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色彩心得7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养成写心得体会的好习惯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高度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写心得体会时,要尽量用真情实感去触动读者的情感,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色彩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色彩心得7篇

学色彩心得篇1

自6月7日晚开读范晔译本《百年孤独》,经过10余天睡前醒后的卧读,今日晨终于通读一过,也算了却了多年的夙愿——终于读过《百年孤独》了,否则,在文化人面前怪没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张周围文化人属稀有动物。

书是读完了,想谈点什么却难,因为老张不是评论家,更不谙翻译之道,不过,话还得从译文说起。范晔先生青年才俊,不过文笔却非常老到,这其中也许就有译不下去时狂读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经典作品之功,总而言之,译文的“雅顺”应该是老张能够一气读完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于老张而言,第二个原因恐怕就是书籍的装帧与印制比较合乎老张的口味,套封魔幻、内封素雅,传统大32开精装,字体大小适中,书签令老张喜爱有加,既便于阅读,闲暇还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张也许是过于看重形式了,但个人喜好没有办法。正是基于上述两点,老张才得以欣赏马尔克斯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著。魔幻现实主义,这名字起得真正科学,或者说是很真理。历史和现实,人世和它世,真实和虚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百年的孤独融汇始终,马孔多小镇的兴亡也贯穿始终。或许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寓意,老张领会不了,至今连到底写了老奥家几代人也没有理清。但这并不妨碍阅读,照样还能读得津津有味,或许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或者说魔力。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各方面都很好,但老张一直未能通读,今日想来也许有年龄的原因,年轻匆忙,很难在一个点停留过长时间,小张没读的书只能留待老张了,哈哈。人与书,有没有缘、有没有分、有没有缘分,或许冥冥之中早有定论,这个说不好,不好说,只好不说也罢。

学色彩心得篇2

【光明书话】

在恢宏画卷中彰显民族审美与精神

——“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设计谈

苏国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建设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工程。日前,由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的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丛书中的《大运河画传》《长城画传》《长征画传》《黄河画传》正式出版。系列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数百幅经典文物和艺术作品,结合中国历史和人物故事,从考古、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对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的相关历史知识与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梳理。

?黄河魂》纸本水墨

1、意境与主题统一

2024年4月,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的带领下,美术设计组正式承接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丛书设计任务。4个月之内,在原有设计稿基础上,重新设计3套方案,其时间之紧、难度之高,超乎预想。这不仅需要从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的整体文化概念来把握选题出版方向,还需要结合文化、编辑、设计、美术史等综合素养,深入理解每本画传章节内容的内在逻辑与节奏关系。特别要对画传图片质量严格把关,包括所涉及的美术和书法作品,以及图片的清晰度与颜色等诸多问题,这是对设计师综合能力的重要考验。

为了突出画传特点,设计师努力参与图书编辑工作,积极与主编及出版社编辑深入沟通,对书稿中图片质量,从题材、内容、形式、色彩、清晰度等角度严格把关,对书稿中每幅作品逐一排查,以保证图片质量,确保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例如《长征画传》的设计,由于该卷涵盖历史时期较短,可选文物和经典书画作品较少。为了避免图片资料的单一性,一方面,编辑和美术设计组严格控制当代画家个人作品的选用,增加了美术史公认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数量,如吴作人《过雪山》、林岗《井冈山会师》、吴山明《遵义之春》等;另一方面,增加长征文物(器物)、照片、地图的数量,特别是长征期间珍贵的文献手稿,如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可爱的中国》手稿、朱德《绥崇丹懋天芦战役山地河川及隘路攻击之注意》手稿、陈毅《游击战争纪实》修改稿,这些富有真情实感的手稿还原了长征的场景,利于读者对长征进行解读。

画传系列还注重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长征画传》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每张作品、照片、文物与每段文字须环环相扣,切入主题。画传中每章首页,选用了描绘各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经典作品,保证形式契合内容。例如,第二章“战略转移去远方”,选用了靳尚谊先生的经典作品《送别》。该油画表现的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保存力量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的史实。作品以红军从江西瑞金武阳镇开始进行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背景,表现了队伍在黎明出发之前在阴沉的天色中过桥、向远处走去,路边群众送别红军、依依惜别的历史场景,画面意境与画传主题内容完美契合。

