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黄河教案模板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加入多媒体素材,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颂黄河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颂黄河教案模板7篇

颂黄河教案篇1

一、教材依据: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准确找出最能体现本课中心思想的句子,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5.能结合课文内容,激发挑战大自然的豪迈气概。

四、教学重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五、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黄河的录像片段;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指一学生铅笔盒,我们称这位同学是铅笔盒的——板书:主人

什么样的人被称作“主人”?

今天,我们来认识“黄河的主人”(板书:黄河的)

(二)初读全文。

1.质疑: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2.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做批注。

3.检查生字词:

第一组:滚滚 浊浪排空 惊涛骇浪

第二组:艄公 凭着 竹篙 如履平地

第三组:漂 系(身系着乘客的安全)

4.交流:你了解到什么?

三、品读感悟:

1.黄河的主人是谁?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惊涛骇浪”什么意思?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吗?

2. 出示课件:“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指读。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指导结合词语谈,读出气势。)

播放录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带着感受再读。

?文章开篇浓墨重彩写了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所以对开篇的理解至关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黄河的景象,所以理解比较空洞,仅仅通过朗读文本很难想象出黄河的气势,严重地影响了对课文整体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读过课文,找到重点词语,却难以想象黄河气势的关键时刻插入黄河的一段录像,使学生在形象的画面、声音中触动心灵,豁然开朗,感受深刻,再次朗读时很容易读出黄河的气势,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

师:这汹涌的黄河,滚滚而来;这猛烈的黄河,奔腾而来;这黄河充满力量,这黄河势不可挡,面对这黄河,你心里有什么感觉?真是令人——(胆战心惊)。

过渡:但是,有人不怕,那就是——(黄河上的艄公)

3.再次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如履平地”什么意思?围绕这个词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4.出示课件:“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了解过渡句及作用,你又想提什么问题?(我为什么提心吊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联系上下文)

学习2—5自然段。小声读,边读边画令我提心吊胆的地方。

抓住以下重点词语交流体会:

②小 轻 浮 整个 吞没

③感叹号 数字 “贴”换成 (人多 危险 惊奇 担心)

⑤体积小,重量大

出示课件:“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从哪里能看到艄公的沉着?

出示课件:“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专心致志”什么意思?想象:在什么情况下,他小心?他大胆?出示课件:“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他小心地注视着水势,——,他大胆地破浪前行。”

你能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想象艄公遇到什么情况小心注视着水势,遇到什么情况又大胆地破浪前行?接着出示“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他小心地注视着水势,——,他大胆地破浪前行。”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带入句中,再读这句话。学生想象内容丰富,朗读感情真挚,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还从哪里看到了他的沉着?(乘客表现:从容—坐在上面很舒服?--第一次坐需要足够的勇气—侧面烘托是艄公的沉着镇静给了乘客安全感)你理解“如履平地”了吗?

5.你想对艄公说些什么?出示课件:最后一段话,换成第二人称来读。

6.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他的身上还有什么精神?你想成为什么的主人?(学习、生活……)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大家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希望大家以后读书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给汶川地震灾区的同学写一封信

六、板书设计: 黄河的主人

艄公→ 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颂黄河教案篇2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用cai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

cai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⑴ 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 学生欣赏:cai出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画。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 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2、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⑴ 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cai出示《黄河颂》乐章。

⑵ 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抽生后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⑶ cai出示,教师配乐诗朗诵。

3、生齐读,吟咏成诵:

师:同学们,面对母亲河,叫我怎能不歌唱?放声高歌吧!

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感染、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 《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 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男同学来读绘黄河部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气势。

⑶ 那同学们,颂黄河部分又在颂扬黄河的什么精神呢?我们看,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那就是──啊!黄河!,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呢?

板书:摇篮、屏障、臂膀。

⑷ 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

分小组讨论,试读。

抽读后明确: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⑸ 分成三个小组来读这三个小节。

师: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板书:民族魂

2、角色朗读、体味诗情:

⑴ 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⑵ 师朗读朗诵词,女生、男生分读绘黄河、颂黄河部分,全班齐读尾声。

第三板块:拓展延申

师: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后记】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 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颂黄河教案篇3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教学用具: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内)

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音乐欣赏: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三、作家作品介绍。

课堂练习。(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六、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小结。

七、对比阅读,拓展练习。(于天命的散文《黄河颂》)

八、布置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九、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第二课时(课外)

十、利用综合资源,通过浏览推荐的相关网页,自主深入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颂黄河教案篇5

导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

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

2. 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3.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2.重视运用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导学思路

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深刻把握课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习,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导学过程

一、心理准备

1.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检测的标准。

2.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

3.投影展示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图片。

4.师生一起扼要说说对黄河的观感。

5.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和地理课对黄河的介绍,并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从而激发兴趣,启发联想,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悟

(一).整体感悟的方法指导

1.导师首先范读课文第1小节的朗诵词部分,并以此节为例,作朗诵方法指导。

(1) 将第1小节默读1遍,了解大致内容与句式特点。

(2) 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3) 轻声试读几遍。

(4) 大声朗读,音量以能够听清自己的声音为准。

2.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4.分角色表演朗诵,全体起立,配乐朗诵《黄河颂》,导师读朗诵词部分,同学读歌词部分。

4. 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三、自主思考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第三题,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也可就自己学习时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力求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认识。

四、合作探索

1. 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 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 诗人写黄河的意图是什么?

4. 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各小组按要求讨论探索,记录要点,踊跃发言后,师生一起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

明确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它比作摇篮可以形象确切地表现黄河的历史功绩。黄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是阻挡外敌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的又一道钢铁长城,因此诗人称之为“屏障”。

明确2:课文是从自然特点、地理优势和民族贡献几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明确3: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借物抒怀的写法,正像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借赞美白杨而赞美抗日军民一样。

明确4: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五、拓展阅读

1.阅读光未然《〈黄河〉本事》一文,完成练习。

?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bó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hi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农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bó战: 惊涛hi 浪: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沃壤: 不期而遇:

(3)画线句中“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幻想与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5)文中用“惊涛”、“怒涛”、“巨浪”来形容黄河之水,你认为作者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6)文中哪一节与《黄河颂》有内容上的联系?

2、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

颂黄河教案篇6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2.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4.延伸拓展法沟通课堂内外,乘坐阅读“直通车”,收获多多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黄河大合唱》第一、二、七部歌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听诗、看诗(默读)、读诗(出声读)、说诗(复述诗歌大意),熟悉诗歌内容,把握抒情脉络,了解创作主旨;品读诗歌,鉴赏诗歌美点;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颂黄河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们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们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们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们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们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们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们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们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们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们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们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们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们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颂黄河教案模板7篇相关文章:

颂英烈作文通用5篇

颂党史心得体会6篇

英雄颂心得体会6篇

颂英雄先进事迹5篇

颂党史心得体会优秀6篇

颂党史心得体会最新5篇

英雄颂心得体会推荐8篇

英雄颂心得体会通用8篇

颂党史心得体会通用8篇

颂英雄先进事迹优质6篇

颂黄河教案模板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