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6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让自己的态度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写好心得体会是非常重要的,提升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心得体会,好美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6篇

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篇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考察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以韧劲、拼劲、干劲,着力解决新问题、新挑战,在脱贫路上多种“致富花”少栽“致贫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脱贫攻坚胜利在望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保持定力争做“致富花”。决战脱贫攻坚,须保持定力,增强韧劲。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我们再次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总攻令,充分彰显出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履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庄严承诺的金子般的信心与实现人民梦想的远大胸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想好了的事,倾注全力;看准了的事,一干到底;对人民有利的事,毫不犹豫。时刻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紧盯目标不放松,科学作为干事业,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向全党、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大考在即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冲刺发力争做“致富花”。“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战斗总攻正在深入推进,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不能耽误。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是难啃的“硬骨头”。现在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越到冲刺阶段,越要全力以赴,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船到中流,人至半山,越是在“浪急”“路陡”的关键时候,越要在关键点上精准发力。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真抓实干、齐心协力,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发展抓在手上,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党建引领、产业扶持、生态建设等模式,用“干出样子”兑现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奋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重任在肩要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干劲,凝聚合力争做“致富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要想早日实现,更需要奋斗和实干。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把“扶贫攻坚”作为心中“事”、心中“石”,将责任抓在手中、扛在肩上,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思想,掌握实情,激发智慧增进感情,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如期完成,以优异的成绩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献礼!

脱贫攻坚没有旁观者,冲锋的号角已吹响。每名基层党员干部在这场硬仗面前都责无旁贷,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坚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战脱贫,定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完胜脱贫攻坚战。

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篇2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后再次来到山西考察,喜讯传来,全省人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继续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谱写山西新篇章,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乘势而上,擂响脱贫攻坚“决胜鼓”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当前,2020年还剩下不足8个月时间,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从秦巴山区到太行深处,总书记不断按下脱贫攻坚的“快进键”,用无声的行动激励各级干部:战鼓催征,时不我待。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盯脱贫攻坚目标和扶贫标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真抓实干、接续奋斗,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厚植情怀,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从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冈石窟,总书记用实地踏访启迪国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正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黄金年代,我们要不仅要深入挖掘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

勠力同心,吹响转型发展“集结号”

“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总书记殷切嘱托,字字句句饱含深情、充满力量,各级党员干部要在谋篇布局确定转型思路上主动作为,发扬“愈是艰险愈向前”的时代精神,肩负起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加强顶层设计,精心谋划产业,找准转型路径。坚持结果导向,打通各类堵点和痛点,带头营造人人关心项目、服务项目、支持项目的浓厚氛围,为转型发展交出人民满意的成绩单。

久久为功,奏响生态保护“进行曲”

从甘肃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长江沿岸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汾河岸边……祖国的山山水水,都装在总书记心中,生态保护是总书记核心关切之一。总书记用情真意切的话语告诉大家,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篇3

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西的大同云冈石窟,调研文化传承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情怀和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凸显了国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长远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只有保护和传承好中华文化的每一个“构件”,才能守护好华夏之光,保护好文化之魂,更好地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的历史之“脉”,要讲好鲜活生动的好故事。传承文化的历史之“脉”是源与流的关系,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做好传承人就要会讲好故事,不但要有“主动说”的姿态,更要有“贴近说”的智慧。“之乎者也”诚然是圣人之言,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但对于群众而言,难免晦涩难懂、苦于理解,文化历史这本“书”不可避免地被“束之高阁”。对此,不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声音”让文物开口说话,让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更加鲜活精彩,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让文化故事走进街头街尾、寻常巷陌,“飞入寻常百姓家”。

守护文化的精神之“矿”,要谱写融合推动的新篇章。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座艺术宝库,更是一座座精神富矿,如何守护好这些富矿,要做好融合推动的新篇章。一方面,要创新用好精神的物质载体,用好“两微一端”,通过多媒介、新媒体传播文化精神的正能量,让文化精神在形与神的融合统一中得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对文化精神体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融入时代赋予的新内涵、新思维,融入人民的创造精神,让文化精神更具时代特征和人文价值,在与时俱进中更加丰富,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打开文化的发展之“路”,要涵养积水成渊的大胸怀。文化的发展之“路”,不能走入过度消费的误区,不能一味地迎合经济利益,将其不断地兑换成经济价值,而不着眼于文化更长远的发展。长此以往,过度的商业化势必消解文化本身的价值,令文化发展涸泽式微,形成恶性循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打开文化的发展之路,需要微视野,还需要大胸怀,要把“文化筐”里的坏果细致挑出,以免腐坏物质产生渗透影响;还要积极广泛地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的软实力,促进文化的大繁荣。

大同云冈石窟从过去的荒凉山区到如今的美丽景区,这背后离不开云冈人十几年来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鉴往知来,守护华夏之光,保护文化之魂,我们当尽己所能地传承文化的历史之“脉”,守护文化的精神之“矿”,打开文化的发展之“路”,让文化的“远方”更精彩。

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篇4

5月11日,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同村民坐在炕沿上拉家常。

“炕”是承载中国北方群众衣食住行的生活原件。从东北到关中,在城市以外,土炕用它的厚实与炙热散漫着乡村的烟火。

从同群众一起坐在炕上“唠嗑”的镜头里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炕头话家常、问冷暖,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解锁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山西岢岚县赵家洼村特困户刘福有家,习近平总书记坐在炕沿上,招呼老两口在自己身旁坐下,对他们说,“来,咱们拉拉话。”从种地、旱情到打工,习近平都细致询问,关切一家人最重要的生计。同群众一起坐在炕上“唠嗑”的镜头,还出现在内蒙古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宁夏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甘肃元古堆村马岗家……在“唠嗑”的点滴细节里,习近平总书记把党中央的牵挂送到了乡亲们心里,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了自己心里,把“炕”上唠的大事小事转化为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从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乡亲们的炕头里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2017年,在河北张北县小二台镇的贫困村德胜村里,看到群众徐万家烧的炕,习近平总书记特意用手摸了摸,试试暖不暖。在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们住的抗震安居富民房,俯身摸了摸起居室炕上的地毯,特地问了一句,家里的炕热不热。总书记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乡亲们的炕头来感知群众生活的冷暖。从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甘肃、内蒙古、陕西、江西、河北、四川、北京、云南等地调研,深入到群众当中,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解民意,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心系人民的思想,从一举一动、一问一答中更能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人民情怀。

