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心得体会是可以给人不断前进的动力的,为了更好地归纳学习到的知识,我们可以学会记录一篇心得,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篇1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并对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而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径。
“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但是,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在他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而导致人们“头脑中的贫困”,即精神贫困。而对精神贫困,他又具体区分了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
“思想贫困”,就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导致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信念贫困”,就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缺乏向上的志气和行动的勇气,“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信念贫困三者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摆脱贫困》一书就是从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精神贫困,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
在习近平同志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有些人却自觉不自觉中再次陷入了“头脑中的贫困”。尤其是西方历史终结论变成了新教条,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承担起中华文明复兴的使命,都需要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
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篇2
一、坚定的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学上有个用语,叫“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导致预言本身实现的一种预测。换句话说,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预言,强烈坚持的信念,都可能足以影响到人们,使人们的反应最终会导致先前的预言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朝着这个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正如习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写道“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难中有无这种意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如果我们老是抱着贫困的观点、观念,这种观点、观念会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在本书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淡化“贫困县意识”,就是担心“贫困县”的帽子使某些人产生了不应有的“贫困县意识”,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理。
二、开放的心态。习总书记在《跋》中写到“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一文中,习总书记也明确“我特别感受到,有一个开放的观念的重要性”、“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将为贫困地区的开放创造条件,对于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较之其他地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肯定感受更为深切,从而积累出建设软环境的经验。因为这几乎是贫困地区在创造开放条件方面的唯一出路,也是贫困地区在开放态势下免于落伍的有利保证。”
三、务实的作风。本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如“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文中,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帮一帮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地干出成效来”。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
四、群众的观点。习近平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每一个干部都应当苦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他写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之后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在于人民群众。党需要群众,群众需要领导,能不能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能不能、会不会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就是检验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说“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全书通篇贯穿的群众观念,彰显了习近平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摆脱贫困》一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就像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在此书序言中所说:“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篇3
我读完《摆脱贫困》一书后有三点最深刻的体会。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那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书中提出的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命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会以一场思想解放为起点?作者在跋中有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篇4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凡29篇。其文风淳厚、坚实,内容全面、饱满,思想博大、精深,表达沉稳、思辨,通篇十二万言,足以堪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典范。
时隔二十余年,品读这些讲话和文章,颇有“读旧文而悟新知”之感。围绕“摆脱贫困”,从书名到篇什,从书中到现实,无不反映作者思考细密、布置周全、工作扎实,思想力涌动、交集,从“涓涓然”至于“滔滔乎”,让读者充分领略到我党在领导人民扎根实际、向困难宣战的伟大实践中,思想破茧成蝶的壮丽景观。
当前,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精准扶贫”理念,其思想源远流长,既反映了共产党人党性和宗旨的笃定,更见出共产党人对智慧和真理的坚守。
书中虽然没有直提“精准扶贫”一词,但从内容到思想,皆可视为作者对“精准扶贫”理念的探究与提炼,是对“精准扶贫”实践操作的现身说法。
开篇之作《弱鸟如何先飞》,是作者在全区各县调查随感,也是作者高屋建瓴地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总体运筹,思考缘于实际、贴切实际。其后诸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主线,针对机关、干部、团体、青年、基层组织、企业、群众、少数民族等多个主体,全面深刻阐明扶贫工作中财力、劳力、物力、政策、产业以及思想、文化、精神、观念、意识、作风、教育、能力、素质、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各自作用和综合运用,工作环环相扣、举措拳拳到肉,无不点到要害、打到“七寸”,既“精”且“准”。
其间每每结合作者的实践案例,解剖麻雀,条分缕析而不离主旨,见整体、察细微、知脉络,进而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达到对“精准扶贫”的全面演示。
同共产党人追求的无数真理一样,“精准扶贫”思想也经历了长期探索。作者饱含深情地回顾年青时插队落户期间,为村里建设沼气、村民喜笑颜开的经历。从陕北一路到闽东,他从未停止过对战胜扶贫的“战略战术”的探索。
“精准扶贫”思想,来自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来自于共产党人先解放全人类再解放自我、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达到改造主观世界的坚定执着,来自于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魄力。书中,读者可以体味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患、对贫困问题的牢牢聚焦,时刻不曾淡化问题导向。在《跋》中,作者写道,在他离开闽东之际,人民日报正好报道“闽东脱离贫困线”,友人告之,但作者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因为他认为这与他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还有差距。字里行间,道出的是共产党人在问题面前的自觉和警醒。
也是在《跋》中,作者提出让更多的人积极地思想和行动,“尽短时间让整个国家‘脱贫’”,并深刻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咬定青山,一旦找准问题命门,就绝不放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无可回避的重大命题,也是我们党在执政大考中的必考题,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沉着应对、人人过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摆脱贫困》则是我们加强“备考”的重要教材。
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篇5
近日有幸拜读《摆脱贫困》一书,此书总篇幅不长,全书共29个章节,12.1万余字,记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习近平同志到任才3个月,就走遍了宁德市的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宁德市绝大部分乡镇,他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倡导实施“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为我今后该如何开展工作指明的方向。
