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抒发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书面材料,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一篇优秀的体会总是能给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1
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代表港北区建设小学去参观贵港市博物馆,为此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参观主题是“行走的课堂:探索文物的奥秘”。
到达博物馆门口,从馆外观望,博物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主馆建筑南北长73米、东西宽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积3847.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馆呀!这么大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文物呢?我不禁这样想。
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童心圆小记者准备了马甲、帽子、采访本、笔、小记者证等物品。整理好这些装备后,我和妈妈跟随着我们的带队老师与讲解员姐姐,一同参观这奇妙的博物馆!
馆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为“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通过讲解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复原室是由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整体保护、修复并迁移而来,是岭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复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二楼为临时展厅和系列展厅,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遗珍——贵港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并以汉代陶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三楼是系列展厅和专题展厅,集中介绍了贵港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人文历史。展品里,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市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风采。
参观完展览厅后,我们小记者最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抢答环节。抢答时,同学们积极举手。随后我们观看了古筝表演,谭老师还现场教我们画陶器。活动结束时我们集中到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气息,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2
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获了知识,得到了成长。 12点半,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车。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刚一下车,我就被这宏伟的建筑深深地震撼了。一踏进大门,我就被它浓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20xx年,20xx年开始翻新,20xx年竣工。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我们先到博物馆的剧场,听讲解员的讲座:如何合理地参观博物馆。然后,我们又去了4层的展厅,参观了瓷器展厅。瓷器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第一部分是颜色釉,颜色釉始于商代,在元代一度失传,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重新发扬光大。商代时,人们发明了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到了隋朝,人们发明了不使用着色剂的白瓷。随后,又发明了以铜红,铁青,钴蓝,铬绿和锰棕等着色剂。
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难忘,因为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3
姥姥家附近有一座宏伟的博物馆,虽然路过无数次,但还没进去参观过,所以,一直很好奇,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宝贝呢?今年春节,爸爸妈妈都放假,于是,我们一家人终于有机会去博物馆看一看了。
进入博物馆的大门,我一下子就被大厅里巨大的动物雕塑震撼到了,最大的有2层楼那么高,外观很像大象,却又披着大象所没有的长长的、厚厚的毛,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它来自哪里?现在又哪里呢?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走进了一楼展厅,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原来,我们生活的这篇广袤的松辽平原,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片海洋,经过一次次的地壳运动,又演变为古大湖,今天的东北,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这几个城市,在几百万年前都还是大湖的一部分,这个曾经的古大湖比现在的青海湖还要大十倍。经过一次次的地理变迁,古大湖面积逐渐缩小,湖水逐渐干涸,渐渐才露出陆地,形成东北的平原、湿地和湖泊。后来,人类的出现、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
但是,大厅里的动物到底是什么呢?到了三楼展厅,答案终于揭晓,通过展厅里巨大的动物化石和考古学家复原的动物模型,我了解到,这种像恐龙一样巨大的生物原来叫猛犸象,成熟的猛犸象体长有6-7米,体高4-5米,体重7-8吨!它们在几百万年前就生活在我们脚下的这篇富饶的土地上,它们来自美洲大陆,经过很多年、一代代的迁徙才逐渐来到中国东北,但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的时候,这个物种却从地球上消失了!虽然有人类猎杀、火山爆发、气候变暖等假说,但关于猛犸象的灭绝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不过,我相信,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包括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猛犸象的灭绝一定会找到答案!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动物,防止气候变暖,才能使得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不断的生存、繁衍下去!
