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征读后感7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一种启发,让我们在书籍中发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写好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归纳所读书籍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长长征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长征读后感7篇

长长征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就是《长征的故事》,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被一种叫做长征的精神深深的感动。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的打动着我:恶劣的环境,几乎是没有生命迹象的雪山,危险重重的草地上,一群奇迹般的生命在荒无人烟的路上行走,踉踉跄跄的脚步支撑着饥饿生病受伤的身体,心中却有个坚定的目标:向北!会师!他们中有十来岁的小红军把马和粮食让给将军,最后英勇的牺牲了;有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有士兵为救掉进沼泽战友自己却永远的埋在了沼泽地里 ……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长征途中,红军历尽千辛万苦,而现在的我们心中总觉得父母长辈必须要听我的,心中总想着索取,很少想到怎样回报!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在家里像个小皇上,和马背上的小红军比一比真是惭愧极了。

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努力学习,建设我们可爱伟大的祖国!

长长征读后感篇2

?长征》这一本书读完后,我不禁合上书感慨,能将一个历史事件写得这么全面,内容客观事实,且又不乏生动的纪实文学实在是难得啊,我于是好奇地去查了查这位性王名树增的作者,结果着实让我感到惭愧,他竟用了六年时间去完成这部作品,而像我写文章却老是抱怨要写好久,常常压缩篇幅了事,这次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精品文章是慢慢写出来的。

更让我惊奇的在后面,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作者的年代的时候,我发现他根本没参加过长征,甚至连抗日战争也没参加过,他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么抗美援朝之类的就不可能了,不过他是一位军人,这使他有认真务实的态度,他写作前曾收集大量史料,连电报都不放过,并且他还采访了许多当年的老兵,使文章真实性强,十分的全面。可见这位作者写文章的负责。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好好学习他这种认真的态度。要我说写长征写最好的,就是这本书了。

再谈谈这本书的内容。在作者客观而又真实的讲述下,一大批革命人士仿若再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向我们讲述那一段峥嵘岁月,上到决定全军生死存亡的领导人物,下到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都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中有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有的是毛振华,周仁杰,他们虽身份,地位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理想,那就是建立一新的中国。我原本认为红军胜利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红军热爱民众,对老百姓一视同仁,所以不愁兵力补给和当地向导。其次红军有着经验十足的指挥员的指挥。现在还要加上第三点,那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建立起一个不再受外敌欺负,百姓能安居乐业的新中国。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红军战士们不惧艰险,英勇奋战,官兵一同奋勇杀敌,让我也不禁热血沸腾起来:泸定桥上只剩下几条铁索,红军冒着枪林弹雨竟然成功渡过;雪山大雪纷飞,气候异常暴躁,红军战士们仅有一件薄薄的军服却跨过了雪山。一个信念,一个理想,就是红军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力量,真可谓是近代史上罕有的奇迹。

所谓成功必然有牺牲,红军是惨胜。在长征中损失了十六万,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兵力。他们并没有见到新中国的诞生,但他们愿意,愿意为她付出一切,今天的生活就是由这些先辈们用鲜血筑成的,正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读完此书,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在日后的学习事业中像先辈一样砥砺前行。让我们致敬先烈,继承他们崇高的理想,积极准备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吧!

长长征读后感篇3

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马驮着锱重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雪雨雾、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暴、灼热的沙漠、无底的沼泽,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其实,困难的重量是由你的习惯来称的,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就像巨人一样,相反,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只不过是蚂蚁大小,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不经一番彻苦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潜心研究十多年,验算用的草稿纸竟达十几麻袋之多。终于攻克了数学上的难题哥得巴赫猜想。诺贝尔奖的创立人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有十几次差点落入死神的魔掌,但是他还是不放弃,继续研究,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神舟五号经过中国科学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飞上了太空,让世界人民所瞩目,救死扶伤的李时珍,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不知道踏遍多少青山悬崖,用心血筑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不就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吗?正是由于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换来他们伟大的成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在学校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祖国永远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长长征读后感篇4

还记得吗?那些曾经为革命奋力搏斗的勇士?还记得那一万八千里的伟大长征吗?

红军长征的故事震撼啊!数万人的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天雪地,面对湍急的河流、渺茫的沙漠、无底的沼泽。这令人感到绝望的险境,却被这支队伍以滚烫的`热血与钢铁的意志战胜了!这是红军,这就是百折不挠的红军。

过雪山的时候,大雪纷飞,而战士却身着薄衣,饥寒交迫,是什么让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的呢?是意志,坚强的意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就是红军,在经历了草地泥潭,渡过了雪山激流。经历了冰霜的磨砺,“红军”这一柄长剑更加锋利,直取日本帝国。俗话说: " 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 。红军用一次长征完美地诠释了它。

还记得,还记得那一个鱼钩,还记得你一位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伤员挨饿的老班长,还记得他临死之前的愿望——大家都好好的活下去。

山在哭泣,在为一个人哭泣;水在哭泣,在为一群人哭泣。为一群为国家兴旺和民族的振兴而献出每一滴血液的人;一群为正义与真理而献出每一个青春年华的人;一群为历史发展的民主和自由大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人!他们为着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啊,就由此迸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

岁月如歌,在跳动的音符上,我们见证了革命者斗争的艰辛;时光若水,在回旋的清波中,我们体味了革命者英勇的斗争。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碾碎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却抹不去那些不屈的灵魂!

合上书,此时阅读,仿佛更像是一场时光倒流,它带着我走过了中国最心酸的一段岁月,在那里我看到了人们的辛酸和苦痛,也看到了将属于那里的怀念。

?长征》,确实值的我们看看。

长长征读后感篇5

此时,我正躺在床上久久难眠。脑海里不断浮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雄伟壮观的场面。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长征》这首诗是毛主席在红军浩浩荡荡到达吴镇时写下的。每当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我总是为他们的意志而感动,红军战士是迎难而上,而我呢?

暑假,灸热难耐。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正好闲着没事,于是我们全家一起去爬厦门海沧的慈济宫。来到山脚,望着那999层台阶。我不禁有些胆怯,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还是开始往上爬。

走到第一百个台阶时,我觉得很轻松。一边看风景,一边哼着歌。到了三百层台阶的时侯,感觉心有余力不足,刚才爸爸妈妈带被我甩得老远,现在都快追上我了。

善解人意的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的说:‘你的毅力要坚定些才好,如果当年的红军像你这样,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我听了爸爸了话,一鼓作气地爬到了山顶。

今天,我读了《长征》。终于理解了爸爸所说的红军,真的是有无比坚强的意志。

长长征读后感篇6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历史也将证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还将继续激励中国青年坚定地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抚今追昔,共和国和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树立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理想主义精神,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远大的理想,必须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远大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顽强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的人生道路才会焕发光彩。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进行艰苦的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作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走进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

长长征读后感篇7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 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 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 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 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 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 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 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 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 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 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xx),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 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 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 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 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 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 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 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 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 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 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 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 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 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 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 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 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 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 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 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 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 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 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 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 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 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 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 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 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 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 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 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 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 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 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 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 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 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 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长长征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兔子坡的读后感7篇

名著阅读读后感优秀7篇

心得体会读后感推荐7篇

中华传统读后感7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推荐7篇

《朋友》读后感优秀7篇

人生读后感800字7篇

灰尘旅行记读后感7篇

野百合读后感7篇

秋天秋天的读后感优质7篇

长长征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