“万水千山”组图之瑞金(局部)中国画

2、民族审美与时代语境结合

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丛书的设计语言,结合了民族审美与时代语境。

色彩是最为直接的视觉语言,中国自古拥有独特的色彩审美体系。西方绘画讲求写实,色彩热烈大胆。中国绘画则追求意境,色彩柔和沉稳。中华传统五色,即青、赤、黄、黑、白,在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丛书的设计中,都有所体现。除此之外,系列还注重传统色系与当代流行色如灰色的结合。

考虑到丛书色彩的整体性与每本画传色彩相对的独立性,设计组根据内容特点分别确定了已出画传的主体色系。《长征画传》为朱砂红,《大运河画传》为绿色,《长城画传》为青色,《黄河画传》为黄色。每本画传的主色系贯穿整本书的首页、标题、页眉、图说文字和部分页面底色,并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画传中,几个色系还相互穿插使用,平衡冷暖关系,在传统中追求现代、在沉稳中追求亮丽的色彩。

以《大运河画传》为例,首先,它使用当今流行的绿色作为主色,明快、时尚、鲜亮又沉稳。章节首页的标题、页眉、图说文字都统一为绿色,再根据内容与画面空间调整深浅明度关系。在章节首页,主要以作为民族符号的文物为主体元素,通过局部裁剪、拉大以及黑底衬托等方式,强化文物形象,与绿色标题形成呼应。单纯而强烈的视觉对比,打破原有的色彩审美,使千年文物与时代同行,形成新的审美感受。其次,《大运河画传》还注重利用经典文物或美术作品中的传统造型、色彩与章法来强化民族审美。在设计《大运河画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会运河文化,设计组专程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体会纵贯南北、沟通古今、融通城乡、流淌千年的运河文明,感受精美绝伦、深沉厚重的经典文物和书画作品,特别对部分文物的质感、造型与色彩进行了深入体会。在后来的设计过程中,从展览中精选了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剑”、唐代“胡人俑”、明代“剔红山水人物圆盒”、明代“加金彩绣双龙戏珠蓝云纹缎”、清代“竹根雕人物乘船”等30余件文物,作为设计元素。

“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已出书籍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

3、空间与韵律协调

丛书突出“画传”的编辑特点,强化形式语言,整体版式如同一组连环画,每一个页面就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而版式中的一个个页面,构成了有节奏的画面关系。

要强化“画传”的特点,就要处理好形式语言中空间节奏的关系,如颜色的轻重与冷暖,图片器物的造型与大小,线条(字体)的结构与粗细,还有画传贴士的大小与位置。

画传的设计,必须从整体关系来考虑色彩的轻重与冷暖,通过色彩关系,创造出一种空间与韵律。每本画传都有主色系,就如一幅绘画作品的主要色调。确定了主色调之后,还要搭配其他颜色,来平衡整个画面的冷暖关系。例如,《大运河画传》的主色系为绿色,除了根据版式需要配置不同深浅的绿色之外,还加入了蓝色和土黄色等其他色系,来平衡画面的冷暖,构成一定的韵律。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文物的颜色来丰富画传的色彩关系,特别是注意利用部分器物上的中国传统色彩。如61页“剔红山水人物圆盒”、120页“治淮委员会章”、445页“永定河北岸同知关防”铜印,上面就有非常经典的中国红,它们丰富了整个版式的色彩关系。把文物图片放大、裁剪、分割之后,还可以利用它们的造型、元素产生充满民族性与现代审美的视觉空间。

为了加强画传的色彩体系,设计组在每本画传中都会有节奏地穿插带有黑底色的跨页或单页,由文物与文字再加上黑底的衬托构成一定的画面关系。带有跨页或单页的黑色,配上文物和文字,让系列书籍的色彩关系更为厚重。其内在形体结构与色彩,本身就构成了有节奏的空间关系。

画传页面中的图像、色彩、文字与留白前后呼应,有效对比,能构建成带有旋律的空间关系,以此连串再组,构成以章为单元的空间关系。

贴士是画传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根据版式内容与空间关系,选择一些页面留白较多的页码,根据疏密、大小以及色彩关系的需要,配一至两个淡雅而稳重的色块贴士,能协调版式的空间关系,丰富视觉语言,使内容与画面更加饱满。