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4
星期五,一个本该在校上课的日子,但我们一起去了位于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也就是老师们所说的课外教学。 在此之前,我对建川博物馆便早有耳闻,建川博物馆,全称建川博物馆聚落,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500亩,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将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0余个分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特别的是这个博物馆并不是由国家投资修建,属政府行为,而是由一位名叫樊建川的个人投资修建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现馆藏珍贵文物超过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21件,这在国内民营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我们一大早便抵达了建川博物馆,可能是因为,这是少有的户外教学吧,所以同学们的脸上都毫无倦意。首先吸引我的,是园区里的工作人员的穿着,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都穿着那时候川军的制服,一下子,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名叫“中国老兵手印广场”的地方,远远地便看见了那灰白的广场上鲜红一片,广场的灰白更加突出了那片鲜红,使人不禁心里一紧。走近了看,原来是一个个印在玻璃板上的红手印组成了那片鲜红,每座手印墙宽约1.2米,高约2.6米,每个手印墙上都排满了手印。听解说员随后的介绍才知道,这些手印全都是抗战老兵的手印,当年正是他们的双手挥舞大刀、长矛,投掷手榴弹、埋地雷、炸碉堡,正是这些手当年挡住了来势汹汹的日军侵略军,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托起。而之所以把玻璃板排成v字形,是为了寓意胜利。
我们没有在那里过多的停留,但那抹鲜红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以至于后来参观“二战馆”和“武器馆”都心不在焉的。那些红手印大小不一,表明它们来自不同的人,但那些不同的人有着共同的信念,这也是手印墙存在的的原因吧,他们把热血撒在了这片土地,换来了我们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没错,它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不知走了多久,肚子咕咕的叫着,正常的生理反应,提醒着我们是时候该吃午饭了。所以,当解说员说“我们前往下一个馆”的时候,我看到了大家的脸上有一丝不快,但又没办法,所以只有一边小声抱怨一边前往下一个馆。可当我们看见那大大的馆名时,所有的抱怨声都止住了,整齐得就像约定好的一样。那是“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气氛一下子就沉重了起来。因为那是一场我们亲身经历过的灾难,虽然我们并没有处于震中,也没有同学受伤,但那地动山摇的一刻,还是被我们永远铭记在生命中。
建管人应该是希望还原灾难的本来面目,所以场馆里再现了许多地震时的场景,倒塌的房屋,面目全非的汽车,永远停在14时28分的钟表,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在向我们哭诉着那时的惨烈。当看到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的遗物和照片时,鼻尖的的酸楚感提醒着我,虽然已近事隔那么久,我却还没有忘却。那些年轻的生命,被上帝选中,要提前和这个世界说再见。所以能留下来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那些孩子的文具,也被展览了出来,那色彩鲜艳的文具,和逝去的生命的黑白,成了最强烈的对比。而在众多照片中,有一张被放大成两层楼高的黑白照片,被悬挂在显眼的位子。那时遇难孩子的家人,抱着孩子的遗像,站在埋葬了自己孩子的废墟上,他们脸上的悲痛并没有被黑白的颜色所掩盖,因为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不仅如此,展馆还展出了地震时,那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的英雄们的相关物品,林浩,吴家方,薛枭,范美忠,甚至还有温家宝爷爷当时用过的扩音喇叭,就是通过那个喇叭,温爷爷把国家的关心传达给了受灾民众,也是通过那个喇叭,温爷爷说着让灾区人民安心的话。正是民族的团结,使汶川人民挺了过来。
走出了馆场,回想着今天的所见所闻,我深深的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着,我深深的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骄傲着,我想,这会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我思想精神上的烙印。
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5
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殿堂”。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的当下,发生在“文化殿堂”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也日益引起关注。
博物馆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桥梁”,以珍藏的实物记录传播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与文字记录相比,博物馆的实物更能直观体现历史、表现文明,在公共文化传播和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相关措施的不断出台和完善,博物馆蓬勃发展,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也是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表现。然而,博物馆硬件再“高大上”,没有文明的参观环境,参观者在享受“文化大餐”时就会像吞下了苍蝇。
一些参观者把博物馆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观光点,以逛景点的心态走进博物馆,呼朋唤友、高声喧哗、随地坐卧、随意拍照、乱摸乱碰,不顾别人感受和馆内禁令随意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却忽视了保护博物馆内应有的静雅和秩序。甚至发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极端低级”的不文明行为。
一个博物馆不管大小,往往浓缩了一座城市、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每次参观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触摸”,一次进入“文化殿堂”的精神洗礼。然而,精神的洗礼需要文明细节的滋润。博物馆里的不文明现象,既说明部分参观者的文明素养不足,也表明部分博物馆管理者考虑不周。一些博物馆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尤其对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的参观人群,缺乏有效的疏导和管理,往往会在参观高峰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失控”。改善博物馆内的参观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除参观者个人自觉外,管理责任尤其重要。当前,旅游部门实施的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故宫等热门景区在高峰期的限流方案等,都可以在各种博物馆的管理中借鉴、使用。只有细化管理,才能引导公众形成文明的参观习惯,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打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殿堂”。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齐齐哈尔市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讲解员认真,仔细的讲解了从原始社会到解放中国的这段历史。让我们对这段历史又有了重新的了解,有了重新的认识。
博物馆里虽然有些文物是仿造的,但却非常逼真,甚至有些文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体会一下当时的年代和人文景观。
