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是记录我们阅读一本书或者学习实践后的感悟,只有对事情有深刻的认知后,我们才能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时代楷模先进心得体会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先进心得体会篇1
今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三,杨雪峰在执行春运交通安保任务时遇袭牺牲,年仅41岁。
“我们为身边有杨雪峰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感到骄傲,为重庆有这样感人的‘时代楷模’感到自豪。”杨雪峰先进事迹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杨雪峰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安干警的楷模,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要学习楷模先进事迹,凝聚强大奋进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四个意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书写新答卷,铸就新辉煌。
杨雪峰生前同事、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石船大队大队长黄长富说:“杨雪峰的英雄壮举并不是偶然,他将英勇无畏当成职业追求,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之时豁得出去,暖心爱民,诠释守卫平安的为民情怀。他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我们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立足本职,努力工作,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
“杨雪峰常年扎根公安基层一线,心里装着群众、热情服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尽其所能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杨雪峰在重庆警察学院读书时的班主任赵东军表示,“我们要学习他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做杨雪峰式的共产党员,立足岗位、扎实行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杨雪峰式的人民警察。”
“杨雪峰把辖区学生的安全捧在手心上。他常说:‘为人父母将心比心,娃娃安全是我们的期盼。’”渝北区石船中心小学校长段晓飞说,杨雪峰经常带队检查学校周边治安环境,排查安全隐患,开展安全防范宣传和普法教育。去年十月,杨雪峰查到一辆搭载小学生的面包车严重超员,依法对违法驾驶员刘某实施处罚后,自掏腰包联系了一辆中巴车,将孩子们挨家挨户护送到家。
认真收看、学习杨雪峰“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和先进事迹后,渝北区社区干部段正勇感触良多,“杨雪峰不愧是新时代重庆党员干部队伍中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他那样,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足区龙岗街道北禅社区居民马顺琼说:“不管是对人民还是对家庭,杨雪峰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他身上有一股做什么都认真、负责的劲儿。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将努力学习杨雪峰的精神,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正能量。”
梁平区双桂街道司法所所长黄险峰表示,学习杨雪峰事迹后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要以杨雪峰同志为榜样,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担当,为平安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干部陈晓荣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杨雪峰同志的先进事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强劲的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要学习杨雪峰同志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时代楷模先进心得体会篇2
近期,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
相信在教育系统内部,每位教师对“张桂梅”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对张桂梅的先进事迹都能说上一二。但是每一次对张桂梅先进事迹进行学习,我都发现自己对她又认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时代楷模先进心得体会篇3
张桂梅,1977年6月,河汇村村民。在丈夫惨遇车祸身亡后,面对年幼的孩子和年迈多病的公婆,她断然拒绝“好心人”让其改嫁的劝说。最后,签订以“为公婆养老送终”为提前的入赘协议,招夫上门共同孝敬公婆,担当养老抚幼责任,树立了尊老敬老的典范。
摆脱丧夫之痛,以单薄的双肩毅然挑起生活重担
张桂梅出生于木石镇俭庄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虽然家里经济并不富裕,但却是一个忠孝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知道了什么是忠孝仁爱。
2002年,心地善良的张桂梅嫁到了河汇村,可就在2007年春,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不仅带走了丈夫年轻的生命。巨大的悲痛让她痛不欲生,一度丧失生活信心,但是看着风烛残年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顿时清醒过来--“绝不能让丧失独子的公婆整日以泪洗面,无依无靠,即使命运抛给我千斤重担,我也要勇敢地肩负起身为儿媳和母亲的责任。”。
于是,张桂梅掩盖住心内的痛楚,每天早出晚归外出工作,回家后悉心照料公婆和儿子,田间地头更是经常看到她独孤的身影。为了不让公婆看出她的疼痛和艰辛,张桂梅总是面带笑容,于是欢声笑语再次回到这个不幸福的家庭。
签订“入赘协议”,坚决为老人养老送终膝下尽孝
