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不断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境界才会有所提升,要想让个人的思想水平得到一个提升,写好心得体会是很有效的方式,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国重器的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国重器的心得体会篇1
时间回到2006年。地点是x省第二高峰。海拔近2000米的牛牦岭。这里是东北第一个风电场。也是我国第一个由自己工人承包安装的风电场,国家重点工程。这里其实并不适合建风场。因为要把几百吨的风机,从山底下运到山顶,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而这里从半山腰到山顶是原始森林。那里有熊,有狼,有蛇,就是没有人,更不用说路了。可能是国家为了考验我们工人已及工程机械的能力。才把地点,定在了这里,而他们不负众望,在尽力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硬是开出了一条四车道,能够承受几百吨风机运送的道路。当我第一次从山下坐小时车,来到山顶,看到风机时,感觉就是震撼。100多米高,有三个叶片,每个长20多米。是由西班牙制造。由于进口造价太高,只有十几台风机,散落在诺大风场的各处。当时负责现场指导安装的是西班人。他对我们说,这样的风机,你们中国生产不了。。。。!!!!!!
时间到了2009年,地点离x300多公里,靠近内蒙的地方。这里叫围场,是以前满清皇帝的皇家猎场(所以电视剧中。皇帝早上出去打猎,晚上回宫都是骗人的)这里气候相当恶劣,风沙吹的人睁不开眼睛。10中旬就开始下雪。一场大雪能把房顶压塌,可以下到齐腰深。所以工人们会经常面临一场大雪之后。使他们的住地方没有了。我现在还有那里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有着成百上千台风机。错落有致的分布在风场各处。这里的风机全部都是中国造,这个工程获得国家建设领域第二高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工程银质奖。也是目前我国风电建设所取得的最高荣誉。(建设领域最高奖是金质奖。也就是鲁班奖。这个奖有时候是空缺的。而建设领域包括小到住宅,厂房,100来层的高层建筑。大到三峡,高铁。)可以说这是国家对风电建设的肯定。
到了2013年。从早晚温差极大的x,到风沙满天飞的内蒙。再到海风腐蚀严重的沿海。成千上万台风机,在全国各地运转。总装机早以达到世界第一。它们机身上写着,中国华能,中国龙源。中国大唐国际等等拥有它们公司的名字。但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中国制造!!!!!!!
而片中提到的x正泰,其实我们电力行业中。有很多企业比他做的更好,比如平高,泰开,沈高等等,他们的产品水平不差于他,价格更便宜,产品不但分布全国各地,而且早已在伊拉克,巴勒斯坦,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站稳脚跟。
而在2014年,由于风电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国家已经把重点转到光伏上。叫停许多将要上马的风电项目。为什么国家放弃了一个如此技术成熟,如此完整的产业链,如此发展迅速的风电行业。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光伏世界第一!我们从发电,到送电,再到变配电世界第一!我们从生产到现场应用世界第一!我们电力行业已站在世界最前沿!现在开始由我们来引领世界!!!
这里面有人说不喜欢这片子,说太主旋律了,他说在他所在的航空领域里,一个ge的工程师说,连一个清洗的工序在中国都不能完成。而片中只是说与世界有差距,却依然不在意的歌颂。因为相比你们航天,至少在国计民生方面,我们电力行业更加重要,我们电力以及其它的行业,所取得的成绩,是无数人用青春,用风餐露宿,用汗水,甚至用鲜血所换来的,这样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凭什么不歌颂。做为一个电力行业的人,也希望你们航空人能够做到。虽然你们的行业十分复杂。但请你们再努把力,请不要再让老外说,这个工序,你们中国不行!请不要让老外说。这东西你们中国生产不出来!!!