作为一名干部的首要基本功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躬身力行为我们做出了解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作为一名基层的干部,我感同身受,更加赞同总书记的这一观点。基层干部作为人民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如果不能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心声,如何能够做到权为民所用?如何能够更好地履行基层干部的职责?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党员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对于当下的基层干部而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周恩来同志早在50年前就告诫过全党: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了人心!失掉民众,这是万劫不复的。如果我们不注意密切联系群众,那么,在革命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起来的血肉相联的关系就会失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已是在和平时期执政了40年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之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
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2020年春,疫情暴发恰逢农历新年,正是人们走亲访友欢聚之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基层干部们毫无怨言地放弃了假期,冲锋“疫”线。基层医疗行业医生、护士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值班值守,入户开展居家观察指导,一天两次为武汉回乡人员进行体温监控,只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村(社区)的书记、主任们整个春节期间一直忙碌在疫情防疫前线,在政府安排的值班站点,带领村两委干部测量进出人员的体温并做好登记,只为第一时间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途径;乡镇主官更是亲临一线,协助制定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协调各种救援物资采购,指挥干部配合医疗工作者开展从疫区返乡人员的检测和登记工作,只为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基层干部们如此以身作则,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舍生忘死,百姓又怎会不积极主动配合干部的工作呢?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主要是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但是其中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却值得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将它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夜已深,书虽薄,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思考着书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篇6
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不畏艰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打赢脱贫攻坚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脱贫攻坚能够有力地缓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政治稳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缓解农村贫困,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解决收入和机会不平等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关系到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脱贫开发对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大踏步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扶贫开发的标准在提高,更加注重发展型的民生改善。“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在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只有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篇7
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我脑海中浮现出诗人艾青的那段深情自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摆脱贫困》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富有创见的理念和观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习近平同志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冷暖的勇于担当,对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敢于正视困难,勇于直面矛盾,真正体现一个共产党人的战略眼光,彰显解放思想的理论品格,这是《摆脱贫困》给我们的深邃思想启迪。“我们承认闽东穷,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复杂,进而穷则思变,知难而进——这种‘穷’的压力还是有益的”(《闽东之光》),“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跋》)。穷则思变,到底如何变?就是要付出行动,就是要付诸实践。“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弱鸟如何先飞》),“应该看到,闽东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道路将是曲折的,不平坦的”(《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闽东的经济建设问题,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问题”(《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就要提倡“经济大合唱”,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发展,就是要勇于担当的发展。这样一种在认识中自觉实践,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的前瞻理念,为我们如何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树立了表率。
?摆脱贫困》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样一种群众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始终把人民群众放置在崇高位置上。“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干部的基本功》)。只有善于和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动力源泉。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完全解放出来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就以战略家的超常眼光评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位置。“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闽东之光》),对于闽东传统文化发展,习近平同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的人民现在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这又是一个闪光点;闽东的山海交融,风景独特,这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之光》),这样一种立足本土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体现的是文化的开放胸襟和文化的足够自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和今后,面对新的发展征程,迫切需要锤炼一种更加忧患的清醒和自觉的担当。每个共产党员都能静心潜读《摆脱贫困》,不仅能收获精神的富足,更能增强前进的自信,从而更加坚定有力,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在更加广阔的“中国梦”征途上谱写出更为辉煌璀璨的新篇章!
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篇8
(一)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切实增强“四个意识”。首先,利用书籍、强化精神之钙、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其次,利用网络媒体学习相关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自身政治本领,明确思想目标,尽职尽责做好岗位本职工作。
(二)做到心系群众,不忘初心的组工人。作为组工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在工作中,热情对待每一位来办事的人员,经常探望帮扶户并制定可行的帮扶度计划,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在生活中,我们要心系群众,从小事做起,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主动让座等等,只要心中有群众,我们组工人心中的那盏“灯”将会更亮。
(三)始终绷紧纪律弦,做干净做事的明白人。严守纪律要求,做到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工作中积极创新,改进工作作风。以“冯新柱案”警示教育引以为戒,严格纪律约束自己,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格外出报告制度,坚决抵制各类消极腐败,保证管得住自己的手、管得住自己的腿、管的住自己的嘴。
(四)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守住底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四风”要求,做到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触高压线,在生活、工作中做到时刻提醒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好中央八项规定和四风要求,保证过硬的工作作风和纪律作风。
(五)履行党员责任义务,做合格共产党人。作为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始终铭记党员初心、党员义务、党员责任,时刻提醒自己肩上的义务,履职好党员责任。积极干事,认真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谈摆脱贫困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