女人能顶半天,可是整个顶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气,生活十分艰辛。张桂梅的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却又帮不上什么忙,心里十分着急,于是就劝她早日改嫁。可张桂梅死不同意。善良的她想到自己改嫁可以带着孩子走,但谁愿意接受两个不沾亲不带故的老人呢?如今公婆膝下已没有儿子,4个女儿又远嫁外地,谁来照顾他们呢?两老都已经高龄,身体均不好,婆婆王传美有严重的气管炎,公公张茂春腿脚不好,她实在是不忍心改嫁。
“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把这个担子扛起来,这是我应该替丈夫承担的责任。”张桂梅坚定地说。可婆婆王传美看着不忍心,一再劝她:“梅子改嫁吧,你这么年轻,不要因为我们拖累了你,我们不会埋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话让张桂梅泪如雨下,“娘,不要再说了,就是改嫁我也要带着你们。”
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张桂梅同意改嫁,但是她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招夫入赘前夫家中,一起伺候两位老人,否则她终生不嫁。她的这一要求在整个村子传开来,很多适婚男人听说后打了退堂鼓,然而还是有人被她这份执着的孝心打动了。忠厚老实的刘信听说她的故事后深为感动,他认为张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说明她很孝顺,有责任心,于是拍着胸脯答应了。就这样,又一个家庭组成了,婚后,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在照公婆的同时,对新的公婆张桂梅同样照顾得很周到。刘信父母深明大义,也非常理解儿媳妇和刘信,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复了恬静幸福。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尽心尽孝感动乡邻
在张桂梅家中,刚刚过世的婆婆王传美生前,说起张桂梅和刘信,老人总是赞不绝口:“他们对我们真的很好,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比亲生的还好。”婆婆去世前,每日早晨,张桂梅即便再忙,也会给婆婆梳头,下午回来再晚,也会给老人捶捶肩膀揉揉腿。刘信每晚也会端着酒和菜到老人的房间,与老人边喝酒边聊天,排解他们心中的孤独。
可前不久,又一场突来的灾难再次考验着这个历经风雨的家庭。刘信唯一的兄弟也因车祸不幸遇难,留下父母和孩子。面对两边都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张桂梅和刘信谁都没有撇下,为照顾两边的老人,他们经常奔波于山亭和滕州之间。目前,张桂梅和刘信的言传身教,让他们两个幼小的孩子也有了远远超过自身年龄的责任和担挡,不仅学会了料理家务,更学会了如何照顾老人,如何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做一个好人。
“她对婆婆非常孝顺,我们村里人都很佩服她。”熟悉张桂梅的河汇村村民于媜说,张桂梅逛街时看到好东西,首先想到给公婆买,每到过年,她都要给公婆买新衣,到了老人的生日,她还要做一大桌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一聚。
在这个不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里,他们胜似亲人,其乐融融。如今,刘信到城区务工养家,张桂梅婚生了一个儿子后,重组的一家人在经历风雨之后,又恢复到往日的幸福和甜密。“百善孝为先”张桂梅虽然签订的仅是一张明确责任义务的协议,但它却有力表达了张桂梅孝敬公婆的决心,传承和升华了数千年中华孝道。
时代楷模先进心得体会篇4
面对国外成熟经验在青岛港的“水土不服”,“连钢创新团队”敢于挑战国外权威,大胆地走自主攻关、自主创新的路,凭着一股不畏艰、不怕难的劲头,创新自动化码头建设模式。
以码头堆场建设为例,堆场混凝土梁面平整度,业内允许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但为了能让自动化设备在抓取集装箱时,定位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团队硬是把这个标准控制到了正负2.5毫米的极限,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因此创造了一项新的行业标准。
针对自动导引车的供电模式,团队大胆采用先进的钛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设计制造了不用换电池的导引车,作业过程中自动完成充电,续航里程无限制,不但节能环保,而且减重十几吨,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并节省换电站建设成本过亿元。
此外,团队还全球首创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解决了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全球性难题;全球首创“氢+5g”智慧码头建设,等等。
“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半时间完成国外码头8-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不仅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还创出了多个全球“首创”技术,攻坚了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赢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创新成就未来,创新赢得尊重。20__年,“连钢创新团队”应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从前,像这样的交流从来不邀请亚洲港口,现在,中国不仅参加了,还以主报告人的身份登场,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连钢创新团队”传承了青岛港人一直以来的拼命创新精神,是精神催化生产力转变成果的创新典范,这是几十年港口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面貌的展示。
时代楷模先进心得体会篇5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10月,一场竞买会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塘子村进行,朱有勇院士扶贫工作站科技扶贫项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现场,各企业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价,他赶紧叫停,“我们要种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价格太高,不是我们种植的目的。”
