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写体会是能记录我们的收获的,但是想要写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梳理好内心感悟之后,我们才能将体会写得更有参考价值,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野草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野草心得体会篇1
白居易有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这或许就是鲁迅给他的散文集取名为《野草》的原因吧。像野草一样即使被焚烧、被割刈、被践踏,但深扎土地的根是不会死的,第二年的春天他照样吐出新绿,这就是野草的生命力,也是鲁迅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推测,在《野草》的题辞里鲁迅先生写到:“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读《野草》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在绝望边缘挣扎的人,在无边无际的绝望中1又看到了微弱渺茫的希望;我想到一个词“绝处逢生”。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这死亡有皆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这腐朽有皆大欢喜,因此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我觉得这句话里包含了希望,绝望之中渺茫的希望。在《影的告别》里,那个决意与人告别的影,因为他不愿生活在黑暗里“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默。”这是一种自我毁灭,宁愿在黑暗中沉默,在黑暗中离开,也不要彷徨。这是影在绝望中寻求自灭以求那渺茫的希望,与其在黑暗与光明之间徘徊还不如选择毁灭以此得以解脱。《希望》中也有一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与希望是相同的,这也说明在鲁迅先生眼里,绝望与希望他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起码在《野草》里不是的。因为现实的希望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不甘心,因为不甘心就此认命,宁愿选择毁灭也不要委曲求全,也许在绝望中还有生的希望。“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即使暗夜、即使苍老,也要肉搏绝望,用迟暮孤身奋斗,在绝望中活得重生。《野草》里几乎每一篇都透露着绝处逢生的悲壮。
我始终觉得作家的作品里或多或少都带有自身的感情,或身份、或性格、或背景……鲁迅先生也是这样的,不管他的小说还是散文都不是以一个观看者的身份来定位的,起码不会全是,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的影子或者脊梁在里边。鲁迅一生的经历很曲折,自己人生的曲折、迷茫、绝望在《野草》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并且《野草》的写作背景也是鲁迅在他的人生低潮期,可以说《野草》里的迷茫、困惑也是鲁迅自己的困惑,但在他的意识里,骨子里战士、斗士那般不服气的精神,《野草》里的绝望与希望,正好是鲁迅战士精神的体现,宁愿自我毁灭、宁愿委曲求全,在绝境之中寻求生存。在《野草》里的绝望与希望,它们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依存关系,绝望中孕育希望,希望中隐藏着绝望。
读野草心得体会篇2
野草,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但是这毫不起眼的小草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野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书收集了鲁迅先生所写的23篇散文诗。文章的主题都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勇于战斗的精神。
在《野草》有一篇文章中,作者写到“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当生存时,还将遭践踏,遭删刈,直至于腐”。这句话说的非常深刻,野草既没有花儿的芳香,也没有树木的高大,而且一旦有明火,野草就会被迅速点燃而烧。但是古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的生命永远是顽强的,他从来不向危险低头。
鲁迅先生在里面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是我憎恶这以做装饰的地面。”这句话是有隐含的,野草是比喻无辜的百姓,而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就是比喻当时黑暗的旧社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憎恶。
鲁迅先生是那个旧时代的先行者,他孤高、他苦闷,他时时忍受着死亡意志的折磨,她们目睹着在黑暗势力的影响下,人变成野兽的残酷现实。他用自己满是热血的头颅,一次又一次的去撞击连接着黑暗的地狱之门,最终他让那生命之树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如今,中国人民受欺负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段历史,也要永远学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不向危险低头的精神。
读野草心得体会篇3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流传千古的芳句,描写了小草,描写了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那坚韧不屈的个性。
这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野草》,课文中,作者夏衍举了两个例子来描写植物种子的神奇力量,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令我惊叹,使我折服!
古往今来,鲜花、青松、翠竹,都曾被人们说的那么诗情画意、优雅超然。真正赞颂小草的人们却寥寥无几。你看,在墙缝、瓦砾,甚至坚硬的石缝中,嫩绿的小草悄悄的钻了出来;在狂风暴雨中,小草迎着凛冽的寒风,抵抗着极度的严寒。小草,不择环境的优劣不论火烧、水淹、霜冻、干旱,都不能使它有丝毫的屈服。
小草,你虽然没有青松的英姿,没有垂柳的婀娜,没有桃李的绚烂。但是,你却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不是吗?你,将一切机械力不能完整分开的头盖骨轻易的分开了,你掀翻阻挡你的一切力量,顽强不屈的透出地面来,谁能有你这样奋然向上的意志?
小草,你已在我心中扎着根,不仅仅因为你顽强的生命力,还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无数具有小草精神的人!更因为,小草那精神启示着我:在困难面前不要被吓倒,不要悲观叹气,要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一切阻力,迎难而上!
啊,小草,我要赞美你!