大国重器的心得体会篇2
当看到《大国重器》播出v58项目产品在x码头装船的镜头时,作为拍摄的亲历者,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摆个摊位,放几张图片,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相比,简直就是不能看的产品当听到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评价徐工第一次参加德国宝马展时,不禁有些心酸;当听到王民董事长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时,作为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从美、欧、日主导,中国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到成为工程机械的重要出口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工程机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谓越走越稳、越走越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走出去、走进去后努力走上去,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铸就了敢与国际抗衡的国之砝码、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大国重器。
在《大国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摄期间,徐工国际化就不断传来好消息:2012年7月,徐工集团谋划布局全球市场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欧洲研究中心、徐工欧洲采购中心新址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菲尔德市正式启用;与此同步,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划建设中,一个全球协同的徐工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徐工是一个有着70年光荣历史积淀和深厚底蕴内涵的企业,中国工程机械的原创主要在徐工。徐工也是靠着不断变革创新,才有了今天……没有任何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给徐工,我们要成为最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还有差距,这个差距,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填补。正如王民董事长所言,正是凭借着一代代中国装备制造人,用汗水与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装备制造规模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12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寒冬。面对全球性的市场低谷,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硬是打破了行业颓势、走出了行业低谷。今年徐工已完成13.2亿美元的出口额,连续十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
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码,对于一个国家,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而中国装备制造人正是中国机械身后的砝码,要继续用创新吊起中国制造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大国重器的心得体会篇3
?大国重器》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x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
如今,中国高铁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让世界耳熟能详。继李总理在泰国为我国高铁作出推广、伦敦市长对我国高铁作出高度评价以后,阿根廷的采购计划也得以顺利签订。从2006年8月30日第一组200km/h级别的crh1a列车在x出厂到2010年5月27日x中国北车长客股份高速车制造的首辆车(注:不是首列车)crh380a下线,新一代高速列车超过京津、武广上运营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纪录,持续运营时速达350km,最高商业运营速度达380km/h,为世界之最。其中,最高运营时速于2010年12月3日的先导试验中达486.1km。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了中国高铁在世界轨道交通行业后来居上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智慧和汗水。时下,中国高铁正渐渐进入行业深水区,其科技创新的先导性也将日益显现出来。
大国重器的心得体会篇4
?大国重器》最近刚在中央2台播完,我是通过网络电视台看完这6集的。观后感可归纳为4个字:振奋,自豪。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工业基础很差,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们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当然,没赶上的也不少)。在这方面,50,60,70,80,90年代的中国人都付出了许多。中国许多老牌企业:x汽轮机厂,x第一机床厂,x第二机床厂等等,历经风雨,掌握了世界一流技术,终于成为行业巨人。后来的振华重工,徐工,山推,正泰电器,双良等企业集团也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着名的企业集团。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的工业国家,中国有许多工业产品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已经由弱变大,下一步是由大变强。看看那些企业负责各个项目的中国人年轻,自信的面孔。我相信这一天应当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对旧中国历史的了解,让我们心底有着历史的阴影,忧患意识是每个50年代人都挥之不去的历史烙印。希望祖国早一天强大,人民富足的愿望是我们这代人一生奋斗的动力。今天我们这代人都已进入老年,但是看到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家,终于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大国。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为祖国添砖加瓦,后来者在我们的基础上,建造起工业强国的大厦。
很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挤时间看看《大国重器》,尤其那些热衷于追星的年轻人。在今天的社会里,那些娱乐至死的年轻人,保不定也是兢兢业业的从业者。个性自由和国家责任应当是今天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以强大的国家实力维护世界和平,造福人类是中国必然的大国责任。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对世界各国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那些盲目信奉欧美治国理论的人,应当从中悟出点东西。
大国重器的心得体会篇5
南湘:“ 我今天下午要去工厂里把乙烯压缩机的设计图修改一下,那个顾里你可以还我上周借你的游标卡尺吗?”
顾里:“好,我下午正好要去车床车间,我会叫林潇顺路稍给你的。”
唐宛如:“今晚下班你们去厂子里组织的羽毛球大赛嘛?听说隔壁数控厂的焊工师傅宫铭也会来哎。”
以上纯属重度意淫中,不过也不难发现,为什么郭小四只会把小时代们打扮成时尚圈与金融界的骄子。
因为也不知道是从哪个电影里看到的台词,工厂一点也不酷。
长久以来,我对工业界或者说是工科都有一种异常模糊的认识,或者说是没有认知。因为我身边大部分朋友都是文科的朋友,鲜有工科的朋友,即便是有也常常被扣上“木讷”这种刻板印象,淹没在文科生唧唧喳喳的自我表现当中。最近ccav的纪录片《大国重器》却给我狠狠的补上了一课,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工厂。那些工程师说的话,句句简单质朴,没有跟我们一样讲究说话的起承转合抖包袱,但却让你愿闻其详,那种钉是钉铆是铆的句式和语气让我看到了踏实的语言一样可以静水流深,真的很酷,这个酷却是慢慢酷。
缄默无言的机器,流光溢彩的金属,敲打锻造的碰撞,这一切都离不开技巧和知识的积累,更要有”相对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气度和等待。和我的生活,或者大多数心浮气躁的白领,或者知识分子相比,这种如同稀有元素般的喜马拉雅氏气质给我的思想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自省与反思。
同样,有着同样工程师气质的日本大和民族也同样在这几个月不断刷新我的三观。看到豆瓣一篇日志叫做,世界上不能没有日本人,说的是日本学者勤奋执着于世界知识海洋的“边边角角”,却乐此不疲。这个深刻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大日本帝国对一件件小器具的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即便这个玩意儿研究100年也不会成为世界的中心,可人家日本人就是抱着死磕的精神舍命陪君子。抱着这种慷慨赴死的自嗨的节奏,难免不把这些个精密仪器,大重机械做成世界第一,宇宙第二。
而啃咬青山不放松主义,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也渐渐失去了它的市场。投机主义、媚俗主义盛行的今天,郭小四又怎么会让玛丽苏出生在工厂车间,数控机床,气压机场,这些个违和的世界观里呢?
