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只有认真对待每次写教案的机会,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优秀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置情景,充分利用资料、图片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主动思考、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列举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让学生指出其中哪些是属于文化现象。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旁听一次听证会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高中优秀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教师: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价值是两个方面的组合: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含义上方的虚框里的一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所说的这些属性和我们刚才划出来的价值的含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教师:这个含义我们来分解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也就是对社会做贡献,这个贡献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同样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会的回报,这个回报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那么,如果只奉献或只索取,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教师:我们学习了价值和人的价值,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的价值和普通的物的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它能满足我上课、上网、聊天的需要,那么它自己在满足我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还是一天强似一天呢?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教师:我们身边被我们记住的,也都是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比如我们的父母。把视野扩大了之后,我们可以看看历,凡是被人记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司马迁,陈春澜,吴斌等等。他们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通过社会的无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当然,这些都是杰出人物,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譬如说,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当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当我们作为路人的时候,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出事实真相。但是也有少数人选择了沉默。譬如(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1:对于目击者的沉默,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对这种沉默予以谴责,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社会意识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在谴责之前似乎应当看看他们沉默的原因。(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2:现在该如何对待目击者的沉默?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高中优秀教案篇3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wenhuafageming”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整理“wenhuafageming”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归纳“wenhuafageming”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
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悟“wenhuafageming”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养成明辨是非的品格,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能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wenhuafageming”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wenhuafageming”发生的原因
“wenhuafageming”开始于1966年。wenhuafageming的发生与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与毛泽东对这一时期形势的错误判断有关。
国际原因: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同志的全面否定和批判,引起思想上的混乱。随之,中苏关系趋向紧张,助长了国内形势紧张的气氛。西方国家掀起了新的反社会主义的高潮。
国内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的错误判断和发动;被林彪和sirenbang一伙所利用“”推波助澜,妄图夺权;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受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历史原因)。
面对国际国内紧张的形势,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wenhuafageming”,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毛泽东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毛泽东选择的方式是错误的,以致于被林彪和sirenbang一伙所利用,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
提问:这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而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动乱对国家、社会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2、“wenhuafageming”的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迫害。(2)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中,“造反派”之间开展的夺权斗争,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4)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也无法正常行使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由此可知,“wenhuafageming革”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进一步置疑)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教训?
3、“wenhuafageming”的历史教训
“1980年8月下旬,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wenhuafageming”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从上面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避免wenhuafageming这样的悲剧重演必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程序,避免因领导人的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既要实行“法治”,而非“人治”。(2)完善法律制度,约束公民行为,使法律不因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以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3)加大对公民法制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公民知法守法、自觉维法”的意识。
总之,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
”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下面我们学习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二、法律制度的走向健全
“wenhuafageming”的惨痛教训为法律制度的健全提供了契机;wenhuafageming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wenhuafageming”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先请看投影的这段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从1979年全国人大开始立法起草工作,到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突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新宪法通过后二十多年中,我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更趋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问:伴随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也逐步得到了重建和完善,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 人大和政协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学生回答: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
提问:1956年我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56年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合作方针。
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何意义?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但是,十年“”人大和政协形同虚设,民主和法制遭践踏,国家的组织生活遭到极大破坏。
进入新时期后,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在原来八字方针的基础上了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异步完善。
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注重民族工作,恢复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主要体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实施。
提问:民族区域自治法颁行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法律上确认了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事物的权力,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除了上面提到的人大、政协、民族等制度恢复和发展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3、 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
(投影演示有关“海选”的材料)
“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决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提问: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的加强,其表现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设性的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吉林省率先兴起的“海选”制度。
高中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这是经济学常识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常识的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经济现象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识记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能够准确的识别判断商品和非商品。
理解并能够独自讲述商品产生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品的概念
难点商品的产生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前言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经济就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板书)我们说一个活动过程都必然有它的载体,经济既然是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它的各个环节都必然有着他的载体。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就从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这就是——交换。那么交换环节的载体就是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内容——商品。
板书课题
提到商品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那么在讲课之前,我想让大家来做一个选择,在下面我要列举的这些东西中,大家认为哪些是商品?听好了,太阳光、床单、粮食、花。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他的回答对不对呢,我们先不急着判断。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科学概念到底是怎么界定的。大家把课本翻倒第六页看黑体字部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我们来看这个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运用一下初中的语文知识,划分一下句子成分啊。看句子的主干部分,商品是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首先应该是劳动产品。同时再看状语部分,用于交换。这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件东西是不是商品必须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第二,看它是不是用于交换。
高中优秀教案篇5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本课内容已有了感性认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聚落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中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区位因素,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3)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嘉兴市、扬州市株洲市、阜阳市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通过素描模拟图和北京市商业布局图,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3)通过调查活动的形式,了解根河市的形态变化、商业网点布局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发展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问题。
?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讨论等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整体思路】
导入新课
(以呼伦贝尔交通图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学习主题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如何影响聚落的空间形态)
学习主题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地图分析,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如何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
课堂反馈、小结
高中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之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教学重点 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赏析“比剑”部分的精彩,品味哈姆莱特的多义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把握哈姆雷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引领,导入王子
1、指名朗读和翻译并进行点评,导入新课。
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
翻译: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点评:别轻言放弃。
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 to heaven.