从炕上那最通俗、最朴实的群众语言里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2012年,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村民问:“会不会盘腿?”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我会,试试嘛,盘腿是没问题。”“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心里装着人民,才会走到人民中间;对人民有感情,才会说人民说的话,做人民想做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常用、善用“群众语言”,在每一次的考察中,都会留下许多精彩的对话。习近平总书记用最通俗、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与群众交流,看似平实简单,实则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之情。

一方炕头,散发着感动人心的温暖,映照出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篇5

习近平总书记11日赴山西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坪镇坊城新村,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生长在这里的黄花耐瘠、耐旱,更兼具食用、加工、观赏等功能,近年来已经成为帮助农民脱贫的“新主角”。

黄花不怕贫瘠苦,脱贫路上立新功。年轻干部应该培养“黄花”一样的品质,不仅能耐受艰苦环境,还要在厚植深耕中培养能力,同时不断发挥特长,才能成长为帮助农民脱贫的“当家花旦”。

耐得贫瘠耐得旱,扎根基层散花香。烂石生好茶,艰苦的环境最磨练人。无论是一般乡村中的贫困户,还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环境都是艰苦的,这就需要年轻干部要有“黄花”的品质,去耐得住贫瘠、耐得住旱,克服交通、饮水、网络、居住等一系列的不利条件,去扎根基层,去走村入户,去苦干实干,才能在脱贫一线用汗水,收获了最基层的宝贵体验和乡亲们真心的信赖。“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摘帽,扶贫干部必须吃苦耐劳,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奋斗,才能在如同“黄花”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让“花香”在脱贫一线芳香四溢。

摸爬滚打增能耐,服务群众尽芬芳。黄花既能食用,又能药用,更有观赏等功能,能力多多,因此才能在脱贫攻坚中脱颖而出。年轻干部也要像黄花一样,培养出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既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等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恢复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又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的扶志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因此,年轻干部要在脱贫攻坚一线摸爬滚打,不断提升能力,本着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从源头上想办法,既授鱼、又授渔,既扶智、又扶志,从而如同黄花一样,在服务群众中尽展芬芳。

脱贫“黄花”遍地香,小康路上迎朝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这就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扶贫干部如同“黄花”一样,在艰苦的地方不断绽放,奋力去攻克最后堡垒,去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来抓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主动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才能当好脱贫路上的遍地“黄花”,从而努力用爱心和初心浇灌脱贫致富的种子,为贫困户脱贫摘帽出谋划策,为精准扶贫奉献青春,进而在脱贫攻坚各个战场上,持之以恒吃苦、战斗、奉献,凝聚起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磅礴力量。

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篇6

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小小的黄花,在风中摇曳着,大片大片,望不到边的黄澄澄,也有着望不到边的希望与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到山西考察,走进这片黄花地,看到这里的生机勃勃,高兴地指出,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

黄花菜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忘忧草”,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那里的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忘掉忧愁,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黄花摇摆,摇出百姓新希望。富锌富硒的火山土,孕育出五瓣七蕊的“大同黄花”,这是大自然的馈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一声扶贫号角吹响,如何发展黄花产业,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是云州党员干部心之所系。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特色不尽相同,脱贫要杜绝大水漫灌,讲究的是精准滴灌,要滴到百姓的心坎中,彻彻底底地拔掉穷根。党员干部决不能随意拍脑袋想问题,舍近求远找方法。脱贫攻坚,就是要瞄准目标,立足资源禀赋,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抓住地域特色,将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道路,做好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大文章。

黄花绚烂,映出百姓满脸笑。找到出路,就要为百姓铺好路子。贫困地区往往面临着交通不便、技术滞后、没有销路等诸多困境。政策补贴就是要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良策。路不通,我们就修路;水不畅,我们就通水;技术落后,我们就找人才……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绝对不能找借口推脱,不能让那绚丽的“黄花”枯萎,不能让致富的道路堵塞。只有政策到位了,百姓的幸福生活才有保障;只有百姓笑了,祖国才能更加美好。

黄花飘香,“扶”出百姓好生活。产业兴,则脱贫可期。小黄花,大产业。做好黄花产业,必将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培育农家乐、生态园,打造观景农业,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等一系列联动式发展使扶贫方式多样化、扶贫成果规模化。一阵阵黄花香味扑鼻,一片片美景让人流连,一个接着一个的产业不断兴起,一户又一户的贫困人家过上幸福生活,这就是大好的前景,让人为之振奋,为之拼搏。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不断逼近,扶贫工作进入了冲锋的时刻,我们要撸起袖子,奋勇向前,让黄花依旧芬芳,待到“黄花”烂漫时,百姓仍在丛中笑!

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1500模板8篇

2023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8篇

脱贫攻坚奖优秀个人事迹8篇

运动后的心得体会6篇

00后教育心得体会参考6篇

家长开家长会后的心得体会简短6篇

劳动后的心得体会500参考6篇

读书后的心得体会6篇

00后教育心得体会优质6篇

excel学习后心得体会6篇

脱贫后调研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