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深入分析和独特见解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促使他们去阅读相关书籍,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语言表达和意象描绘的赞美和思考,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寒假读后感8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寒假读后感800字篇1
这几天老师叫我们去读《昆虫记》,我到了书店,买了一本《昆虫记》,听说总共有十卷呢!我先看一卷,以后再慢慢看。我看到封面上写着:让亿万儿童天天熬夜看的书——《昆虫记》,我想:有那么神吗?看完以后,我已经非常佩服法布尔了。
今天,我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书里讲的“萤火虫”故事,我既为萤火虫的机敏、勇敢而感到惊奇,又为蜗牛的无助和牺牲而感到悲哀。
?昆虫记》写的是用肉眼观察出来的昆虫世界,法布尔把它写得很形象、很具体,这已经足以让我很佩服了。
?昆虫记》的观察没有用什么仪器,只是用肉眼观察,还观察得那么仔细法布尔真不愧是一个中学教师。
萤火虫和蜗牛相对来说,萤火虫比较小,“弱肉强食”,这是各种动物生存的规则。以前,我还以为萤火虫害怕蜗牛呢!现在,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才明白,啊,是我错了,我的想法恰恰跟现实相反,看来,最渊博的博士是书啊!
对于萤火虫来说,最好吃的山珍海味数蜗牛了,你想知道如此弱小的萤火虫是怎样捕捉蜗牛呢?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首先,萤火虫要给蜗牛打上一针麻醉药,就像人们做手术一样,在病床上,医生要给病人打一针麻醉药,渐渐的,病人就失去了知觉,自然就感觉不到疼痛。而萤火虫就有这样的本领,它的前面有两个钩子,一个比较小,另一个比较大,你不要小看那两个钩子,那可是它们的秘密武器,当萤火虫遇见蜗牛的时候,它先把那两个钩子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钩针,然后再飞到蜗牛的背上,用它那个钩针反复刺击蜗牛的颈部,使蜗牛失去知觉,蜗牛就会渐渐地趴下,就连它的胡须也会慢慢地倒下,这时,蜗牛就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再也动弹不了,最后,它就变成了萤火虫的美餐了。
假如,我是蜗牛,当萤火虫冲下来的那一瞬间,我一定会把身体缩进蜗牛壳里,把“窗口”封闭好,然后,使出吃奶的劲,使劲滚动自己的身体,不停的绕圈子,等把萤火虫转晕时,它自然也飞不动了,自然就会掉下来,我再滚到它身边,把伸出双手,把它的两只钩针拔下来,让它醒来后,再也捉不了别的蜗牛。这样,我就为蜗牛家族除了一害。
虽然我是这么想的,但是,我多么希望萤火虫和蜗牛成为一对好朋友,没有战争和仇恨,只有和平和友爱,这样,萤火虫以后就不会再攻击蜗牛啦!动物们能够和平相处,快乐的生活。
读了《昆虫记》,我懂得了仔细观察+认真写作=著作;一个小事物经过仔细观察,一定会有许多奥妙。
?昆虫记》花了法布尔整整30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要多读几遍《昆虫记》!
寒假读后感800字篇2
将骆驼与祥子联系在一起,我有我的理由:祥子有骆驼背一样起伏的人生,骆驼有与祥子一样的逆境。他们都在努力奋斗着——为生存,一个只是普普通通的骆驼,它只带着叮当做响的铃儿;另一个只是平平凡凡的来城里闯荡的农民,他只带着一份质朴与执着。
老舍先生用并不刻意的幽默语言来形容这一场悲剧:
仅有18岁的祥子的不幸迫使他来到城里去拉车。
不,我想不应该用“迫使”来形容祥子,祥子似乎非常乐观,虽然老舍先生并没有提到,但是祥子那一股十足的干劲,他没有一点怨言,足以让我感受到这点。
他想凭借自己的力气,拉上自己买的车。“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定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如果我没有再继续读下去,他坚定的信念一定促使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得到他梦寐以求的车子,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在祥子的身上,我看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梦想的执着,这些这是成功所需要的,也正是我们青少年要学习的:一个人连最起码的梦想都没有,更何谈努力,更何谈成功。
但是我错了,祥子也错了,他的执着,让任何人都不想阻碍他单纯的梦想。祥子站在老北京里面,他不知道老北京被权势,金钱蒙上一层阴影。
就原谅这个天真的祥子吧。但是不能够原谅的是那些只在乎权势、金钱的人,他们酿成的恶果,居然连自己都不知道。
可悲?可笑!
祥子真的不容易,在整整的3年中,他没有染上吸烟,喝酒,赌博。也许是因为他太强的善良的本性吧。那一份执着,终究有了结果。他攒够了100元,买上了属于自己的车。
也许有时候追逐梦想的执着能够抵制所有妨碍成功的因素吧?!
整整的三年啊!整整的100元啊!祥子激动的几乎要哭出来。
新车让他的干劲更足了,即使有官兵的存在。他的鲁莽让他的新车梦成了泡影——他的新车子被官兵拉走了。
我们不能错怪祥子的鲁莽,那些官兵凭什么拉别人的新车子?
