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通过一场印象深刻的事情,大家是不是都有及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了,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退休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退休心得体会篇1
一、真诚做到政治上尊重老干部
老干部现在虽然过着离退休生活,但他们对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很关心。我们应当十分珍惜老干部的政治热情,在政治上真诚地尊重他们。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有以下四点认识和体会:一是尊重老干部民主参与企业建设和管理的权益,充分发挥他们建言献策的作用。定期、不定期召开老
干部座谈会、恳谈会和征求意见会,及时传达党和国家、集团公司和企业的新信息,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二是尊重老干部的政治责任心和荣誉感,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授予他们荣誉称号。我们聘请了多年从事政治工作的老干部担任离退休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顾问,研究会理事80%是离退休老干部,研究会副秘书长、秘书组、研究组、宣讲组组长都是离退休老干部。三是尊重老干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优良传统,发挥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优势。离退休职工管理二处成立的老年体协下设的十多个文体协会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80%以上都是由老干部担任,为他们充分发挥领导能力与文体特长提供了舞台。四是尊重老干部多年做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发挥他们的宣讲才能,聘请有宣讲能力的老干部担任形势任务政策宣讲员和党课讲授员。许多老干部感慨地说:“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尊重,是真挚的信赖”。
二、真心落实思想上关心老干部
思想上关心老干部。一要用党的先进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头脑,使老干部与时俱进,保持思想常新;二要根据老干部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老干部心理健康,保持心境常悦。
在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上,我们从六个方面探索实践,一是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坚持每月集中学习1~2次,不断提高理论思想政策水平。二是组织离退休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宣讲组,理论联系实际,作形势任务政策宣讲。三是深入开展争当“学习老人、健康老人”活动,鼓励老干部坚持学习,用于实践。四是积极开展“卫生与健康”讲座,请专家讲心理健康知识,帮助老干部提高识别迷信、伪科学的能力。五是在开展“进千家门、听千家言、解千家难、暖千家心”的活动中,注重倾听老干部的心声,同老干部聊侃谈心、沟通思想、消除疑虑、解决困难。六是办好《老年之友》内部宣传材料,着重宣传国家、省、集团公司有关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精神和形势任务,报道离退休老干部中的好人好事及学习心得。
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上,我们引导老干部做到“六树立”“六谨防”。一是树立普通一员思想,提倡放下身份,消除失落感,同离退休职工打成一片。二是树立老有所为、奋斗不止的思想,谨防不在其位,老而无用的心态,鼓励支持老同志量力而行,力所能及地继续发挥作用。三是树立生活上知足常乐思想,谨防互相攀比、处处感到吃亏的心态,正确对待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养老金等待遇差别。四是树立与时俱进思想,谨防只图享清福、得过且过及不再进步的思想。五是树立从容“应激”思想,谨防被突然发生的不幸事件所击。六是树立辩证思想,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会全面地发展地观察社会现象。
三、真切实现生活上照顾老干部
对老干部生活上照顾,一要体现在物质利益方面;二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在物质利益上,近年来,我们认真负责地将老干部养老金、护理费以及生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认真负责地报销医药费。对在外省居住的老干部门诊费、住院费,做到不错发错报、漏发漏报。在给老干部办实事时,要求工作人员诚恳热情,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对老干部住房问题,倾听老干部反映和诉求,积极和企业主管部门联系,落实居住标准,准确发给住房补贴。对楼层高、采光差,不利于老干部活动,影响老干部健康的住房,联系有关部门及时调换。有病及时看望,有困难随时帮助解决。对孤独或“空巢”老干部,不仅要多看看、多问问、多聊聊,还要把节日物品送到家中,从心理上多抚慰和鼓励。对于老干部健康,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医院联系,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请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等专家讲座,利用《老年之友》,宣传老年健康、疾病预防、合理饮食等科普知识,鼓励老干部们选择自己喜爱的锻炼方式,坚持体育锻炼。在活动中心设置乒乓球、台球等体育设施,普及太极拳、揉力球、木兰剑等适合老年健身项目。
在丰富老干部文化生活方面。一是积极组织各类文体协会日常活动和各种赛事。二是设立阅览室、老年大学,满足老干部求知求美以及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的心愿。三是组织“长寿杯”“健康杯”各类竞赛及文艺表演。四是办好《老年之友》《兰州石油化工报》等刊物,为老干部提供写作园地,同时,还组织老干部到境内外风景区疗养旅游。
退休心得体会篇2
人近花甲,离岗将至。手捧学习文摘,总有感叹人生的不易。作为一位有着快40年工作经历的老同志,如何自觉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这己不是一个新课题了。尽管春秋已过、日落西山了,可自己始终与完美同向而行的终身目标,是永远也不会休止的。
网络百科对“完美”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完美是人们渴望得到并追求的一种理念和动力,是存在思想中的,可以由于残缺而不断进行改造和变化。如果是一位商人,他的完美目标将是抢占最优势的市场,用最实惠的价格,竞争击垮所有商业对手,获得最高利益归己。我们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应以最大限度的优质服务和无私奉献,来获得国家、社会最崇高的荣誉与价值的认可,这才是象我这样的人一生要追求的完美目标。
有人说我:你是这政府“台子”上经历最丰富、资格最老的一个人,也是最不值得人们学习的一位。十几岁参了军,二十岁就入了党,二十一岁参加自卫还击战争,三处负伤,二次荣立三等战功;在公务员岗位上,曾被__省人民政府、__省军区授予“军地两用人才”标兵,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国家级”先进个人。你这些荣誉有什么用呢?资格能当工资使用吗?这么大年纪了,现在只是一个大家都不愿干的统计员,曾经跟你当过助手的人,都是处级、正科级的领导了,而你也只不过是一个带括号的副科,图个啥呀?真为你老可悲哟!