再来谈谈封面设计。设计组原计划采用一幅古代大运河地图,如清代《京杭道里图》,作为《大运河画传》的封面。但从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长江五本画卷封面风格应协调统一的角度考量,还是采用了一幅能代表画传特点的照片。照片或艺术作品“通铺”,覆盖封面、封底、勒口,简洁大气,在协调统一中突显了每本画传的特点。画传特别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为每本画传题写书名,以彰显图书的文化底蕴。书脊用布的颜色与每本画传的主体色系保持一致。为保证画传在读者翻阅的过程中不影响书中精彩大图跨页的质感,画传采用了软精装的装订形式。

总之,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丛书的设计,力求精准把握好每一个细小环节,以高品位的审美素养,以简洁、厚重、现代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民族审美与精神。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3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学色彩心得篇3

红色性格的人是开放的和直接的,他们具有生动和活力的个性,是理想化的人,但有时当行为举止与场合不符时也会被人认为是主观的、鲁莽的、易冲动的。

红色是快节奏的人,会自发地行动和做出决策。他不关心事实和细节,容易夸大其词,并尽可能地逃避一些繁琐的工作。与分析研究相比,红色更喜欢随意猜测。他们很有创意的人,思维敏捷,对组织活动充满兴趣,能快速并热情与人相处。

蓝色性格的人是间接和严谨的。这类人非常注重思考过程,能够全面、系统性的解决问题。他会被人认为是有距离的、挑剔的和严肃的。他们做事缓慢,非常关心事物的安全性,任何事情都要做对,喜欢有组织、有构架的,知识性的工作环境。所以这种人热衷于收集数据,询问很多有关于细节的问题,容易多疑且喜欢将事情记录下来。他的行动和决策都是非常谨慎的。

黄色是非常直接且严谨的,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们自觉完成工作并给自己新的任务。和别人交往时,黄色性格的人表现冷漠,以产出和目标为导向,善于控制他人和环境,果断行动和决策。他们最关心的是最后的结果。黄色性格的人行动非常迅速,对拖延非常没有耐心。当别人不能跟上他们的节奏,他会认为他们没有能力。黄色性格的人的座右铭是“我要做得又快又好”。

绿色性格的人,是开放的、犹豫的,亲近的、友好的,可以提供支持和可靠的,他们是以人际为导向的人。他们追求安全感和归属感,和蓝色一样做事和决策慢。这种拖延是因为绿色不愿冒风险。因为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所以在他行动或作决策之前,他希望能够先了解别人的感受,有时他会说别人想听的话而不是他心里想的话。绿色有很强的劝说能力,非常愿意支持其他人。他也是一个积极的聆听者。作为他的伙伴你会感觉很舒服。因为绿色很愿意听别人说,因此轮到他说的时候,别人也愿意听他说,因此他有很强的能力获得别人的支持。

学色彩心得篇4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举个例子,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时,我们先看的大多不是内容而是插图,当黑白插图和彩色插图在一起时我们会先看彩色插图,这就是色彩的力量。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们经过了静物写实、色彩分解和色彩构成的训练。但让我体会最深刻的并不是色彩的运用,而是色彩的图案和图案与色彩的协调,在我看来,一幅好的色彩作品离不开好的构图和图案设计。

静物写实,那么它的色彩所含的主观的东西就少了。这样整个画面除了要把握色调的统一,最重要的就是构图了。首先要把画面的空间充分的表现起来并且要使每一个静物之间有联系,这样才能更加轻巧的驾驭色彩。写实并不是完全照搬现实,画面的整体好看才最重要! 色彩分解,在这方面,就要大胆的用色。要用色块表现物体的`空间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画面统一协调,而且色彩要用的干净。构图也要紧致,不然色彩分解就会使画面散乱。 色彩构成,注重的就是图案的设计与色彩的运用以及图案与色彩的协调。图案的艺术源于自然,,因此要善于观察,要懂得发挥想象力。色彩的运用要考虑它的色相、纯度和明度。图案与色彩的协调最为重要,这里我就我的一点学习经验说一下。

图案的设计要有统一也要有变化。统一是一种协调关系,是有规律的,变化则是一种对比关系,处于从属地位,是突变的,存异的。图案的对称会使画面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而均衡则会使画面活泼而生动。图案的动感在线形方面要靠曲线、倾斜线来表现,在面形中,用圆形来表现,在色彩方面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而它的静感则用直线、垂直线,方形和对比含蓄的色彩来表现。