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20__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对澜沧县开展对口帮扶。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讨论会上,院士云集,环顾一周,当时已经60岁的朱有勇发现自己最年轻,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轻,我来干。”
进村考察,朱有勇连连叹气,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堆着点玉米杂粮,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当。“是真的穷,但是不该这么穷。”朱有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以种植野谷、玉米和打猎为生。在中国工程院进驻之前,这里的很多村民还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全面调研之后,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
20__年,蒿枝坝就实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这里不是资源贫困,是典型的素质贫困。”信息闭塞、语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当地贫困的根源。这里的贫困让朱有勇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
调研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降雨后,冬季马铃薯成为朱有勇及其团队试点扶贫的第一个重点项目。
但在项目推广初期,却吃了闭门羹。院士的名声,在这个小坝子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们怀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间,村里尝试种植新品种却惨遭市场“滑铁卢”,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阴影。
“难道院士比我们农民更会种地吗?”“种地就是挣口饭吃,还能指望着挣大钱?”“冬天种了,卖给谁?院士还能管你卖土豆?”
村民的疑虑,是摆在朱有勇面前最实际的问题。为证明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了用事实说话。
在当地政府和云山村村委会的支持下,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正式上马。带着新研发的马铃薯品种,朱有勇扛起了锄头。每天一大早,就在田里扎了根,有时候甚至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20__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正式在蒿枝坝种下。从播种、看护、浇水,每个环节,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都精益求精。20__年3月,密密麻麻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产值达90万元。
刘扎袜是第一批贷款入股种植的村民,这个项目让他增收上万元,“没想到院士还真的管我们卖土豆啊。”过去的冬季闲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门槛快被村民们踏破了。“要让村民们真正看到效益,我们可以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的科技种子在这里结出了果实。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
冬季马铃薯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种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一点点实现,“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从20__年驻村蒿枝坝以来,朱有勇一大半时间都在村里度过。很多当地村民不会汉语,为能顺利沟通,他还从头学起了拉祜话。
朱有勇有晨跑的习惯,绕着蒿枝坝,每天5圈,雷打不动。开始,只要听见村里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来的扶贫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里的狗不叫了,来蒿枝坝参与扶贫的教授、专家也加入晨跑。
好几次,每当朱有勇要离开村子,村民就跟在后面,一起唱当地的民族歌曲《实在舍不得》:“最怕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最想么就是你再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时代楷模先进心得体会篇6
2022年5月,中宣部授予钱海军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灯暖千万家、奋进共富路的新时代劳模代表,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52岁的钱海军是宁波慈溪供电公司社区客户经理,他们主要负责9个社区6万多户居民的用电服务工作。从用电咨询到安全巡查等,钱海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1999年开始利用一技之长,在工作之余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提供免费家庭电力维修,被大伙亲切地称为“万能电工”。到现在,钱海军已经结对帮助了100多人,而志愿服务的范围也从起初的电力维修改造,到后来居民日常生活的烦心事。
23年来,钱海军没有换过手机号,手机24小时开机,只为需要帮助的老人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他。
钱海军还发起成立了志愿服务中心,影响带动着身边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目前,中心有注册志愿者1200多人,发展了25支志愿服务分队,开展了“千户万灯”“暖心空巢”“扶贫助学”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
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的事,在平凡中发光,钱海军点亮的是一盏盏灯,汇聚的是社会的温暖,感染了很多人加入到他的行列。这份爱心的传递让更多人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看到社会的进步与美好。
时代楷模先进心得体会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