其实,每个人的梦想是不一样的,而每个人在实现梦想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更不是一个尺度。人可以淡化名利,但不可以没有上进心和荣誉感,因为它是人生完美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我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从事公务员职业的。起初在范关乡政府当秘书,到后来任范关和夏场办事处主任、书记和镇城建主任等职。当时三十来岁,根本无任何私心杂念,心里总是想着把服从指挥、完成工作任务当着天旨,为单位争荣誉,为自己练才干。曾经顶风雪,打赤脚,一天两餐饭,三天三夜抢战__泵站基底设施建设;加夜班,嚼干粮,赤膊上阵,用平板车拖土完成宜黄高速公路土路基工程;骑单车,穿田埂,走万家,苦口婆心催征户卖万斤粮;不怕汽油烧、不怕猪水淋,衣服被扯烂,强行拉开__桥头“井字口”;栽千根樟树,硬化__干道,拆棚户摊点打开城镇规划新局面等等。这期间,没顾过家庭,没照看过孩子,没关心过自己职级的提升,没问过工资为什么这么少。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干部成长“水机关”怪圈路线图。即个人水平+政策机遇+人际关系。说它怪就怪在颠倒了路线图的顺序,而实际的操作演变成了只要找到可谱的人际关系,就可人为的创造机遇,只要得到了职位的提升,水平的高低后天再来修炼。正因为这不健康的人才启用环境,造成了政府公信度的大大降级,也造成了很多人到了退休,也只能领到二千元左右的退休金。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有成就,职务的高低不是唯一的评判,即便晋级提升了的人,不一定都是有才干的人,而那些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虽没得到组织上的认可,并不一定不是能人。
目前,全国进入各行各业改革深水区,作为一个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如何在自己岗位上做一个好干部,好的服务者,我理解的拙见是: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威”,“
位”中造“为”,“为”中生“威”。干行政工作,要当好一个大服务生角色,要有吃苦勤奋、忘我工作的精神。在本行业中要充分体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来,不能把文凭、年青当资本,不能把待遇与资本列平衡关系。只有这样,才会有自已施展才华的舞台,才会有社会与公众认可的威望。
我是一个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但我不认同一些人把别人的'荣誉和资历作为诽谤别人的理由;我是一个不爱参与闲事的人,但我感觉我是一个十分快乐的人。我从月工资40元到现在的月工资不足2300元,经历了辛酸苦辣快4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总以吃苦、勤奋、忘我的精神状态来服务工作、服务社会、服务政府;以不居功自傲、包容别人、不计得失等来对待职业、对待同事、对待组织。尽管人走到了黄昏,总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时时刻刻与完美相伴,处事为人,用完美追梦,用完美来走完人生工作、生活、家庭的历程。
退休心得体会篇3
改革开放顺民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喀什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我家的日子过的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在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啊!回想三十年前,我家住的是土坯房,出门走的是黄土路,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一家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如今,我和子女们都住上了有上下水和暖气的楼房,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每月三千多元,吃、喝、穿都不愁,真是过上了小康生活。特别是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一个“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良好,管理民主”的新型岳普湖县正在初步建立。我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社会建社得民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我从1957年参加革命至今,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亲眼目睹和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变化。我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我认为: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坚信:要建设一个现代化中国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我更坚信,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党中央的带领下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作为一名退休老党员,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
退休心得体会篇4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扎实作风、持之以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越到脱贫攻坚的决胜关头,越要以决胜心态精准发力、真抓实干、驰而不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必须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精准发力,扶真贫、真扶贫”。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党员干部更应该时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始终保持饱满如初的工作热情、拼搏如始的蓬勃干劲,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用高度的责任感肩负起脱贫使命,凝心聚力、精准发力,善始善终站好胜利前的最后一班岗。
关于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离不开党员干部慎终如始,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迎难而上、奋力拼搏。