色彩的协调也是需要技法的。我们知道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纯度和明度。色彩的协调一般来说同类色、邻近色、近似色易协调,对比色和补色难协调,但是不协调的色彩可以通过色彩渐变、改变色彩面积、调入另一种颜色、用中性色勾线等来使其协调。

我对色彩设计基础的心得就是这些了,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色彩心得篇5

"没有永远的老师,只有永远的学生",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尤其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教育好学生,就要有更多的"墨水"装进肚子里。这次学习的机会我格外珍惜,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这个科目的培训,经过短暂几天的培训和交流学习,感觉收获满满,现在是总结的时候。

培训环境地点充满书香,光在这住几天也可以熏陶出许多文化气质吧。第一天第一节课杨老师引领式站在高角度对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艺术教育的特色给我们讲授了很多。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校外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教学目的是促进个性发展。二教学方向是陶冶情操素质。教学过程是培养兴趣和专长。杨老师提到的校外教育理念也很好,提倡天性教育!天性,是一个人出生就有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心理感知行为趋向,也称本性。这就要让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而不是抹杀孩子的`天性。

杨老师还提到教师和艺术家的关系,这也是我经常思考和困惑的问题,终于有了解答。一个人可以扮演两个角色,但在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同的角色,意思是说在厉害的艺术家,进到教室面对学生,首先你就要变成一个教师,一切以教育孩子为前提。这两个角色我们教师要把握准确才能在校外教育中发挥好自己的艺术特长,教育好我们的学生。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名言成了刘晓枫教授给我们上课的课题。刘老师艺术修养和文化积累丰厚,通过他滔滔不绝的讲述,让我多绘画的多方面问题有了解答与帮助,构图,写生的方法,怎么样去发现普通平凡的食物里美的,艺术的一面。刘老师还拿来自己的速写作品让大家欣赏,我们看到后赞叹不已的同时,认识到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多么重要。教学中也要充分引导学生,让我们每个学生都具备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现代艺术平时接触的少,但是还是比较感兴趣,正好张田力老师在这方面涉猎广,知识积累多,他通过一幅幅作品实例让我看到了西方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现代艺术的三个要素,自觉的,自足的,自立的。这三个要素何尝不可以应用在我们队学生绘画的启发上呢,让学生在绘画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意识,画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是多么宝贵。

最后一天早上文理学院的桂林教授又为我们带来一节别开生面的艺术教育大餐,尤其老师专门留给和大家互动的时间,让老师们提问题,有几个老师提出了相当好的问题,教授给予我们的解答更使我毛瑟顿开。同时要向那些提问题的老师学习,毕竟能突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今后工作中我也要总结问题经验,遇到机会勇于提问,这样才能进步更快。

下午大家分组把之前的写实绘画作品布置在教室,关中书院真么美丽的景色被教室用画笔描绘在纸上,老师们水平高,积极参与,互相欣赏作品,自己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绘画过程和想法,将我们这次培训的热情推到定点。看到有的老师的作品如此好,自己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目标,这正是培训的意义所在,一个人活动中心交流的人少,容易自我满足,通过这次培训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更明确里校外美术教育的方向,对今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学习培训的时间忙碌而充实,短暂但难忘,感谢省校外联给予的这次学习机会,更要感谢这几天西安文理学院见到的每一位老师和领导,你们忙前忙后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没有你们我们学习培训没有这么好的效果。现在回到自己地方工作教学岗位了,更有信心把学习到的先进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技能带到我们课堂上,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更好的去发现美,描绘美,分享美!

学色彩心得篇6

《百年孤独》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代表长篇小说,是一部充满神奇与狂欢的历史鸿篇巨著,被后人誉为“魔幻小说界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界,一直把《百年孤独》奉为瑰宝,我很早就知道它是一本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也早早买下来准备细细品读,第一次看了十多页,就被里面庞杂的家庭系统和不断重复的人名绕得头晕目眩,后又断断续续翻看了几次,可能是浮躁,也可能是因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吧,我终没一气呵成,只好忍痛束之高阁,但又时常惦念着。今年五一,我重拾旧梦,静心研读,那匪夷所思的故事,魔幻离奇的笔法,性格鲜明的人物,朴实无华的语言都强烈的吸引了我,虽然书中惊涛骇浪,但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本时,我反而感到了内心的平静。

那《百年孤独》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给我带来什么启示呢?

