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作文方面多下功夫,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更加得心应手,不管是谁在写作文的时候,都要保证题目审清楚了,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国科学家事迹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科学家事迹作文篇1
张衡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县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他从小聪敏过人,对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充满了兴趣。尤其让他着迷的是天空中那些神话般的日月星辰,这让他对天空充满了遐想。
一次,他和妈妈去挖野菜,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张衡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自己要长好多。但是,到了中午,妈妈带他回家时,自己的影子却缩成一团了。
以后,每当他发现自己的影子缩成一团时,就催妈妈赶快回家做午饭。
他还喜欢听妈妈讲有关自然界的故事。白天,阳光普照,母亲给他讲后羿射日的故事;晚上,月亮的银光堆积如水,母亲便把小张衡抱在怀里,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洒满天空时,妈妈告诉他天上文曲星的传说和二十八星宿的神话。
有一次,母亲给他讲完故事,很久不见他回应,于是拍拍他的小脸蛋,问道:“张衡,你在干吗?”“我在数星星。”母亲很奇怪,疑惑地问道:“天上的星星动来动去,你怎么能数得清呢?”“可是,我发现这些星星并没有乱动啊。你看那颗星,它往西边移动,而它旁边那些小星星也跟着移动呢!”
母亲一看,果然是张衡说的那样。就这样,小张衡毫无厌倦地一边观察一边数,他可以数到一千多颗呢。
张衡不仅聪明,读书也非常仔细用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会主动向他人请教。
到10岁的时候,张衡就已经熟读《诗经》,同时还阅读了很多其他的书籍,对其中的天文、历法知识非常熟悉。
有一次,私塾先生给学生们讲《诗经》中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把“流火”解释为“落下的一晃而过的大火星”。
先生说大火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流星。
张衡觉得先生的话有矛盾,就立刻站起来说出与先生完全不同的解释:“先生,那‘流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萤惑星(即火星),‘流’是萤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而不是指落下。”接下来,他又引证《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等书中有关论述,一口气说出火星星宿和北斗星的区别。
就这样,张衡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凭着对它们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中国科学家事迹作文篇2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小店主家中。因为他的父亲华老祥是在40岁时才得到的这个儿子,因此很担心他的儿子养不大。据说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他父亲说过“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箩根吧。后来就是将“箩”字去掉“竹”字头取了罗字, 而“根”与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戍年,又用了一个“庚”字。这就是华罗庚名字的来历,其中包含着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祝愿。
少年华罗庚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华罗庚爱动脑筋总喜欢追求更简便的算法
一次老师在教学生做某种类型的数学习题,大概是已知一个图形,设为长方形,要从中挖去一些已知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图形的面积。老师教的方法是先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把他们加起来,最后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它,即得剩下图形的面积。华罗庚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简洁的方法,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在发还习题本时,先发还习题做得好的学生的习题本,然后再发有些错误的学生的习题本,最后发华罗庚的习题本,并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答数倒是凑对了!” 华罗庚回答说:“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后就把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一一讲述给大家听。由于他的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清楚,老师与同学们听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后,华罗庚还是因为交不起杂费和食宿费而辍学了。
中国科学家事迹作文篇3
我的梦想是想当一名为民奉献的科学家。我学习了《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三课,我知道了,想要当一名科学家,要具备许多品质和精神,而我离这个梦想还很远很远。
见到课文的题目时,我便产生了一种好奇感,催促我马上把这三篇课文读完。我捧起课本看了起来。每一课读完,我都被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一个个高大的身影真实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不顾父亲、弟弟和助手的伤亡;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别人的责骂,仍然继续研究,发明了雷管。富兰克林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冒着触电的危险做“风筝实验”.实验成功了,这才得到别人的信任,根据这个实验结论他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还有谈迁,他从小就立志要编写一部历史名著,长大后,他经历了各种苦难,终于把明朝的编年史——《囯榷》编写好了,可是,就在付印前,书稿被偷,所有的心血化为乌有,这对他来说是个多么致命的打击啊!他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可他最终还是从悲痛中挣脱了出来,不顾年老多病,又重新撰写了《国榷》。这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我感动,深受鼓舞。
读完了这些课文,我感觉到他们之所以成功,除了对理想的高度责任感,还有他们对理想的兴趣追求达到痴迷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走自己喜欢的路,去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我知道做一个科学家很难,有时我遇到问题无法自己解决时,就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我感觉很惭愧。
他们坚持不懈的故事激励着我,使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热爱、勤奋、坚持、谦虚、严谨……他们将激励着我向理想的高峰不断攀登。
中国科学家事迹作文篇4
邓稼先他是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的人。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奔赴美国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的他已经学有所成,如果他选择继续留在美国进修,那么他的前途将一片光明,甚至赫赫有名,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之心,立即乘船回到阔别三年之久的祖国,开始为自己的祖国奉献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力。
他是一个矢志不愈的人,为了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他整整研制了28年,那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他将自己的全部都献给祖国,更何况他的研究环境在沙漠地带,可想那里的环境有多恶劣,由此可知他的坚韧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当他生病时,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投入到事业中去奋斗,去努力。
他是一个不慕名利的人。正因为他的不慕名利,所以他回到了祖国投入伟大事业中,却因为他的不慕名利,导致他的名声鲜为人知,可是他不会在意这些,他一心为祖国,一生为人民!
他是一个谦虚的人。他的朋友奥本海默与他有着天壤之别,奥本海默在别人做学术演讲时,总能打断别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人不够尊重的行为,而邓家先不会那么做,他就是那样的朴实,他从不骄人。
他是一个舍生忘死的人。在一次实验中信号突然消失,那可能就潜伏着极大的灾难,只留下一句“我不能走”,这体现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的精神。
他就是这样的人,为了祖国的腾飞,为了人民的利益,他甘愿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的奋斗了近30年。
中国科学家事迹作文篇5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事迹作文篇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中国科学家事迹作文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