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段落层次分明,在叙述事迹材料时,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他们的顽强不屈,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精神人物的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精神人物的事迹篇1
袁媛,女,1982年出生,于2005年进入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工作,2013年任职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15年来,袁媛同志始终怀揣一颗热忱的“匠心”,一步一个脚印的勤恳奋斗在每一个岗位上。多年来,她始终把思想政治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敢说实话的精神和能办实事的优良品质,工作作风严谨,能够严守党的纪律,自觉遵守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在工作中严格按规矩办事,积极乐观、踏实肯干,对待工作尽心尽力。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保证政令畅通,面面俱到,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袁媛同志始终将“勤、慎”作为自己工作的标准牢记心中。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做好各项工作,加班加点,随叫随到是办公室文件工作的常态,只要工作需要,她一定在第一时间赶到单位。在处理日常繁杂工作中,她认真思考,在文件管理方面,她精益求精、以心“护文”的职责使命,严把办文环节,确保全院公文的准确、规范、严谨;接收各级来文数十万余件,发送各类通知近万余件,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贯穿于文件保密、签收、登记、签发、传阅、归档、督办、落实等环节,使我院公文运作工作多年来无延误、无遗漏。多年来,严把文件运转“时”“度”“效”三要素,对全院重点工作事项,尤其是对省领导批示、院领导批示,把握闻令而动求“时”、通权答变求“度”、走深走时求“效”,进行了“点对点”“一对一”式督办落实,累计开展督办事项千余次,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服务管理方面,坚持“严谨、高效、规范”的原则,始终坚持规范化,坚持“小事不小”的原则,有序开展网络信访疏导工作;加强统筹协调,保障处里常态化工作有条不紊。
袁媛同志除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同事热心帮忙,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得“三个好把式”的荣誉称号。获得了领导的认可与广大同事们的好评,面对大家给予的认可,她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勤奋钻研。始终以归零的心态认真学习,用心琢磨、悉心对待“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三服务”工作。坚持匠风,精益求精。把高标准要求自己,用力用心做好每一项服务工作。力争办文办成精品、办会办成样板、办事办得圆满,为全院科研管理工作做好最有利的保障!
精神人物的事迹篇2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精神人物的事迹篇3
作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周建民在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40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令人尊敬的工匠之路。
他完成了15000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进行小改小革,工艺创新项目11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100余万元。由他主持的“降低专用量规制造成本,提高专用量规耐用度”创新课题,使专用量规的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费用28万余元。他完善、发展了几代兵工人在专用量规制造中的工作经验,归纳、总结出了“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多种生产中的绝技绝活。
他秉承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态度,15000余件微米级专用量规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他用工匠担当,组织团队破解位置量规、无人机内外轴、中国现代第一枪电磁枪等工厂、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机械制造难题。面对一次次高薪聘请、各种诱惑,他选择了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工人岗位,敬业坚守、道技合一、精雕细琢、默默敬业奉献。
周建民以岗位、班组、工作室、学校等作为“传、帮、带”工作的平台,指导培训职工4000余名,先后走进山西省十几所职业技工学校,传授技能及工匠文化20000余人次。
精神人物的事迹篇4
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最美铁路人》是近年来少有的宣传铁路先进个人的系列专题片,一个个铁路职工不仅展现了业务上精益求精,更体现出铁路职工在危急时刻舍小家顾大家、勇挑重担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作为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我有深切的感触,不仅仅是佩服最美铁路人的敬业精神,更钦佩他们执行规章时的一丝不苟。
他们是一群立足岗位、潜心钻研的人。中国铁路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被誉为”铁路客运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物”的单杏花;埋头钻研动车技术的“中国高铁第一代动车检修人”唐云鹏;首个全面掌握6种车型9种不同编组动车组操作的“全能型司机”陈承仪;排除一项项作业难题的“蜘蛛侠”代云华……他们用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向我们展示了新一代铁路人的风采,正是这些一线铁路工作者的执着和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国铁路的高歌猛进,才有了中国高铁响当当的闪亮名片。
他们是一群兢兢业业、爱岗尽责的人。安全从来都是铁路永恒的主题。已安全走行1000万公里的.“-号”机车司机长刘钰峰;连续30年作业零违章的调车长杨卫华;身先士卒奋斗在险情一线的“蜘蛛人”黄伟……他们是无数一线铁路职工的缩影,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付出,用心维护铁路运行的安全与高效,用奉献成就了我们的“岁月静好”,用坚守彰显了责任与担当。
他们是一群胸怀大局、用心服务的人。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续写妻子心愿的“中国好人”李峻屹;值乘1200余趟,服务旅客超过150万人次的列车长陈美芳;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英勇救人的车站值班员徐前凯……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用他们满腔的热诚,给旅客送去春天般的温暖,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用真诚服务和无私奉献,温暖着别人,快乐着自己,书写了大爱。
没有所谓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这群铁路工作者,默默为人民服务。也许我们不曾听闻他们的姓名,也不曾见过他们的容貌,但每每看到这一身整齐的制服,我们的心中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名字——最美铁路人!
精神人物的事迹篇5
徐立平是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30余年一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该工序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被喻为是“雕刻火药”。多年来,他承担的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载人航天、固体运载等国家重大专项武器装备生产,次次不辱使命。安全精准操作,工艺要求0.5毫米的整形误差,他却始终控制在0.2毫米内。在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中,他经常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在高危险、高精度、进度紧等严苛的生产条件下,经他整形的产品型面均一次合格,尺寸从无超差。
多年来,除带领班组完成日常科研生产任务外,他先后数十次参与发动机缺陷修补型号攻关,并创新实现了真空灌浆、加压注射等修补工艺。在某重点战略导弹发动机脱粘原因分析中,他凭借扎实的技能和超人的勇气,钻入发动机腔、精准定位并对缺陷部位完成挖药、修补,修补后的发动机最终成功试车,保障了国家重点战略导弹研制计划顺利进行,为国家挽回数百万元的损失。为查明某重点研制型号发动机缺陷原因,需要使用金属钻头从药柱表面打孔以取得预定样块,取样部位距金属壳体仅5mm,稍有不慎就可能因钻头与壳体摩擦引起燃烧爆炸,作为主操作的他,一次成功、安全精准取出预定样块,顺利找到病灶,成功攻克型号研制的“拦路虎”。
为解决手工面对面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徐立平带领班组开展机械整形技术攻关,推动实现了包括“神舟”系列在内的20余种发动机远距离数控整形,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精神人物的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