认真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时刻心系群众、勤勉务实,继续把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双脚放到泥土里,多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多到热炕头听民声、解民忧,经常与困难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手牵手,用脚踏实地夯实责任,用真抓实干温暖人心,全面提升贫困户的满意度与认可度,走稳走实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就要持之以恒坚守在脱贫一线,敢啃脱贫攻坚“硬骨头”,不仅仅满足于完成脱贫基本工作任务,更要关注脱贫成效、帮扶举措,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等。要坚决抵制“松口气、歇歇脚”思想,用饱满的精气神昂然上阵,用迎难而上的干劲提升战斗力,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唯有以决胜心态擂响脱贫攻坚“战鼓”,才能以必胜的信心、扎实的作风、冲锋的姿态,交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退休心得体会篇5
这是北京市北三环一栋五六十年代的住宅楼的两居室。在这里小客厅的一张饭桌上,10枚小小的勋章和奖章却释放着永不褪色的光芒。它们见证了老战士、老党员王直安光辉的一生。其中有解放战争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赴人民大会堂见证新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念章……
王直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低调、律己,是很多人对这位老党员、老干部的印象。
“一定要把全年的党费交给党组织!”这是王直安生前对子女的唯一嘱托,也是他向党组织最后一次庄严报到,更是他在生命即将结束前为党奉献的最后一丝光和热。
至“勇”战士
1926年,王直安同志出生在山东蓬莱。青年时期,他曾作为民兵连的一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其间因学习好、战斗勇敢多次荣立三等功,并在1948年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子女们仍记得小时候父亲时常给他们讲的参加济南战役时的故事。1948年9月中下旬的一个深夜,王直安背着30多斤炸药炸伪军碉堡。他匍匐到碉堡前把炸药送进去便快速后撤,敌人发现后把炸药推了出来,王直安看到后又推了进去。随后他刚离开几步,炸药就在碉堡内爆炸了。
1950年10月,王直安同志受命抗美援朝,参加了第二次、第五次以及金城狙击战等战役。那些战役中,王直安同志和许多志愿军战友一起勇往直前,英勇战斗,直至胜利,并立功受奖。尽管后半生远离硝烟,王直安同志却一直没忘记过那些在战场上的日子。无论何时,只要有抗美援朝电视剧上演,他就会拉着儿女们一起观看,每当此时,他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总会心情非常激动,会和儿女们一起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低调“老兵”
做人低调、严以律己,这是身边很多人对离开军队后的王直安同志的评价。
1955年3月,王直安同志被选调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先后任秘书、副科长、支部书记。1965年,他还被中科院派往德国,负责留学生工作。1978年12月,王直安同志被调往中国科协,担任政工组、办公室任副处长;此后1982年至1986年担任中国科协办公厅老干部处处长。
“甭管是老同志,还是年轻人,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挺好,都很尊重他。”中国科协原老干部处的同事们都这样评议他。作为一名从抗日战争起就参加革命的老战士、老共产党员,王老身上没有丝毫傲气,他待人接物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谦逊友善,有一种强烈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王直安同志让身边的人钦佩的还有一点:活到老,学到老,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大家都回忆说,“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确实是一位的令人尊敬的老党员、老同志,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
每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闭幕,他都会自觉学习文件精神,主动撰写学习心得并向党组织呈交;他总会积极参加支部和总支举办的学习活动和各项组织生活,与同志们交流学习收获。
王直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对党无比忠诚,饱经风霜、初心不渝,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用自己的行动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而砥砺前行,展现共产党员的风采,是中国科协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科协退休老党员表示:“惊悉王直安同志逝世,不胜悲痛。王老是一位坚守革命初心、对党无比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
风骨传家
在子女眼里,王直安同志是一个朴素、正直的父亲。
子女们都回忆说,父亲一生艰苦朴素,枕巾、衣服、鞋袜,旧得能穿就不买新的,特别知足。父亲从来没跟人红过脸,教育子女严格要求自己,要搞好团结,不要斤斤计较。父亲很善良,但对儿孙辈也非常严格。他常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很多时候,孩子吃饭掉一粒米,他都要让拾起来再吃掉。
单位几次涨工资,他都是先人后己。尽管他本人工资不高,但遇到家里有困难的同事,却总会伸出一把手。每次国内哪里出现灾害,他都会主动要求子女帮他捐款捐物。
王直安同志经常这样教育子女:“我在朝鲜战场上没牺牲、没负伤,这是十几万人换来的,不要给党组织和国家添麻烦!”“要记住今天的不易,对党忠诚,不要忘本。”
他也是这么做的。尽管能享受副部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待遇,但生病了能不报销就不报销,还告诉子女自己终老时不必要的抢救不做。
这个倔犟得有点固执的“老王头”,是老王家的骄傲。他的晚年,子女时刻陪伴身边,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颐养天年、幸福满满。
如今,斯人虽去,他的精神和风骨却仍在后人心中,永不褪色。
退休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