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精心编写和调整教案,教案的系统性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⑴ 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 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⑶ 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⑴ 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⑵ 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合作交流: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品读体验:
1、学习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⑴ 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⑵ 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 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 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6、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四、巩固延伸:
阅读《水浒传》。
课时作业
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唉下冈来
豪放勇武无所畏惧
教学反思: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抓住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对学生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抓住这些准确而又生动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神话学生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感悟。
2024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讲人物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2.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3.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活动
一、引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开一个故事会。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这次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里,有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天的故事会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三、讲故事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的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推举一—二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评选故事大王
评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五、总结:要想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七
教学流程:
习作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自己身边一个人的具体事例,并且对他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一个人,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读作文要求)
2.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让我们先交流一下。
二、学生交流:我准备写谁,我为什么要写他,我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边交流边评议。
三、指导写法
我们下面讨论如何写这个问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想想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教师板书这些词语)
你们的积累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根据内容,选准方法)。
为了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你准备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试着说一说。
学生练习说,评议。
四、学生自己练习写,写好后,同桌交换修改。
五、定稿。
2024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
3.激发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重难点:了解烧炉烤鸭的烤制过程,体会作者对全聚德烤鸭。
教法:讲授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存有浓厚的兴趣。
教具:投影
第一课时
教程:
一、导入新课
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全世界人目光都会集中到这里,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我们的首都把北京又了解多少呢?
二、初读课文
1.扫清文字障碍,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理解字义。
2.通读课文,准确的句子各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迅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问我们介绍了几种烤鸭?思考:北京人怎么吃烤鸭呢?
四、交流互动,把宽眼界。
小结:北京烤鸭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北京三大名菜
烤鸭 烤鸭的制作
北京游之大特色
第二课时
一、迁移练习
1.落实生字读写。“葱枣酥”读平舌,不要读成翘舌;“琼梁”里边音,不要读成鼻音。梁字不要少写一点。
2.比一比,组词。
量一量 浆一浆 凉——晾
3.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娴熟
4.摘抄文中你觉得好的句子。
5.实践活动
2024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望月》一课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独特、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静谧的月色,颇有几分童话的色彩。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能达到会识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如“剪影”、“瞳仁”、“不假思索”,会用“不假思索”造句。
3.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诗句,了解其出处。
4.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5.通过朗读,激发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世界。
学习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象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3.感受望月的乐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2.感受望月的乐趣。
学习过程: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会是哪个小组呢?(生会争先恐后说是自己组)首先回顾一下学习目标
一、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导入课题。
三、预习展示。
1、抽查几个组的6号同学读学案中的词语,对子做好帮扶准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遇到共性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强化记忆。
2、剩余组的6号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子做好帮扶准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是及时评价学生读书的情况(从态度习惯各方面,评价要有针对性)
3、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特别是搜集到的古诗句。
四、初读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以下问题:
1、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1分钟后展示。
2、思考分段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分钟后展示。
老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合作情况。
五、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及生活体验来谈感受。
1、学习第一段
(1)重点感受“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夜美景。
(2)感情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带来的美,体会月夜的清幽。
(3)完成以下题目后交流感受。
读了第2自然段,我 了,积极体会后,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3)展示读、评价读、比读。
(4)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加深印象。
2、学习第二段:
本段可以按照写作顺序分为两层。
(1)学生试着分层,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把它们找出来,积极读一读,并结合学案,大概了解它们的意思。(自己体会后,可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班内交流)
(3)我知道省略号省略了 ,我还能接着往下背,谁想跟我比试比试!(在小组内接背)
(4)小外甥真是个 的孩子!
(5)根据上面问题的答案,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根据各小组的答案,应该能全面找出有关语句)
如:“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出小外甥的勇敢;
“多如繁星”、“一眨眼就是一句”、“……”看出了他的`聪明好学;
“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写出小外甥的可爱之处;
会提出月亮像什么的问题,并能把月亮说成天的眼睛,而且绘声绘色的讲出“现成“的故事,则能看出他的爱幻想,想象力丰富;
…… ……
(6)“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先小组内对子讨论,然后共同交流。
(7)我想发挥想象:(组内各成员都能发言)
我觉得月亮还像
因为
(8)感情朗读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本段,你感觉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升华全文)
(2)再次读文,思考:此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小组内对子之间先交流,再集体交流。几分钟后展示。
(3)感情朗读。
六、回顾全文 升华情感。
小外甥的比喻令作者惊讶,那么,你认为月亮像什么?为什么?
先小组内对子之间交流,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七、拓展延伸。
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了你,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幻想中的东西)
2024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
2024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学习目标
①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难点:
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
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应有尽有、一应惧全、举世闻名、光彩夺目 “东方之珠” 璀璨无比
2024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