读野草心得体会篇4
前两年在家开茶话会的时候,丹如阿姨和小宇舅舅说起日本之行时,谈到过文化传承的问题。说从日本人身上能直接看到东方的传统文化,能看到那些美德被代代保留了下来。这件事其实很早就在我脑子里了,到现在也一直在。
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一直有一个疑问:若说这文化没保留下来,那古都古城石窟庙宇和一博物馆一博物馆的文物都不能答应;若说这文化传承了下来,那为什么每一个单独的人身上几乎看不到这些文化的影子呢?
鲁迅这一篇文章《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完整的回答了我的问题。
他开篇便说起了中国人这“十景病”。这个“十景病”形容得惟妙惟肖,看得我连连称绝。什么时候都要十全又十美,蛮夷来了,忽地一震动,接着马上去修补原先的十全十美。
这种建立在逐渐腐朽上的修修补补,这种毫无破坏精神的“补丁上头叠补丁”,这真的是有效且有意义的文化传承吗?
其实这与我原先预想的答案是背道而驰的:总的来说,鲁迅认为,之所以传承不下来,正是因为中国人不懂、不会、也不想破坏。
因为没有正向的好的破坏,所以就没有改革,没有革新就会腐朽。中国人若自己不愿革新与破坏,难道这些文化和美德就能长存了吗?佛说成住坏空,这是万物的真理。是的,没有东西可以一成不变的长存。于是这些文化与美德就要遭受外部的破坏和内部的腐朽。
那么这些破坏和主动正向的破坏能一样吗?显然是不一样的。鲁迅把真正的革新形容成“一扫而空”,我认为十分的贴切。因为先破再立,这件事的关键是“破”得干净,若是遍地瓦砾,那只是强盗抢劫后的废墟罢了。而一砖一瓦偷回家的农民们偷倒了雷峰塔,象征着内部的腐朽,也同样毫无建树。
我这一大堆说得实在是模糊不清,只能算是略有感悟就赶忙记下了。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讽刺挖苦地妙极了,“十景病”和“修补老例”这样的词汇每每出现,都让人脸上想笑。心里却觉得苦。
如何将中华文化中真正的美德传承下去?这个问题我依旧没有答案。这一篇小文说清了两种错误的道路(盗寇的破坏和奴才的破坏),没让我明白正确的道路中需要些什么。
昨儿和夏先生聊这个的时候,他特别动情,说只要是中国人,又有谁会不想搞清楚这些事,又有谁会一点也不在意这些离我们已经遥远的美德去了何处呢。
是啊,我们都相信,虽然答案还没有,可这些问题放在脑子里,是有大大的益处的。
读野草心得体会篇5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出版收散文二十三篇。作于1924至1926年间,有《秋夜》《影的告别》《雪》《风筝》等著名的篇目,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去他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会遭践踏,将遭到删刈,直至与死亡而腐朽。我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为我自己,为友报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和腐朽更不幸。
?秋夜》是我喜欢的篇目之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打他们别人打剩下的枣子,现在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红粉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落了的`当初满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身的很舒服,但是,有几株还低亚着,弧顶他曾打造的竿子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株,却也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空的天空,十天闪闪的鬼魅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圆月,使月亮窘得发白。作者笔下的秋从枣树写起,写秋后早熟的形态,又写月亮的窘白,给人一种凄清冷寂之感。
鲁迅先生文笔细腻而又不失大气。豪迈的情感他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写的《腊叶》就有很好的表现。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叶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是去年一般灼灼。假如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将坠的落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植物也也已经秃尽了,枫枫树的更何消说得。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罢。但今年我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作者在灯下翻看《雁门集》,翻出一片落叶,勾起了作者的回想。作者由这片小小的残叶联想到了人生,将坠的落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间里相对,人生苦短啊!
?野草》中书写了作者鲁迅先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追求,只能细细品味其中韵味,对提高个人修养和对人生意义有极大的作用。
读野草心得体会篇6
鲁迅的《野草》是独语式抒情散文,它是以丰富的、深刻的、幽深的、神秘的意象,把鲁迅生命哲学的体验传达出来了,这种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我国的现代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所以说,现代有知识的人应该去读一读鲁迅的《野草》,而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是学习进步的最好读物,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我从文中节选了《死火》“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这是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死火》它很美,跟写一个故事不一样,讲了一种内心情绪、内心的哲学思考,讲了被冻灭的热情,一种想象,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革命者的战斗情绪,一代人追求者的灵魂。他冻死了,还要把他救出来,自己想用生命把他救出来,最后死火一跃而起把他救了,他却死了,而死火也同归于尽。你想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吗?你想走进鲁迅的深层世界吗?多读几遍鲁迅的《野草》,更能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最深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窗口,是看鲁迅灵魂的篇章。
读野草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