翻译: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藉以飞向天堂的翅膀。
点评:请热爱知识,知识会改变命运。
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
翻译: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点评:礼物只是情谊的载体。
to mourn a mischief that is past and gone is the next way to draw new mischief on. (william shkespeare, british dramatist)
翻译:为了一去不复返的灾祸而悲伤将会导致新的灾祸。
点评:让昨天成为昨天,活在当下。
导入: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皆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作家,走近他完成于1601年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
2、走近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英国人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因为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鲁迅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马克思称“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翁对自己作品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全名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又名《王子复仇记》。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经调查世界前100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和传说人物,哈姆莱特排名第一。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哈姆雷特》人类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位列其中的书有:《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孙子兵法》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经典著作,《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开山力作,《论语》 规范中国人两千多年的行为准则,《毛主席语录》 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书,《红楼梦》 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二、整体感知,走近王子
1、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剧中人物。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3、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小结::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4、节选部分主要情节及结构。
让学生填空:这篇文章讲了“ 和 的故事”。
主要要点: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奚落,嘲讽;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三、重点赏析,深入王子
1、教师提问:在这三部分中,大家觉得哪部分最精彩?
预设:比剑部分。
2、赏析“比剑”。
思考:你认为“比剑”部分精彩在何处?请给出相关理由。
赏析示例:
精彩之一:将众多矛盾集中在此环节。
一方面是不同人物间的矛盾。比如,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矛盾,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有杀父霸母、企图谋害其姓名之仇。再如,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之间,哈姆莱特无意杀死雷欧提斯的父亲,并且间接害死其妹妹。
另一方面,同一人物内心也存在矛盾。 如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态度,既充满仇恨、视其为对手关系,又请求得到其原谅。又如雷欧提斯本人对哈姆莱特的态度,既想杀掉他,又犹豫,并且乞求得到哈姆莱特的原谅。又如,国王克劳狄斯的矛盾,外表很平静,倾向于哈姆莱特,口头说着“来,哈姆莱特,让我替你们二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取得胜利”,心里极度恐慌,想暗杀哈姆莱特,越快越好,且一计不成又施一技。
精彩之二:情节方面。
比剑部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短暂的时间里,在小小的空间里,四个主要人物(王后、国王、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均死去。 此部分精彩不是独立的,与前面轻松幽默的情节相调剂。哈姆莱特与奥斯里克的谈话类似于传统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使本文雅俗共存,使整个剧本富有张力,更能体现悲剧的崇高。
情节悬念迭生,比如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觉察剑有毒,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等悬念一直抓住读者的心。
精彩之三:人物个性鲜明。
人物个性的鲜明性和复杂性在比剑部分得到了集中体现。如哈姆莱特的勇敢、坚定与犹豫,想复仇又充满了仁心善意,在这部分得到了集中体现。又如,雷欧提斯的勇敢、犹疑及善良交织在一起。国王的表里不一、阴险狡诈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一部分,作者将笔端直指人物心灵,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可悲可叹、可圈可点。
精彩之四: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化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哈姆莱特说:“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 ——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这些话是哈姆莱特愤怒的一吼,对奸王的控诉。可以看出性格犹豫、行动迟缓的哈姆莱特终于做到控诉一针见血,动作狠而有力。又如,国王说:“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个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取得胜利”这些话可以看出国王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要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言不由衷、笑里藏刀。
其次,语言的动作化。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精彩之五:对主题的彰显与升华。
比剑部分充分展示了主题,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还是人性的复杂性都在此部分得到了彰显。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教师的预设,学生若说出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教师总结:以上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两大的方面,即形式和内容。我们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均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赏析。具体到对戏剧的赏析,可以抓住其内容,比如矛盾冲突、情节安排、人物设臵与主题,还可以抓住其形式,比如语言和手法等。
四、聆听独白,理解王子
1、诵读·感知: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诵读这部分内容,诵读的同时思考这样的问题:
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2、探究研讨。
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明确:生存太痛苦,毁灭更痛苦。
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明确: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在作出选择时,王子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灵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痛苦的延续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明确:王子选择了行动。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
这段著名的内心独白暴露出哈姆莱特的错综复杂的性格特征是犹豫不决。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一度令他进退维谷。但是,经过苦苦的内心争斗哈姆莱特最终放弃了死亡。因为当哈姆莱特听到父亲死讯、得知母亲与克劳迪斯的迅速成婚之后万分震惊,却又无法采用任何手段为父亲复仇,便立刻想到以自杀解决一切烦恼和痛苦。可一想到人死虽如同睡眠,进入的却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未知世界,他便开始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在经历激烈的内心争斗之后,哈姆莱特终于选择了活着。
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
明确: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所以,隐藏在疯狂里面的是思索,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装疯是为了弄清真相,装疯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哈姆莱特看似疯狂,实则清醒!
