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读后感都可能截然不同,这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相信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知识和思考,不妨通过写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和感悟,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我们》的读后感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们》的读后感篇1
昨晚看本书看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看到杨先生描写阿园去世的文字,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妈妈的爱,永远伴随着她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即使是六十岁的老人,始终是一个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调皮,稚嫩,全部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亲的人。杨先生记得女儿去世的年纪,六十岁欠两月。这样的数字恐怕也只有母亲能够记得住了。
杨老师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人羡慕,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却过得十分幸福,这就是家,是能让每个人向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只有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一生以书为伴,不受世俗的束缚,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一点让人特别羡慕。
杨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中关村大讲堂,还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长夜,她是怎么样度过的吧,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觉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没有生离死别该有多好,可是如果没有生离死别又有谁会重视情感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会让我们能够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杨先生自己所说,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虽然他们都不在了,可是还有回忆可以作伴。
而现在,杨先生应该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我们》的读后感篇2
在这个假期,我看了《我们一起走,迪克》!
谁说丑狗就可以随便欺辱了?谁说丑狗就没有生活的自由?本文中的迪克,就是这样一只丑狗。
当迪克刚生下来时,便成了没人喜欢的丑狗。过了断奶期,主人把他放送到了大森林里,而迪克却只能靠自己来养活自己。他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新主人,可每次人们都嫌他丑。在之后的几个月,有一位盲少年阿炯,成为了它的新主人,他以拉二胡为生。阿炯为了寻找母亲,到了昆明,几经流浪,在以拉二胡乞讨为生,不过每天都有一位陌生的阿姨为阿炯安排吃的,她就是阿炯的妈妈。可是,阿炯呆在昆明却没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最终,他和迪克开始了永久的流浪。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不就是那个软弱的阿炯吗,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帮助,爱护和引导。而父母呢,就是那一条忠诚的狗,每分每秒都保护着我们,生怕我们受一丁点伤。几乎干家务活,都是爸爸妈妈干的吧。而我们呢,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在电脑桌上玩玩电脑,看看书。也许想要帮爸爸妈妈干活的人,也不会多吧。
这个世界上,也许长得丑的,美的只有几个。其他人都相貌平平,可是,长得美的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长得丑的呢,也许长得美的心灵不美好,也许长的丑的心地很善良,所以世界上的生物是平等的.,没有很形象的美与丑。就比如说迪克吧,他虽然长得丑,可是,他对主人却忠心耿耿
我还是这一句话:世界上的生物是平等的,没有很形象的美与丑!
《我们》的读后感篇3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的读后感篇4
最近看了女儿学校发的一本名为《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的书,蔡礼旭老师关于“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的演讲词让我们全家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作为家长,我们都期盼自己的孩子将来成龙成凤,平时过于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有时也会从媒体等渠道认识到要让孩子全面发展,但是怎样教育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明事理、独立自主、善于学习的人呢?从书中我们深刻感悟到身教重于言行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改掉现有的缺点,作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这样才能真正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一个充满温馨、健康的环境里快乐成长。
“不学礼,无以立”让我认识到无论你的孩子学历有多高,工作有多好,但孩子本身就傲慢无礼,就是每天去祈祷也无用,因此,要做事,先做人,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无论在什么地方遇见长辈,孩子都应该礼貌上前问好,当要离开时,也应该礼貌地和长辈道别。这是基本礼貌,但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礼貌对于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礼貌,从懂礼中学会有爱心,爱长辈,爱朋友,爱小家,爱大家,更要爱我们的国家。
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艰难的任务,它又是一个需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由于每个孩子的天性不一,这让每位家长都会感到困难和压力。《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本书会让更多的家长从迷途中走出来,我相信此书对我们以及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的读后感篇5
每月一期的科普杂志——《我们爱科学》我已经订了好几年,里面装着各种知识和趣闻,这些内容有的让人又惊又喜,有的让人心惊肉跳,还有的让人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近的一期,我更是了解到了,自然界的很多事物都有它天敌的存在。
例如,在动物界,枯叶蝶靠伪装成枯叶来躲过敌人的眼睛,但它碰上捕蝇草就不灵光了,捕蝇草可不长眼睛,只要发现昆虫的气味,一律都会被它吃掉;在植物界,有着坚硬树干的黑桦树也并非刀枪不入,只要寄生类的植物一攀附在它身上,它就只能死路一条了;在科技领域,隐形飞机能逃出雷达的掌心,但由于它飞行高度不高,只要一被侦查机发现,“隐形”也就没有意义了。
书中的一段知识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印象中一直认为非洲野象是一种强大无比的动物,基本上没有什么动物敢与它对决。但狡猾的狼知道凭自己单个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大象的,它们就经常群体一起攻击那些年老体弱的大象,常常能取胜。这也充分验证了“一物降一物”的说法。
仔细想想,要出版这么一本内容丰富的.科普书,编辑们不仅要归纳各种知识,还要全面了解大自然,多不容易啊!通过本期的这些知识,我们能懂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强中自有强中手”等道理。《我们爱科学》告诉了我们许多鲜为人知的知识,而且它更让我们懂得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在以后的成长中,还会阅读更多这样的科普类丛书,并且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知识领域的强者。
《我们》的读后感篇6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原来的她是那么的楚楚动人。可如今,人类却为了自身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可如今却面临重重危机。“救救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心声。
我为周围环境恶化而心痛,我想: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如果不懂得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不了解环境,那么我们就自己把自己往火坑里推,老天将对我们的行为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从爱护环境做起,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
据报道,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这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一步步吞噬着人类的生命,一步步占据着家园。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人类的健康、制约经济,控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向大家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努力争做环保小卫士,地球将会成为美好的生物圈。”
未来的天空是碧蓝的,水是清澈透明的,绿树成荫,绿意浓浓,鲜花遍地,生机勃勃,人类尽情的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真正检验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只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实际行动。即使我们是青少年,还不能做一些大事,但能做好小事就是不平凡的。我坚信我身边的人都有环保意识,都有责任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大自然会给我们最真诚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里沉睡,在草原上引吭高歌,在蓝天下成长,在源泉中沐浴……
如果真到了无法挽救的那一天,一切的一切将化为乌有,你不必苦苦学习,在知识海洋里遨游,你不必去追求理想,国家更不必去搞民生创和谐……这一切都建立在环保的基础上,没有美好的环境,何谈世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爱护环境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让绿色生命激发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最后呼吁大家:“争做环保小卫士,幸福生活你我他!”
《我们》的读后感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