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领悟和体验,将自己的见解融入到读后感中,可以增加文章的独特性和个人色彩,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三作家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作家读后感篇1
又一次读到了稻盛和夫的书,读完他的书总是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觉得听他讲的还不够似的。这次这本书以企业经营为例讲了好多哲学道理,虽说我还没有真正进入到社会中工作过,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任然觉得受益匪浅,觉得思想得到了洗礼一般。
稻盛先生在书中讲到“心态决定人生与经营”的道理,他用一个简单的坐标轴就把现实中的四种人生很清晰的表现出来,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一生要活成什么样子其实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我们勤奋努力,爱自己,爱家人,也爱身边的人,对世界对他人充满善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造福身边的人,书中说善念召唤幸运,还提到西乡隆盛的遗训中所说的“爱已为最不善也”,让我感触很深,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每天忙于为自己创造金钱利益,却很少为他人考虑,其实没有善念的这些人的成功并不会长久,反而怀揣着一颗为他人的心去努力过后才会得到稳定长久的成功。
又想起了那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敬天爱人”,也是稻盛和夫先生的座右铭,理解起来很容易,恪守天道,严格要求自己,并以一颗仁义之心去爱别人,但是能够做到这四个字的人却很少,或者说很难一直这样做,所以我们要学会自律、自诚,战胜自己的懒惰,坚持努力,坚持不骄傲,不放纵自己,坚持感恩,坚持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这样,我们也会有成功的一天,也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
三作家读后感篇2
人的一生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才会真正做到保尔柯察金所说的那样: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之前我一直对这句话感到迷茫,直到现在读了《活法》才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看这本书对自己之前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深感惭愧,从而也坚定了自己以后的“活法”。
记得以前的自己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生活中没有激情,没有目标……而这种日子也可谓是度日如年!看完《活法》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的自己不仅仅是缺乏热情,更为重要的自己本身的态度有问题。稻盛和夫认为人生的成就等于努力,能力与态度三者相乘,而这三者中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态度。因为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今后的成就,只有先端正了态度的人才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当然或许在努力的道路上会有风有雨,但是我们要坚信坚持下去风雨过后是彩虹。或许你才智一般,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样可以走向成功,又或许你才智过人,但是如果因此而骄傲自满导致整天高人一等飘飘然最终不求上进一样不会成功。我们要时刻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因为一个只只索取而不知感恩的人最终会陷入欲望的深渊不能自拔,一个人只会追求个人私欲最终会什么也得不到,甚至严重的还会把自己逼入绝境,现实中的贪污官吏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么?人们通常会对别人的错误了如指掌,对于自己却往往是“当局者迷”。实际上我们应该不断反省自己,切不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会不断完善自己。
看了《活法》真是受益匪浅,感触良深。而我从现在开始也会不断完善自己,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三作家读后感篇3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有幸领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觉平淡如水,意蕴无穷。
上大学时,有傅瑛老师讲的《受戒》,感觉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时也暖暖的。后来看了他其他的小说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欢吃,也会吃,而且会做吃食。我就觉得他真的很会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在《四方食事》中,各种各样的口味,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各种各样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欢,但吃着吃着就爱上了。如同生活,我们不尝试,不体验,怎么会知道生活的多样性呢?还有你不喜欢的东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对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异,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生活,应该多种体验,就如作者说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要杂一点。对食物,对文化,对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讲到了山西的酸醋。我们家喜欢吃恒顺的陈醋。另外就是我喜欢吃酸菜鱼。而甜食则是南方人的最爱。记得舌尖上的中国里讲过无锡人爱吃甜食。我爱吃甜品,吃菜却不喜欢太过甜。苦味则想到苦瓜,我不爱吃,也不明白为何有水爱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过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为提神醒脑。咖啡美味,不觉得苦,只觉浓香。臭则很奇特,皖南臭鳜鱼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边摊小吃了。臭味也能这么普及到大众吃食。辣曾经也是最爱,最近三年因为怀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现在也习惯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辅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乡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鸣的是鸭蛋和荠菜。高邮的鸭蛋的确很有名气,我们这里也爱吃咸鸭蛋,只是我们称之为青皮。小时候记得家里人会像随园食单上说的,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们家也是这种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馒头一起吃。不过孩子们总喜欢吃蛋黄,蛋白总是大人吃。让我想到了有的家长能力有限,但她们总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给我们提供最好的。还有就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头,用筷子挖出来吃。或许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处。她还给我寄过咸鸭蛋和烧卖,这又让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荠菜我们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饺子吃,香味奇特,却很好吃。有了荠菜馅,其他我都不会选。不过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爱吃,却不认识。有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妈妈曾带着孩子一起去挖荠菜,可是一直不认识。像我们又不去菜市场,超市又不卖,今年我们又没有认识荠菜。
生活中总是有着小美好,小期待,小确幸,我们不仅仅为了活着,不必辛苦恣睢的谋生,而要有趣的活着,做一个能感受温暖美好的生活家。
三作家读后感篇4
一个周日的早晨,我来到静谧的金陵图书馆,欲在满屋的书香中找寻一本我神往已久的书。在外国文学区,我抽出了《悲惨世界》,来到洁净的桌椅旁安静的阅读,在我的身边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
我沉浸在书的世界里,遇见了冉阿让、沙威、米里哀主教,遇见了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和他的朋友们。那一段段瑰丽的故事,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黑暗的世界被热情的文字描述着,不停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身体发紧热泪盈眶!
