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的重要途径,优秀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秘密》的读后感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秘密》的读后感篇1
阅读玛丽亚·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者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明白很多,特别是在这本书对儿童这件事上,我们成年人缺乏了解。在处理孩子问题上,成年人逐渐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只能从他的观点的角度来看孩子,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误会越来越多。
有时候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多肯定孩子,也多反省自己的行为。
书中说:无论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本能地开始提防他,保护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毫无价值的垃圾。
成年人的思想不应该以为孩子是制造麻烦的存在。当孩子们为琐事和无用的东西而疯狂时,别认为自由探索的行为很幼稚,并试图阻止这一切。
但对孩子们来说,这些探索是令人满足的、有趣的和开心的。例如,孩子会让父母拿东西,吃饭,穿鞋子等等,他们会完全沉溺于这些在成人眼中最简单的事情里。在经过许多尝试,反复探索,会显得兴奋快乐。但成年人不会让孩子独立去探索,反而用最直接的行动来接手孩子们眼中最难的事情,最终一切都是由父母来完成。
孩子的成长需要大人的等待。例如,当带孩子出去散步时,孩子停下来了,成年人也应该停下来等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成年人经常督促孩子向前走,因为我们不想等待。
尊重孩子,或许有些动物就做得很好,比如一只小象带着大象群一起走,走累了,小象停下来,大象就会停下来等着。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
我认为成年人真的应该承认他们的错误,我们真的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成长。有时,大人的“冷眼旁观”对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我心里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看来确实有必要多读书。
《秘密》的读后感篇2
假期内有幸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大人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成人们却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还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秘密》的读后感篇3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蒙台梭利列举了大量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读书过程中,蒙台梭利对成人进行控诉,在她的论证中,我读着感到一种愧疚感。确实,直到我们现在生活中,都仍然出现着像书中列举的错误的教育孩子的行为。通过读此书,让我反省了日常生活中与儿童的错误交流方式,这也对我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儿童并不是一个无意识的个体,相反,儿童有着巨大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许成人去打扰,一旦打扰,儿童则会朝着与自己个性相反的方向发展。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去考虑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儿童有自己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乱了这种秩序模式,对儿童则会造成影响。
在此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例子来支撑她的论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应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乱这种秩序。如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在旅游时睡在一个有栏杆的儿童小床内,当她回到公寓内只能和大人睡在大床上时,她便哭闹,怎么哄也不停。直到最后拿两个枕头围成一个直角成为她记忆中的栏杆时,她才安心地睡觉,不再哭闹。这是因为之前有栏杆的儿童小床给了她支撑感和安全感,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儿童便变得焦虑。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地打乱了这个小孩关于一些东西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儿童,不明白儿童哭闹的原因,则认为儿童是没有缘由地“发脾气”,对儿童进行训斥。这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发展儿童个性的关键在于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种发展的进程和必须服从的规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挠这种力量的秘密发挥。
儿童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这不仅仅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一个从小逐渐转变为大的问题。蒙台梭利用大量例子证明儿童比成人更具有观察力,成人往往会忽视一些无关重要的小细节,而儿童却是对这些小细节有着不一样的敏感。在教师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学生的视线范围内,正如学生都带着老师的影子,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极强的模仿能力。老师写字的姿势,做事的方式,对人讲话的态度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蒙台梭利说,成人应该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他就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它将带给人类真正的帮助。如果儿童要发展他的个性,成人必须控制自己,领会儿童的表示,而且,成人应该把这当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随儿童。这让我想到在教师职业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老师可以跟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完全跟着老师走。例如读书,教师并不一定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着老师的标准读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挑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在学生做实验中,老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操作,老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一旁加以指导。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节奏,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慢,老师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让学生在他自己的节奏中掌握知识,老师过分的干预只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打击学生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学生实践得来的知识比教师苦口婆心叮嘱的知识点要来的深刻。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体验的快乐,即使发生了错误,也不能妨碍他们这种快乐的心情,他们在错误中将成长的更快。