同学们在听讲解员的讲解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他们不懂和不知道的问题,讲解员认真并且热心的为同学们解答了问题。
历史有时候是神秘的,神秘的让人无法相信。当我们看到一些小石头时,原始人类就用它来切割东西,这有时让我们质疑,但它确实是真的,也真正存在过的,那是我们的人类就很聪明。他们有时候想的办法连现在的我们也会想不出来。历史也是透明的,什麽事一看历史就知道。例如日本侵华战争,我们一看罪证便知是真事,日本那些右冀势力是否定不了的,因为历史在证明,历史不会欺骗我们。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让我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受到了洗礼。希望多有机会去参加博物馆,更多了解人类,了解革命烈士,了解历史。
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6
今天,晴空万里,天气宜人,学校组织我们去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大年初一,我和爸爸一起去历史博物馆游玩,我们打了一辆出租车,到了那里,我兴奋无比,梦寐以求的地方我终于到来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多达375000件,储藏量居全国第一位,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顺着每个展馆转下来,从远古时代的简单石器,到1840年前社会生活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100多万年,就如同翻开了古长安的活史书,仿佛又回到古时代,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二个展厅,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
第一个展厅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第二部分是《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第三部分是《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第二个展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第二部分是《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第三部分是《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时间很快过去了,虽然这么匆匆一转,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觉就像时空穿梭一样,领略到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发展变迁,游历史博物馆让我们再次想起了身上肩负使命,我们要从历史中总结教训,展望美好的未来。
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7
寒假回家期间,我参观了位于苏州姑苏区三香路上的苏州革命博物馆。
苏州革命博物馆建于1993年。分“序厅”、“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六个部分,即体现了历史的完整感、纵深感,又突出了主题和重点,增强了丰满感。展出苏州地区革命斗争史的资料、图片和革命文物共七百余件,其中以新四军在苏州地区的活动史实为重点。这次军事实习,给了我一个近距离了解苏州革命斗争史的机会。参观途中的所见所闻,给下学期即将开始军事理论课的我一个“预习课程”的机会。我仿佛能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在我们苏州的抗日战争片段以及国共之争时的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其中,地道战以及老百姓利用太湖边的芦苇作隐蔽等历史事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仿佛能感受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苏州当地勤劳朴实的农民的踏实的生活方式。而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有很多国家领导人来到苏州进行了视察,对苏州的繁荣景象赞叹不已的场景,也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整个博物馆中,最令我惊叹的,当属博物馆特邀中国军事博物馆总设计师夏书绅等一批专家,设计创作了号称“江南第一馆”的“阳澄烽火”半景画厅,画厅将高十余米、宽几十米的展开油画,占地达数百平方米的地面雕塑与优秀的音响效果融汇一体,再现当年苏州军民同日寇奋战的情景,使我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一段峥嵘岁月似的。
近代苏州的历史是一部先驱者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前仆后继的奋斗史。早在大革命时期,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萧楚女、恽代英、邓中夏等就在苏州留下了革命足迹。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抗”部队和阳澄湖、太湖地区的游击队同敌伪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党的许多优秀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热血,群众中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而在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之前,虽然在苏州生活了十余年,在这座城市也留下了许多足迹与记忆,我却从未了解过这些与苏州人民息息相关的历史记忆。这次参观,不仅使我了解到了自己家乡的那段浓墨重彩的历史,使我了解到许多伟大而英勇的革命先烈们曾为了我的家乡战斗过,而且也使我明白,自己作为祖国的下一代,祖国的栋梁,肩负着艰巨时代使命与责任,应当为了祖国与故乡的未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提升自身素质,弘扬民族精神。
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8
在阴雨过后放晴的第一天,我们局组织全体党员到革命老区金寨县,瞻仰烈士,寄托思念,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一路上我们唱着红色歌曲,回忆那些金色岁月,对于即将到达的目的地更多了几分敬意。来到金寨这里山清水秀,丝毫没有当年战争留下的影子,然后这里的环境、这里的空气都给人一种庄重、敬意之感。
参观第一项,沿着蜿蜒的上路走进了“燎原星火”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敬意默哀,此刻我们都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为人民大众谋取幸福的先足之兵。同时我们参观了洪学智将军的墓志铭,为洪老的一生奉献赞叹不已,也许这就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参观在金寨成长的一批批军队,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不禁让我敬佩。每当听到哪位将领小小年纪就牺牲,我的心都一阵唏嘘。再想想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幸福,革命先辈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有铭记理想信念,我们在和平年代,又怎么能只图享乐呢。犹记得长征途中那最小的身影的牺牲,如果是我们是万万做不到这么大的成绩。
红色教育是让我们记住历史,努力过好当前的幸福生活。我们不应该在为碌碌不为而抱怨,不应该因为利益驱使而斤斤计较。有人说“现在成为共产的有什么好处”,我想有这样想法的都是不正确的,你既然现在成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为人民做事的。如果事事想到的是自己能有什么好处,那绝对不是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前几天有一则公益广告刷爆朋友圈,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广告,永远起得最早走的最晚,永远身先士卒鞠躬尽瘁,永远先顾大家后想小家。也许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做到最初的自己,最初的誓言,我们的红色教育就是成功的,就是革命先辈再牺牲后给我们又一丰富的财宝。让我们好好为革命事业工作吧。
参观359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