我看见冉阿让——一个伐木工的儿子,自小的孤儿为了养活幼小的侄子而去偷了面包,坐了19年的监狱。又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市长,帮助了太多的人!他说米里哀主教是“天使”。我却觉得他才是天使,是个传奇!悲惨的命运无法使这个坚毅的人倒下,而是让他站的更高更稳。所以在他最终离开时,我悲伤的无以言表!这时我身边的老者告诉我:“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冉阿让有着比海洋比天空最宽阔的胸怀。你看在某个黑暗的地方,有个巨灵张开他巨大的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
沙威应该是《悲惨世界》中最悲剧的人物。他一生只活在两个词语中——“警惕”和“监视”。他一生都在做保卫社会的人,并且做到他认为的最好和最彻底。他应该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他坚持的是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所谓“秩序”。他的良知被黑暗所蒙蔽,成了政府无情的工具。当最后他和冉阿互助互救时,冉阿让的原谅让他惊愕,自己的原谅让他害怕,他认为找不到自己了!他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拒绝明天,那就是死去。他的信仰崩塌了,他笔直的身体摔进无边的黑暗的塞纳河中。这时我身边的那个老者又告诉我:“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贵族青年和他的朋友们举行起义,他们想要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可是革命失败了,他们在那样的年纪就死去了,多么遗憾啊。但那紧锁的门窗,麻木又冷漠的观望,装睡的人们是无法听见起义者在广场上的呼喊的。革命先驱者被人们的遗弃让我悲愤莫名!我身边的老者却对我说:“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良心的觉醒是因为灵魂的伟大。”是啊,那是他们的信仰,我仿佛听见了他们内心的呐喊:这个世界在黑暗过后必是光明!
我在图书馆里待了整整一天,感受着《悲惨世界》带给我的矛盾与震撼,它在讲述着主人公们的孤独和困苦的同时,却又时刻让我感受到他们相互温暖拥抱着度过黑夜。它表面上描写着社会的黑暗,却又在暗地里不断播撒着爱的种子,诉说着爱的温润。它让所有人在堕落中挣扎,却又在挣扎中救赎,一切为了光明!