大国重器的心得体会篇6
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用什么工具生产,也就是用什么装备生产,所以,装备工业的水平,决定工业的水平,工业的水平决定国家的强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国重器》反映的只是我们装备制造行业巨大成就冰山一角,不仅讴歌火热的工业战线每一位工作者和轰轰烈烈的每一幅制造业场景,通过这些更能看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国家的美好明天,然而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取得的成绩不仅在于从业者的辛勤付出、不懈创新,更在于取得的一项项的核心技术!
我们的核心技术决定了我们在相关行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瓮福集团拿下沙特的磷矿基地的建设订单,对南非实现合作的提价百分之二十都源于其核心技术——无水氟化氢的提取技术,济二机床、振华重工、沪东中华集团、沈阳新松等等企业能走到世界同行的前列,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世界最先进大企业同台竞技、相互合作,同样来源于各企业的潜心专研、自主创新和最终掌握的核心竞争技术。
每一项核心技术的问世都得来不易,靠的是企业带头人的卓越目光,靠的是研发人员及普通产业工人的的兢兢业业和不懈创新,靠的是国家给与的支持,靠的是一点点小创新的积累,靠的是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辛苦付出和探索。无论是机床、工程机械、电气制造、重型装备、通用机械、船舶工业、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节能环保和智能制造等,还是关键零部件、基础件制造企业,每一个装备制造企业都在奋勇进发,奔向辉煌!
我们的话语权正在一点点加大,我们掌握的核心技术正在一步步增强,我们的国之重器正逐渐成为国之利器,一步步走向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顶峰。
大国重器的心得体会篇7
为进取响应集团全员观看《大国质量》影视纪录片的通知,促进产品实物质量提升,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激发质量工作者荣誉感,开阔员工视野,突显质量对企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拖拉机工厂质量管理&审核模块于4月11号-13号,组织模块全体成员观看了本部影片。观看影片结束后感触很深。
经过本次对《大国质量》影片的观看与赏析,了解到本部影片是我国首部反应“质量”的纪录片。影片中紧扣“质量”这一话题,以全球视野和历史思维,拟经过讲述世人追求质量的众多鲜活故事,剖析世界发达国家转型升级成功经验案例,将一个真实的“质量”、全面的“质量”、立体的“质量”、内涵丰富的“质量”呈此刻公众面前。
同时影片围绕“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这个主题,经过对质量管理发展的回顾及反思,探讨在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释国家质量基础的内部联系和重要性,以及对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展望中国质量与中国品牌的未来。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指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反复强调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追求质量是发展的永恒主题、提升质量是光荣的使命。高质量的产品往往会成为其产地的代名词,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伴随着“国家”的概念诞生,质量的竞争更是与国家的竞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齐,我们要意识到把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正如影片中一样,质量文化的培育、氛围的塑造以及员工的质量培训,尤其是质量意识的灌输和引导,大到对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小至基层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时刻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第一次就做对、敢于否定、持续改善”的质量文化。
我们的品牌是经过最佳产品来实现的:质量维系企业品牌,品牌丢失将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处于不利位置,倾巢之下,安有完卵。质量是我们各级员工必须坚守的底线,我们要以高度的职责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始终坚持优质高效,按规则标准做事这样才能把质量做好,打造品牌的力量,赢得社会认可,立于不败之地。
大国重器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