3、在剧作结尾,哈姆莱特选择了和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它能避免吗?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终究归于两个方面,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当时社会未提供先进分子必胜的条件,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是时代悲剧。文中的克劳狄斯身居高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而主观原因就是哈姆莱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畅所欲言:恩格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人?
教师提示: 抓住文本,回答模式为:根据课本的 内容,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 样的人。
小组内讨论后作答。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总之,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5、小结:屈原曾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正可以说明哈姆莱特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和社会中保持着一颗理性而纯真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试图改变那个社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确实难能可贵!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将会是一个腾飞的民族。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思考让我们成熟,让我 们深刻,让我们个性回归,引我们走向真理。我们要善于思考,培养 美好的品性,有一双理性的慧眼,有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和民族的人!
五、情动于衷,演绎王子
1、根据你的理解,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情节,试着表演王子。
播放学生表演视频。
2、探究作品的主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明确: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借这个丹麦的故事来反映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社会。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六、真情告白,对话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诚的朋友或随从,你会如何劝慰他,理解他,支持他?
高中优秀教案篇7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
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
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
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
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教学目标】
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一定是圆锥吗?
5、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⑵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则此几何体是棱柱。
答案 a b
6、课堂检测:
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7、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一、柱、锥、台、球的结构
二、例题
例1
变式1、2
【作业布置】
导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图形探究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第2—6页内容,然后填空
(1)多面体的概念: 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 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① 棱柱:两个面 ,其余各面都是 ,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 ,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②棱锥:有一个面是 ,其余各面都是 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③棱台:用一个 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 叫旋转体的轴。
①圆柱: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②圆锥: 所围成的几何
体叫做圆锥
③圆台: 的部分叫圆台
? ④球的定义
思考:
(1)试分析多面体与旋转体有何去别
(2)球面球体有何去别
(3)圆与球有何去别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4、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及随机数法的步骤,并能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内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样做?显然,你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饼干作为检验的样本。(为什么?)那么,应当怎样获取样本呢?
二、探究新知
1、统计的有关概念:总体:在统计学中,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个体:每一个考察的对象叫做个体、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统计的基本思想: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2、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叫做简单随机样本。
下列抽样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
(1)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2)箱子里共有100个零件,从中选出10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中,从中任意取出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箱子。
(3)从8台电脑中,不放回地随机抽取2台进行质量检查(假设8台电脑已编好号,对编号随机抽取)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
(1)抽签法的定义。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思考?你认为抽签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当总体中的个体数很多时,用抽签法方便吗?例1、若已知高一(6)班总共有57人,现要抽取8位同学出来做游戏,请设计一个抽取的方法,要使得每位同学被抽到的机会相等。
分析:可以把57位同学的学号分别写在大小,质地都相同的纸片上,折叠或揉成小球,把纸片集中在一起并充分搅拌后,在从中个抽出8张纸片,再选出纸片上的学号对应的同学即可、基本步骤:第一步: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1至n编号;第二步: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地连续取n次;第三步: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所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
(2)随机数法的定义: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叫随机数表法,这里仅介绍随机数表法。怎样利用随机数表产生样本呢?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将800袋牛奶编号,可以编为000,001,799。
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个数,例如选出第8行第7列的数7(为了便于说明,下面摘取了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 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78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57 60 86 32 44 09 47 27 96 54 49 17 46 09 62 87 35 20 96 43 84 26 34 91 64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15 51 1mi.net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90 52 84 77 27 08 02 73 43 28第三步,从选定的数7开始向右读(读数的方向也可以是向左、向上、向下等),得到一个三位数785,由于785
继续向右读,得到916,由于916>799,将它去掉,按照这种方法继续向右读,又取出567,199,507,依次下去,直到样本的60个号码全部取出,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容量为60的样本。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体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五、课后作业
p57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1、统计的有关概念
2、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1)抽签法(2)随机数表法
4、课堂练习
高中优秀教案7篇相关文章:
★ 高中化学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