马尔克斯以神来之笔,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命运,描绘了哥伦比亚农村小镇马孔多从荒芜的沼泽中兴起、发展、鼎盛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巧妙地把现实生活和虚幻宗教色彩、神话故事糅合在一起,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既曲折离奇又惊世骇俗。

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长期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孤独中,甚至新出生的孩子都带有家族特有的孤独,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所以家族中多数人最后的结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

在小说《百年孤独》中,唯一保留着亲情的是母亲乌尔苏拉,乌尔苏拉支撑着整个家族,关心着儿女们的成长。她斥责欲残忍枪杀战友的儿子,愤怒地用鞭子抽打滥杀无辜的孙子,不顾一切去探视临刑前的儿子……她对所有的人都敞开爱的大门,她恪守博爱的原则,然而,她的爱得不到回应,在冷漠的现实面前,伟大的母爱也显得苍白无力,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悲哀。

小说的最后,作者让这个缺少人情味的城市“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对孤独的最好定义,因为阴冷的环境很难孕育生命,只有打破孤独,复活爱心,世界才会充满阳光,这是作家对美好未来的呼唤,也是《百年孤独》给我的启示。

在高度文明的现在,电子产品与软件的发展,反而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待在一个周围都是熟人的环境里,却还要一次次翻看手机才能缓解心中焦虑和无所适从。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快捷化、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人很忙,以为忙可以摆脱孤独,却只是让孤独越跟越紧,其实,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当夜色吞噬喧嚣的城市,当看着远处楼宇未息的万家灯火,孤独会没有预兆的来袭,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没有人会喜欢孤独,但又无法避免,不如释然,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孤独时刻,学会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

学色彩心得篇7

告别了内心厌烦的色彩课,随即又踏上了惧怕的色彩构成。一直以来对颜色惧怕的我还是逃不了这个恶魔的诅咒—————红绿色弱。心里抱着唯一的一份希望—————遇到一位好老师,从而满怀希望的走进教室。

结束了3周的学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做了几张不太尽如人意的色彩构成作业。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内心愉悦的事。人类的色彩感觉是一种天性,即使是像我一样缺乏某种感光素的人,他都有自身的色彩感觉。我个人认为:色彩构成课的初衷是为了挖掘埋藏我们内心深处亟待释放色彩感觉。这几周的色彩构成课似乎就起到了这一作用。

正如教材上所说:“色彩构成包含了许多理性的成分,如果把它们是为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就会丧失想象,走进死胡同,使作品丧失生命力。”绘画的发展也是如此:由起初的宫廷绘画,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由室内走向室外风景。它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绘画也好,设计也好,乃至人类社会也好,都没有标准答案。它是内心的抒发,是感觉的纸上再现,它在不同的时代有自身的特征。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保持自己的感觉,适当的追求某种自己喜欢的风格,适当的模仿前人,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抛弃自己的感觉,强迫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不喜欢的风格。就算是他人认为你的作品一无是处。自己已有的.风格还是不要随意改变。就好像被社会和生活抛弃的凡·高,即使在当时社会人们无法接受他的画作,但是现的人们却争相收藏。

色彩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的基础科,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理论,技巧,是色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也是我们将个人的色彩感觉以及内心抒发出来所必须掌握。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有了滋生的色彩感觉,我们接下来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和观察。人生处处皆学问。老师上课经常说要我们都看一些他人的作品尤其是大师的作品,积累素材经验,开拓视野。当我看了《台湾印响海报设计》以后,发现自己看的太少,不善于利用身边随手可及的材料。尤其是在短期作业,缺乏随即方案。这就是在后期我所急需培养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还要学会利用自然,这也是我要加强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色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丹霞落日、绿杨红杏、紫蝶黄蜂······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事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其次,多与同学老师交流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无数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安大的岳贤德学长,在介绍自己成功设计吉利新车标时就提到这一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用心对待每一次作业,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从现在就养成这一习惯,我们就离将来的成功更进一步。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去完成自己的大学四年的学习。

学色彩心得7篇相关文章:

儿童学指南心得体会7篇

学数学心得体会优秀7篇

以学为主的心得7篇

学党课心得体会模板7篇

学事故心得体会优秀7篇

学铁人心得体会7篇

幼儿学心得体会优秀7篇

幼儿学心得体会推荐7篇

学民族心得体会推荐7篇

学民族心得体会7篇

学色彩心得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