“嗯,小姑娘,你是对的!”身边的老者微笑的看着我。“谢谢您,雨果爷爷!”我说。
三作家读后感篇5
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这本书从字里行间表述出的真挚情感描写了主人公悲惨的童年及以后经不懈努力而成功的故事。书中的大卫童年可谓悲惨至极,充满黑暗。先是父亲病亡,后父残酷的殴打自己,以及被送到寄宿学校里,也受到校长的威胁,不过在学校的日子还不算是全充满暴力的。他至少认识了几个朋友,但朋友也有好有坏,在表面好却内心坏的朋友面前,大卫竟没有丝毫察觉,以至于后来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幸。经一系列的磨难后,大卫长达成年,自己儿时的回忆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大卫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而组成了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颇深。有人说:人自呱呱坠地时,上帝就已经为他规划好了不可改变的漫漫长途。可这本书却驳斥了这一说法。大卫是悲伤的,这不可否认。但他后来的努力却让他改变命运,走出阴影。我知道《大卫·科波菲尔》仅是一本小说,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可在一个个的实例的面前,这本小书却在告诉着人们:在命运之门前,唯恐不努力,只要努力,上帝一定会给你一次自己“选择”命运的机会。在诸多事件面前,努力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但他确实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三作家读后感篇6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被称为狄更斯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它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由幼年到成年的经历,在我看来,并没有多少政治批判,更多的是一个孩子,或一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
这部书也相当于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由作者自己的经历改编。它朴实幽默文字的背后,蕴藏着这位成功人士一路走来的种种感情。
大卫的童年是悲惨的,没有欢乐,没有一个孩子本该拥有的美好时光。他还未出生就失去父亲,幼年时又失去了被继父百般折磨的母亲。他愤怒,却无可奈何。但他始终拥有一颗乐观的心,乐观的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最终战胜不公平的生活。
在他上学期间,认识了两个重要的“朋友”:斯蒂福和特拉德。斯蒂福在学校属于一个权威,他优秀,引人注目,待人和善,一直是大卫心中的完美典范。可在那大气平和面目的背后,却有一颗在我看来极其虚伪的心。他表面若无其事,实际上却打点着自己的算盘,最后不知是否是天意,上天用性命来抵他所做的一切。特拉德少年时期经常被老师惩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凭借自己的善良,过上虽不富裕,却幸福美满的日子。
?知人知面不知心,对身边的人有所提防,但也要保持着善良乐观的心灵,好人终有好报。】
这部书里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尤利亚希普。相信所有读者在看到有关于他的情节,都相当厌恶。他说的一句话让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从上学起老师就告诉我,要卑贱,父母告诉我,要卑贱,只有卑贱才能过上好日子。”
他一出场就是以卑贱的身份,卑贱的语气,他以卑贱的模样来利用威克菲尔先生,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虚伪,来掩饰自己的丑陋的心灵。可终归是“人之初,性本善”,他能变成现在的模样,还是“归功”于从小的教育,灌输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并不是只有卑贱才会成功。成功的宝典便是努力,自信,自强。老子的确说过“柔弱胜刚强”,但这里的柔弱,是一种大气的风度,一种能看破红尘的气概。】
艾妮斯是被尤利亚利用的威克菲尔先生的女儿。她是一个美好,智慧的女孩,她能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为有困难的人出谋划策。她可以体谅到每一个人,理解每一个人。她是大卫的指明灯,在与大卫共同经历生活后,最终成为夫妻。
大卫曾经疯狂地爱着朵拉,一个美丽活泼的小姐。可命运不尽人意,在他们互相扶持的婚后生活中,她却身患重疾,离开人世。她虽娇嫩任性,却也是一种美好的代表。她愿相信这是天意,命运终究想把大卫和艾妮斯撮合在一起。所以在她临终前,她告诉艾妮斯,大卫的下一代爱情,非她不可。
?她们两个人性格上虽截然不同,却都是美丽的代表。美,浅层次上指外貌,深层次上,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心,情商。】
贝西小姐性格虽古怪,心地却善良。没有她便没有大卫长大后的生活。即便破产,她也依旧体谅着大卫,为了他的前途,不惜钱财。她有的时候会猜透大卫的心思,有的时候同朋友迪克先生一样,像孩子一般做着孩子的事。她是一个可爱,有个性,又不缺善良的人。
?所以,可爱个性善良不分年龄。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这个世界都会因为你的善良而增添一分光彩。】
最后,让我感触颇深的人物便是裴果提一家。他们都是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付出不求回报,被别人伤害也没有私心。哈姆是被斯蒂福引诱而与之私奔的艾米丽的未婚夫,本已经幻想着幸福的婚后生活,心头所爱之人却被抢走。但他丝毫没有憎恨,在斯蒂福不慎落水之时,依旧奋不顾身地下水拯救,最终与抢走自己幸福的人共同葬身大海。
裴果提先生与他一样,心爱的外甥女深夜逃走,即使找到的可能性已经为零,却不放弃任何希望。他走遍全世界,只为心中的一抹温柔。不负所望,他还是找到了心头的牵挂。
?他们都太老实了,而现在的世界已没有多少这样的人。以诚相待彼此,让你的生活少一些猜疑,简简单单地过好每一天。】
狄更斯的小说总是在幽默中带些简单的情感,不复杂,却扣人心弦。每一个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生动,让人沉浸其中。
心灵让一行行枯燥的文字变得有趣,行走在阅读的道路上,体会作者和书中人物的故事。那感觉,真棒。
三作家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