历,你走过的路他还没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们兴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灵犀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父母只是那个巢,而不可能是它飞行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之为我”。
所以不要试图清晰孩子的每一个念头,不要追问他还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爱得深太想问,但知道问了会换来抗拒和逃离的伤感境地。
有时候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经历了凤凰涅盘得来的真经,一定得让孩子如视珍宝的珍藏玩味,否则他就要费时间走弯路受折磨,还可能荒废一生甚至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怎能不让父母揪心忧虑?
不知道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总在身边指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哪怕你自己也明白所说的一切道理其实都是废话,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独立地慢慢经历,反复周折,才能体验。哪怕你的愿望只是告诉他最后不要倒下去,要站起来,那都是奢侈的。有没有你总是诸葛亮的感觉?他有没有先读爱情小说再谈恋爱的感觉?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始终被动且后知后觉?
有时候父母也会把爱和占有混为一谈。安德烈是变了,但妈妈没有说于他自己而言,他是变得更浮躁更烦恼了更堕落了?还是更踏实了更成熟更快乐了?妈妈关心的只是她不能再享有拥抱亲吻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的感受了!爱就希望占有,占有就是一种限制,爱希望回报,回报就是一种索取。爱,有时候也会变成侵犯,既然是侵犯了,就不可能真正视对方独立平等不可强求不可冒犯。是不是老觉得我是对他好,就可以理直气壮?是不是还觉得,我是爱他的,就可以肆无忌惮?而对于被爱的人,其实常常不愿把爱自己的人定义为侵略者或者入侵者,于是便宁肯整天整天和朋友泡在一起,不得不面对父母的时候,就带上耳机。还记得《黑天鹅》里那份母爱吗?
龙应台的《目送》,写的还是太伤感了。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就是眼看着这个自己深爱的孩子越走越远,而且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孩子走远了,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我们其实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我们也愿意用最大的爱去回报,只是,请允许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让我的妈妈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质,这样我会得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不愿意听她唠叨一分钟,我觉得这不是不爱,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能在语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说她在说,我在听,我不违心的告诉你,那仅仅是出于礼貌和孝敬。
当然,我觉得龙应台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说,龙应台从政。我是有点很难理解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世界,国家,民族,公平,自由,正义,很像是政治家们在探讨议论人类的发展,时局的走向;这跟我看《傅雷家书》的感觉不太一样。我想对龙应台来说这可能是职业习惯思维定势,但对安德烈来说,他只是个人主义的自由惯了的年轻人,有几分热情,几分牵强,就很难说清了。
比如说,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长时间不在身边,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十几岁周游了半个世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是独立、自由、无忧而任性的人。他会放纵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说朋友、音乐、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点点时间来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是否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消除了心灵上的隔离;还是只是一个母亲一次有些痴心有些偏执的努力,其实在我的心里,我觉得可能没有。
要随时间去的东西,即使你追忆的再辛苦,它也是不会回来的.。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7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有办法明白:你的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了,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跨越两代人的三十六封家书,跨越两代人中间隔的三十年,跨越着两国人不同的东西文化差异,跨越着他们不一样的十八岁。“认识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我想这是龙应台对于三年专栏的有始有终。
从第一封信读起,我们不难感受到龙应台对自己儿子许久未见得陌生,品尝到弥漫在书信里安德烈的天真与青春的自由。从前可爱的安安、躺在她怀里依偎的安安、金灿灿毛茸茸的安安如今也要展开翅膀单飞去了;从前而二十岁的焕发容颜,如今的鬓发苍苍,蹒跚而来又扬长而去。那些站在远处的曾经,都随时间而去了。
父母终究是父母,会时时刻刻牵挂,会嘘寒问暖慰问,会和声细语教育,会把孩子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会倾尽自己所有,只为成全更好的他;孩子也终究是孩子,会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会鞭策自己努力奋斗,会愿意用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
父母没法强求成为我们的知己,就像我们没办法强求任何一个人成为我们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我们热衷于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他们所走过的路我们还没有起步;因为时代,我们选择表达爱的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会选择越来越靠近志同道合的伙伴,渐渐脱离了全心依赖的父母;我们会学着自己独立的去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事务,不再让父母手把手教我们完成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件事;我们会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喜欢的事情中,不花一点点的时间敷衍任何人。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爱的港湾,一个人在海上独立的航行,尽管我们会经历一波又一波的困难,我们也愿意用自己力量乘风破浪。
走过崎岖坎坷的路,尝过辛勤劳碌的汗水,听过肆意而起的流言,呵护我们成长的父母更愿意用他们凤凰涅槃般的宝贵经历告诉我们,指导我们在人生路上走的一帆风顺。生怕我们没有在他们给我们铺好的路上走,否则我们就会遭受挫折,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这样哪能让他们不担心?
但是已经有了独立思想的我们,却是渴望一种可以自凭做主的愉悦。自由分很多种,而父母所给我们的自由却是最复杂的。这样的自由是父母想给又不想给的,而我们却又十分的渴想与期待。在这给予与企望的来回道路上,夹杂着来自不同方向、不计其数的情愫。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也许会辗转反复,也许会一波三折,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来自生活的乐趣,体会它带给我们最独特的感受,才能经历到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父母给我们的爱,不计代价的付出,他们愿意用最无私的方式来铸就更好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心里,父母的位置永远独一无二、无可替代,他们对我们的付出,我们终会回报,尽我们最大的爱与孝顺。我们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儿,请允许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尽我们为子女最大的孝心。我愿意将来把我的第一份工资交到他们的手上,愿意用自己挣的钱让他们过上宽裕、美好的生活,让他们尽可能的享受精神与物质欢愉。也许,这是我读完他们的信最大的收获。
龙应台和安德烈原来也可以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日后的人生旅程,淡然还是要浮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记刻下此生永远不会忘记的生活岁月。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篇8
亲爱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探讨。
虽然我的母亲她在我心中永远伟大,无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许羡慕安德烈,能有可作为知己的母亲。让我惊讶的是,安德烈在他20岁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与自由,这也是他与身在德国的朋友经常谈论的话题。然而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的是,到处是迷惘,沉沦,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总认为政治离我太远,自由,又是什么东西。也许是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谈,能旅游,能运动,能选择,这就是自由吗?可是言论自由,选举自由,我们没有。然而,没有言论自由,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仍然不算是什么坏事,我们无所谓,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的自由,社会也并没有鼓励我们青少年去思考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希望的是,你接受,习惯并服从这个制度吧。当一个社会禁锢了人们的言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个社会还能发展吗?不是死水一潭吗?
文化,是个很沉重的东西,沉重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格调。经历了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的,同时又深深忏悔的。人们甚至不愿意去触碰那段历史。我想至少这点,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爱,深深的敬仰。对于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他们能够深深忏悔,并一直牢记于心。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
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身处国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可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过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没有了思想的文化,没有了思想的社会,多么可怕!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