蒙台梭利在书中还讲到现在在我们社会中更加明显的溺爱问题。蒙台梭利认为,家庭财富应该给儿童幸福,而不是一个奢侈的环境。现在“小皇帝”“小公主”很多,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自己衣服,不会打扫卫生,甚至要父母陪读等现象。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逃避现实,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劳,导致的是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书中,蒙台梭利还提到,不仅是成人对儿童拥有爱,儿童对成人也拥有爱,只是这种爱常被成人无意识地打断。如一个儿童早晨醒来,会去父母的房间叫父母起床,这是出于儿童对父母的爱,其意是说“新的一天已经来了,快起床享受。”但是成人会以一句“都说不要早早进来我房间吵我”伤害了儿童。儿童行为受到打压,便朝着成人阻止的方向、成人的意愿发展。在这一个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了儿童本来的爱与个性。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例如学生帮教师擦黑板,主动帮老师捡粉笔等,这些都是学生出于对老师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有时得不到老师的回应,则会打击学生。甚至老师不理解学生“爱”的表达,错怪学生。学生有时对教师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教师要擅于倾听学生,关注学生。
?童年的秘密》不仅是对我们师范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是父母的育儿经典。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在书中探索儿童的奥秘。
《秘密》的读后感篇4
选读《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因为其作者是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她对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从实践意义上讲,她对幼儿之谜的解答为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我们举出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例子。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使她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除生理的发展外,幼儿心理的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因此,蒙台梭利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观点。这使我联想到“教学相长”的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等,与此同时,教师获得了教学经验,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在教师的任务这一章中,作者强调教师仅有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该理解儿童,使自己内心做好准备。在这一方面,教师必须先研究自己的缺点和坏脾性,而不要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儿童错误的行为。在角色定位中,教师具有示范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自主意识尚未完善,此时教师对他们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儿童注意,并引起儿童的模仿行为。如果教师将发怒的坏脾性带到课堂,那么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更会对儿童心理带来阴影,甚至导致儿童的模仿,形成易怒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师要做好精神上的准备,那就是说,教师必须检查自己、反思自己,必须消除其心里用外壳包住的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成为拥有美德的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发挥自身的积极示范作用。
在这本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蒙台梭利谈到的教学方法。她强调教育方法的三个重要特征分别是:对环境的强调,对教师作用的关注和讨论,对儿童人格的尊重。这三条特征在以“儿童之家”闻名的教育机构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蒙台梭利通过在“儿童之家”中长期的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细微具体的例子。这些例子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但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本质原因,而蒙台梭利却注意到了,并通过观察深入分析儿童的心里特征和行为特点。例如,教师在回收教具时,儿童总会站起来围住教师,即使要求儿童回到自己的座位,儿童也总是又回到教师身边来。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多次后,蒙台梭利发现这是因为儿童想把自己的各种感官材料放回原处。于是她就让他们自由地去这样做。因此,把一些东西放整齐,就成为对儿童颇有吸引力的事情了。那么,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实践,启示我们在未来从事教学工作时,要学会观察儿童,并结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
《秘密》的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秘密花园》的第一章——一场霍乱,这里包括八个小故事,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玛丽,她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但是他的父母不重视他,有一天这里发生了病毒感染,他的父母死了,他要去投靠舅舅。
于是从印度搭船回到英国,再由伦敦坐火车到约克夏马力,一切行动都受人的摆布,他舅舅的管家来接她了,管家叫梅德洛克,太太梅德,洛克太太一直对玛丽很苛刻,总不讨人喜欢,在路上,玛丽知道了关于克雷曼庄园的一切,那个地方很大,但是阴森森的宅子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里面有将近100个房间,不过大部分都锁着。
读到这里就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克雷曼要这么大的.房子干嘛,并且都锁着,这里为什么阴森森的呢,这些问题让我有心情读下面的文章了。
后来得知玛丽的舅舅是个驼子。他个性孤僻的要命,再多的财产对他来说都没用,他有一个妻子,可是不知生了什么病了,去世了。
玛丽来到了房子里,并且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有一个女佣在清理壁炉,他就是玛丽的女佣,玛莎玛莉,因为从小就脾气不好,平常在家里别人都顺从他她。可是第一天玛莎就把马丽惹哭了。
通过几天的生活,玛丽认识了种菜的班爷爷,又认识了知更鸟,也知道了秘密花园的事儿,他开始寻找钥匙,在巨宅里找寻哭声的来源,这个花园是玛丽的舅舅与他妻子经常去的地方,他妻子去世后,就把花园的大门锁住,钥匙也不知在哪儿。
《秘密》的读后感篇6
今天,我看完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此书主要写了:故事主人公王葆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朝思暮想的宝葫芦出现在自己眼前,并且说“必须保守秘密,不然我就毫无用处,失去魔力了。”在梦中,王葆想道:有这么神奇的宝葫芦,告诉不告诉别人也无所谓。随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宝葫芦的要求。但渐渐地,王葆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有时,王葆只是想了一下自己喜欢的事物,没有向宝葫芦索要,宝葫芦却给他送到了手上或者家里;有时,王葆想要一个朋友来陪他玩,面前立刻出现了自己熟悉的好朋友的脸庞,令王葆措手不及。终于,王葆再也忍不住了,他向家人、朋友、学校把关于宝葫芦的`秘密一股脑儿全说了出来,突然,王葆醒了……王葆的这个梦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天上不会掉馅饼。哪怕掉了也肯定不会给你带来长久的快乐。因为,如果掉的馅饼很少,几天就吃完了,你就会感到不高兴;如果掉的馅饼多了,好几天都吃不完,你同样会感到腻烦。王葆明显属于后一种情况,他原以为宝葫芦会带给他快乐和幸福,但是到头来却感觉无聊和苦恼。其实,只有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得来的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吸引我,不仅仅因为道理深刻,还因为好词、好句很多。比如好词有鼎鼎大名、纹丝不动、刨根问底、各色各样、一本正经……,再比如这句好句“有两条身上铺满了一点点白的,好像镶上了珍珠。”使我仿佛看到了这两条鱼身上的珍珠花纹。除此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好词、好句。
读完这本书,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谈话”之后,我感觉自己又收获了许多新知识。
《秘密》的读后感模板6篇相关文章: