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作文是引起读者的共鸣的,作文是经过思考和语言组织的结果,能够引发读者积极思考的火花,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家乡风俗的作文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篇1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今年我来到哈尔滨,略带思乡的小情怀,过了一个东北风情的传统小年。
先说雪,只有去过中国东北才懂。美丽怪异的雪让东北名扬中外,不似南方雪的娇羞温婉,它的辽阔深远令人荡气回肠,雪域苍茫仿佛是飘在山间的水墨画卷,真是爽得无以言表。我和妹妹坐着雪橇玩得停不下来,因为雪本身厚度,妹妹总需要妈妈的帮助才行。
到小年夜那天,我们驱车60公里来到哈尔滨郊外的牧雪山村,这是一个宁静的度假小村庄,积雪层层叠叠,一座座木屋连成雪屋,屋前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喜气洋洋,年味十足。一进屋,暖暖的,身着红绿花棉袄店家大娘十分热情迎接我们,她端出了各种小吃: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油炸冰淇淋……“都尝尝,多吃点!我们的特色小吃。”她扯着嗓门说,脸上笑开了花。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个遍,冰冰的甜甜的,直到心里。
不一会儿好几个房车团的游客们相继到来,有深圳的、北京的、苏州的、还有一团是杭州的。我幸喜万分,立马与一个杭州小朋友聊起来,竟有几分“他乡遇故知”感受。店家大堂满满当当的坐了6桌,穿着皮袄的店小哥们端上了正宗的东北六大碗,举杯干了农家自酿的米酒,开始了小年夜的晚餐。大家十分热情,不同的方言似乎相通,一起把年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沾上一点蒜泥,还未入口,肉香已扑鼻而来;咕嘟咕嘟翻滚的酸菜,偶尔带出几根晶莹的粉条;硬挺的白菜,在肉汤里尽情吸收汤汁,轻轻咬上一口,汤汁四溢;还有那团圆吉庆的饺子。大家吃着喝着,唱起了歌,相互举杯,相互祝愿,脸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看此情此景,我拿起了妈妈的手机,忍不住给远在家的外公打去电话,送去祝福。“外公,你饭吃了没?“”我希望你能身体健康!等我回来过大年哦“今天我们没在一起过小年,但我想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这片天空下,到处洋溢着爱和温暖的味道,年的味道。
夜晚村落景色越发美丽,大红灯笼照耀整个村落,篝火印着人儿红彤彤的。东北的年,有独特的味道和情怀,让不认识的人们能够串在一起,让我体验到一次与众不同春节之旅!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篇2
今年,我们破例到乡下奶奶家过年。
“开饭了!”奶奶大声喊道,我从房间走了出来,这时,哥哥突然惊奇地说:“咦?外婆,您平时不是很节约吗?今天怎么……”我这才注意到,从房间到大厅,从楼上到楼下,凡是安着灯的地方,都金碧辉煌 .
我非常诧异地问:“奶奶,您这是唱哪出啊?”
叔叔开口解释道:“这啊,是在辟邪哩,相传,古时候有个‘年兽’,常常来吃百姓,后来,人们知道它怕响、怕光,就放鞭炮,点灯笼。这个风俗啊,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喔!”,我们恍然大悟。
吃饭时,我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人们专挑一种叫“芥菜”的东西吃,两大盘芥菜一会儿就零星无几,但却很少去碰那盘美味的红烧鱼,等到那盘鱼只剩一截鱼尾的时候,却被奶奶端进了厨房里。我正纳闷呢,叔叔便向我们解释道:“为什么我们都爱吃芥菜呢?因为,芥菜的‘芥’的谐音是‘戒’,如果把芥菜吃光了,那就代表你在一年中的毛病、缺点都戒光了。而那盘鱼嘛,则是表示了‘年年有鱼(余)’,意思是:一年之中辛辛苦苦锝来的劳动果实并没有一下子用完,而有一些保存了下来,年年都如此,就积少成多了。”
饭后,我想:这些风俗和习惯固然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无端的浪费,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放弃以往的风俗,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新年!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篇3
我的家乡来自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一个小镇,有被称为“小资中”的美誉。家乡每年年底就会有做香肠和熏腊肉的风俗。每逢过年佳节,最想念的就是香肠的味道,特别是离开家乡这几年。
在我们四川,做香肠的材料都是要精挑细选的,农家养的猪最合宜。半肥半瘦的猪肉做香肠,猪排骨和五花肉可以做熏肉,小肠洗干净留着灌香肠用。
说到做香肠,也是一门学问。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小块小块的,放入适量盐,味精,香油,芝麻,花椒粉,辣椒粉,把它们和匀,腌制一个小时。等肉腌好以后把洗干净的小肠尾端用线打好一个结,用小圆筒把小肠撑在内壁,猪肉一小块一小块的往里面灌,灌到30厘米就用线打一个结,接着刚才的步骤继续灌猪肉。直到全部肉灌完,香肠就灌好了。最后灌好的香肠拿到通风有太阳的地方晒,大概晒几天以后准备烟熏。
腊肉是用五花肉做的,盐涂满五花肉全身就可以了,这个比较简单。腌制几天和香肠一起拿去烟熏。烟熏的材料是木料的锯木粉和松柏枝叶。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搭一个简易棚子,炉子上放香肠和腊肉,下面烧火,火上浇木料的锯木粉,熏得黑黑亮亮的香肠和腊肉是最漂亮的成果。
四川过年的风俗和各地过年都差不多,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食材了,主要是因为特色的大菜工序比较繁琐,比如说香碗,肉包豆腐,梅菜扣肉等等。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三十过年是吃中午,大多数地方是吃晚上吧!虽然香肠和腊肉过年的时候吃不了很多,但是在以前,奶奶那个年代,有香肠和腊肉就是过年,家里来了客人,就切上几块腊肉,解解馋。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广式腊肠,和四川香肠差不多的,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试试自己动手做的香肠,也别有一番趣味。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篇4
火,在朦胧的夜色里燃烧了起来,人们的欢呼声和歌声打破了夜的宁静。火,是彝族人的图腾。火把节,是彝族传承上千年的古老节日。
彝族人为何如此地崇敬火?打火把又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个人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人叫阿体拉巴,两个人都有拔山的力气。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前,他让母亲用一盘铁饼来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竟然以铁饼为食,力气一定很大,连忙逃走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已经逃走了,便追了上去,还把斯惹阿比杀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派了大批蝗虫去啃食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蝗虫。从此,彝族人便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寓意驱除害虫、祛除瘟疫,祈求丰收和平安。
火把节的习俗很多,比如打火把、选美、斗牛、赛马、摔跤等,热闹非凡。但其中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打火把了。
夜幕降临,天空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的男女们就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到屋外绕屋三圈,然后奔向自家田地绕行一周,把霉运从家里带出,把害虫从地里赶走。随后,年轻人们逐渐向山寨空坝汇集,站在高处向下看,仿佛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在空坝上早已燃起巨大的火堆,大家将手中的火把扔进火堆,一时间火光冲天,映红了天空。大家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整个山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夜深了,火堆渐渐熄灭,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山寨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但依稀还残留着火把的温暖,还隐隐约约飘散着动听的歌声。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火把节,我的家乡凉山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熊熊的火堆,动人的歌舞,诱人的美食,它给家乡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来吧,远方的朋友,到美丽的大凉山来吧,和我们一起欢度火把节!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篇5
从前,每逢清明节,我们一家总会聚在一起吃饭,尤其爱吃青团。上至70岁的外公外婆,下到三四岁的小弟小妹,没有哪一个不爱吃青团。
青团,顾名思义,就是青色的小圆球,从外观上看就像是一颗绿色的宝石,圆滚滚,胖乎乎,叫人觉得它可爱。
我们姐妹几个,在清明节前总会帮着大人做青团,把艾草汁拌进糯米粉中,再包裹进自己喜欢的馅儿,揉成球状,蒸熟了就可以享用了。我们在做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偷吃几个。妈妈见了,皱眉道:“咦,怎么少了几个青团?”每到这时,我们便躲进屋子里偷偷地笑。
等青团一上桌,我们便立刻伸手去抓,小弟小妹顾不得吃糖了,哭着要青团。平日里的什么淑女优雅,此时早就被我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一心想多吃点青团,一只手上拿着三四个青团,另一只手还在不停地抢着,等到别的菜都上齐了,我们一个个眼睁睁的望着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鸡鸭鱼肉,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可是青团已经塞到喉咙眼了,还能吃得下去吗?于是便在心里暗骂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的青团。可是等到来年清明节时,我们见了青团还是会忍不住伸手去抢。
现在的我,看到街上有卖青团的,便会缠着妈妈给我买,可是等我吃到外面的青团时,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篇6
去年的端午节妈妈带我去外婆家包粽子、看赛龙舟。
粽子非常好包。要用用水泡过的粽叶来包。首先把粽叶弄成一个立体的三角形,留一面放馅。放馅的时候要先放三分之一的糯米,然后放三分之一的馅,馅可以放肉馅、菜馅等等,接着放三分之一的糯米。再把它包起来,用绳子绑上,一个粽子就做完了。照这样的方法我们又做了八九个,把它们放进高压锅里煮。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粽子就煮好了。我往高压锅里一看,怎么是淡黄色的水呢?我赶紧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说:“本来就这样子的,不然就不能吃了。”
端午节不但包粽子有趣,观看赛龙舟也很有趣,于是我和妈妈就各拿了一个粽子,准备边看边吃往河边走去。只见哨子一响,龙舟就像箭一样冲了出去。龙舟的最前面还有一个打鼓的人,为他们打着拍子。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节日。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篇7
一提起清明节的习俗,人们脱口而出的必定是“扫墓”、“祭奠”。可在我的家乡江苏,最热闹的还要属“撑会船”了!
按照我们江苏的规矩,在节日当天,家家户户的男人们会聚成一团,进行“撑会船”的大型活动。会船围绕着中间的三条主船进行赛跑,三条主船上悬挂着三角龙旗,这是当地会船上一个标志性的旗帜。每一条会船上,撑船的人是左右两排的,若仔细看,大家撑得竹篙篙头上绑着红色和绿色的彩绳,求个吉利。
“撑会船”这个习俗也有一番来历呢。相传,南宋时期,抗金英雄岳飞由楚州奔赴兴化,驻军于缩头湖相连的水荡中操练水军,并多次与来犯金兵激战于此,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不少英雄葬身于此。就这样,老百姓为祭奠身亡战士的英魂,每年清明节开展撑篙子船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个习俗。
以前常常听爸爸给我讲撑会船的比赛现场,不过好在,我也亲眼看到过激烈的比赛现场。“咚……咚……”随着有力的鼓响,几十艘龙篙子船上百十个小伙子,立刻挥舞起那结实而粗壮的、赤裸着的胳膊,忘情地、没命地摆动着那细长的竹篙,使出浑身力量,打起百般精神。神采飞扬的小伙子们,每一个动作都整齐划一,每一声口号都动人心弦。刹那间,大家都成了粗狂豪迈的汉子,一个个涨红了脸,鼓起了腮帮子,全身积蓄的力量都喷发出来……一艘艘龙篙子船犹如一只只离弦的箭,飞速赶超着对手,在威风凛凛的“龙头”的带领下,摆动着龙尾,直冲终点。这时,观众们也不闲着,大家都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着,这此起彼伏的声音融成了一片。
一年一度的“撑会船”活动可真热闹!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