恨?痛恨!祥子还想再买一辆车子。
多可爱的祥子啊,失败了,从头再来,他不会被困难打到,他只会因为受到挫折而更加坚韧。跟着官兵跑的那些日子,让他恨足了官兵。终于在一个夜晚,枪声使军营混乱了起来,祥子趁势逃走,还牵走了三只骆驼。
逃亡的路是多么漫长啊,毕竟只有他一个人,还要牵上三只骆驼。疲倦,孤独,寂寞让祥子感到迷茫。前方的路究竟还有多远?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将祥子打垮,祥子再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撑着,撑着……直到看见了村庄。
我想,是坚强的毅力让祥子勇敢的活了下去,不然,不知现在祥子是否还在路上晕头转向。在我的努力中,光凭信念与理想还远远不够,更多的还需要付诸于行动,祥子的毅力正是我所需要的精神,有了坚强的毅力,才会有动力。
寒假读后感800字篇3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某,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某,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某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某,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寒假读后感800字篇4
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这本《追风筝的人》终于看完了。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来自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的突然变化,更加从容。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
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节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和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的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想要倾诉的一种诉求。
?追风筝的人》将两个不同人生的人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生动而细腻的刻画,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不得不说,这些是吸引我继续读完它的一个理由。
寒假读后感800字篇5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胜利。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侮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当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辱时,阿米尔一时成了"种族主义者",他先是觉得为了用蓝风筝赢取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接下来,当心中出现一刹那的犹豫时,他对自己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对自己忠诚,自己却背叛了他,阿米尔充满了负罪感。事后,阿米尔多么希望哈桑能责骂他,甚至能够打他一顿,而哈桑并没有这样做,还是像以前那样忠诚。越是这样阿米尔越觉得负罪感深重,为了减轻良心的折磨,他便疏远哈桑,最终设计陷害了哈桑,导致阿里不得不带着哈桑离开了阿米尔的家,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阿米尔的父亲亲在知道哈桑离开后嚎啕大哭,阿米尔一直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
后来,俄国侵占了阿富汗,战争使这个国家满目疮痍,不得已父亲带着阿米尔四处避难,最终到了美国,在那里阿米尔开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亲因为癌症的折磨永远的离开了他们。
但,正如一句话所说:生命在于折腾。一场命运的救赎再次开始。父亲去世后的某一天,阿米尔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死去,阿米尔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带着这个小侄儿,决定替哈桑承担做父亲的责任。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
当他为索拉博放出久违的风筝时,他是否释然了呢?当他恍惚间看到那个拉着风筝线的兔唇少年时,他是否涌起阵阵思念了呢?当风筝掉落,他为索拉博去追时,“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否勾起了他最美好的回忆呢?他是真的成长了,或许就在踏上营救索拉博——那条重新通向好人的路上时。
“为你,千千万万遍!”无论何时,这都是最动人的句子,任时光流转,任沧海横流。这是哈桑对哈米尔未曾改变的承诺,也是阿米尔对索拉博对哈桑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救赎。时过境迁,那风筝依然高高地飞起,那么远,那么美……所有的遗憾,忏悔,恩恩怨怨,都随风飞走,只是这样的一个声音在空中久久回响:“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是一个象征。它是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美好的爱情,也是忠诚、友善、勇敢……而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怯懦伤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丧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其实是获得救赎的途径,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一种对希望的寄予。
寒假读后感800字篇6
昨晚去戏曲研究院看秦腔《窦娥冤》,刚开始很激动,很兴奋,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劲去欣赏。因为她是《窦娥冤》,惊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经典的传统剧目,被称之为中国十大悲剧。
或许是我对于《窦娥冤》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绪一直没被调动起来,剧情每到高潮时,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让我实在难受,失望……
或许是那位年轻的演员的表演不到位,全剧的最高潮应该属于斩窦娥那一场,可是让人感觉有些平淡,窦娥内心的东西表现的不足,没能抓住身为观众的我。这与马友仙老师扮演的窦娥还是差的太远,不过还是要鼓励这位年轻的演员,希望她能继续努力,向前辈多学习。
又或许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从而影响了我对全剧的看法,在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被砍头之后,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在这一块应该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让我很失望,窦娥被砍头之后,整个舞台暗了下来,我心里那个急呀,怎么能全场暗下来呢,并且暗场时间持续半分钟,我的情绪一下被隔的拔凉拔凉的,就在这时,灯光突然亮起,只见舞台半空出现带有斑斑点点的血迹的白练,舞台中央飘起了鹅毛大雪,窦娥身上盖着一块白布,哎呀,这一举动大大影响了我的情绪。
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连贯的,当窦娥被杀的那一刻,舞台应该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红光打向那条悬在半空中的白练,天空霎时大雪纷飞,将窦娥的尸体掩盖。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乐烘托,那将会达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显示出窦娥的冤屈,惊天地,泣鬼神……
全剧中,按理说高潮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可是高潮没有打动我,却在全局即将结束的时候,却打动了我,当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官回来后,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来?”就这一句,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说一下关于这个故事,身为贞洁烈妇的窦娥,心地善良,怎么会发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难道她只是为了以“东海孝妇”的传说来验证自己的冤屈吗?她有没有想过,大旱三年,楚州因此会饿死多少无辜的黎民百姓?为了证实自己的冤屈,难道就要拉上这么多无辜的生命为自己陪葬吗?这两者相比较之下,孰轻孰重?
寒假读后感800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